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工业革命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科创板
宋应星的曾祖先后担任过工部尚书、吏部尚书、都察院最高长官,家学渊源,江西有名的书香门第。
见了乡野出身的朱舜,还是妄图收下他两个儿子做门生的朱舜,换成一般人早就说上一句不自量力,拂袖而去了。
宋应星却是温和的笑了笑:“你就是小朱先生吧,听犬子说小朱先生学究天人,宋某今天特来拜会,希望没有打扰到小朱先生。”
朱舜从来没见过如此温文尔雅的儒生,在这寒冬腊月里,竟让人有了一种如面春风的舒适。
以宋应星在清流的名望,一口一个小朱先生,喊的朱舜都有些惭愧了,淡然笑道:“学究天人不敢说,只不过对于几何算术有一些研究罢了。”
宋应星眼里闪过了一丝赞赏,没想到朱舜不仅没有半点年轻人的盛气凌人,老成持重的像位淡泊名利的名士:“小朱先生难道不请我喝杯热茶吗?”
朱舜笑了,拿出那本初中数学教材,交给了宋应星:“喝茶,哪有这本书能让先生心情畅快。”
后世最普通的初中数学教材,对于明代科学家来说,几乎等同于《论语》原稿了。
宋应星研究了大半辈子的几何算术,脑子里的疑问比起两个儿子多上太多了,自认为解决了很多的数学难题,当之无愧是一名几何算术方面的大家。
今天看了这本初中数学教材,宋应星内心产生的震撼,远远超过两个儿子。
就像在逼仄狭窄的山洞里行走了几十年,以为黑暗就是一切,逼仄狭窄就是世界的边界。
看了这本初中数学教材,前方突然出现了亮光,寻着亮光走出去,眼前豁然开朗。
一个广阔而又崭新的世界,出现在宋应星面前。
如饥似渴的看了三分之一,宋应星果断合上了初中数学教材,感慨道:“小朱先生的这份学识,远远在宋某之上。”
“即便是徐光启和王徵,怕是也比不上先生。”
这本初中数学教材对于宋应星,有着堪比五石散对于魏晋名士的吸引力,但他还是果断把这本足够流芳百世的经典,交还给了朱舜。
书香门第注重文化的传承,最为忌讳窃据别人的学识,宋应星再怎么难以忍受初中数学教材的魅惑力,还是不能继续看了。
这要是传出去了,宋家的门风就彻底败坏了。
朱舜把手里的初中数学教材,又交给了宋应星:“这本书就送给宋先生了。”
宋应星保持了几十年的温文尔雅,就因为这本初中数学教材,差点脱口而出一句粗鄙的乡野话,险些出糗。
深吸了一口冬天寒冷的气息,宋应星勉强让自己保持冷静:“当真?”
不管是官僚乡绅,还是书香门第,最为重要的就是文化的传承,那可是一个宗族立足的根本,更是宗族能否香火绵延的基石。
这么一本足以让当朝首辅,小心翼翼放在藏书阁最顶层的经典,说送人就送人了,宋应星第一次有了白日做梦的感觉。
朱舜轻描淡写的说道:“一本书而已,以后这只是我交给学生的教材。”
听到教材两字,宋应星不禁站了起来,郑重的给朱舜行了一礼:“小朱先生大公无私到了这个地步,当是我辈的楷模。”
装的差不多了,朱舜就想着要把那两个世界级天才收入囊中了:“宋先生,你看收徒的那件事”
师道庄严。
师父挑选弟子需要一定的考验,同样弟子拜的先生,往往也是极为慎重,更何况是宋家这样的书香门第。
师父的学识、品行、抱负等等,一样也不能少。
尤其是师父的抱负极为重要,万一师父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是做皇帝,做弟子再怎么忠君爱国也要跟着造反。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朱舜知道自己在学识方面,肯定是打动宋应星了,品行也没问题,剩下的就是抱负了。
朱舜没有直接说自己的抱负,反而是问了宋应星一句话:“宋先生,你觉的现在的大明怎么样?”
宋应星不明白朱舜这句话什么意思,不懂也不装懂,是宋应星又一个很好的品行,温和笑道:“小朱先生有什么话,就请直说。”
朱舜转脸看向了门外,看向了呼啸着寒风的天空,说了一番憋在心里很久的肺腑之言:“现在的大明王朝,生存环境在不断的恶化。”
“大旱、大涝、蝗灾各种多少年都遇不见一次的灾害,接连不断的出现。”
“一万万贫寒老百姓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平均寿命,最多只是三十四岁。”
第七十四章 什么是工业化
朱舜知道宋应星是一位心怀天下的真名士,要不然也不会在那本《天工开物》里,记载了大量关于农业科学种植的方法。
目的就是为了普及他总结出来的这些方法,让天下的老百姓可以种植更多的东西,活的更好一些。
一句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四岁,显然让宋应星有了极大的触动。
朱舜既然开口说了,就不吐不快了:“大明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所以这个社会,我叫做农业社会。”
“大明土地兼并严重,不到一成的人,掌握着几乎九成九的财富,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化,农业社会能够承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
“按照王朝不过三百年的规律,要么爆发战争,要么发生大的灾害,毁灭一个朝代,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朝代,才会恢复农业社会的平衡。”
“从大汉开始,农业社会一直重复着这个规律。”
宋应星越听脸上的表情越是严肃,朱舜说了一半不说了,郑重问道:“那该怎么办?”
朱舜突然站了起来,目光坚定的说道:“第一次工业革命。”
“只有工业化,才能提高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的产量。”
“只有工业化,才能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延长老百姓的平均寿命。”
“只有工业化,才能重建一个万国来朝的大明王朝,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朱舜突然又坐了回去,静静看着天空,不言不语。
宋应星已经在编写《天工开物》了,在编写这本著作的时候,已经认识到工的重要性。
但是宋应星怎么也想不到,朱舜居然把工上升到了业的程度,这已经不是士农工商里的一种户籍了。
而是上升到了道统的地步。
加上一个化字,让宋应星这位温文尔雅的名士,都感到了一股不寒而栗。
工业化,朱舜这是要做董仲舒,要罢黜了儒家学说,让工业成为大明唯一的道统。
不寒而栗的宋应星,突然头皮发麻,有一种对抗儒家学说的恐惧,也有一种改天换地的激奋。
宋应星站起来摆正了衣冠,长长的作揖:“先生的先烈行为,应当受到我的一拜。”
朱舜听到先烈两个字,嘴角忍不住抽了抽,想了想,这句话还真的是在理。
先驱往往都成为了先烈,达尔文,伽利略,这些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例子。
毕竟先驱们远超一个时代的眼光,很难被当时的人所接受。
朱舜突然觉的自己说的有点多了,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先烈,只是有些可惜了两个世界级的天才。
谁知,宋应星却是郑重的握住了朱舜的手臂:“以后犬子就交给先生了。”
宋应星说完这句话,起身离开了这里,走到门口的时候,站在寒风里说了一句话。
“就让宋士慧宋士意跟着先生,名垂青史吧。”
这句话,却让寒风变的炽热了许多。
过了很久。
朱舜猛的拍了一下桌子,站了起来,看着拎着一壶茶走过来的三叔:“喝什么茶,三叔今天咱喝酒。”
今天,是朱舜踏在大明的土地上以来,喝的最畅快的一次,也是醉的最彻底的一次。
酩酊大醉。
第七十五章 要结束了
元月,廿二。
仅仅过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宋应星就带着两个儿子沐浴更衣,拎着束脩,十条腊肉过来拜见朱舜。
观礼的人也不多,西法党人和朱舜的三个长辈,还有宋家的几个长辈,再也没有其他人了。
朱舜坐在正堂的太师椅上,喝过两个弟子的敬师茶,收下了这两名世界级的天才,把一本数学原稿给了老大宋士慧,一本逻辑学原稿送给了老二宋士意。
在旁边观礼的西法党人,难得一见的全部出现了羡慕的表情,孙元化更是酸味十足的说了一句,老宋这下可发达了。
西法党人昨天接到邀请的时候,已经看过了初中数学教材,知道朱舜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旷世奇才。
这两本原稿的价值,在未来基本上就等同于孔子亲手写的《论语》,虽然《论语》不是孔子编写的,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意思。
宋士慧宋士意两兄弟却不想要这两本原稿,他们两兄弟听过老师朱舜描述了七大基础学科以后。
老大宋士慧想要生命科学原稿,老二宋士意想要物理学原稿,朱舜从这一件事大致了解了两人未来的方向,就同意了。
拜师结束,西法党人着急回去继续搞研究,没在这里吃饭,一个个急匆匆的回去了。
宋应星知道朱家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就主动让人在绿蚁楼订了一桌酒宴,送到了这里。
吃到一半的时候,刚好胡瞎子从城外风尘仆仆的赶了回来,汇报了城外的情况。
朱舜听了他的汇报,也没让他走,就让胡瞎子一起坐着吃了。
胡瞎子可不是见外的人,拿起一个东坡肘子就开始猛啃,还不停的大口灌酒:“嘿嘿,总算是让俺老胡逮着了。”
“老朱,你可不知道,这段时间俺在外面吃了多少苦。”
总旗朱忠义撕下一个鹅腿,塞进了胡瞎子嘴里:“当年最难的时候都熬过来了,这点小事,就不要诉苦了。”
胡瞎子的这句话是说给朱舜听的,突然被揭了老底,嘿嘿一乐,继续在那胡吃海塞。
在王恭厂外面潜伏的这段时间,比起以前深入女真腹地,确实不算什么。
朱舜在家里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崇祯却没什么好心情吃喝了,而且已经一天水米未进了。
崇祯站在京城高耸的城头,面无表情的望着城外。
因为两件事,第一件事根据夜不收和塘骑的禀报,女真人和蒙古鞑子竟然在城外破坏土地的肥力。
到目前为止,已经把河流旁边的上等水浇田,还有远一些的中田给破坏了,只剩下数量最多却种不出多少粮食的下田了。
第二件事,也是崇祯最为关心的一件事,辽东边军里名望仅次于袁崇焕,也是毛文龙死了以后,用来压制袁崇焕的满桂。
出城袭击女真大营,已经三天了,按照计划最迟两天就能回来,毕竟女真大营又不远,以满桂麾下骑军的脚力,半天就能打个来回。
辽东边军里倒是还有不少能征善战的总兵,曹文诏、祖大寿、黄得功等等,但是他们都是袁崇焕的嫡系,不能用来压制袁崇焕。
就在崇祯恨不得亲自出城的时候,一名隶属于满桂麾下的骑军,满身血水的冲上了城楼:“求皇上救救总爷,总爷遭遇了多尔衮和莽古尔泰的埋伏。”
“带出去的三千多骑军,伤亡了一大半,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
崇祯也不嫌弃满身血污的骑军身上脏,亲手扶起了他:“在哪个方向。”
杀出重围的骑军,早已身受重伤,凭着一定要把消息传达出去的意气,才撑到现在,指了指新王恭厂方向,脑袋一歪,死在了崇祯面前。
崇祯那只尊贵的天子手掌,抚过骑军全是鲜血的脸庞,帮这位死不瞑目的骑军合上了双眼:“厚葬他。“
来不及擦手,崇祯审视京营所有的将领:“谁去救援满总兵。”
崇祯说完这句话,本以为京营的将领们会争先恐后抢着出去,尴尬的是,京营大大小小的将领全部都是装聋作哑,没有一个人主动站出来。
京营的将领基本上都是那些勋贵的后人,不知多少年没打仗了,早就腐化了。
吃空饷的吃空饷,私卖军器的私卖军器,有的甚至为了讨好那些《燕都妓品序》上的名妓,公然把名妓带到军营,把手下的军士当成耍把式卖艺的,表演军阵给名妓看。
京营从内到外腐化的彻彻底底,指望连鸡都不敢杀的勋贵少爷们打仗,还不如让王承恩手下的太监们出城厮杀。
崇祯那张始终面无表情的脸庞,少见的出现了怒色,恨不得宰了这些尸位素餐的勋贵少爷。
但是现在还得指望他们守城,只能许以重利:“救下满桂者官升一级。”
别说是官升一级了,就是官升三级,这些勋贵少爷们也不敢出城,那可是杀人不眨眼的女真人,出去明摆着就是去送死。
崇祯看着还是装聋作哑的功勋少爷们,藏在袖口里的手掌,陡然握成了拳头,一字一顿的说道:“官升两级。”
掌管一卫的正副指挥使,官升两级,就是总督了,已经到头了。
整个大明王朝也就袁崇焕一个总督,还是因为袁崇焕要在辽东对抗女真人,实在没有办法才封赏了一个总督。
谁要是去把满桂救回来,封为北直隶总督,相当于掌握了亲军十二卫、京城三大营等等所有的军队。
地位之高,权柄之重,几乎已经追平了内阁首辅。
可就算是这样,勋贵少爷们还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滔天的权势是诱人,就怕没命享受这个权势。
满桂是谁,那可是辽东数一数二的骁勇将领,出城的时候还带着三千多弓马娴熟的骑军。
还不是折在女真人手里了,就凭他们这些身子早被酒色财气掏空的少爷,还有那帮子少爷兵,出城就是去送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