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世子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我的长枪依在

    应该是对王府的大船来说不算什么,王府大船虽然平时跑商,但侧舷都是留有射击窗口的,快速改装之后,每面最多能加十二门炮。

    当然十二门太重,要运兵的话加六门最合适,把剩余载重让给士兵,但即便如此,十几艘大船的火力也不是一个营五百多人的兵力能够封锁的。

    “王爷,我们要出征了吗”狄至激动的站起来。

    “很大概率,做好准备吧。”李星洲拍拍他的肩膀,又喝了一杯,“实话实说,这次不只是为你,为景国,也是为我,如果你能打赢,那太子就再没资格跟我叫板。”他直言道。

    方新又是一惊,这种话哪是能对下属说的,狄至面色凝重,认真的回答“王爷放心,只要有机会,我肯定能赢。”

    他点点头,对于狄至,他放心得过。

    李星洲说的这条路线,就是当年八国联军打入北京的路线,从渤海进入,靠着强大的海军一路从天津直入北京,路上没有天险,水域情况良好,四周都是平原,火炮射界也十分完美。

    不得不说,八国联军虽然可恶,但他们选择的路线专业又高效,把海军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平原的良好射界让舰队的火力支持发挥完美,陆军直接深入腹地登陆也能打人措手不及。

    而如今新军的装备,也快赶上十八世纪的水平了。

    这就是他的王牌。

    第二天正午之后,所有朝中重臣相聚午门,向着坤宁宫走去,大家见面还是互相笑着打招呼,可大多皮笑肉不笑,暗流涌动气氛紧张到极致,谁都知道皇上这是要做出选择了,眼下局势糜烂,皇上病倒不能再无人主持大局。




五百四十九、榻前之辩
    天气好不容易放晴,心中阴郁却与天气无关,雨过天晴之后,大片云朵在天空涌动,午门城外青砖路缝隙中的小草被雨水浸泡几十天,终于沐浴在阳光里。

    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味道,事情到这一步,其实也没必要在遮遮掩掩什么,午门前,众人齐聚,笑脸打招呼,俨然多年好友,进入午门后瞬间便是泾渭分明成了两路。

    一路以太子为首,一路以他为首。

    太子今日打扮很真正式,穿的是只有太子能穿的红金四爪蟒袍,五爪为龙,四爪为蟒,这夺目的大红蟒袍似乎在时时刻刻提醒众人,他是太子。

    李星洲穿的的紫金官服,他现在是朝廷正二品大员,身兼数个要职。

    “不错,皇侄儿今日看起来格外精神,不过紫袍就是紫袍,只是飞禽,不会变成真龙。”两人并行,隔着四五步,太子咬牙道。

    李星洲看了他一眼,太子这人一直令他很奇怪,因为太子本事并不足为惧,作为对手他很多时候正眼都看不上,可偏偏这样一个对手,偶尔又会出绝妙的招,在关键之后保住自己,难道正如古话说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吗。

    还是说他背后有高人指点,要是有高人,他也不至于这么惨,自己快把自己的东宫之位给败没了。

    其实太子本身只要什么都不做,李星洲就没办法,因为六官员各个都挺着他上台好恢复六部地位呢,可偏偏他非要作,结果把自己给作没了。

    一路作死到今天,李星洲终于有了跟他抗衡的机会,不由得又想到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到底是什么力量一直鼓舞着太子在作死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呢,他不知道,不过他也算个可怜人吧。

    所以对他的挑衅,李星洲只是关怀一笑,露出母爱般的包容。

    “你”太子怒目圆瞪,甩袖大怒“竖子,你给我等着”说着气冲冲带人先走了。

    李星洲很无辜,他怎么了

    坤宁宫中,大臣依次进入,皇上在寝宫内接近众人,寝宫很小,大家拥挤一堂,后面的人被挤到屋外,李星洲和太子走在最前面,来到皇上床边。

    床前拉着帘子,皇上摆摆手,两个宫女便把帘子打开,屋子里都是不好闻的药味,皇后在船头照顾皇帝,慢慢将他扶起来。

    皇上声音虚弱很多,他看了李星洲和太子一眼,又看两人身后密密麻麻挤满的众人,点点头道,有些虚弱的道“你们为何而来朕全知道,这件事朕也想了很久。

    说实话,朕这一生向来果决,有时候你们还会说我太过狠辣,不识人情”

    “皇上哪里话,为君者当断则断,否则是国之大祸。”何昭道。

    皇上微微摇头,有气无力道“平日里想听你何昭说句好话,难,今天倒一开口就是好话,难得你说次好话,是必有所求吧。”

    “皇上冤枉臣了。”

    “冤枉不冤枉你心里清楚。”皇上轻笑道。

    “就是,何大人只怕心怀鬼胎,思虑不正吧。”礼部判部事孟知叶小声嘀咕,惹得何昭又黑了脸,不过没有跟他吵闹。

    皇帝又做起来一些,皇后扶着他背,他用浑浊的眼睛扫视众人,目光再次锐利起来,前排的所有人不由自主小退半步,不似病卧在床的六旬老人“所有事今天朕都会说清,给你们说明白,也让天下明白,你们听明白了吗”

    “明白”众人齐声回答,皇上此话一出,所与人都紧张万分。

    “朕今天只说一件事,事情想必你们这么聪明早就猜到,那就是辽国的事,北伐之事。”话说到这,基本的基调已经定下,所有人都看向站在最前面的太子和李星洲。

    “都说说吧”

    太子听到这话,连忙上前一步,他想必是明白,无解的事后说是没得说的。

    “父皇,儿臣以为为今之计唯有等到雨过天晴,令大军撤回。此战失利,非我景国王师不能战,起初我们也以极小兵力一举拿下燕山府,足以说明我景军之精锐善战,最后失利实乃杨洪昭调兵遣将之过。

    如今打到这份上,已经没有再打的必要,还不如保存实力,将大军调到霸,霸州”太子说到这似乎忘词了。

    “雄州雄州”有人在身后小声提醒。

    “霸州、雄州一带,防范辽人,至于南京城可以让金人去打,等明后年金人打下来,我们再从金人手中买过来。

    儿臣料定金人定会供我们驱使,他们才打完打仗,正是缺钱粮的时候。

    我景国富庶,岂是蛮夷外邦能比,以钱粮驱使,让其鞍前马后也是易如反掌。

    这样也能为明众免去刀兵之祸,避免生灵涂炭,天下百姓必会感恩戴德。”太子侃侃而谈。“当初太祖就想以此法买回失地,可惜早逝未能得偿所愿,我们今日所为也是还太祖愿啊。”

    “高,太子此策实乃良策。”太子话音才落下,吏部判部事龚梦已就连忙夸赞道“既有太祖遗志,也是如今最为理智之法啊。

    皇上,大军如果北上,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折在南京可如何是好,到时江山社稷危矣。而如依太子之策,则大军无恙,保存实力,还可继续保境安民,是长远之策,是思虑深长,为长久考虑啊。”

    “不错,保江山社稷比什么都重要,燕山府能收则收,实在不行保存实力徐徐图之也是良策啊皇上。保住国本,才有长远可图,太子能一眼看穿实在有大智慧”礼部判部事孟知叶也夸赞一番。

    随即又不断有人出来为太子说话,六部首官中,除去工部判部事毛鸾,兵部判部事包拯,几乎都出来说了一遍。

    皇帝并没有什么表情,只是静静听着,太子的对策很简单,撤兵,从辽国境内撤回霸州,雄州,让金国人打,再花钱买过来,一如当年童贯之策。

    众人陆陆续续说完,不知不觉时间已经流逝小半个时辰,反正就是要退了,不能再打,言语中的慌张害怕毕露无疑,慢慢整个屋里安静下来,所有人紧张看向皇上。

    皇上没太多表情,令人琢磨不投他的态度。

    许多人微微抬起眼帘,想看个究竟,后面的人往前面挤,可始终没有从皇上的脸上看出任何信息,于是只能更加不安的静静等待。

    他叹口气,“我景国,就只能如此了吗”



五百六十、扶大厦之将倾
    皇上一句话,令很多人羞愧低下头。

    只能如此了吗

    话说得再好听,其中的憋屈和无奈很多人都感同身受,景国立国两百年,为收复失地争了两百年,结果换来这么个结果,不只是燕山府拿不下,连金人也在北面虎视眈眈。

    太子说得好,但很难想象如果燕山府落入金人手中会是一副什么模样的图景。

    说是后退一步,徐徐图之,来日方长都是给自己找个借口,其实谁都明白,这是极度无奈之下好听的安慰话语,景国内忧外患,已十分严重。

    如今不只是外,连朝廷内部也出现危机,先是大军补给线延长,支出倍增,然后因为大雨各地灾害频发,连江闲军也遭灾,又要分出一部分去赈灾,离秋收还有几个月,国库已经快空了。

    大家都不说,但都能感受到整个景国大有摇摇欲坠之势。

    皇上看向他,“星洲,你来说。”

    众人的目光都汇聚过来,李星洲点点头“皇上,我认为这一仗还是要打。”

    “胡说八道”太子连忙打断他的话“大军补给困难,此经历大败减员,这时候去打岂不是胡闹,如果大军折在燕山府怎么办,到时候谁能保我景国国境安全。”

    “如果我们不打,燕山城落入金人手中,以后他们想要南下,过了燕山府和岐沟关,就是一马平川,金国铁骑可以直取开元。”李星洲严肃道。

    “他打不打还说不定呢,你怎么敢料定金人就会南下”

    “金人看了北方一场大败,十几万人被耶律大石万余人杀得打败,你说他们会如何看景国景国富庶不假,可越是富庶,他们就越是觊觎,这时不拿下南京,就等于坐以待毙。”

    “平南王好大口气,这些道理在场谁会不懂,可十数万大军尚且无奈的燕山府,岂能凭王爷一张嘴就能拿下

    太子和诸位大臣所言虽不能拿下燕山城,但至少切实可行,能安邦定国,可王爷这话如九天揽月,水月镜花,说得好听,可怎么做”吏部判部事龚梦已阴阳怪气的反问。1

    “对”太子赶紧附和。

    皇上看向李星洲“你觉得怎么打得好。”

    李星洲拱拱手,“让我的新军去打,钱粮从王府出。”他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惊异的看过来。

    “用王府的大船,带新军从顺渤海北上,从渤海入海口走海河,直接到达南京城下,同时让魏朝仁正面吸引耶律大石注意力,到时就能轻易拿下南京城。”

    听完他的话,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惊异的看向他。

    “王府的人能带多少人”皇上也来了精神,好奇的问,这就如黑暗中的一丝曙光。

    “五千。”李星洲给了一个保守的数字。

    一下子,众人都沉默下来,“五千啊”刚刚还精神的何昭叹气“如果只有五千,除去辅兵后勤,能战的大约也只有三两千吧。”

    众人微微点头,又失望下来。

    李星洲笑道“不是,我是说五千主力”是的,新军完全不同,舍弃厚重的铠甲,每个士兵可以自带铺盖卷,帐篷,自带干粮,清水,如果说古代大军有五千,至少有两千以上负责后勤补给,那么新军就是自给自足,五千就是五千,五千人都是主力。

    他们集全地形作战,断线勤补给于一身,至于长线补给,大船能干,到时大船一停靠在案,众多船夫也能帮忙,后勤补给压力减轻不知多少倍。

    虽然到近现代,人们依旧说打仗就是打后勤补给,但比起古代,近现代军队的补给压力已经减轻不知多少倍。

    “什么”何昭瞪大眼睛。

    皇上也眼睛一亮“五千主力,你说的是真的。”

    看着众人期盼的目光,李星洲很肯定的点点头,“五千新军主力,可以直接到南京城下。”

    这话如同数黑暗中的曙光,皇帝精神一下子好了许多,又让皇后扶他坐直,再次问道“此话千真万确”

    “千真万确。”

    “好,咳咳,你去打,不用你出银子,从国库出,就按你说的打”皇上厉声道。

    “皇上,这时不妥啊,辽人不傻,必然会想到我们从海上来,在海河沿岸设防啊。”程禁连忙出来反对。

    “没错,王爷此举风险太大,实乃置新军将士性命于不顾,不考虑朝廷大军只安危,这次再败,又要伤及国本。王爷虽然是新军指挥使,但新军也是景国之军,是国家安慰命脉,怎么能如此冒险行事”

    “呵,说得好听,那你们去打吗你们可有办法”季春生忍不住大骂。

    “我们不去打,但我等也为国家保全命脉,为景国存续作长远思量”

    “长远个鸟”

    “你粗鄙武夫”

    “”

    众人争做一团时,皇上突然大声道“好了咳咳咳”随后引来一阵咳嗽,众人都安静下来。

    “江山社稷危难之际,你们却只知道在这吵来吵去,能用的实际法子一个都没有,好不容易星洲有,你们不去做就罢了,还要说三道四”

    皇上冷声道“哼朕不要求你们什么,至少都给朕安安静静的把嘴闭上,等这一仗打完再说。

    朕也累了,今日就到此,你们都下去吧”

    皇上这句话一出,基本等于定论了,众人只好默默行礼,然后退了出去。

    出了坤宁宫,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很多中立之人,比如度只使薛芳,盐铁使鲁节,尚书令蔡鄂等人都不由得感慨,如此纷乱局势中,朝中重臣只知争权夺利,反倒只有一个小小的十六七岁王爷站了出来,试图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薛芳边走边道“光是这点,就不是只会耍耍嘴皮的太子可比啊。”

    蔡鄂也附和“老夫倒不在乎谁管事,只在乎谁能做事,若没人做事,我景国只怕就要行将就木了”

    太子怒气冲冲的往前走,身边跟着六部首官,他怒气冲冲回头“你们不是说今天弄死他吗不是说这事只有退兵一途,吾先说了他就无话可说吗还什么脑袋担保,谁的脑袋都是群废物”

    “殿下息怒,呵呵这谁也想不到平南王居然还有这么一招啊。”程禁连忙道“不过殿下也不用担心,皇上的意思很明白,就是看这一仗,平南王能打下,他就压过殿下了,可他要是不能,则天下大势,尽归殿下,平南王必然失势,我们可以以作战不利为由,削去其枢密院同知,京北转运使等职,从此再难以与殿下争了。”
1...227228229230231...29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