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刘同
主持人接不下去了。临走的时候,公司负责电影宣传的同事狠狠地看着我说“:你说得实在太差了。”我嘻嘻一笑说“:我没说实话就不错啦。”
那天晚上我睡得特别踏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不再困惑一个问题——要如何回答别人的问题才能显出自己的好。
记得还没毕业那会儿,凡是别人问我意见,我都会尽可能地找到对方的优点进行评述,对此还沾沾自喜。一位同学明明歌唱得很糟糕,但偏要参加歌唱大赛,她问我的建议。我就说:“你唱得还挺有自己的风格的,应该很容易让评委记住吧。”然后她就花了几百块买了一条裙子,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比赛,最终成为垫底歌手,蒙羞而归。我在现场,特别不好意思。我只顾着自己说话是不是有水平,是不是滴水不漏,是不是让对方舒服了,根本就忘记了别人问我意见的时候,是想听到我真正的想法。如果你不好意思实话实说,就最好不要回答,不要给别人错误的信息,问问题的人想知道的是答案,而不是仅仅是赞美。
后来学乖了,开始对事情有了自己的态度和分析。每次别人问我问题的时候,我就会很认真地说:“是这样的,我对这件事情有几个看法……”
我说得格外透彻、特别诚恳,把自己都感动了,心里想着:你看,除了我谁还会那么那么的在乎你啊。
某一次参加审片,看了其他栏目组的节目,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仔仔细细记录了一整页a4纸的建议,列出了节目里的十大硬伤,以及造成这些硬伤的原因。我才说到第四点,对方节目的制片人已经满脸通红,老板也看不下去了,让我们私下解决。私下再找对方时,那个制片人彻底和我闹掰。我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我那么认真地说出你想听到的答案,你反而不开心了呢?
其实每次我意识到自己身上有某种问题时,就会用尽全力去调整自己的轨道,让自己不要继续朝错误的方向前进。当我意识到自己总是为了让对方开心而去说假话时,我就再也不能允许自己继续谄媚下去。然后我的生活就逐渐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二十几岁谈了几次恋爱,次次都以不同的理由崩盘,但究其缘由都是因为过多干涉对方的想法。比如一件事情谈不拢,就会一二三四五六七,一条一条摆出来,本来讲的只是事实,或对或错,或黑或白,简简单单,可对方死不认理。那时吵架之后我总说的一句话是:“不怕智商低的,就怕耍无赖的。”智商低的,可以彼此靠近,但耍无赖的就会让你觉得两个人的世界观不符合,常理解释不清楚,这一次即使回避了,下一次还会发生冲突。
后来吵架吵了半天,才发现对方会耍无赖并不是不认理,而是嫌我态度太差,本来亲密无间的两个人,谈判起来就像是上下级关系。
有一年过年回家,我给家里买了一个马桶智能加热坐垫,我妈偏不要。我就努力说服她,说这个坐垫有什么什么作用,对你们会多么多么好。我妈和我吵了两个小时,我脾气倔得要死,我妈就只能用痛哭来表达她的愤怒。我妈一哭,我就傻了,赶紧说:“我哪里说错了,我说的一直是对的啊,你反驳我就是了,干吗要哭啊。”然后我妈就说:“我管你道理对不对,你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当时我就蒙了。道理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态度对了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妈在我成长之后,又给我上的一堂极其深刻的教育课。有时候,道理可以不用说得太明白,只要用正确且对方能接受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必然皆大欢喜。之后公司再开会,我开始进行选择性的发言,态度与内容,都是重要的。
小时候,因为对事物没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努力让自己看任何事物都有态度,愤青大致如此。后来慢慢成熟了,理解到即使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也不必一一说出来,你的态度有时无声胜有声。
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喋喋不休,一种是沉默不语。前者令人厌恶,后者令人敬畏。当你从喋喋不休的解释,到不再用语言去解释,基本上,你的未来不会浪费时间在“解释”这件事情上,你只会选择做给对方看。
我们可以选择性不说真话,但一定不能说假话。不说真话,可以有自己的态度;说假话,则失去了一个人处世的原则。
听到颠倒是非的事情,不必非得骂回去,只需要“呵呵”。看到搬弄是非的人,不必非得去扇耳光,只需要从有他的世界里消失。冷漠和淡薄,是对不喜欢的人和事,最有力的反击。
电影散场的时候,有不相熟的朋友问:“你就不怕得罪电影导演吗?”我特想回答这位朋友:你一定要相信对方的情商。一个都已经能拍电影的人,怎么能听不出这是为了给面子而采取的迂回答案,他只会表示感谢,而不是横生恨意。如果真有恨意,那他这一部电影之后,应该很难会有下一部吧。
但是这些话我藏在了心里,没有对这位朋友解释,我只是冲他“呵呵”了一下。
如果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还要解释的话,继续跟他做朋友应该会累死吧。
当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再细细回想过去那些令人觉得无助崩溃的时刻,多半会觉得那些事情在现在看来就是一个笑谈,你根本想不明白那时的自己怎么会那么纠结,浪费那么多时间。为了让多年后的自己给现在的自己点个赞,请珍爱自己,节约生命,远离作戏。
2014.4.7
只因她像当年的我
有一种孤独是写完最后一篇论文,最后一个锁上大学宿舍的房门,归还完饭卡和借书卡,签完离职手续上的最后一个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便空了起来。
大概是二十五六岁的那段时间,对于生活中会出现的人总是特别挑剔,一两句话对不上就觉得不是同路人,懒得花时间去了解,懒得花时间去接近,觉得自己都已经25岁了,哪有时间浪费在一个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持续走完人生路的人身上。
那时流行一句话:人生苦短,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相关的人身上。若你不能在我的生命中成为主角,起码也要成为一个有戏份的配角,若是露一个背影就消失的群众演员,那就直接找剧组结算100块的费用就好,不要占用我作为主角的时间。
25岁,对很多事情都开始有了自己的原则。特别明白自己未来想过的生活,特别知道自己要和谁谈个恋爱,整个人也在25岁左右的日子里变得特别的特别。
人成长的代价,或许就是渐渐地扔掉一些原则,自己却没有觉察。临近30岁的时候,我在一档求职节目做招聘嘉宾。一位在网络媒体做过娱乐记者的姑娘想要求职做电视媒体的娱乐记者。
姑娘性格直爽,口无遮拦,站在那儿不说话,都透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问她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最骄傲的工作业绩是什么。她说了一个女孩的名字,那个女孩靠脱衣露点成名,其母亲却也深表支持。
我表示不能理解,原因是一个女孩只因脱了两件衣服,说了几句没有底线的话,就令一群受过大学教育、交过多年学费、背负父母殷切期望的媒体人,举着话筒、打着灯光、扛着摄像机,围着去采访,这种采访不仅是对媒体人的侮辱,也是对这个行业的侮辱。
求职女孩很激动地表示她采访的目的是“揭露社会阴暗面”,也是在“批判某种社会低俗现象”。
在这个行业里,有太多打着“揭露阴暗面”的旗帜的报道却实实在在是在猎奇,很多刚入行的年轻人也许不能理解。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第21章 走一条人迹罕至的路(3)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最新章节!
如果你真的鄙视某一件事,那么最大的鄙视就是对其漠视。由于我对她采用了言辞过于犀利的辩驳,18家企业的灯几乎全灭了,而在最后一刻,我本想摁灭的灯却没有摁下去,然后也不知何时,我眼眶尽湿。
想到自己刚毕业工作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小说能有一个好的销量,策划了一出特别不近人情的炒作,给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当时有长辈批评我的做法,我很不以为然,认为自己在那样的环境之下,如果不做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被人关注。当年的我得意扬扬,毫无悔意,丝毫不把给当事人造成的困扰当成一回事。
多年之后,当我渐渐认识这个世界,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时,内心只要一想到此事就觉得羞愧难当,不愿提起。求职女孩跟我辩驳的语气和神态,像极了当年和长辈争论的我。主持人李响问我为何留灯,我说如果她是妖的话,会有更大的魔去收了她。很多人不能理解我的行为,所以在现场,我几乎是哽咽着说完自己那段不愿再提起的往事,后来节目制作人说为了保护我,后期播出的节目中还是把这一段给剪了。
即使没有播出,但对于我而言,有些长久不愿意提及的事情,说出来就是最好的解脱与告别。
我们常说“我没事”,其实如果内心真正的没事,就能肆无忌惮、旁若无人地说出来。也许内心仍有愧疚,还未放下,所以才一直藏在心里,不能见人。
后来女孩进入我们公司,成了一名娱乐记者。工作认真,为人风趣,有时遇见,她会怯怯地笑着抱怨:“同哥,你当时对我太凶了,好多同事看了那一期节目,我太没有面子啦。”
她在节目组大概待了快一年的时候,有一天拿着离职单来找我,她说:“同哥,谢谢你给我这个工作机会,因为这个机会,我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他不希望我太辛苦,明年我们就打算结婚了。”
我看着她,笑了笑,拿过离职单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什么都没问。换作以前遇见这样的情况,我会觉得难过,一个花了很多努力才招到的同事,我会希望他们在自己喜欢的岗位上做很久,做出一个好的成绩。若是中途放弃,我会很焦虑地开导他们,如若不成,我心里便会狠狠地画一道叉,埋怨自己活该,提醒自己再也不要看走眼之类。可是,对于她我并没有这样的感觉。我看着她得到她想要的岗位,看她和同事打成一片,看她认识了男友,并计划完成人生最重要的大事,内心平静,波澜不惊。
大概在她辞职几个月之后,我突然再次想起她,不免心生感慨。有些人即使不能在你的生命中长久停留,但却因为你的存在,他们的生命变了轨迹,朝着另一个春暖花开的方向前行,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结果。
这算浪费时间吗?
20岁出头的我也许会肯定地告诉你:“何苦要这么折腾?”但现在的我却认为:“所谓折腾是什么都没有留下,包括回忆。”
很多同事离开团队之后,常常回来,反而我会不太好意思,匆匆打个招呼,也难再提及工作的近况。如若对方工作顺心,好像离开我们是对的;如若对方工作不顺心,好像我故意在强调当初他们的决定是错的。唯独这个女孩离开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
不见也好,大家都记得住彼此最好的样子,不必因为再见的尴尬而改变印象。相见不如怀念,或许只是想把最好的对方放在心里吧。
2014.4.8
我就是无法
讨厌一个有眼光的人
有一种孤独是当大多数人不赞同我时,你却偏偏站在我这一方。第一瞬不是感动,而是觉得我怎么能让你变得和我一样的孤独,而后才有满满的感动。少数人的温暖,也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孤独。
任何立志坚持想做一件事情的人,从你下定决心要坚持的那一天起,就会有人拿出他们的绝情五步倒,凑到你鼻头给你闻。闻不死你,也会让你心情很糟糕。
我总说不必在意某些人的意见,如果你不是依靠他们的意见谋生的话。可多数人都有那种好话听一遍就忘记,坏话过耳不忘几十年的本事。
“你写的东西我根本就看不懂。”“你的东西太矫情啦。”“你写的东西就是为了凑数。”“你写的东西顶多是叫座不叫好。”“你一定花了不少钱雇了不少水军来宣传炒作吧。”哪怕有很多人说:
“每看一遍都受益匪浅。”“这是我本年度最喜欢的一本书,必须每天带在身上。”“感觉你写的就是我自己,很多地方都有落泪的冲动。”“你赶紧出下一本书吧,我一定号召所有人来支持。”即使他们这么说了也没用,我的心头永远吊着那些匕首,偶尔一抬头,便一一落入胸口。
据说一个女生如果对一件事情有好感的话,会平均跟4个人说。
但如果她们对一件事情有恶评的话,就会平均跟17个人说。有人得出的结论是:恶评比好评更具有生命力。我得出的结论是:我的心里住着一个女的。
想起来,这女的简直就是我妈扎了个营住在我心里。我妈看了作家榜的榜单,里面把每个人的版税都标注得一清二楚。
我妈特别没好气地说:“为什么他们要把你们的版税全部都写出来,多不好啊,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奖?”我说:“这是税务局颁的一个奖,表彰每一个纳税大户。”
我妈问:“你多少名?”我说:“第14名。”她又没好气地说:“为什么是第14啊?第16名或者第18名多吉利啊。”我妈又问:“那有奖杯吗?”我说:“可能有吧。”她说:“是金的吗?”
我说:“应该不是吧。”她说:“他们好小气啊。”我觉得我无法和我妈继续正常对话下去,我的点根本就不是这个啊。然后我打电话给我爸,我爸对这个奖非常熟悉,但我爸的点也很奇怪,我需要在短时间内让他知道这次入围的意义,于是我只能说几个他平时喜欢的作家,我说你知道xxx吗?他说知道。我说你不是看过那个人的书吗?他说是的。我说那个人你不是很喜欢吗?他说是的。我很镇定地说:“他们都在我后面。”
我爸秒懂。每个家庭里都有一本错误百出的账本,根本经不起推敲。但因为父母已经退休,我无法再和他们理论很多事情的本质,我只能随他们去,按照他们习惯的方式去解释,慢慢地,次数渐多,再回首,发现节操早已没有,丢失在临近童年的尽头……挂了电话,我妈给我发来一条短信,又把人给整哭。她说:“刚听你在电话里兴奋的语气,我觉得你好可怜……”也难怪我妈觉得我可怜,因为在意的东西多了,所以常不想掩饰内心的喜悦,而一旦表达的喜悦多了,就容易被误认为是一个内心极度匮乏、毫不丰盛的人。
领奖的时候,心情格外激动。看见郑渊洁老师坐在台下,忘记说自己是看着他的《童话大王》长大的,最喜欢那个能变形的小飞马,觉得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一直跟着自己的随身小物件能幻化成人,出来保护自己是件很温暖的事。
我给自己的车取名叫刘小白,每次开他的时候,我都会说:“你好,刘小白,爸爸来了。”每次停好他,也会说:“爸爸上去睡觉了,你一个人安静待着。”
这个习惯,就是从郑老师的《十二生肖童话》而来。一个人轻易就改变了你,而你却忘记表达自己内心的感谢。真想扇自己一个耳光。不是因为浪费了宝贵的机会,而是后悔在那么重要的时刻,没有把时间留给一个对自己那么重要的人。
有读者给我递了一封信,写得很长,看得我泪眼婆娑。最后一段她写:主办方说现场不能大声喧哗,但我们怕你到了成都不认识我们,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举一本你的书……然后我脑袋晕晕地走在红地毯上,看见了很多面孔,以及一整片贯穿红地毯始终的蓝色风景线。
也许从小内心缺乏自信,所以到现在也难以相信很多已然拥有的温暖。谢谢每一位读者的成全,我肯定会越来越好。
“当我讨厌一个人的时候,如果这个人突然说喜欢我,那我就一点也不讨厌对方了。就是这么有原则,无法讨厌一个有眼光的人。”一位朋友这么说。
谢谢那么多有眼光的人,你们用一点一滴的温暖,成全了今天的我。
人生何处不低谷
有一种孤独是四周的一切都暗了下去,看不清周遭,先是恐惧,然后归于平静。这时,突然可以听清空气的流动,开始看得见自己过去的每一步。这种自省的孤独,胜过一切的鼓励。
“我曾经就住在一个几平方米的地下室,可苦了。”“当年我的工资一个月才900块,但是我没有放弃。”“那一次,手都冻僵了,后来花了三个小时才渐渐恢复知觉。”好多朋友,说起过去的事情,泪光闪闪,轻易就能漫漶倾听者的情绪。
大伙儿跟着一块儿抽泣,骂自己和对方比起来简直不是人。大伙儿一起鼓掌,反省自己为什么仍然不能成功。
读大学时,有个舍友每天垂头丧气,你稍微对他表示一下关心,他就说自己陷入了情绪的低谷、人生的低谷、学业的低谷。一开始你很认真地把对方的低谷当回事,后来你突然发现他可能是把“低谷”、“瓶颈”、“郁闷”、“心情不好”等几个词,都当成了语气助词来使用。没事就挂在嘴边,“人生低谷”这个词连睡个午觉都能从嘴边当口水流下来,溅湿过路者一身。心情不好能叫低谷吗?
还有一些人,天生就不喜欢低谷,为了避免低谷,就用幸福的山头去填满一个又一个的低谷。宿舍条件不好,就拿一笔钱出去住公寓。
毕业要找工作了,托个关系就拿到了铁饭碗。怕谈恋爱受伤害,父母安排一次相亲就把自己给推销出去了,人生一马平川,见神杀神见鬼杀鬼,人生没有任何能拦得住他们的地方。只是这样的人生,没有山峰,没有低谷,一眼望到头,只有一条大道通向生命的尽头。
年轻的我们分不清什么是情绪不好,什么是境遇糟糕,什么叫工作瓶颈,什么才是人生的低谷?或许在成长的道路上,各有各的遭遇,但谁也不知道那是你人生当中的哪一段。
我有个朋友,性格像极了许三多。面对任何困难,眼皮都不眨一下,心里认定了一个目标,就跌跌撞撞着前进。他一直想自己做一家公司,一开始做杂志倒闭了,欠了好几百万。后来做公关,积累了一堆关系,但也没赚到什么钱。来来回回一路折腾,朋友们都在背后笑话他的人生挫折,他笑着说没关系,起码每一次失败他都找到了原因,所以他觉得那不过是他下一次成功到来的试运行而已。
过了几年,他转做品牌代理,把过去几年的关系与资源整合在一起,第一年便盈利还钱,成为圈内品牌代理的佼佼者。
说起过去欠了很多钱的日子,他摇摇头,说自己丝毫没有觉得到了人生低谷。他说在他的脑子里,没有低谷这个词,所有的艰难,不过是为了登顶所必经的上坡路而已。
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还在继续,就是上坡。这是我听过关于人生低谷最好的阐述。
多数成功者,都具有一种钝感力。他们不会被糟糕的环境影响,他们内心永远有一件值得沉迷与付出的事,这种钝感力足以打败比他们更聪明的那些人。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看见那些成功的人去分享他们过去的种种不堪,说起过去,感慨连连。并不是他们在炫耀,而是当时的处境他们根本来不及感慨,直到今天站在岸边,想起过去,才能安安心心、平平静静地说一句:“那时,确实是一个低谷。”
低谷,这个词若出现在现在,证明你已停止前进。若你坚持爬坡,这个词一定会出现在你回忆的时光里。




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第22章 有太多新鲜事的世界(1)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最新章节!
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向空中的那一秒里,你突然知道你希望它是什么。
不能说出来的秘密
有一种孤独是你以为自己是人群中最孤独的那一个,最后你发现整个人群其实都是由孤独的人组成的。你不再为自己的孤独而失落,你会为那么多一样的人而难过。
大概是在2005年的秋天,我到安徽铜陵参加了一个面对初中高中同学的交流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外面的世界——什么都可以发问,什么都可以探讨,借此调节一下大家略感无聊的高中生活。
那一次的行程安排得非常密集,两天之内要去五个学校,两个高中,一个初中,一个小学,一个技校。
当时的我24岁,朝气蓬勃,并不羞于在中学生面前袒露自己的心声,也不担心自己走不进他们的世界。我总觉得,只要你不把对方当成小孩,而是当成同龄人去对话,他们自然也能亲近你。每一次的交流大概都有一两百人,下课铃声一响,同学们就陆陆续续走进大教室,我看着他们落座,窃窃私语,交头接耳,你很容易就能分辨出哪些人是活跃分子,哪些人对陌生人有抗拒,哪些人对外界充满好奇。比如把校服袖子挽起来的大都是人群中的意见领袖,只要他提问,大家都会认真听。恨不得把手缩进袖口,把衣服拉链拉到最上方的孩子,似乎惧怕这个世界,极力思考但不敢发问,尽量减少自己与社会的接触。
从高中到初中到小学,每一个学校的氛围都其乐融融。比如同学们会问我的工作都做些什么,如何制作电视节目,认识哪些电视上的明星,一旦你说出一两个来,底下就会一阵惊呼,你不会觉得他们大惊小怪,反而觉得自己很幸福,那些在他们看来很美好的东西,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极其平常的部分。
最后一天下午去技校的路上,主办方的老师面露难色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大概的意思是技校的同学大都成绩不太好,也没有考大学的愿望,对于他们而言,读书够了,就分配到各个工厂,所以对外界并没有期许,如果交流效果不好的话,不要往心里去。
1...101112131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