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米糕羊
若要开发,不划算,所以只能转卖给别人。
然而谁会来买
她思来想去,想不明白,考虑到宇文温行事的一贯作风,她想到了一个可能:“难道是为了给银行拉业务”
皇后开窍了,宇文温点点头:“没错,就是要给银行拉业务,你想想,在中原,银行、柜坊不可以放高利贷,可是放贷给外国,譬如高句丽,那利息可就..啧啧..”
“你要知道,各家银行、大柜坊后面,都是权贵、官宦、豪商、大户,银行有业务,有钱赚,他们能不高兴么”
“朝廷为国内银行招揽业务,这有什么不对朝廷通过银行,变相成为别国债主,更好吸别国的血,这有什么不对”
尉迟炽繁争辩:“可你要吸的目标,没几年就要完蛋了呀”
“不不不,目标又不是一个,你想想看,高句丽向中原银行借钱周转,事情传到新罗、百济那里,两国君臣会怎么想”
尉迟炽繁瞪大眼睛:“莫非...也来借钱”
“没错,借钱备战,如此一来,银行不就有新业务上门了高句丽这种快要死的目标是小,一时半会死不掉的新罗和百济才是大目标。”
宇文温说到这里笑起来:“银行放贷盈利,放贷的目标里,国家可是最有钱的客户了。”
“有官军坐镇,哪个国家敢借钱不还他们还不起钱,没问题,拿税收来抵债。”
尉迟炽繁又有些吃惊:“税收什么税收那小国能有多少税收总不能派税吏去收税吧这成本怕是比收回来的税还要高。”
宇文温回答:“我说的是市舶税,只需要在海港蹲点就行,哪来多少成本”
“海贸大兴,海东诸国收市舶税可是收得乐呵呵的,如今,市舶税可是海东诸国越来越重要的财政收入,如果还不债,可以,把收的市舶税匀出来....他们敢不匀么”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还不起钱就在国内加税,至于重重盘剥之下,百姓会不会揭竿而起,那是他们的事,和皇朝无关。”
说到这种话题,尉迟炽繁不知道该怎么接话,日兴昌算是自家产业,赚钱总是好的,而各家银行由柜坊蜕变没几年,拿到大业务,当然也是好事。
她的疑惑已得到解答,没再问下去。
宇文温也点到而止,没有把更深层次的用意说出来。
通过银行强迫贷款,再让对方借贷还债,债越借越多,每年都在还债,却怎么都还不完,这就是西方列强进行资本输出的方式。
此为后话,如今不过小试牛刀。
最重要的是,要想办法“拉业务”,让刚由柜坊蜕变而来的银行获得更多的“养分”,以便继续茁壮成长,与此同时,有机会参与到国事之中来。
哪怕这种参与,是以棋子而不是棋手的形式出现在棋局里都无所谓。
《汉书食货志》有云:士农工商,四民有业。
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衣,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工人做器、商人赚钱,这是本分,但商人靠着赚差价就能锦衣玉食,又重利轻离别,真是可恶。
所以中原自古以来的政治观念,就是把商贾视为贱民(整体而言),毕竟从执政者的角度出发,重农抑商是必须的,商贾不事生产(农耕)却可以过上好日子,如此不劳而获,必然造成不良影响。
所以朝廷要压制商人,却又离不开商人,于是把商人当夜壶。
需要的时候就用,用完了就扔,而夜壶的地位,自然就很低。
 
第五百八十五章 娘家
下午,皇宫,日兴昌银行业务员正在办理业务,隔间,陈将填写好的单据交给侍女,侍女将单据和一叠流通券交给业务员。
陈每月都要给母亲汇去一笔数目不菲的生活费,而她的两位兄长,将会从母亲那里分得一部分,保证自己和家人的日常开支。
作为后妃,陈每月有“体己钱”,她分管皇家产业,有“工资”,而宇文温又时不时给后妃们发“奖金”、所以陈的收入颇丰,供养娘家人不成问题。
只是因为出宫不便,所以日兴昌银行提供上门服务,而日兴昌银行的大股东就是皇室,所以这也算是银行对大股东的特别服务。
两名业务员对单据上的信息和流通券的面值进行了确认,很快便为客户办完了汇款业务,将回执单交给侍女后,提着装有流通券的密码箱告退。
刚出门,却见天子迎面走来,两位业务员赶紧让过一边。
待得天子经过,他们在宦官的带领下,向宫外走去。
宇文温走进殿里,见陈在书案前忙着,走上去,伸手拿起案上放着的一张流通券,问:“不会是漏了一张吧”
陈抬头一看,回答:“没呢,这张不是要存的。”
“那就放好,不然容易弄丢。”宇文温口中这么说,却没有把流通券放回去的意思。
他当然不是要把这张流通券带走,而是拿在手上仔细研究。
流通券诞生迄今已有三十年,作为大宗货物交易的信用凭证,一开始只在西阳城里流通,而现在,全国各大都会还有各地商埠,正规市集里都可以看到流通券的身影。
流通券的信用,已经得到天下商人的认可,薄薄一张纸,能够替代一车车铜钱,在买卖双方手中流通,在某种意义上承担着货币的职能。
三十年春秋过去,流通券已经精美许多,但其上的图案大部分未变,依旧是熟悉的西阳风景。
这无时无刻都在提醒使用者,流通券的起源在黄州西阳,其信用,别人可以不认,但日兴昌银行必然认。
流通券的面值有多少匹棉布,在黄州西阳,就一定能兑换到多少匹棉布。
宇文温拿着流通券在一旁坐下,看着自己的心血,想到很多事情。
流通券实行“布本位”,当年是麻布,现在是棉布。
流通券的面值有多少匹布,就能兑换多少匹布,所以,从原则上说,发行方手头上有多少匹布,就只能发行对应面值的流通券,以便持有者随时都能兑换。
这算是货币政策上的“准备金”制度,实行“布本位”的流通券,发行时必须要有足额的准备金(布)。
但是,当流通券的信用建立起来后,持有流通券的人,不会急着将其兑换为布匹,而是将流通券当做信用凭证,替代不易大量携带的铜钱、布帛、粮食,和其他人进行大额交易。
这就使得流通券不再面临随时兑换的风险,于是日兴昌银行在增发流通券时,不再按照“一比一”的原则,开始超额发行。
手中有一万匹布,发行两万匹面值的流通券,用后世的经济学术语表示,是“准备金率50%”。
随着时间流逝,流通券的信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被挤兑的风险进一步下降,于是,准备金率渐渐下降,现在为30%。
而参与流通券联保的银行、柜坊、纺织工场,已经遍布天下各地,工、商业者们忠心拥护流通券这一便捷的信用凭证。
与此同时,流通券的发行权,已经不是日兴昌银行一家说了算,一个名为“联合储蓄协会”的行会组织,成为流通券的“娘家”,决定着流通券的发行量。
当然,日兴昌银行是重要成员。
“联合储蓄协会”,简称“联储会”,是银行、柜坊的“总行会”,协调业内的储蓄、放贷、风险担保等各项事务,协助朝廷管理银行、柜坊。
联储会对流通券发行、回收进行管理,每年都要召开专门会议,决定流通券的发行量。
因为流通券实质上只是民间约定的一种信用凭证,所以,流通券不是货币,朝廷不会参与到流通券的管理中来。
但是,要不是宇文温硬顶着不松口,流通券早就被朝廷接管了。
往纸上印图案就能当钱花,从此朝廷再没有什么财政危机,再也不会缺钱,这种诱惑,试问执政者怎么能忍得住
如果,宇文温没有当皇帝,他不会允许流通券的流通范围超出黄州,因为一旦皇帝开口要流通券的发行权,他终究是保不住的。
而现在,他是皇帝
第五百八十六章 最初的约定
陈媗居然“炒期货”,这让宇文温大吃一惊,但是,他不会粗暴干涉陈媗的决定,毕竟对方用的是私房钱,这点点小自由,宇文温还是能容忍的。
但是,期货交易他真不想碰,也不想家人碰。
所谓“期货”,其含义和“现货”相反,现货是实实在在的货物,而期货,是未来某个期限到了之后才有的货,由此产生的交易,名为期货交易。
宇文温当然听说过期货交易这个名词,但在他的印象中,期货交易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交易形式,说白了就是对赌,可以让人一夜暴富,也可以让人一夜倾家荡产。
所以,他是不会去碰期货的,也不打算“发明”期货交易。
但是,这个时代,早就有期货交易的雏形,那就是预购和赊卖,这就是远期(提前)交易,各地商人玩得那叫个顺溜,没有宇文温“发明”的余地。
宇文温是“不正常人类”,有着千年的见识,但不代表“当代人”就比他蠢,而这个时代商人们玩的花样,基本上都是很多后世经济手段的雏形。
所以,无论宇文温想不想,预购和赊卖的进阶形态——期货交易,还是诞生了。
最初,其实很简单,在一处商埠,有几个粮商聚在一起喝酒、打发时间,他们说起自己听到的趣闻,议论着物价的波动。
“我觉得吧,到时候粮价可能低过每石一百八十文。”
一名粮商如是说,他身材消瘦,皮肤黝黑,拎着一个酒壶,充满自信。
“不会那么低的,我跟你讲,粮价最多降到每石一百九十文。”
另一名粮商反驳,他身材臃肿,方头大耳,打着饱嗝,同样充满自信。
“怎么会呢入夏以来气候温和,没有暴雨连绵,没有什么灾祸,粮食丰收已是事实,粮价如何会不降”
“那可未必,我听说,有许多酒坊准备大量收购粮食酿酒,所以,粮价下跌势头必然受到遏制,粮价呀,跌不到每石一百八十文。”
“你只是听说而已,未必是事实。”
“呵呵,我的消息一向灵通,大家又不是不知道。”
做粮食买卖的人,谁消息不灵通,消瘦的粮商闻言笑起来,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我不信,你敢不敢赌”
“赌就赌,赌注是什么”肥胖的粮商也笑起来,眼睛眯成一条线。
“那就....”消瘦的粮商沉吟着,在想该以什么做赌注,大家干这一行,钱袋鼓鼓,堵注可不能小。
他还没想好,另一名留着八字胡的粮商忽然说:“你们要赌粮价的话,依我看,不如这样....”
胖、瘦两位粮商,还有其他人看向那“八字胡”,听对方的提议。
八字胡提议,对赌双方不如做一个约定,一个粮食买卖的约定。
瘦粮商认为粮价为每石一百八十文,那好,约定当数月后秋粮上市时,无论粮价到底多少,他以每石一百八十文的价格,卖一百石给胖粮商,共计十八贯。
同理,无论粮价如何,胖粮商都要以每石一百八十文的价格,从瘦粮商手上购入一百石粮食,共计十八贯。
如果粮价高于每石一百八十文,亏的是瘦粮商,如果粮价等于一百八十文,胖粮商还要按每石十文的价格补差价,赔给瘦粮商。
若粮价低于每石一百八十文,胖粮商不需要额外赔付差价。
这种赌约,没必要去官府立契,今日在场的人,都是见证。
“啪”的一声,胖、瘦两位粮商击掌为誓,定下约定,约定的日期具体到日。
数月后,还是这家酒肆,还是那几个人,站在门口,完成了最初的约定。
当日粮价,是每石一百七十五文。
这一个约定,成为一次小小的赌搏,但是,参与约定的粮商们,忽然有了一个念头。
这种约定式的交易很有意思,很刺激,不仅是预购和预售,还有投机成分,风险有,收益也有,不如.....
在粮食还没上市时,先定下一个粮食预购、预售契约,买卖双方约定粮价和交易额,等到粮食上市,就按照这份契约进行粮食买卖。
这不但是预购、预售,还是一种赌博(投机),如果实际粮价比预购粮价低,那么卖方就赚了,如果实际粮价比预购粮价高,那买方就赚了。
第五百八十七章 期货
宇文温不太懂期货交易,只熟悉名词,所以对于期货交易不是很看好,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切实需求而诞生的期货交易所,还是壮大起来。
随着时间流逝,许多工商业发达地区,其主要商埠,都陆续出现了官府监督下运营的期货交易所,其中也包括长安。
粮食、木材、生丝、药材、茶叶、棉花、蔗糖、香药、皮货等,都是各地期货交易所的期货,大量商人在期货交易所进行期货交易,销售货物或者投机。
对于正经的经销商而言,期货价格即便略微吃亏也值得,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期货交易所,提前销售手中的货物,或者提前预购货物,收入(进货、出货)是预期可见的。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做买卖就怕有价无市,买方怕自己喊出高价却无法进货,卖方怕自己喊出低价都无法把手中的货物脱手。
做买卖,最怕货物滞留导致资金周转不灵,所以即便吃点亏、换得手上有相对充裕的资金,实际上是很划算的。
所以,期货交易所对于正经的经销商(需求量大)来说是个不错的交易场所,而对于投机商来说,这就是一个充满着无数机会的巨大赌场。
说白了就是靠着预测来赚差价,而所谓的预测,和个人的眼力、经验、见识、消息灵通程度有很大关系,只要操作得当,策略对头,赚大钱不是问题。
这样的方式赚差价,不需要商人四处奔波,只需要优哉游哉坐在期货交易所里吹“空调”、“暖气”,或者坐在家中“运筹帷幄”,轻轻松松就能赚大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