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穿男]科举之路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从南而生
科举是叶信芳的终身大事,小太监自然不敢置喙,要是真逼急了,叶信芳直接跟皇帝告状,两人岂不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五月初三,这日天还漆黑,叶信芳与刘俊彦便已经穿戴整齐,换上一身崭新的衣衫,吃过早饭之后,提着小考篮,坐上了马车。
殿试是大事,便是嗜睡的妍娘都努力的爬起身,出门为二人送行。
宫门口前的官道上,此时已经有数量马车停留,路都要被他们堵住了,叶信芳看到有不少军士在这里充当古代交警,催着这些送行的人将马车弄出去。
叶信芳的马车不得进入,就在此地下车,远远就看到不少考生已经在宫门口排队。
会试的座位次序是打乱排列,而殿试却是严格按照会试的名次来。
此时天色尚早,有礼部派遣的小官上前来整理队形,一共列了两队,叶信芳和刘俊彦刚走近队伍,便有官员上前来询问身份名次,那小官没有细细核查,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二人的身份凭证。
看完刘俊彦的,小官直接指着右边队伍的末尾,那便是刘俊彦的位置,而叶信芳却被他亲自引着往队伍中间走。
叶信芳在队伍里站了一会,又有小官过来,这次是仔细的核查身份,外貌都不能有一丝不符。
叶信芳本等着对方继续搜身,却不想那小官在核查身份无误后,便去检查下一个人了。
难道殿试不再搜身了?叶信芳疑惑。
一直等到进了宫门,也没有见到搜身之人,叶信芳想着,现代安检都要捏捏丸子头,怎么古代面圣这么随意了?
贡生们由前头的小官指引着,到了一处简陋的宫室。
里面是一个巨大的汤池子,叶信芳进入时,已经有数人在其中沐浴,他还看到有小太监在帮贡士们搓背,居然还有考生是一脸享受的。
有小官解释,面圣之前,需得沐浴更衣,防止冲撞陛下。
叶信芳被迫在古代进了一回公共澡堂,看着这些人或白或黑的身体,他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觉得辣眼睛。
他刚脱完衣服,便有机灵的小太监上前帮他将衣物抖开折叠整齐,叶信芳觉得自己洗完就要穿,何必再来这么一遭。
他也这般劝了小太监,哪知对方一本正经的答道:“这些都是规矩,若大人们是看到您这不整齐,奴才要挨骂的。”
虽然听他这么说,但叶信芳觉得小太监整理衣物时未也太过认真了点,好像在细细的找什么一样。
叶信芳拒绝了搓背服务,自己动手,沐浴更衣之后,叶信芳才拿回考篮,感觉里面好像有
[女穿男]科举之路 分卷阅读127
翻动过的痕迹,询问之下才知是经过了搜检。
殿试需得面圣,除了防止作弊,也要防止有人携带刀剑之类武器,搜检便必不可少。他这才明白,之前小太监哪里是整理衣服,而是搜检。
等到考生们终于进入保和殿,此时已是黎明时分,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叶信芳这才能看到自己的试卷,试卷与答卷的纸张均是雪白细腻,显然是上等宣纸,看了一眼上面的题目,叶信芳懵逼了。
《问帝王之务》
材料为:“皇帝制曰:盖闻古先帝王之观人,莫不敷奏以言,明试以功。汉之贤良,宋之制举,得人为盛。朕自临御以来,屡诏有司搜罗贤俊,然而杰特犹若罕见,故又特延子大夫于廷而亲策之,以庶几于古先帝王之盛节焉。历代之亲策,往往以敬天勤民为务。古先帝王之敬天勤民者,其孰为可法欤?所谓敬天者,果惟于圜丘郊祀之际,致其一者为敬天欤?抑他有其道欤?所谓勤民者,宜莫如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暴食者矣。其所以不遑暇食者,果何为耶?岂勤于庶事之任耶?自昔而观,宜莫急于明伦厚俗,伦何由而可明,俗何由而可厚耶?三代而下,惟东汉之士俗,赵宋之伦理,差少疵议。果何道而致然欤?盖必有可言者矣。宜着于篇毋泛毋略。”
可以,太霸气了,这很殿试。
作者有话要说:还有一更,但估计会很晚,我休息一会再码字。
考题是洪武辛亥科的殿试题目,朱元璋亲自出题。
第90章传胪大典
叶信芳心中猜测这样霸气的题目,定然是皇帝自主命题,他偷偷摸摸的抬头看坐在殿前高座上的皇帝,却不想,皇帝此时视线正好落在他身上。
皇帝当做不认识一般,视线又往其他人身上转。
叶信芳低下头,与卷子大眼瞪小眼。
结合材料内容,虽是从君王角度出题,但问的是君王怎么才能招揽治国能臣。叶信芳觉得有些怪怪的,心中吐槽陛下您都登基这么多年了,现在问这个问题,岂不是嫌弃自己没有治国能臣,你这样让内阁那帮子人怎么想?
叶信芳定了定神,最终还是想明白了,皇帝缺的不是顶层人才,而是中层干部。他提笔在草稿纸上列提纲,这个问题好答也不好答,叶信芳从着重从能臣的培养与提拔任用上来回答,建议应当有全套的培养体系。
叶信芳提的观点有点类似于现代的选调干部培养。
等到这题答完,已经到了中午时分,饥肠辘辘,而殿试是管中饭的。
有小太监将午饭送到了殿中,这些人走路声音很轻,也不敢打扰奋笔疾书的考生们,将午餐放在案头便轻轻的离去。
叶信芳将答卷整理妥当之后,这才有功夫打量这顿皇帝请客的午饭。
一碗米饭,以及两碟素菜,一份水煮青菜,一份豆腐,这豆腐看着也跟就是白开水随意棹过的一样。
叶信芳不禁腹诽,皇帝怎么这小气?三年一次的大考,就不能让人吃点好的。
饭菜上还带着一些温度,叶信芳尝了一口,味道比酒楼里面好,但也没有如何美味,远远及不上他被关小黑屋时吃的那些。
他不知,他被关在小黑屋里时,皇帝希望他文思泉涌,所以都紧着好的来安排了,例如,那两个漂亮的小宫女,就是皇帝特意挑选的,而叶信芳将人退了回来,问询详情之后,得知叶信芳全程柳下惠之后,皇帝好笑之余,不禁怀疑起他那方面的功能了,还思考起来要不要派太医给他看看。
而为了防止殿前失仪,殿试的食物就难以安排,菜色都必须是没有强烈气味的,不然冲撞御前,大家都没有好果子吃。
叶信芳实在是饿极了,将一饭二菜全都一扫而空,不止他左右两边的考生看着他,便是监考的官员们都多看了他好几眼。
皇帝自然是最先用膳的人,此时正饶有兴致的看着叶信芳,转而唤了大太监宋吉祥上前,问道:“御膳房给考生安排什么膳食?”
当贴身大太监实在是太考验本事了,天天陪着皇帝,还要知晓宫里所有的风吹草动,实在不是常人能做的。
“一青菜,一豆腐,御膳房循着旧例,当日还请示过礼部的大人们。”
皇帝想起来当时确实是礼部与御膳房一起安排的,他当时没有在意,现在想来是不是太过简陋了。
殿试一共有两题。第二题,问的是海事,他不禁想起了远走的胡威武,也不知在沿海是生是死,这些年叶信芳久居内陆,除非胜仗很少听到抗倭的消息。
这题应该是内阁出的,题目很长,有三百个字,叶信芳从材料中察觉到内阁虽问海事,但字里行间却有海禁的倾向。
回想中国近代百年屈辱,皆是从闭关锁国开始,叶信芳自然是反对这个观点的,从堵不如疏立论,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策文不限长短,但一般在两千字左右,起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
历史上许多科举考生,因一笔好字入了考官的眼,有时哪怕文章尚且欠缺一二分,爱惜其字,也可能会破格录取。
殿试是所有科举考试中,时间最短的,只有一天时间。
日出开始,日暮结束。
贡士们交卷之后,便鱼贯退出大殿,叶信芳微微抬头,看见皇帝有些疲惫的坐在上首的龙椅上,暗道这样切切实实的陪考一天,倒是个很实诚的皇帝了。
考完试并不是当日就能出成绩,而是要在三日后举行传胪大典方才知晓。
皇帝皱眉看着面前这十一份评卷,这是考官们两日批改答卷的结果。
除了前十名的名次排定,由皇帝亲自定夺,而后面的考生排序,全部都掌握在这八名考官手中。
这次殿试参考者三百零五人,其中除了本次会试录取的三百人,还有五人是上届会试中因故未能参加上次殿试的贡士。
皇帝本来只用评定前十即可,这次却出人意外的有十一份卷子,皇帝拿起那份明显放置一边的考卷,上面的字迹有些眼熟,一看姓名,正是叶信芳。
“这份考卷是何意?”皇帝沉声问道,他确实很欣赏叶信芳写话本的才能,但科举大事,是不能掺杂一点水分的,若是答卷不佳,不等别人劝解,皇帝也会将叶信芳送出前十。
“此乃陈阁老一意孤行放进来的,吾等阻拦不得,只得奏呈御前。”内阁郑阁老开口答道。
皇帝转而看向阁老陈瑜,问道:“陈卿,何故?”
“启奏陛下,此卷于海事之论,臣觉得甚是在理,当为状元。”陈瑜出列奏答。
皇帝翻了翻卷中的海事之论,暗道难怪陈瑜
[女穿男]科举之路 分卷阅读128
这坚持将这份答卷呈交御前,原是反对海禁的,若仅仅只是这样,当状元如何够格,恐怕难以服众。
内阁众人中,支持海禁的占了大多数,而反对海禁的唯独陈瑜一人。
“陈阁老,休要得寸进尺,这份卷子不过是附和汝之观点,怕是此人刻求标新立异,仅论文采,如何比得上其他十份!”郑阁老反驳道。
“策文何时讲究起锦绣辞章了?此文文风平实,词句质朴,如何就当不得状元了?郑阁老这话,吾不解。”陈瑜反唇相讥。
皇帝翻看前一题的策文,眼神微微眯起,做了个手势,两位阁老立马闭嘴,众大臣就看着皇帝在认真的研读那篇答卷。
“好策!”皇帝笑着说道。
陈瑜脸上立马露出喜意,试探着问道:“陛下,您看?”
皇帝笑了笑,“你们就看了海事策,真正的其实是前一策。”
大臣们面面相觑,这种有争议的卷子,阅卷人员都会反复的看,那第一题他们还有印象,只觉得叶信芳前一题答得是有点意思,但也没觉得有多特别啊。
“如今低阶官员升迁,单靠吏部,而这份卷子中所言,穷山恶水方显本事,选有潜力之良才,择偏远穷困之地,方能尽用其才。”皇帝顿了顿,接着说道:“日久天长,方见成效,如此则举国少不均,国力日增不远矣。”
“由小及大,使穷困之地,繁荣如鱼米之乡,使贫瘠之民,知礼如仓廪实之众,如此,方见真才干。”皇帝越看越喜欢这份策文,看着诸位大臣们若有所思的模样,接着说道:“如今官员每到考评之时,或进京朝觐,或巡察使巡视四方。”
“考评结果如何,或看朝觐结果,或看巡察使,这样还是过于随意,有些官员无甚才干,却有一张舌灿莲花的嘴巴,糊弄朕,糊弄巡察使。”皇帝感叹道,想到策文中所言成立由多人组成考核组,考评时实地测评,在整个辖区实地巡视,皇帝心中有些意动。
“而如今不管良才庸才,都一个劲的奔着富庶之地去,如此确实不妥。”
皇帝在位十几年,经过惨烈的夺嫡之战,斗死了几个兄弟,斗废了先帝认定的太子,不比那些年幼或软弱的皇帝,此时他一锤定音,“有此培贤之策,当为状元!”
叶信芳这几日的感觉,就像是高考前等待出成绩的时候一样,多年苦读,马上就要出最终的结果,读了那么多年书,突然有一天不用继续读下去了,还觉得有点失落。
他没有失落多久,整个人就被催更视线笼罩了。
日子根本就不禁念叨,转眼便是传胪大典。
“天启十五年甲午科殿试殿试一甲第一名叶信芳。”
叶信芳一连听了三遍,还是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难道这些日子勤于更新,终于是感动了皇帝老子,拿状元补偿他吗?
叶信芳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有这么一天,头戴进士巾,身着深色蓝罗袍,手中恭敬捧着笏尺。
进士巾名字听着像是巾帕之类,但却是帽子,其形状如同乌纱帽一般,顶微平,展角阔寸余,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
而那衣服也很有讲究,缘以青罗,袖广而不杀。革带青,饰以黑角,垂挞尾于后。
叶信芳从一堆人中出列,由礼部的官员为他戴上状元簪花。其他进士簪翠叶绒花,其上有铜牌,“恩荣宴”三字。而叶信芳是状元,状元所簪花,枝叶皆银,饰以翠羽,其牌用银抹金,非常的华贵。
在礼部官员的指引下,踏上御道。
这大概就是人生巅峰了,叶信芳心中这般想着,寒窗苦读,一朝功成,他努力压制着自己的喜悦,装出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御道,皇帝专用之道,每年的传胪大典上,一甲三人有一次走御道的机会,这是许多人毕生追求的荣耀。
礼部官员将他引到御道左边的位置,叶信芳受到提点后,叩拜谢恩。
“臣叶信芳,谢主隆恩。”
作者有话要说:睡觉了,晚安。
那种大段的大典描写你们估计也不会看了,我就写简单一点。
另外从百科里找到的殿试阅卷资料,太多了就放在这里吧。
第91章荣恩
除了一甲三人,一人唱名三次,二甲一人唱名一遍,到了三甲同进士,便只并列在一起念一念了。
进士群中的刘俊彦此时满脸紧张的听着唱名之声,都到了这个地步,侥幸中了贡士,自然想着要更进一步,名列二甲。
叶信芳竖起耳朵听着外面的唱名之声,待在二甲末尾听到了刘俊彦的名字,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
叶信芳也不由得感叹好友运势之旺,先是三年不孕的妻子终于怀胎,再是吊着车尾进了殿试,现在又搭上了二甲的末班车。
皇帝当场给一甲三人授官,叶信芳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授官仪式结束,皇帝又勉励了几句,不过是些官方辞令,叶信芳倒是听得清楚,但觉得后面的进士们怕是什么也听不到。
官方措辞说完,叶信芳三人被指引着到了偏殿,叶信芳由宋吉祥服侍着换上状元服,宋吉祥是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三年也只有这么一次帮皇帝以外的人换衣服。
状元服与其他进士服有所不同,是沉红色,在众多青罗色进士服中可谓独树一帜。
“叶状元穿上这身衣服,真是器宇轩昂,一表人才。”宋吉祥笑着夸奖道,他久在皇帝身边,算是比较了解陛下之人,这位叶状元深得陛下喜爱,他也不客气几分。
“宋总管谬赞了,要真论一表人才,谁能比得过探花郎。”叶信芳笑着说道,手中将一个荷包偷偷的塞给宋吉祥。
对方没有接,而是不着痕迹的推拒回去,笑眯眯的说道:“叶状元,您跟杂家客气什么。”
叶信芳见此,默默回,不再强求。
一旁也在换衣服的探花和榜眼,多看了叶信芳二人几眼,这二人均是出身簪缨世族。榜眼心中腹诽,不是说叶信芳出身寒门吗?怎么看起来跟大太监如此相熟。那探花郎却是眼神一暗,脸色更加阴沉了几分。
待换完衣服,叶信芳领着榜眼与探花郎回到大殿中,摇摇向坐在上首的皇帝行礼,旁边早有宫人端着托盘候在一旁。
叶信芳三人拿起托盘上的酒杯,朝着皇帝恭敬举杯,接着一饮而尽。
他忽然想起现代闹得沸沸扬扬的“禁酒令”,这古代官方场合喝酒倒是无所顾忌,更有喝酒壮行之意。
饮过了送行酒,便是传胪大典之后的重头戏御街夸官。
御街夸官,就是戏文中常说的新科进士打马御街前,是一场难得的与民同乐的活动,由一甲三人领着众进士前往东华
[女穿男]科举之路 分卷阅读129
门外看礼官张贴金榜,然后众人再骑着高头大马,打马游街,最后各回各家。
礼部官员抬着金榜走在最前头,身后跟着一行三人缓缓的沿着御道往外走,御道两旁跟着的是今科进士,而能行走御道的,只有一甲三人。
金榜是一张长约莫二十米、高一米的泛黄巨型横幅,黄纸墨字,以皇帝诏令的形势下达,用院体书写,格式开头以“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领起,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甲人员的名次、姓名、籍贯以及发榜日期。金榜中间用粗重的黑墨写着大大的“榜”字,气势磅礴。金榜落款处加盖皇帝玺印,上曰:皇帝之宝。
饶是叶信芳,看着金榜上头“叶信芳”三个字,整个人也激动不已,全国那么多人参考,最后居然是自己拔得头筹,也算是对这几年的苦读有一个交代。
金榜张贴完毕,便有礼部官员过来,不由分说将三朵大红花挂在三人胸前,弄得跟新郎似的,身后有军士牵着高头大马过来,指引着三人打马游街。
叶信芳:突然想起来自己不会骑马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
幸好挑选的都是温顺懂事的马匹,叶信芳被人扶着上了马,显然礼部也考虑到寒门士子可能不会骑马的问题,安排了军士帮忙牵马,叶信芳也不用自己怎么动作,只需保证坐稳了不从马背上摔下来就成。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叶信芳坐在高头大马上,被牵引着缓缓的走在官道上,京城里街道两旁此时人头攒动,不少百姓都在围观这一场国朝盛世。
榜眼是一个看起来三十多岁的中年人,探花郎与叶信芳差不多年纪,但人家长相俊美,相比较叶信芳来说,探花郎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温润如玉的世家公子。
“听说状元爷的策文写得极好。”中年榜眼朱士元笑着夸赞道。
叶信芳笑了笑,问道:“朱榜眼听何人所言?”
“据说殿前排榜之时,陈阁老极喜欢状元爷的那一篇海事论,而陛下却更欣赏您的培英策。”朱榜眼见他疑惑之意,不似作伪,便跟他解释起来。
叶信芳没想到这其中还有如此曲折,“陈阁老可是陈瑜大人?”
“正是。”
叶信芳听说过陈瑜此人,先帝时期的探花郎,听说此人出身寒门,高中之后,先帝有意将掌上明珠荣嘉公主下嫁给他,却被他已有亲事为由,拒绝了。
他定的那门亲事,对方是商户之家,那商家供他进京赶考,乡里之人纷纷耻笑,言陈瑜高中之后,怕就是退亲之时,不如在他高中之前,就将亲事做成,那商家之人却根本不理此言,仍然尽心供陈瑜赶考。
而后陈瑜果然高中,不止拒绝无实权的驸马之位,更拒绝了不少高门结亲之意,回乡迎娶商女,此后为官数十年,不纳二色,一时传为士人佳话。
知恩图报,克己守礼,是大家对于陈瑜最深刻的印象。
叶信芳想到自己被这样的人欣赏,也觉得十分激动,而他想着朱士元对于这等事情都一清二楚,显然背景深厚。
“陈瑜大人当真欣赏吗?”叶信芳又问了一遍。
朱士元肯定的回答,他觉得好笑的是,叶信芳得到陈瑜的赏识,比得到皇帝的赏识还要兴奋。
“不过是恰逢其会、投其所好罢了,谁不知道,内阁独独陈瑜大人反对海禁之事。”说话之人是那个世家公子一般的探花郎,探花郎郑锦添此时板着一张脸,跟有人欠他钱一般。
朱士元眉头微皱,看了对方一眼,却没有说话。
“叶某出身寒门,如何知道内阁此等私密之事,郑探花可是对叶某有所不满?”叶信芳不解的问道,这人年纪与自己差不多大,自己也不曾得罪过他,不知为何此人对自己似有不满。
郑锦添冷哼一声,“你与那宋修之如此相熟,郑某就不信,你没有得到一点内阁消息?不止如此,你还与宋吉祥熟稔,怕是连内廷的关节都打通了!”
叶信芳好像有点明白了,暗道这人与宋修之应该认识,莫不是那个混账义子帮他得罪的人?
“身为读书人,与阉狗同途,真是枉读圣贤书,让汝这般欺世盗名之辈压在头上,当真是吾辈之耻。”郑锦添越发的口不择言。
“慎言!”朱士元实在看不下去了,直接呵斥道。
叶信芳都不知道说什么好了,跟这种藏不住话的蠢货走在一起,真的很丢脸啊,这种天真爱嫉妒的小傻瓜,进官场真的能活下来?
“吾不服!明明会元是吾!”郑锦添好不容易熬过了宋修之,没想到却败给了叶信芳,殿试时后一道题正好被他考前压中,本以为状元在手,最后却因长得好看,连榜眼之位都丢了,只得屈居探花,心中满是不甘。
“你不服,圣上当前怎么不见你伸冤,你现在也可以去敲闻登鼓,没胆子告状敲鼓,你就憋着,少叽叽歪歪的!”叶信芳嘴巴里的话狠毒,脸上却是笑眯眯的。
郑锦添被叶信芳怼得想跳脚,但碍于人群众多,脸上还不敢显露太过,功名已定,他也只敢酸几句,不敢真的告状。
说话间,正好一枚红艳艳的果子直直的砸在郑锦添的头上,砸得他眼冒金星,整个人晃了晃,差点从马上摔了下来。
叶信芳往路边看去,只见二楼窗户边,一个身材娇弱的美丽少女不知所措的望着郑锦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