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谨言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来自远方
如今,时政要闻已经从一个专门刊登花边新闻的小报,发展为发行量八千多份的大报,几乎占据了关北城报业的半壁江山,也逐渐成为北六省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在和李谨言商量之后,文老板对时政要闻进行了改版,从一周一刊,变为了一周两刊,增刊主要延续了时政要闻以往的风格,专门报道关北城大街小巷的奇闻异事,名人趣闻和花边新闻,即便有涉及到政治事件的报道,也多是从国外报纸及国内各大报刊上转载。对于相关事件的评论,也多以插科打诨的语气,博读报人一笑罢了。
《分治与统一》一文刊出,则彻底打破了时政要闻以往的风格。
“这不是没办法吗?”李谨言也挺无奈的,是他自己和楼少帅说,手下的报纸绝对不会涉及到政治,却没想到这么快就自己打脸。不过为了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一巴掌,他挨得也算是值得。
“仅此一次,下不为例。”李谨言掸了掸衣襟上洒落的雪花,“文老板,你也叮嘱下边的人,咱们这次算是吃了一回螃蟹,我也事先和少帅打过招呼,不过螃蟹不能多吃,吃多了要闹肚子的。”
“都听三少爷的。”文老板捋了捋嘴角的两撇胡子,“关于您之前提的那个名人的专访,咱们什么时候下手?”
下手?
李谨言的额头滑下三条黑线,果然是江洋大盗出身,就算成了报社老板,依旧不忘老本行。
“这一刊是来不及了。”李谨言掰着指头算了算,“要想吸引眼球就要逮个大头。咱们第一期专访就要找个大人物,才能彻底打响名声。”
“您是说?”
“楼大帅!”李谨言一握拳头,“近水楼台,不访他访谁?只要大帅的专访报道一出,你想再访谁,不是手到擒来?”
文老板听了,顿时双眼发亮,“那就有赖三少爷帮忙了。”
“自然。”报社赚钱,也意味着他赚钱,手边有资源却白白浪,那是傻子的作风。况且楼大帅将政务一股脑的丢给楼少帅之后,这段时间都闲在家里,也该给他找点事情做。毕竟是将来还要参选联合政府大总统不是?
离开报社之后,李谨言让司机开车去李家。月底李锦书就要出嫁,李谨铭的身体依旧不好,能背李锦书出门的只剩下李谨言。不过李谨言的身份摆在那里,李三老爷和三夫人都有些发愁,谁去开这个口?再者,按照常理来说,李谨言现在已经是楼家的人了,让他背李锦书出门,合适吗?
最终还是老太太发话,请李谨言回来一趟。
门房早就被嘱咐过,三少爷今天回来,机灵着点,见带有大帅府标志的车子停在李府前,立刻打开了大门。
李谨言被迎进了三房,让他没想到的是,老太太竟然也在。
“老太太,身体康健。”
“好,好。”老太太没等李谨言的腰弯下去,就让三夫人拉住了他,“你这孩子,难得回来一趟,就不必在意那些虚礼了。”
李三老爷坐在一旁,房间里却不见李锦书姐妹。
自从出了吕茵那件事之后,李锦书就一直被关在家里,连学校也不许去了。三夫人明白,若不能将她的性子彻底扳过来,进了沈家早晚要吃亏,十有八九还会给家里招祸。可惜李锦书的脑袋总是不开窍,就算三夫人说破了嘴皮子,她也不答应一声。没办法,三夫人只得请示了老太太,老太太问了三夫人一句,能不能狠下心?
事到临头,三夫人就算不忍心也不行了。
李锦书被关进家中的祠堂。一连五天,每天都只有一碗清水,一个冷馒头,馒头硬得几乎咬不动。
开始三天,李锦书还硬着脾气不肯低头,到了第四天,她终于撑不住了,流着眼泪将那个馒头吃得干干净净,第五天,当三夫人出现在祠堂门口时,她一下扑到了三夫人的怀里,哭着说;“娘,我错了,我再也不任性了。”
当天李锦书就被放出了祠堂。老太太把李锦书和李锦画一起叫到正房,当着三夫人的面对姐妹俩说道:“你们是李家的女儿,在家千好万好,做错了什么都有爹娘长辈帮你们担着。一旦出了家门,就是别人家的人,行错一步,不只会累了自己,还会牵连到娘家。尤其是你,锦书。”
老太太的目光渐沉,“读书没有错,但读书读得脑子不对,就是错。你之前做的那些事,你娘都帮你瞒着,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你想过没有,若是沈家因为这些事退亲,你怎么办?你今后还想嫁个好人家吗?”
李锦书咬着嘴唇低下了头。李锦画依旧是一副乖巧的样子,不说话,却也让老太太知道,她把之前的话都听进去了。
“锦书,你不服气?”
“没有,老太太。”
“我看你还是没受到教训。”老太太话音一落,李锦书的脸顿时发白,求救的看向三夫人,三夫人想要开口,想起之前老太太说的,硬是没有张嘴。
“老太太,我错了,我没有不服气,真的没有!”李锦书当真是害怕了,她不想再被关祠堂了。
“认错?你知道你错在哪里吗?”老太太转了转手上的镯子。
“我……”
“你错在亲疏不分,好坏不分,被人当了梯子还要扶踩着你的人一把!如果你还是不能想明白的话,”老太太的话顿了顿,“沈家的这门亲,咱们就不能结。趁早别让你给咱家招祸,也给你堂哥惹事。”
“老太太!”
三夫人也被惊到了,老太太却不看她,只挥手让她和李锦书离开,把李锦画单独留下了。
这些发生在李家内宅的事,李谨言并不清楚,不过对老太太请他回来的因由,倒是能猜到一二。
“老太太,我是锦书的堂哥,等她出门的那天我会回来的。”
“你是个好孩子。”老太太叹了口气,“我知道你不容易,你三叔有时候脑子转不过来,你也别因为他是长辈就放任,该敲打的就要敲打,面子不是那么要紧的东西。还有锦书,我尽量教她,若是实在不成的话,就和楼夫人说,感谢她的好意,这门亲咱们李家是高攀不上了。”
“老太太,这话怎么说的?”李谨言吃了一惊,今天不是商量他背锦书出门的事吗?怎么突然就提到退亲了?再说都已经下过聘了,现在退亲也不合适啊。
“我说的是非到万不得已。”老太太摇摇头,“我就想着,你三婶性格刚强,做事也是爽利,没承想锦书长成了这样的性子。”
老太太这么说,李谨言也不好接话,李三老爷和三夫人可都在一旁坐着。好在老太太也是随口一说,不过是为了敲打三夫人,让她别再心软。沈家这门亲事可是有楼夫人的面子在,哪里是说退就能退的?
况且,十几岁的小姑娘会意气用事也不见得多奇怪,想想在楼家舞会上见到的沈和端,李谨言总觉得锦书这个性子倒是会和他投缘。
“若真是如此,那就好了。”
天空中又开始飘雪了,大帅府的车子穿过长宁街,街边的报童穿着容所里发放的棉衣,用力跺了跺脚,一边对着手哈气一边想,今天的报纸卖完了就能攒到五十文,娘说言少爷是个善心的菩萨,给他们吃住还发棉衣,他们不是废人,有手有脚,得干活。等到开春工地开工,他们就能赚更多了。等攒够了钱,他们就能盖所大房子,就算爹不在了,他们娘三也能过好日子……
南六省
宋舟接任南方政府临时大总统以来,南方的政治中心逐渐由广州转移到他久居的江苏南京。
临时大总统府就设立在宋家的官邸,南方政府官员进出时,都要受到严格的排查。这种做法一开始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反对,但宋舟不是郑怀恩,被人抗-议两声就开始服软,凡是不愿意按照规矩办事的,通通回家吃自己。政府里的官职就那么多,空下来他正好安排自己的老部下。
“早就看不惯那群官老爷了。”南六省第十二师师长赵连星和第二十二师师长孙清泉抱怨道:“说什么兵祸,没我们这群当兵的,他们还有闲心在这说三道四?”
“行了。”孙清泉拍了拍赵连星的肩膀,“你我都清楚的事,大总统会不知道?这次叫你回来,八成就是为了解决山东的事情,还有安徽,宋琦宁已经占了安庆,袁宝珊占了亳州不肯动地方,鲁军的两个师就在宿州,大总统也不好办呐。”
“要我说,嘴皮子都没用,干脆再打一场!”赵连星当真是憋了一肚子火气,那群北方佬不是东西,吃的好穿的好,见天的拿着好东西在他们的军营外晃悠,这段时间以来,还搞什么“军民团结”,据说是上峰下令,把一些罐头米面发给了临近的鲁地百姓,东西不多,可这么一搞,山东人的枪口全朝他们来了。
“好了,等见到大总统再说吧。”孙清泉拉了赵连星一下,“我听说,大总统有意和北方和谈,不到万不得已,这仗应该打不起来。”
“真这样?”
“差不多,估计等和谈的时间定下来,山东和安徽的事情就能有个说法了。”
“我看未必。”赵连星哼了一声,“吃进嘴里的肉能再吐出来?韩庵山那老小子就是个当寓公的命。至于安徽,我看大总统也未必能要回来。”
孙清泉和赵连星说话的时候,宋舟正将一份电报递给宋武,“看看吧。”
“父亲,这是?”
“北六省那边搞出来的。”宋舟捏了捏额头,“楼盛丰的这个儿子当真不简单,手底下也有不少能人,亏得能想出这个办法。”
“联省自治?”宋武仔细读着电报上的内容,眉头越皱越紧。
“若真照着这个章程办,手里有枪有权的都不会反对。”宋舟敲了敲手指,“连我看了都动心。”
“可是,父亲,若楼盛丰意在联合政府的大总统一位,提出这个办法对楼家绝对是弊大于利的。”他难道甘心当个摆设?
“所以我才说楼盛丰那个儿子不简单,这事肯定还有后手。只不过他给的甜枣太大,没人能忍住不咬一口,等把枣子吞下去,枣核卡在嗓子眼里,全都晚了。”
“父亲,我们怎么办?”宋武放下电报,“北六省若以此提出南北重启和谈,我们贸然反对必然会引起不满。”
宋舟沉吟半晌,说道:“阿武,你再去一趟北六省,和楼逍见一面,他到底想做什么,至少我们也要心里有底。”
“是,父亲。”
当宋武转身离开时,宋舟突然在身后叫住他,“阿武。”
宋武转过头,宋舟却摆摆手,示意没事,他可以出去了。
等到房门关上,宋舟站起身,负手走到窗前,看着窗玻璃上的倒影,久久没有出声。
《分治与统一》一文刊出后,国内的各大报刊纷纷转载。曾经参与戊戌变法的梁先生读过转载的文章之后,在申报上发表评论,对此文大加褒奖,并提出各省立省宪,设省议会,其上立国宪,乃真正的予民民主。此篇评论一出,得到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响应,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支持效仿美利坚联邦制,实行国家统一,人民自主。
有支持者,当然也不乏持反对意见者。反对者认为,所谓联省不过是为□披上民主的外衣,各省的实际统治者仍是手握实权的军阀,这一主张不过是为割据张目而已。
持有不同意见的人纷纷撰写文章,在报纸上各抒己见,一场关于国体政体的论战陡然而起。
引起这场论战的时政要闻彻底在华夏打响了名声,发行量从八千多份跃至一万三千份,天津分社下旬就能开始运营。原本分社该开在京城,可李谨言却认为京城水太深,他们只是刚长了点个头的小虾米,还是低调点好。
“京城暂时不去,上海那地方也是鱼龙混杂,还是天津好。”
再者说,宋老板可是天津的地头蛇,报社开在那里,只要和宋老板打个招呼,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轻易就能解决。
1月10日,时政要闻的第一篇名人专访新鲜出炉。负责采访和撰写稿件的两个记者,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把完稿送给主编和老板过目。
没想到李谨言看过之后,说他们写得还不够好。
两个记者面面相觑,难道三少爷认为他们有的地方写夸张了,不够实事求是?
“就是太实事求是了。”李谨言摇摇手指,“什么才叫名人?有名的人!有名的人当然要和普通人不同,例如楼大帅是以武起家,那就要针对这一点大书特书,如果你们没有素材,不妨去和茶楼里的说书先生取取经。”
说书先生?
“三少爷,您是说?”
“我是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实事求是还叫什么艺术?”
记者和主编们顿悟了。
两天后,经过修改和润色的楼大帅专访再被送到李谨言的面前,读完那篇颇有说岳全传风采的报道,李谨言点点头,拍板,就照这个发。
民国五年,公历1913年1月13日,《名人》作为时政要闻的增刊正式发行。
这份被后世称为“华夏名人史库”的报刊,在发行后的几年时间内,逐渐由报纸增刊的形式,发展为专门的杂志性刊物,内容也由专门的国内政要专访,发展到涵盖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各个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并在一战之后,随着华夏国际地位的提升,开辟国外名人专访栏目,在国际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作为《名人》的第一期专访人物,楼盛丰的大名也被载入了史册,甚至比他作为华夏民主共和国联合政府第一任总统,还要让许多人羡慕嫉妒恨。
没人能够想到,这份刊物的出现,只是由于李谨言一个突发的念头,想要借此扩大楼家的声望,为楼逍的未来铺路,仅此而





谨言 102第一百零一章
一月中旬,随着时政要闻的《名人》增刊发行,楼大帅彻底火了一把。
茶楼里的说书先生对该篇专访报道稍加润色,直接就是一个评书新段子。
“当时,楼大帅单人匹马,手持长枪,直冲敌营,敌军闻听是楼盛丰杀来,无不丧胆……楼大帅大喝一声,只吓得那敌将双股战战……”
这股风潮兴起于关北城,风靡了北六省,还捎带上了天津和京城里的一些茶楼酒馆,若是哪个说书先生不能就楼大帅的辉煌战绩说上一两段,按照后世的话来说,绝对的out了!
李谨言没想到只是一篇专访就能造成这么轰动的效应。当即拍板,趁胜追击,将北六省内一干军政要员逐个点名,切实的来一场名人效应。
原本第二篇专访该是楼少帅,可惜他最近忙得几乎不见人影,想要专访,也得找到人才成啊!
北六省的军队正准备一场军事演习,演习的确切地点和时间都是未知,但这个消息一透露出去,就让时刻关注北六省军队动向的日本人连觉都睡不安稳。尤其是身在旅顺的大岛义昌,若北六省军队所谓的演习只是虚晃一枪,实际目的是对在大连的日军动手,那怎么办?
“楼逍此人,狡猾的很!”
这句话已经成为了在南满驻守的日军的共识。
一向用鼻孔看人的日本陆军,先是被楼少帅揍得鼻青脸肿满头包,紧接着被李谨言泼了一缸污水,洗也洗不掉。打了败仗丢了南满铁路大半段不说,还要赔款!
打算硬着头皮赖账,结果发现此路不通。楼少帅没兴趣和日本人扯皮,直接下令抄了他们在北六省内的银行,搬空了库房,连窗户门都拆下来带走,除了四面墙,连个钉子都不给他们留。
这样还不罢休,又和英国人联手黑了日本人的庚子赔款,狠狠坑了他们一把。
日本人憋屈啊,话说英国-鬼-畜-不是他们的盟友吗?怎么会和华夏人搅合在一起?搅合在一起就算了,还把手伸进了盟友的钱袋里,一个子都不剩的掏走!
现在日本人的日子很不好过,只要是财政上略有结余,马上就会被拿去填海军的无底洞,陆军就像是后-娘-养的,拿到的军总是比海军少,在南满打了败仗还要被海军嘲笑!
1月19日,桂太郎内阁终于在一片骂声中倒台,比历史上第三次桂太郎内阁提前结束了整整一个月,被称为海军之父的山本权兵卫上台组阁,执政党也成了立宪政友会,于是,一向和海军不和,也和立宪政友会看不对眼的日本陆军,日子过得更加苦-逼-了。
要军?国内财政紧张啊,紧紧裤腰带吧。一天两个饭团加上一条萝卜干,待遇已经很好了嘛。
在这种苦逼的情况下,如果北六省的军队突发奇想,脑袋一热,想把在大连的日军都赶下海……大岛义昌不敢继续往下想了,他已经计划好,一旦事情有变立刻登船逃往朝鲜。丢脸与否不重要,保住命才更要紧。
至于这次演习到底是真是假,楼少帅是单纯的练兵还是想趁机对谁下手,在“演习”没开始之前,谁也猜不到结果。
楼少帅忙,李谨言也同样不得闲。
北六省和英国人签订的大笔订单终于让德国人产生了危机意识,为了保持和北六省的友好关系,不让北六省被英国人拉拢过去,德国人终于在发动机制造技术上松口了。
“德国人答应了?”李谨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柴油内燃机?”
“先别高兴,”展长青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德国人额外提出条件,他们要磺胺的详细资料。”
“磺胺?”
“对。”
“这件事问过大帅和少帅了吗?”
“问过了。”展长青道:“大帅的意思是言少爷看着办。少帅也一样。”
“……”做甩手掌柜什么的,果真是一脉相承?
“言少爷?”
“详细资料还不能给他们。”至少在乔乐山把青霉素研究出来之前,不能给,“可以答应德国人,将提供给他们的磺胺数量增加一倍。”
“这个条件德国人恐怕很难答应。”
李谨言耸了耸肩膀,“不答应也没办法。不过可以提醒他们一下,磺胺只有我们有,内燃机可不只他们有。”
说起内燃机制造,目前世界上最有话语权的应当是英国。德国的确有很高的机械制造技术,但英国人也不遑多让。虽然从英国人手里弄到内燃机制造技术也不是件容易事,但李谨言不想被德国人牵着鼻子走。哪怕是他有求于人。
“展部长,这件事咱们不能让步,和德国人怎么谈,还要请你多心。”
“既然如此,展某自当尽力”
送走了展长青,李谨言又迎来了另一位客人,丹麦洋行的经理约瑟夫。
“日安。”
约瑟夫是个典型的北欧人,身材高大,头发浓密,鼻子高挺,虽然是个商人,却总是会让李谨言产生北欧海盗的联想。
虽然和丹麦洋行购买种猪的生意没成,李谨言却一直没有死心,一次谈不成,可以谈两次,三次,总有能谈成的一天吧?英国佬太不是东西,耍人没商量,但人家现在是世界老大,连未来的世界警察都要跟在约翰牛的屁-股后边当小弟,李三少还没信心能和英国人掰腕子。
可惜的是,就算李谨言舌灿莲花,约瑟夫依旧不松口,李三少终于见识到了北欧人的固执。不过丹麦猪的生意谈不成,不代表他们没别的生意可做。在几次三番被丹麦人拒绝之后,李谨言突然想起了丹麦人的武器生产技术也是十分过硬的,最有名的就是装配了许多欧洲和拉美国家军队的麦德森机枪。之前北六省军队在满洲里和俄军作战时,曾经缴获过一挺丹麦出产的原装货,华夏国内也有仿制品,叫做轻机快炮。
作为世界上最早大规模生产的实用轻机枪,一挺麦德森机枪的重量还不到十公斤,几乎只有法国哈奇开斯的三分之一,在捷克式轻机枪问世之前,麦德森轻机枪除了成本较高之外,在重量,确度以及可靠性等方面,一直稳坐轻机枪的头把交椅。
约瑟夫显然对武器生意很感兴趣,麦德森轻机枪除了装备丹麦本**队,还大量出口。光是俄罗斯就购买了不下一千五百挺,虽然由于庚子条约,欧洲各国一直对华夏实行武器禁运,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条约的约束力越来越弱,就连当初态度最坚决的法国,也在向华夏的西南军阀出售武器。而据可靠消息,德国甚至在帮北六省建造一座兵工厂!这其中有多大的利润完全可想而知。
若说丹麦不眼红,纯粹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如今李谨言把机会送到眼前,约瑟夫不动心才有鬼了。
“六百挺8mm口径的麦德森轻机枪,十万发子弹。”
李谨言话落,室内立刻安静下来。过了好一会,约瑟夫才开口说道:“您不是在开玩笑?”
“当然不是。”李谨言说道:“您知道我正在打造一个工业区,购买这些机枪主要是为了保卫工业区的安全。”
用六百挺机枪十万发子弹保卫工业区安全?约瑟夫差点翻白眼,这种话鬼才相信。
“按照贵国出售给俄国的价格,每挺轻机枪我出价一百三十银元,子弹的价格,按照一万发一千五百大洋计算。”李谨言压低了声音,“至于写在订单上的价格,我们完全可以商量。我保证不会有第三个人知道。”
说白了,李三少在明目张胆的对约瑟夫行-贿。
“如何,这个交易不错吧?”
约瑟夫考虑了几分钟,轻咳一声,“每挺机枪一百三十五银元,每一万发子弹一千六百元。”
“成交!”
李谨言脸上在笑,心里却在腹诽,这些洋鬼子当真是个顶个的黑!
不过钱赚到手就是为了花的,在看过上一年的财务报告,将手下的几个工厂的利润加加减减,得知一年的进账之后,李谨言最先想到的就是,该怎么没把这两百多万大洋花出去。
工业区有楼少帅给他的一千万马克撑着,暂时不需要另外的投入。家化厂只需要维持目前的规模就足够了,毕竟未来几年的情况摆在那里,盲目扩大产生并不是个好主意。被服厂和罐头厂倒是可以扩大产能,尤其是罐头厂,李谨言已经和冯经理谈过,着手对生产的罐头进行“分级”。最优等的材料供应军需和国内市场,次一等的材料出口创汇,再次一等的,例如加了边角料的罐头全都囤积起来,等到欧洲开打,才是这些罐头真正发光发热的时候。
1...5758596061...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