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逆水行周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小野妹子,这名字有意思。宇文温笑道,只是觉得名字有些熟悉,和对方客套了几句之后,转回自己的座位。

    宇文温琢磨着莫非是哪个‘老师’的芳名,不过很快便想起来这位是何方神圣了。

    倭国遣隋使,小野妹子,不要被名字误导,这位真是男人,汉名苏因高,为其名汉语的读音。

    小野妹子于大业三年和大业五年两次出使隋国,而第一次出使的时候,小野妹子带来了倭国君主给隋帝的一封信。

    日出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这是信的开头,直接让骄傲的隋帝杨广大为不快,随即抛下一句话: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

    等到小野妹子回国,向君主述职时说隋国的国书不小心遗失了,为此差点被处以流刑,关于此事史学家有三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国书是真的弄掉了。

    第二种看法,认为是由于隋国对日出天子极度不爽,所以国书措辞严厉,小野妹子担心君主看了发飙,于是就‘遗失了’。

    第三种就是小野妹子知道国书没好话,但也秘密上呈,君主看过了国书,见措辞不堪入目便没有公诸于世,于是让小野妹子背黑锅。

    到了大业五年小野妹子出使隋国,此次倭国国书吸取了前次教训,修改措辞避开了两国间的主从上下关系问题,还带来了一批留学生和留学僧,两国交流进入兴盛期。

    ‘原来你提前二十多年就已经来过中原了么?’宇文温如是想,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也不知二十多年后,看到你呈上日出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那封信的会是谁?’




第一百一十一章 秋风起,马蹄疾
    秋风起,马蹄疾,宇文温骑着骏马疾驰在旷野里,和左宫伯尉迟靖护卫天子左右,一旁紧跟着周法明田益龙还有若干侍卫。

    在他们身后是规模宏大的队伍,天子出巡的全套行头俱在,宫女宦官随行,又有千余骑兵护送,一行人浩浩荡荡离开邺城北上,前往洺州襄国郡。

    常年在皇宫如笼中鸟的宇文乾铿,好容易出了皇宫离开邺城,如蛟龙入海般撒着欢,尉迟靖率领侍卫随行护卫,而宇文温则作为宗室陪同出行。

    大象元年(四年前),登基不久的天元皇帝宇文赟要大展宏图,首先就是剪除宗室威胁,诏令他的五个叔叔之国,避免其中某人成为晋王宇文护第三。

    也许会成为宇文护第二的齐王,那个文武双全的皇叔宇文宪已被宇文赟满门抄斩,所以其他五个颇有能力的皇叔噤若寒蝉乖乖从命,免得让皇帝侄子再起杀机。

    诏以丰州武当安昌二郡,邑万户为越王宇文盛封国;诏以荆州新野郡邑万户为滕王宇文逌封国;诏以潞州上党郡邑万户为代王宇文达封地。

    诏以齐州济南郡邑万户为陈王宇文纯封国;诏以洺州襄国郡邑万户为赵王宇文招封国。

    宇文招带着家眷来到襄国郡之国,成了无所事事的富贵藩王,当然兵权什么的是不用想了,周国的天下是宇文赟和儿子的,其余宗室被当成贼一般防着。

    好日子没过上几年,大象二年二月,突厥派来使者请求与周国和亲,天元皇帝选定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出嫁塞外和亲,是为千金公主。

    千金公主泪别父母来到长安待嫁,结果到了四月天元皇帝忽然龙驭宾天,辅政丞相杨坚急招赵陈越代滕五王回京,他们这一回京便入猛虎入笼。

    宗室们空有高位没有实权,眼睁睁看着辅政丞相杨坚揽权,宇文氏成了待宰羔羊,权力斗争腥风血雨,宗室诸王意图反杀辅政丞相杨坚,最后全部失败。

    赵王宇文招被当场诛杀,其四个儿子亦随后被杀,只有留在襄国郡的幼子宇文乾铿幸免于难。

    襄国郡位于洺州,洺州属于相州总管府治下,相州总管蜀国公尉迟迥起兵反杨,将宇文乾铿从襄国请到邺城,拥立他为天子,另立朝廷与长安分庭抗礼。

    三年后的今天,重阳节前夕,宇文乾铿要回襄国故地追思父兄,宇文温作为宗室陪同前往,在襄国小住一两日后返回邺城,正好是重阳节。

    重阳节一过,宇文温就可以泪别邺城回巴州去了,所以他心情很好,在邺城待了三个月,终于要刑满释放,一想到又能练兵带兵种田,宇文温恨不得背生双翅飞过千山万水,回到朝思暮想的巴州。

    那是他的地盘,虽然小了些但承载着自己的梦想,白白浪费掉的这几个月时间,他要加倍努力补回来。

    西阳公,巴州北侧的大别山,有太行山雄壮么?宇文乾铿问道,宇文温闻言看向西边,只见远处地平线上一道南北走向的山脉隐约可见。

    陛下,名山大川各有风情,若要一较高下可不容好说。

    那大别山也有道路通行山脉两侧么?一如太行八陉。宇文乾铿又问道。

    有的,只是大别山中生活着许多蛮民,官道能走的也就区区几条罢了。

    经过数月的讲解,宇文温让宇文乾铿知道生活在山南江沔一带的巴蛮,和他们一样是人,不是什么妖魔鬼怪,只是生活习俗还有语言不同,看起来有些奇怪罢了。

    有的是刀耕火种,可有的也会耕田织布,有的茹毛饮血,有的也会烹饪蒸煮,无非是看各州刺史教化的功力,当然这‘教化’的手段很有说道。

    宇文乾铿年幼,说多了一时间也理解不了,宇文温也没打算做什么政治启蒙老师,他自己都是半桶水,要靠着不断探索总结经验教训慢慢成长,胡乱教人只能是误人子弟。

    一旁的尉迟靖见着天子策马撒欢弄得一身汗,又见着秋风渐起生怕着凉,便靠上来请其回车驾休息,他和宇文温好说歹说才劝得宇文乾铿回心转意。

    卢国公,前方官道分叉,左道看样子是往西面太行山而去,莫非那边是太行八陉中的某一陉?宇文温问道,算是没话找话说。

    正是,往那边去是滏口陉,入了滏口,穿过太行山便进入并州地界,亦为邺城往并州晋阳捷径。尉迟靖解说着,山那边如今是隋国的地盘。

    听说到了襄国郡再往北,又有一陉可往来太行山东西,此陉名字叫做什么?

    井陉,陉口据洺州襄国郡两百余里

    尉迟靖被宇文温打开话匣子,开始介绍起太行八陉来。

    太行山由北向南延袤千里,百岭互连万壑沟深,其间有东西向的横谷(陉),著名的陉从北向南有军都陉蒲阴陉飞狐陉井陉滏口陉白陉太行陉轵关陉等,又称太行八陉,

    这八陉是往来山东(太行山以东)和山西(太行山以西)的咽喉要道,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这八陉的两头都有周隋两**队控制着。

    所谓控制,指的是控制各陉的重要关隘,但相应的对方也屯兵守在半路或陉口,所以如今周隋两国都相互堵着太行八陉,提防对方穿越太行山发动突然进攻。

    如果把太行山比作一堵南北走向的墙,那么墙的东面是周国,西面是隋国,这堵墙很高大无法翻越,而太行八陉就是八扇门,可以往返墙的东西两侧。

    周国国都邺城就在墙边,北面不远处是叫做滏口陉的门,南面是叫做白陉的门,这两处门都有大量周军镇守,防的就是隋军翻山突然袭击。

    当然其余六处也有重兵守着,而隋军亦重兵把守八陉的西端,两国就这么在太行八陉对峙,你攻不过来,我攻不过去。

    也正是如此,周隋两国对河南地界的争夺十分激烈,周国若是‘收复’洛州豫州总管府地界,就能把隋国堵在潼关以西。

    而隋国要破局,就得守住洛州豫州两处总管府,然后从关中分兵进攻山南,一路走武关道,直接由长安出发攻入山南荆州。

    又一路从梁州金州出发,沿着汉水顺流而下东进,进攻山南襄州。

    再一路就是从蜀地顺流而下,水陆并进攻打梁国的江陵,站稳脚跟后向北包抄襄州,这一切的前提就是隋军控制着洛州豫州。

    如此一来山南周军若要外援,只有黄州总管府以东,大别山东南麓合州总管府这个方向的援军,可这就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

    当然周军也不会傻等,亳州徐州总管府的军队奋力向西进攻豫州,只要打穿了豫州就能支援山南荆州襄州,到时候就看是隋军攻山南荆襄快,还是周军打穿洛豫快。

    两人一番纸上谈兵,旁边的田益龙听得云山雾绕,他有很多问题想问却不敢问,见着一旁的周法明频频点头的样子,便请教起来。

    他的问题很简单,大别山上有很多山路,许多都是猎人走的羊肠小道,虽然难行但一样可以翻越山脉往来南北,想来太行山的情况也差不多,那么行军打仗也未必一定要走那什么八陉。

    大军要是轻装简从,带上口粮走那种小路一样可以翻山越岭,那不就可以绕过八陉了?



第一百一十二章 井陉
    听得田益龙发问,周法明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不是他回答不出这问题,而是这问题太什么了,当然基于对方的出身,问出这种问题也算是情有可原。

    小股精锐可以,要是大部队敢这么做啧啧,就是死路一条啊。周法明说道,别的不说,粮草辎重怎么办?攻城器械怎么办?

    未等田益龙回答,周法明开始讲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大部队消耗的粮草可不少,不走太行八陉翻过太行山,人是过去了可粮草过不去,那有什么用。

    要走偏僻山路路,士兵随身携带的东西不能太重,那么口粮也不会有多少,最多也就五六日,这能顶什么用,搞不好还没翻过山就吃光了。

    即便是顺利翻过山也不行,除非对方城池守军将领是蠢货,见着敌军来了望风而逃,否则坚壁清野据城死守,除非拿下陉道把粮草运过来,要不翻山过来的大军去哪里找吃的。

    更别说若是没有辎重,连攻城器械都打造不出来,耽搁上几日,饿得头昏眼花不说,对方援军一来什么都完了。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其中之一就是粮道,不能保障粮道通畅那什么仗都是空谈。

    哦田益龙似懂非懂,他和周法明这种将门出身的人不同,没有人教他该如何行军打仗,所以对打仗大概的印象就是靠个人勇武还有兵多。

    周法明又举了一个例子:长江攻防。

    长江从三峡开始,到下游入海全程两千余里,江岸同样绵延两千余里,说实话船只要靠岸哪里不能登陆,为何南北双方争夺的都是那几个渡口或河口?

    很简单,这涉及到粮草转运和兵力调遣。

    某北军将领突发奇想,在南朝水师反应过来之前,率领数万大军选了个偏僻南岸登陆,那么问题接踵而至:这里不是传统的渡口,所以方圆几十数百里可能都没有现成的路。

    一大片沼泽荒滩芦苇荡水塘湖泊还有小河,你的兵怎么动起来去攻打南朝城池?

    然后河边都是烂泥,那些沉重的粮草搬上岸也得花费大量时间,接下来问题更大,因为没有路无法运输,要不现开一条道路出来?

    开玩笑吧!等你这数万大军好容易开了条路,千辛万苦走到官道上,南军已经集结兵力等着你来送死。

    想撤?南军水师封锁江面把你的船都烧了,还想走?

    除非是奇袭江边的城池,可若是稍有不慎就是完蛋,毕竟南军水师不是吃素的,没有击败水师就敢南渡,那和找死差不多。

    好吧,你折腾数月把路开好了,把南军水师陆上兵马打退了,然后千辛万苦顺利围城了,然后雨季来了。

    江南雨季可不是闹着玩的,连绵阴雨搞不好一下就是大半月,雨天弓弦发软用不了,也就不能作战只能干等着,扎营地一不小心还会被淹。

    攻城大军在城外淋雨,不要说粮草衣物,搞不好连人都发霉了。

    为了一个随便登陆的想法,数万大军就陷在江南发霉然后全军覆没,那就是一个惨字。

    所以长江两岸的攻防,除了水师决战外,就是围绕那几个渡口河口展开,而黄河一线的战斗,也是围绕着几个渡口展开。

    当然黄河没有长江宽,可以在河面拉浮桥,冬天又会结冰,到时北军骑兵踏冰渡河,什么都完蛋了,他们可以绕过南军的据点,一路向南进攻。

    当年宋军元嘉北伐打到黄河一线,拓跋佛狸领着骑兵为主的魏军大举南下,直接踏冰过黄河接着一路冲到长江边,把刘宋江北国土祸害一空然后打道回府,河南的宋军只能困守据点,眼睁睁看着魏军烧杀抢掠却不敢出战。

    南军骑兵不给力,要多惨有多惨。

    拓跋佛狸是谁?田益龙根本不懂周法明说的这个人。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宇文温答道,他对于田益龙那贫乏的知识水平有些无奈。

    这个时代,知识是垄断的,无论是经学还是兵学,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世家高门豪强垄断,读书需要老师讲解疑难,而要请老师得花钱,求学也得交学费。

    还得自备笔墨纸砚,这都要花钱,而且花费不菲,因为纸很贵,书也不便宜。

    学习如何带兵打仗则要靠人教授经验,否则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自己去体会。

    如何行军扎营布阵哨探探查地形管理士兵,这些知识没人开堂授课,只有门阀或者累世将门才会代代相传。

    当然还有另一种途径:自学成才。在一场场血战里活下来,然后还得会总结经验教训,从军数十年,用人血凝成知识。

    然后极有可能遇见狗屁不通的监军,逼着你和部下往绝路上走,平民出身的士兵,想要凭战功爬上高位那是难上加难,没有家族支持,没有宗族帮忙,甚至连部曲都凑不够。

    没有部曲,就镇不住那些兵痞兵油子,哗变临阵退缩是家常便饭,这也是部曲盛行的原因之一。

    所以宇文温决定要改变现状,一如他不喜欢虎林军将领有部曲般,不喜欢手下将领大字不识一个,看不懂兵书,不会总结经验,简单的算术都不懂。

    一个兵一日耗粮七升,一幢三百兵,那么该幢一月耗粮几何?

    算不出来?

    大部队连同辎重开拔日行军约四十里,从巴州到安州以四百里计,一千人需要携带几日的粮食?

    又算不出来?玩蛋去吧!

    宇文温一想到这里就来气,带兵出动搞不清楚要带多少粮食,这就是迟早被军需官坑死的节奏。

    打完仗后开总结会,咿咿呀呀说半天都不得要领,此战的经验是什么,教训是什么,优点应该怎么改进,或者缺点如何避免,什么都说不清楚。

    没有学习能力,哪里来的成长空间?

    所以宇文温要求虎林军将领要会读书写字,还得会算术,看兵书时有问题的至少能独立思考,或者和别人交流讨论,这都需要‘有文化’。

    不光如此,还要会看和写公文军令,免得被代笔的人糊弄后还不知道。

    正思考间,天子车驾缓缓前行,宇文温招呼随行人员跟进,望了望西面那绵延的太行山脉,随即策马扬鞭疾驰而去。
1...298299300301302...1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