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之帝国再起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黑云长剑
对于其他可以整编的大小藩镇,朝廷就整顿的非常彻底了,所有原镇总兵副将的亲信部属不是被处决就是被调离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御营忠武镇将校。
原忠武镇甲营游击、马雄副手刘承俊升参将,负责统带许定国的四千余部,移镇扬州,归堵胤锡直接辖制。
忠武镇乙营游击、阎应元副手陈明遇升参将,负责统带刘良佐余部六千余人;移镇淮安。
忠武镇乙营游击骑将李三石,功勋着著,连升两级,为副将,负责统带刘泽清余部一万余人。移镇滁州、和州。
而原来驻守在三省枢纽之地——徐州的高杰部则移镇河南归德府。
原来驻守在滁州、和州一带的黄得功部,则移镇徐州。
通过移镇、掺沙子和整编军伍、卡后勤粮饷等等手段,极大的加强了朝廷对江北四镇余部的控制力,并提升了军队的凝聚力。
而且一旦整编成功,朝廷将省下至少一半的军饷和军粮,七万大军的粮饷,军械开销,每年大概需要花费白银一百余万两,粮米七十万石,较原来一百五六十万两白银少了许多。
在江北整编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朱由桦也在京师对御营进行整编。加上成军不久的两万御营新军,此刻的御营总兵力突破了三万大关!
朱由桦深深的知道,想要驱逐鞑虏,收复中原,手中就必须要有一支真正忠于天子,忠于朝廷的嫡系军队,强干弱枝才能维护纪纲,保证中央集权的稳定。
历史上的南明之所以没能和南宋一样,坚持个百多年,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中枢。中枢赢弱,纪纲不存,各地的疆臣,兵头不听号令,各自为战,且互相鄙视,谁也不服谁,最后被满清集中力量各个击破,满清之所以能横扫中国,主要也是因为他们有一个以多尔衮为首的强有力的中枢,还有一支绝对维护中枢威权的力量——八旗兵。
所以趁平叛胜利,皇帝和中枢威权大增的时机,朱由桦以突击的形式完成了削藩大计,顺利控制了江北四镇余部,并全力经营起了自己的嫡系军队——御营亲军。
三万御营亲军被朱由桦编成了四镇。分别号“忠武、忠捷、虎贲、羽林”。
张堂功因功升加授正二品都督佥事,仍旧统领忠武军,忠武镇战力和装备远超其他新军,是主力中的主力。
总兵刘肇基资格较老,威望较高,加授从一品都督同知,统领忠捷军。
原忠武镇甲营统领官马雄,因功升总兵官,负责统领虎贲军。
原忠武镇乙营统领官阎应元,因功升副将,并以副将衔负责统领羽林军。
四镇各有兵马七千到八千余人不等。除了忠武军装备精良外,其他三镇的装备相对比较简陋了,搜罗了左良玉、刘泽清、刘良佐等部大量的军械,堪堪能够给每人凑齐一柄腰刀,一杆长枪、另有合格鸟铳四千余杆、铁甲两千多副、棉甲皮甲八千多副,大小火炮近两百门,战马四千余匹,其中弓弩、三眼铳这些没计算在内。
装备看似不少,其实不然,其中有一半需要分配给各镇余部,让他们都光脚光手迎敌肯定是不可能的,总要留些好装备给他们,何况此刻的刘泽清,刘良佐余部都被朝廷控制了,增加他们的战力也是增加朝廷的战力。
所以真正转送到御营手里的甲胄和火炮战马的数量并不多,三万御营的装备还有很大的缺口。
好在现在中枢户部和大内存银近四千万两银,绝对的财大气粗,朱由桦大笔一挥,命庞天寿带着两百万两继续到澳门采购并订造军械,澳门军械不够就到广东佛山采购并订造,多定制一些斑鸠铳和佛朗机火炮(澳门半年前的军械基本被采购一空了,目测存货不多。)
在购买军械的同时,朱由桦也不忘自产自造,早在数月前他就命马士英将南方各省卫所的铁匠、炮匠、枪匠等连同冶铁炉、鼓风等炼铁设备全弄到了南京军器监,在葡萄牙铸炮师和枪匠的引导下,集中负责打造各式火器和火炮。同时将战场缴获的,破损,锈蚀的兵器重新打磨与回炉煅打,废物利用。
几个月来,各省陆续被送来了一千多铁匠、炮匠、枪匠等匠户,清一色的衣衫褴楼,面黄肌瘦,就像个乞丐大军。
他们都是世袭的匠户,两百多年下来,地位已经沦落到了连军户都不如的程度,军户至少还有粮饷可拿,他们却是一个铜子都拿不到,做好了是应该,做不好还得受罚,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艰苦。
大明之帝国再起 第122 军工坊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明之帝国再起最新章节!
朝廷没有工程的时候经常几天吃不到一顿干的,很多年轻匠户因为实在受不了这般剥削,都逃籍了,只有一些老匠户因为年纪大,身体不行了,只能留在卫所里熬一天是一天了。
各省官吏费力搜罗了几个月,也才搜罗到一千多人,其中大半是老匠,年轻的都逃籍另谋生路去了。
大明的匠户有单独的户籍,是谓匠籍,只要身在匠籍,世世代代只能当国家的工匠,比同军户,却更像是国家奴隶。
这种不合人情的制度设计,当然出自于把一切问题简单化的太祖高皇帝之手,但这些弱势群体因为没有自己的扬声器,所以三百年来没人有兴趣关注这个问题。
等匠户们到了南京后,朱由桦让工部给他们选一个好的地址,建一个大型军工作坊。匠户的妻妾子女也都配了营房,让他们妻儿老可以安心居住。
每个老匠都给予了丰厚的待遇,朱由桦根据他们的手艺水平,初略的分出了三个等级,根据对应的等级每人每月给予月粮二石到四石、再加银八钱到二两不等的薪酬。这些都是技术人才啊,朝中百官不重视这些低贱的匠户,朱由桦可都是视作心尖宝贝的,等将来时机成熟了,不合理的匠户制度也会废掉。
这些匠户见皇家如此大方慷慨,自是叩头再三,感激涕零。他们世代官匠,没什么自由,平日里也是饥寒交迫。没想到一朝被皇帝差遣,就有青砖瓦房,银钱俸禄这些原本想都不敢想的待遇,比起原来受冻挨饿,简直就是一辈子都向往不到的人间天堂了。
所以他们格外珍惜眼前的一切,干起活来十分卖力,人手不够,朱由桦又就市面上招了数千学徒工,加班加点,几个月下来,军工坊不仅回炉锻打出了上万柄崭新锋利的腰刀,还造出了不少精良鸟铳、虎蹲炮、火药、铁枪头、铁甲等军器。
原先缴获到的上万杆鸟铳,三眼铳大多是偷工减料之作,威力,还容易炸膛,伤敌的少,伤己的多,简直比鸡肋还鸡肋,所以朱由桦将它们全打包送到了军工坊里让老匠回炉重造了。
军工坊临着秦淮河,沿河而建,上百间临时扩建的屋舍,几十间大型厂房,占地很大,刚一进去,一股浓浓的烟味扑鼻而来,十几条设有闸门的河水欢快地流淌,冲击着水车,通过齿轮传动,改变力的方向,流入各坊。
朱由桦便衣亲临军工坊,各坊主事纷纷上前拜见,行完礼后,朱由桦让他们各安其位,不必迎候,然后径直钻入了不远处的冶铁坊。
朱由桦视线中,一柄锻锤在水力的带动下,匀速有力地击打着烧得通红的熟铁,旁边一个相貌粗犷,浑身赤膊的铁匠正用木柄铁勺舀来一勺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朱由桦一眼便看出这是传自綦毋怀文的灌钢法。
在他的印象中,灌钢法虽好,却不及前世的苏钢法。
本着提高冶铁效率和炼铁质量的想法,朱由桦把冶铁坊的主事,一个叫丁二的老铁匠叫来后,半回忆式的向他们讲授了一下苏钢法的大致原理。
老铁匠紧随在朱由桦身后认真的倾听着。
“朕以前读书时,看到过一种新式冶铁的方法,首先要准备一个高炉,高炉形状就像倒置的花瓶,以熟铁为料铁,置于炉中,将生铁板放在炉口,炉温升到生铁板开始熔化时,用火钳夹住生铁板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使料铁均匀地淋到生铁液,这样,既可渗碳,又可使铁和渣分离,就能生产出含渣少而成份均匀的精铁。
这种新式冶铁之术,朕也是无意中得知,具体的法子还需尔等自己去摸索,朕就提炼几个要点,其一是石炭可仿木炭之法炼制焦炭,用焦炭可提高炉温,其二是使用封闭程度好的鼓风机,新鲜的风进去,生铁更易溶化,铁和渣分离得更彻底,甚至可产出不需锻打的精铁来。”
苏钢法在前世解放前都还在应用,影响深远。不过朱由桦对此也就知道个大概,小高炉土法炼钢的原理也是前世大学时泡图书馆时无意看到的,有印象,但是不深刻。所以他也不敢瞎指挥,权让工匠们自己去摸索了。
丁老匠当面恭恭敬敬,不敢有丝毫的反驳之言,心下确是半信半疑的记下了皇帝的话,打算等皇帝离开后试一试,看看是否真的可行。
与冶铁坊紧邻着的是盔甲坊。刚进去就听到“叮叮咚咚”锻打声不绝入耳,朱由桦在十几个卫士的贴身护卫下只在一旁静静地看,皇帝前后来过军工坊几次,军匠们都知道他的脾性,重实务,虚礼节,所以见皇帝来了依然神情专注的制着甲,只在抬头碰见皇帝的视线时非常恭敬。
古代盔甲的打制向来不易,中国盔甲顶峰属北宋的步人甲,由一千八百多枚甲叶组成,这些铁质甲叶用皮条或甲钉连缀而成,铸造。粗磨。穿孔,细磨等工序繁多,还要打制面具,又要在领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挂伤衣服和皮肤。制造一副铠甲需要诸多工匠花费近月时间。
在这上面朱由桦也没什么好点子,同时期西方打制锁子甲也是非常困难,制造一副锁子甲,也需要好几个月的时间,西方板甲兴起后,普通的板甲也要花费一个月时间打造。
好在工坊不缺原料、人力和技术,制甲能力尚属可观,全力以赴之下一个月能制作出四百余副铁甲,皮甲和棉甲制作工艺相对简单,每月倒是能制作出一千多副出来,只是相对于三万御营亲军来说,暂时还无法做到全军配甲,还有不下于一万五千名御营兵只能穿包了铁网的鸳鸯战袄,想要全军配上棉甲,皮甲,至少还要一年多的时间,想要全军配上铁甲,按照现在的军工坊规模,至少需要五年以上,也许以后工坊的规模扩大了,原料资金充足,兴许能缩短一下时间。
目前御营亲军的披甲率大致是五成左右,江北四镇和左镇的全军披甲率大致是两到三成左右,至于其他的小军镇,地方镇军,披甲率更低,几乎不到一成,只有总兵副将的家丁亲随能够全部披甲,其他大多只有一件破旧的鸳鸯战袄披着,几乎就是凑数的炮灰,也着实寒酸了点。
不说别的,单从披甲率上也能大致看出明清军队的实力差距,清军的五六万满八旗战兵披甲率达到了变态的十成,镶铁棉甲居多,坚固而轻便,铁甲也不少,不少临战时甚至披了两到三层铁甲,几乎是移动的人型坦克,其他蒙八旗、汉八旗的披甲率低一些,但也都达到了五六成,以棉甲,皮甲为主,在野战中,用来对付披甲率不到一成的普通明军,几乎是一边倒的屠杀。
大明之帝国再起 第123 制火器(第二更!)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明之帝国再起最新章节!
盔甲坊除了制造各色铠甲、鸳鸯战袄外,还负责制作御营军士的头盔,明军的头盔种类也有不少,朱由桦钦定了八瓣帽儿铁尖盔作为制式头盔。
原因很简单,八瓣帽儿铁尖盔外沿较阔,比起凤翅盔来,抵挡弓箭的效果更好。军士作战统一使用这种头盔,近战时,各队的刀盾手可以防护清兵的近射,而清兵的抛射,有八瓣帽儿铁尖盔,也能很好的护住头部。
出了盔甲坊,朱由桦又去了火枪坊,火枪坊是工匠数量最多的一个工坊,足有军匠及学徒千余人。
依明时的技术,鸟铳的制作是很不容易的,上面只是钻膛枪管的部份,光这道工序就要一个月。如果考虑枪管锻造,接合,扳机组合等其它工序,造一根鸟铳,总共大约要两个月时间。当然,有千余人,专门制鸟铳的话,月产百十杆没什么问题的,但是一批的流程至少要一个月才行。
朱由桦知道明军鸟铳之所以经常炸损,一是材料不足,或是工匠们在制造时取巧,粗细薄厚不均,特别是在铳管的焊接上,许多工匠技艺不足,才造成鸟铳容易炸镗。
不过在南京城内的这座新成立的军工坊内却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对工匠们朱由桦足粮足饷,原料上也尽力满足,且时时到工坊内视察生产,抽样检查,若是这样工匠们还敢偷奸耍滑,那真是和自己的小命过不去了。
不过质量虽然上来了,产量还是有些低,一是受制于合格的铳匠数量,南方各省的铳匠已经有大半来到南京兵工坊了,总人数仍旧没有破千。二是受制于合格的铁料,刀剑、铳炮、盔甲都离不开铁,而且都得是精铁,毛铁一打就穿,没什么用。
工部库房内的铁料数量有限,一杆合格的鸟铳,至少要消耗六斤精铁,四十斤毛铁才能炼到七、八斤精铁,加上铁价,炭价,工匠的工钱食粮,还有其它的耗费等,一杆鸟铳的成本在四到五两之间,不仅耗铁多,成本也不低。
除此之外,鸟铳论火力不如斑鸠铳,论发射速度不如燧石枪,斑鸠铳自不用说,从澳门过来的不少葡萄牙枪匠都懂制造流程,在他们的教授下,兵工坊内的铳匠们已经在全力仿制了,预计每月可以出产五十余杆,这还是因为铳匠工序不熟的原因,等工序熟悉了,产量还会再提升一倍。
至于燧石枪,此时的西方已经出现的大概有转轮式燧石枪与击式燧石枪两种。
转轮燧石枪约出现在十六世纪中后期,是用齿轮条摩擦燧石生火而点燃火药。那击式燧石枪则是出现在十七世纪初中期,由击锤撞击燧石起火,在今后的几百年中非常流行。朱由桦自然也想拥有这样的利器。只是雇佣来的葡萄牙枪匠里虽然有听说过这种枪械,但是暂时还没有谁懂得具体的制造流程,殊为遗憾!就是在西方,也才刚研制出不久,性能还很不稳定,哑火率较大,因为这些缺点,暂时还没有大量列装军队。
为了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燧石枪,朱由桦特意建了一个军器研究所,隶属于工部,把那些葡萄牙枪匠,炮匠,精通夷语和中文的传教士翻译,还有大明匠户里精通制枪制炮的军匠一股脑儿拉了进去,一边负责生产火器,一边探讨研究。所需经费一律优先拨给,待遇也是杠杠的,有粮饷,甚至还有品级,虽然都是一些八九品的低衔,那些曾经处在社会最底层,饱尝人间冷暖的军匠们依旧很激动,研发火器的积极性都很高,直恨不得一夜之间就弄出来,以报皇帝礼遇之恩。
与枪坊紧邻着的是炮坊。
铸炮是门技术活,南方各省的军匠里会铸炮的大多集中在佛山卫里,如今有不少都被召来了南都,外加一些懂得铸炮的西方传教士和葡萄牙雇佣炮匠。
铸炮的工作总算组织起来了,朱由桦将他们都调到炮坊里铸炮,由西方传教士毕方济负责沟通调度。
铸炮类型以中型弗朗机野战炮和小型虎蹲炮为主,少量铸造一些大口径的红夷大炮。红夷大炮昂贵,射速慢,装填慢,转向慢,难以形成密集活力,对于人马杀伤效果有限,守城与野战效果都不好,也就攻城时还有一些用处,所以没必要把红夷炮当成制式火炮。
以炮坊目前的规模来看,正常情况平均每月大概能够铸造佛郎机六七门,虎蹲炮二三十门,八磅、十磅那样的红夷大炮估计得平均两三个月才能铸造三四门。效率实在太过低下,根本无法满足军中火炮的需求量。
好在朱由桦熟知明清史,对清末火炮专家龚振麟的铁模铸造法并不算陌生,凭借着前世的见识他向炮坊内的炮匠师傅们传授了这种提高铸炮速度的方法。
明代多铸铜炮,用的是木泥范铸炮,工艺繁琐,而到了明末清初,铜铁炮都有,铁炮上用的是泥范铸炮,具体技法是失蜡法,也就是用蜡先作炮模,然后泥封做出泥范。泥范干后,再融化里面的蜡,灌入铁水,冷却后敲碎泥范即可。
选泥调泥就是一门学问,泥不能太粗,太粗就很容易崩解。太细也不行,水气出不透,不仅泥范干得慢,灌铁水后出泡也多。
干范是最要命的,炮匠最揪心的就是这事。可不是简单的让泥巴干了就了事,泥范上下内外都要匀干,最容易坏事的就是外干过快,内干不足,所以泥范都是通风阴干。
若是几千斤的大炮,光干模就要三四个月,北方至少也要两三月。只是小炮的话,北方春秋季里一个多月应该能干范,冬天就得奔两月以上了。铸炮周期十分漫长,而且报废率很高,铸造十门往往要报废七八门,合格的成品几乎十不存一。
鸦片战争时,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视察虎门炮台军防,结果发现火炮多不堪用,其中一门炮的炮膛里居然有“可储水四碗”的大坑,想必就是因为泥范干得有问题而出的岔子。
大明之帝国再起 第124 军制改革(一)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大明之帝国再起最新章节!
真正能够很好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晚清的火炮专家龚振麟。
龚振麟的铁模铸炮法是先用泥作出泥炮,将这泥炮分解为四到七节,每节分为左右两瓣。再对应每一瓣,用泥巴做出外范,外范上留了把手,还有能将各瓣相互连合在一起的笋卯。接着将铁水灌入每一瓣内外泥范里,就做出了这一瓣的铁范。
接下来铸炮,将铁范以笋卯扣合在一起,外用铁箍固定,内层刷上防止粘连的浆液,再插入炮芯,将铁水灌注进去,等冷却成型的时候,就将铁范的外瓣一块块剥下去,趁炮身红热时候打磨修整表面。再之后清理泥芯,旋磨内膛,就能成型。只要铁模做出来,造炮的成本就大大降低,按龚振麟的计算,铸千斤大炮的炮工银,一门就得上百两,而用铁模则只要几两。按龚振麟在《铸炮铁模图说》里的记述,四十名炮工,赶工的话,两天就能造九门炮,还是千斤大炮。
龚振麟的铁模铸炮法最大的变革就是加快了铸造火炮的速度,提高了产品合格率,降低了成本。虽然在火炮质量方面,其实并没有质的提升,但对朱由桦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大明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
那些炮匠师傅用了朱由桦提供的铸造方法后,铸炮速度果然大大提升,原本平均每月只能铸造六七门的弗朗机火炮,用了铁膜铸炮法后,每月能铸造三十余门,虎蹲炮也从每月二三十门的产量提高到了七十多门,如果不是受制于合格的铁原料,产量还能翻几番,制造的速度甚至超过鸟铳。
火炮是战争之神,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只要再给朱由桦一年时间,兵工坊就能生产出四五百门弗朗机大炮,一旦投入到军队中,明军的整体战力将会成倍提升,此消彼长之下,满洲八旗再想横扫中国,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大明中枢不缺资源,不缺人口,不缺技术,只缺钱,崇祯皇帝朱由检就死在了缺钱上,偌大一个帝国,混到最后连保卫自己的京营的军饷都发不出了,也真是悲催到极点了!
只要解决了财政的问题,整顿吏治、军政、整合人力和资源等等阻力就会小多了,前阵子抄了不少士绅和藩镇的家底,现在的中枢户部存银三四千万两,财大气粗的很,不怕花钱,至少未来三四年内,不会再有钱荒的问题了。
朱由桦边走边看,穿梭于各坊之中,坊内的军匠和学徒们都在热火朝天的干着手中的活计。他们运铁料的运铁料,锻打的锻打,洗涤成品的洗涤成品,一切都是次序井然,有条不紊的样子。
一片繁忙中,望眼望去,众人干活都很卖力,眼下这个年景中,能找到一个可以吃饭活命的地方可不多,自己可不能因干活不努力而被赶走了。
学徒们每天吃着白米饭热面条,每餐可以吃饱,隔三差五的还可以吃一次肉,这让他们都很感激涕零,其中还有不少是北地流民出身,他们流浪在江南、江北各府县时,本来己经看多了世态炎凉,感官日渐麻木,但在这里,却第一次感觉到了生活的温暖。更感念天子的恩德,心中第一次对朝廷,对大明有了认同之感。
但也有一些奸猾的,虽然有气力,却比较懒惰,老是磨洋工,偷工减料。对这些人,朱由桦可不会客气,查到一个就是一阵乱棍好打,然后赶出了兵工坊,任由其自身自灭。
他带着贴身护卫,兴致勃勃的穿行在走廊过道之间,看着大明当下最大的一座兵工厂在自己手中一点点建立起来,心中颇为振奋,不时地对周围的军械指点一番,等返回时,身旁已围了不少各坊主事。
朱由桦转身道:“今后,火器、火药坊军匠安全为第一,试验时,相关人等呆在安全地方,操作者全身套铁甲,反复试验上百次,一定要找出安全隐患,操作要有章可循,尔等识文断字的少,以后要识点字,彼此要多交流交流工场经验,搞工艺改良,弄成标准化,以后不能单靠经验做事,军匠凡有创造贡献的,记军功,取消匠户身份,子女也可读书进学,出仕为官。
当然,普通军匠的食粮工钱朝廷也是一个子不会少的,每造出一杆合格鸟铳,大炮、盔甲、腰刀。朝廷都会给予一定的奖励。不过有赏就有罚,以后产出的军器再有不合格,相关人等都要扣去月饷月粮以充材料耗损,如有造成军士损伤,还要重罚。”
“我等谨遵圣命。”
在各坊主事的叩头跪送下,朱由桦缓步踏出了兵工坊。
回到皇宫后,朱由桦将首辅兵部尚书马士英、次辅吏部尚书路振飞、户部尚书阮大铖、礼部尚书钱谦益、刑部尚书陈奇瑜、左都御史左懋第、工部尚书王铎等南都实权派大僚召集到了御前,商议军制改革大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