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大唐之极品皇帝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七月初三

    王德微一侧身,躬身让李恪前行。

    两人来到甘泉宫,王德禀报完毕之后李恪方才进入御书房。

    李世民看到李恪,在还没有行礼之际对他说道,“不用行礼,你先给朕说说你最近都在做什么。”

    李世民的声音淡淡的没有任何的表情。

    李恪很奇怪李世民会如此问自己,直言说道,“禀父皇,儿臣在府中攻读论语,除此之外就是习武练枪,甚少出府。”

    “论语”

    李世民重复道,“那你且说说自己看到哪里了

    有何见解”

    “儿臣看到为政篇,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李恪答道,“对于孝道一说儿臣又明白了很多道理。”

    “说说你的理解吧”

    李世民此时才抬起头看李恪一眼继续批改奏章。

    李恪心里嘀咕,你在看奏章,我说什么你能听的进去吗

    但是他不敢明目张胆的这么说,只能微微吸了一口气说道,“其实孔子想告诉孟懿子的答案并不是无违这两个字。

    因为,孔子跟其弟子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和上面的那段应该是结合在一起的,孔子就是想通过自己弟子的口告诉孟懿子何为孝道。

    因为,孟懿子当时是鲁国的大夫,孔子对他的问孝不能直言,只能通过这种形势向他传达自己的意思。”

    “当时情景应该是这样的,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他问我什么叫孝,我就告诉他五违不要违背。

    樊迟曰何谓也

    从这一句话就能看出当时的那个画面,学生在前面驾车,静静的,没有开腔,而老师好像在自言自语的告诉他,刚才答复孟懿子问孝的经过,樊迟一听,回过头来说,老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的。

    当父母活着的时候,我们要孝敬他――事之以礼。

    儿臣认为此处的这个礼应该理解为对父母生活上和精神上的照应和爱戴。

    而当他们入土为安的时候,我们还要做到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然后,孔子说到了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他跟孔子问孝,孔子的回答又是另一种回答,父母唯其疾之忧。

    就是说当一个孩子生病之后父母的心情非常的忧愁和担心,而你应该像他们担心你那样去担心他们,孝敬他们。”

    “所以,儿臣觉得每一个人有不同的身份,但对于仁孝都是一样的,不论是世家子弟,还是一国大夫,都应该做到孔子的孝道之说。”




第148章 人心难测
    李恪说到这里,李世民突然抬头若有所思道,“恩,你的解释倒也新颖,如此一说你确实将孔子在这里的问孝解释的很清楚也很透彻。”

    李世民附和道,“但是,为政篇中你对其它地方又何理解”

    这时的李世民已经不是在问李恪,而是抱着考教他的心态,他想看看自己这个平时不学文的儿子,认真读起书来,对论语究竟有多深的理解。

    李恪看到李世民赞同自己的观点,继续说道,“其实,为政篇中有一段孔子自己的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放在为政篇是太重要了,他通过对自己的剖解告诉我们,为政之道在于合乎常理,要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所见所闻都要放到政务中来,通过自己切身的实际来处事。

    他的意思说一个从政之人最起码的先是自己有修养,只有自己了解百姓的生活,了解国家的处境,了解生活百态,才能更好的处理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恩,你说的很对,当官就要为百姓办事,如果没有切身接触百姓的生活,没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确实会出现政务上的疏忽和不严谨。”

    李世民说道,“你对论语的解释简洁独到,注解新颖,不同于以往大儒教条式的将孔子的思想固定化。

    父皇没有想到你这几天会有这么大的进步,心里甚慰。”

    “谢父皇夸奖,儿臣只是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而已,还请父皇指教。”

    李恪谦虚道,他见李世民的语气没有像刚才那么冰冷。

    所以,他自己说话的时候也不再太拘束。

    “论语阐述的是以德为政,以仁为孝你只要理解透这两点,就能对孔子思想有个全面的了解。”

    李世民煞有兴趣的说道。

    李恪没有想到李世民用八个字就概括了一本书的内容,但他的解释又很正确,让李恪吃惊不已,都说李世民是一位博才多学的帝王,果然如此,从他对论语简单的八个字的评价就能看出他对这本书的了解程度。

    想到这里,李恪对李世民肃然起敬,他觉得这才是一个帝王该具备的品质,博才多学才能更好的通过前人的智慧治理好一个国家。

    李世民看到李恪一副我明白了的样子,心里安慰不少。

    自己的儿子当中,唯有李泰博才多学,对书法和绘画都很有天赋,他就是喜欢这样的儿子。

    如今,李恪突然转性,开始学习书法绘画,还不断的努力读书,并且他的见解独到,有的时候自己在听完他的讲述后才明白了很多不明白的道理。

    他看了一眼李恪,见李恪恭敬的神态,突然觉得自己似乎有点多疑,毕竟他是自己的儿子,通过刚才他对孝道的理解,能理解的这么通透,说明他还是一个孝子。

    如此一想,他对李恪又产生了一种慈爱。

    “你数日来为朕出谋划策,又举办蹴鞠比赛,还举荐人才,朕不知道该怎么奖励你,就赐你一副王羲之的真迹吧”

    说完,朝王德看了一眼,王德会意,从书架上拿出一幅卷轴递给李世民,李世民打开卷轴看了一眼,将它递给了李恪。

    “父皇,这是你多方收藏才找到的真迹,儿臣不能接受你的赏赐。”

    李恪知道李世民对王羲之真迹的痴迷,才如此说道。

    说实话他也确实想弄一副真迹,自己没事的时候可以临摹观赏。

    “父皇给你的东西你就拿着,不要再推辞了。”

    李世民沉思说道。

    “谢父皇”

    李恪这才上前接过卷轴,欣喜不已。

    “朕还要批改奏章,你就先下去吧”

    李世民给李恪东西之后有点疲惫的说道。

    “父皇要保重龙体啊”

    李恪神情激动的说道,“儿臣告退。”

    说完躬身离开了御书房。

    出了甘泉宫他顺便来到杨妃的千秋殿。

    杨妃见他拿着东西,就脸色一寒斥道,谁你让跟你父皇要王羲之的真迹的,难道你不知道他特别钟爱这副字吗

    李恪没有想到杨妃会发怒,这才将自己在甘泉宫的事情跟杨妃说了一边,杨妃在听李恪讲述的时候脸色阴晴不定,等李恪说完脸色这才好转,神气显得有点柔和,是你父皇赐给你的就好。

    李恪见杨妃很多时候跟他欲言又止,就知道她似乎想告诉自己什么,觉得李世民赐真迹给自己并非这么简单。

    所以,他又简单说了几句话就急急忙忙的离开了皇宫朝岑文本的府邸而来。

    岑文本能猜测到李世民此举的意思吧

    李恪如此想着。

    从岑文本的府中出来,李恪坐在车中,思绪仍旧回荡在岑文本的书房。

    当他自己将甘泉宫的对话跟岑文本说完之后,就见岑文本的脸色很骇人,似乎像发生了什么大事一样。

    “先生怎么了

    出什么大事了”

    他问道。

    “殿下,你最近是否跟什么人有过密切的来往”

    岑文本谨慎的问道。

    “密切来往”

    李恪重复道,“没有啊,本王不曾有过什么密切的来往,就是去过璐国公府,但这也不算是密切的来往啊”

    “殿下去的时候璐国公没有在府中,等殿下要走的时候是不是发现璐国公从军营里赶了回来”

    岑文本继续问道。

    “先生,本王还没有告诉你呢,你怎么知道”

    李恪惊道。

    “问题就出在这里,殿下你以后还需要少跟璐国公来往才是。”

    岑文本告诫道,“璐国公自从新军组建就一直在军营不曾回家,为何你到他的府上他就立刻赶了回来呢

    难道是偶然吗

    只是为了跟你见面聊天这么简单”

    “先生,本王没有跟璐国公有过什么深刻交谈,只是谈些新军的问题,不涉及什么私密问题。”

    李恪回答道。

    “殿下,你们没有但不代表着别人不这么想啊”

    岑文本一脸忧色的说道,“而且这个人还是皇上最为信任的人。”



第149章 人心本自私
    “你是说有人在父皇面前告我跟璐国公”说到这里李恪突然不再言语,他终于明白了李世民为什么在他刚到御书房的时候语气那么冷淡,明显对他不满意。

    现在看来,确实只有这个原因才能令他对自己甚为不满。

    一个是新军大将军,一个是当今皇子,自己到侯府,侯君集就立马回府,这确实会让人心中有其它的想法。

    更何况是李世民呢,更何况侯君集回城第一个见的不是李世民而是自己呢

    只是这个告密的人又是谁呢

    亲信之人

    但是以长孙无忌的性格这样不像他的风格啊,他最喜欢的就是一击必胜。

    李恪想到这里,百思不得其解,抬头之时正好撞上岑文本的目光,见他目光清澈,似乎什么都明白,就问道,“先生以为告密之人是谁

    恪该如何行事”

    “皇上给你王羲之的真迹就是表明了他的心态,他对殿下的期望很高,同时也希望殿下能够安心学文习武,勤练书法,不用管其它的事情。

    若不是殿下在御书房用孔子论孝一说让皇上知道你的仁孝,恐怕今天就不是御赐真迹这么简单啦。

    所以,殿下以后做事还要慎重。”

    岑文本淡淡说道。

    李恪在车里想到岑文本说这句话的时候的神态就知道李世民这是在告诫自己,不是在教导自己。

    告诫和教导的差别很大,李恪明白其中的含义。

    “低调做人吧”

    李恪叹道,“自己最近确实有点锋芒毕露了。”

    回到府中的李恪开始过上了深居简出的生活,每天不是习武练剑,躬马齐射,就是读书练字,偶尔给研究活字印刷术的工匠们一点提示。

    期间若依曾来过几次,李恪也跟她出城踏过青,在河边钓过鱼,在林中看过鸟。

    而两人之间的感情也是与日俱增,比朋友更胜。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秋季节。

    这天是贞观元年十月十五,李恪一如往常在府中的后院仰望夜空的明月,痴痴自语“冰凝,你很好吧”

    长孙冰凝自从去年十一二月离开长安之后到今年的十月都没有音讯,而李恪心里对她的思念之情也是与日俱增,每到晚上,他想她的时候都会来这里瞭望夜空,他想从天空中找出那个属于她的星星,可是他怎么找也找不到。

    因为,每一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情,更何况已经快一年了呢

    在李恪深居简出的这几个月里,大唐发生了很多事情。

    首先是在贞观元年八月,长孙皇后怀孕,让李世民高兴不已。

    李恪知道长孙皇后所怀的这个孩子就是李治,也是大唐未来的皇帝。

    李世民为此还大宴群臣,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对这个还没有出生的孩子的期望。

    第二件事情就是,幽州都督王君廓谋反被杀。

    王君廓在幽州骄横,做事多有不法,贞观元年七月,李世民征他入朝。

    王君廓怀疑长史李玄道告他不法,君廓便策谋逃跑,半途还杀死驿吏,但将要逃到突厥时,途中还是被人杀死。

    第三件事情就是,岭南酋长冯盎遣子入朝。

    岭南酋长冯盎与谈殿等人连年攻战,久未入朝。

    诸州多次奏称冯盎谋反。

    李世民命将军蔺暮等发江、岭数十州兵前去讨伐。

    魏征认为冯盎并无反状,劝李世民派使臣先去安抚,李世民于是罢兵。
1...7374757677...25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