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夫小哑妻温婉宋巍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叶染衣
都说乡下孩子名是缺啥取啥,进宝进宝,不就是让弟弟招财
——你说你都入翰林院了,升官发财迟早的事儿,至于让儿子给你招财
光是自己这么想着,宋元宝就觉得他爹一定不会同意弟弟叫进宝。
温婉听出来元宝也想要个大名,缓声道“你爹考中进士,往后你就有机会去国子监读书了,要是喜欢,等进宝取名的时候,让你爹顺道帮你也取一个。”
宋元宝嘴角弯了弯,虽然没说话,温婉也看得出来,他很想要个跟弟弟一样亮堂的大名。
——
宋元宝回乡,带回了宋巍高中探花郎在京城当官的消息,把周边几个村子的人惊得够呛。
有人不信,还特地上门来打听。
宋元宝也不嫌烦,谁来都笑眯眯地给人解释。
看热闹的人听得一阵恍惚。
——今年这位探花郎,自打出生就霉运罩顶,干啥啥不顺,挨谁谁倒霉。
被鹅叨,被狗撵。
被混混错打,被流氓误伤。
但凡要出门,无需看黄历,看了也白看,回来不是脑袋被花盆砸个包就是被被人揍得满身伤。
有人活了一辈子,碰上不知多少倒霉事儿,见过不知多少倒霉人。
但唯有宋巍,能刷新他们对于“倒霉”的认知。
在宋巍身上,你永远比较不出来他碰到过最倒霉的事是什么,因为下一次,他或许会更倒霉。
然而现在,那个因为霉运缠身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小子,在所有人眼皮子底下顶着霉运磕磕碰碰地爬到了科举尽头。
三十年心酸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简直比画本子里的戏剧故事还要精彩。
184、三郎平生,谢家鱼塘(1更)
有人给宋巍的平生做了总结
出生难、入考场难、娶媳妇儿更难。
幼年惨、少年过不完的坎、而立之年才终于有好转。
三十岁,他总算是守得云开见月明熬出头,一鸣惊人高中探花郎。
这样的事迹要能写成话本拿到茶楼酒肆去说书,指定场场满座。
……
谢正也中了进士,只不过相比较宋巍前后反差之大给人带来的冲击力,就显得平庸了许多。
谢姑妈收到消息赶来的时候,发现上河村不少村人往宋家送东西。
对上宋婆子,再听不到以往“大妹子”、“老嫂子”、“举人娘”之类的称呼,一水儿的“老太太”。
宋婆子活到这把年纪,还是头一回被人恭恭敬敬地喊,觉得挺受用。
谢姑妈见了,也跟着有样学样,笑着喊了声,“给老太太请安。”
哪怕听着别扭,宋婆子也爱听,她看了眼谢姑妈,“听元宝说,你们家小子也考中了,过不了多久,你也得跟我一样变成老太太。”
谢正还没写信回来,如今上河村和清水湾那边所有的消息都得靠宋元宝一张小嘴传达。
他说啥就是啥。
先前消息出来的时候,大部分人都自动忽略了谢正而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宋巍身上。
传到清水湾那边,就更没谢正啥事儿了,那些个人的嘴里,张口闭口都是宋家三郎如何如何的出息,在京城当了大官,安排马车回来要把爹娘接去享福。
出息啊!真出息了!
谢姑妈是过来给二哥二嫂道喜的,没成想宋婆子嘴里突然蹦出这么一句来,惊得她半晌没了反应。
宋婆子一瞅她僵得像个木头人,就知道还没人把消息递过去。
谢姑妈觉得自己一定在做梦。
她年轻时候没想着日子要怎么过,瞅着谢家大郎长得可以,就没顾爹娘有意见,盖头一盖两脚迈入谢家门。
新鲜过那一阵,每天只剩柴米油盐田间地头,屋前屋后干不完的活儿。
谢家不比宋家。
宋家再穷,总短不了家里人一口吃的。
谢家田少,哪怕每天手脚不停地掐着点儿干活,大多数时候还是饿肚子。
尤其是谢正和谢涛五六岁吃长饭的时候,见天儿的喊饿,家里连粗面都供不上,更别提吃细粮了。
可谢姑妈这人有骨气,哪怕过得再不好,她也咬紧牙关自个儿挺,绝不朝娘家伸手。
也就是那个时候,宋家把宋巍送去开蒙。
宋婆子是没抱希望的,只盼着多读点书多认俩字看能不能稍稍驱走三郎身上的霉运好让他少走些弯路将来活个长命百岁。
谢姑妈见了一咬牙,借着钱把谢正送去开蒙。
她和宋婆子想的不一样。
谢正要是能学成考个功名回来,老谢家就彻底翻身了,她也能扬眉吐气一把,不至于回个娘家都直不起腰。
谢正一入学,谢家原本就不好过的日子愈发紧巴。
婆婆觉得她败家,有俩钱都用不在正道上,为此没少给她气受。
再难,谢姑妈也勒紧裤腰带,平时要一个时辰才干完的活儿,她加把劲,半个时辰干完,腾出时间来上山采山货晒干去换钱。
别人家只喂两头猪,她就辛苦些多喂两头,县城里会有富户找人来乡下收过年猪,一头能卖上二两多银子,她那两头一卖,谢正隔年的束脩基本就有着落了。
谢正读书的那些钱,都是谢姑妈一个铜板一个铜板从牙齿缝里俭省来的。
没日没夜地操劳下来,当小姑子的比宋婆子这当嫂嫂的还老。
熬得两鬓都见了白才终于熬到儿子考个秀才功名。
谢姑妈挺满足,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辛苦没白瞎。
后来乡试不成,谢正歇了三年,谢姑妈都觉得没啥,秀才功名已经让家里免了税,还挂了几亩出去,每年都能有点额外收入,算是对家里有点儿帮衬,她出去跟人闲唠也有底气了。
再后来,谢正和宋巍同届去省城乡试,直接给她挣个举人功名回来。
消息传回来当天,谢姑妈才真真坐在床头哭了一场。
是高兴的。
儿子走到这一步,她这当娘的就算是突然有个啥意外合了眼,她这辈子都不觉得有遗憾。
和宋婆子一样,谢姑妈也觉得功名考到举人就顶了天,再往上,想都不敢想。
不过谢正提出要上京春闱的时候,谢姑妈没拦着他。
要换了以往,她会觉得中举已经了不得,没必要再花些冤枉钱上京,举人能去衙门谋个差事当个小官每月有俩俸银,当京官压根儿就不是他们这种泥腿子出身的人家能肖想的。
可今年不同,他们家挖了鱼塘,隔几日就去镇上卖卖鱼虾,村里偶尔也会有人来买,收入不错,家里多的没有,供谢正上京的钱还是能拿出来。
谢姑妈真没想多,只是抱着让谢正跟着宋巍去京城见见世面的心态,想着等回来,儿子就该收收心干点正事了。
这会儿当嫂嫂的却告诉她,她儿子中了!
中了啥
比举人还体面还有脸的功名。
具体是啥,谢姑妈也说不上来。
不过那都不要紧,要紧的是,考了这个功名就有机会在京城当官,能彻底改换门庭。
……
缓过神来,谢姑妈忙往手背上掐了一把,感觉到疼,才意识到自己没做梦,二嫂说的都是真的,她儿子真考中进士了!
“那谢正这小子咋不来封信呢”
谢姑妈忧心忡忡。
哪怕再为儿子出息了高兴,头等关心的,还是儿子的安危,生怕他在那人生地不熟的京城有个三长两短。
“我们家三郎不也没来信吗”宋婆子道“元宝说了,这回不写信,全让他捎的口信,你别傻站在外头,快进屋让元宝给你说说谢正那点啥。”
姑嫂俩前后脚进了堂屋。
宋元宝从温婉的西屋回来,细致地给谢姑妈汇报了情况,说谢表叔还要再考一场试才能确定是不是要一直留在京城,这会儿考试时间没安排下来,就没把自己考中进士的消息放回来,让谢姑妈他们在家安心等消息。
知道儿子没出事,过得还挺好,谢姑妈胸口一阵阵舒坦。
又问宋元宝,“你爹这是确定要留在京城了”
宋元宝点头,“皇上赐了探花及第的匾额,我爹如今是京官,自然只能留在京城,我这次回来,就是照着我爹的意思要把我娘和爷奶都给接走的。”
亲娘诶,皇上亲自给赐了匾额
谢姑妈听得瞠目结舌,“那咱老宋家以后就不是泥腿子了”
“嗯。”宋元宝耐心地说“宋家祖上几代贫农到我爹这儿就没了,我爹是进士及第,我娘就是官夫人,爷奶是官老爷家的老太爷老太太,往后我爹要是升了官,没准还能为我娘和我奶挣个诰命。”
这些官方话,谢姑妈听不太懂,反正她就知道一件事,三侄子出息了,在京城当官了,老宋家的门楣往后得高人三分,这叫改换门庭。
见谢姑妈满脸羡慕,宋元宝又说“表叔是进士出身,只要他这次考试能发挥好留在京城,过不了多久,他就得来信让姑奶奶你们全搬去京城。”
谢姑妈听得一愣,“真的”又疑惑道“你表叔考得不是没你爹好吗他为啥也能留在京城”
这个解释起来就有点长了,宋元宝心知自己说了姑奶奶也听不懂,就简单告诉她能的,只要考试过了就能。
这人还没走,谢姑妈就开始忧心上,“你表叔要是不回来,我们家那么大个鱼塘可咋整”
刚挖出来一年多的鱼塘,里头的鱼虾全是她一个个喂养长大的,突然说要撂下走人,还真有点儿舍不得。
宋婆子问她“当官家老太太体面还是在家养鱼喂虾体面”
“那还用说”谢姑妈笑道“肯定是官家老太太体面了,听着就舒坦,可我这不是搁不下吗”
“再搁不下,你也不能卷吧卷吧扔兜里带走,真要走的话,找个懂行的卖了,兜着银子上京享清福去了你还操心鱼虾”
谢姑妈长长叹口气,“真到了那会儿,我就是再舍不得,也得给人让出去。”
周氏一直在外头竖着耳朵听,想到宋婆子和她是亲家,人家跟着就要上京去当官家老太太了,心里就有点不是滋味儿,可转头一瞅,自家有铺子,等将来生意做大了,没准比他们当官的还有钱。
周氏对当上官老爷的娘没那么执着,她那双眼睛里就只看得到钱,只要有钱,她就不比谁差到哪去。
跟着温父开了一年铺子,周氏也算是学了点经商头脑,听完这妯娌俩的话,就动了谢家鱼塘的心思。
只不过她前脚才进堂屋准备跟谢姑妈谈,宋二郎家两口子就急吼吼地过来了。
------题外话------
前面貌似把进士及第和进士出身搞混了,衣衣去改一下
185、进宝满月,准备上京。
二郎两口子也是为了谢家鱼塘来的。
先前宋元宝在堂屋给谢姑妈汇报京城消息的时候,宋二郎和他婆娘就在自家屋里琢磨了。
二郎媳妇对婆婆早就不抱希望,心知哪怕三郎考中进士当了官派元宝来接人,也没有他们二房的份,就没往上凑趣找没脸,跟男人商量了下,如果谢家也要上京,自家出点钱,把他们家鱼塘盘过来。
周遭亲戚当官的当官,做生意的做生意,日子一家比一家过得红火。
二郎媳妇一对比,发现就数自家最怂,要儿子没儿子,要银子没银子。
当初磨破了嘴皮子才把大郎家的田给弄到手,就指望着能多产点粮食,吃不完拉去换钱,结果刚秋收完来了场连天暴雨,存粮的仓子给淹了个底儿透,粮食全部发霉,一文钱没捞着不说,还险些吃不上饭,最后两口子无奈,只能朝老人伸手。
今年粮食还没收,二郎媳妇的心思早已经不在这上头了。
钱啊!她做梦都想有钱。
温家以前穷酸成那样,靠着三弟妹的几样首饰换了本钱去县城开铺子,直接就发了,瞅瞅周氏这趟回来身上那穿的戴的,哪一件不让人瞧着眼红
想到三弟妹,二郎媳妇就更觉得心塞。
一个人嫌狗不要到了年纪都没人上门说亲的哑巴,嫁给了她那天生就跟运道过不去的小叔子。
一个打小口不能言,一个天生霉运罩顶。
三郎定亲那年她还笑岔了气,话里话外讽刺这俩人是绝配。
如今果真应了那句老话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一朝风水轮流转,哑巴不哑了,但凡出门就得倒霉的小叔子,高中探花郎当了官老爷,人家现在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多得意就有多得意。
只他们家,连个屁都没有,收了大伯子家几亩田还保不住粮食。
二郎媳妇越想越憋屈,越想越难熬。
不行,她也得想点办法弄到钱,老蹲家里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饿是饿不着,可一碰上事儿,拿不出银子来。
于是一听说谢正也考中了进士,二郎媳妇没那闲工夫去嫉妒,她头先想到的就是谢家鱼塘,别看现在规模不大,等自家弄到手好好经营一番,还愁将来没大把的钱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