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三国小兵之霸途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一级烟枪王
当然,另外还有几个地方,也勉强可以,但是,假设,汉军的军将谋臣所预算的安息帝国及罗马帝国的盟军的举动图意成立。那么,汉军方面就可以完全掌握住主动,有意诱导帝国方面的军马,从木尔坦城西面的印度河段渡河。
然后,待帝国盟军过河之后,再突然截断他们的后勤补给,将他们渡河过来的军马一举歼灭。
按众人的估计,帝国盟军方面,少说也得要派出百万以上的军马渡过印度河。因为汉军在贵霜帝国的总兵力多达四、五百万,帝国盟军方面如果派过来的人马少了,那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只有一次性派出百万以上的大军,他们才有把握突破汉军在印度河东岸的防线,然后再打开局面。
如果汉军可以歼灭这支渡河过来的帝国盟军,那么就可以一举击萎帝国盟军意图击败汉军的幻想,彻底斩断他们的那一点不轨之念。日后,他们再也不敢再言主动对汉军用兵,绝对也只能死死的守着他们那在汉军眼内只是一个笑话的巴基斯坦防线。
到时候,汉军就只有等到最适合的时,一举击破他们的巴基斯坦防线,可直接让两大帝国的盟军彻底崩溃,大汉帝国便可轻松的收取整个安息帝国的大好河山,甚至,到时候恐怕亦可以顺势进击西欧,彻底将整个西方都归纳为大汉的图。
可以说,决定安息帝国甚至是整个西方的命运,就是现在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的盟军对占据了贵霜帝国的汉军的这一次战事。、
也不知道是不是安息帝国的可悲,还是大汉太过强大超前,或是汉人的智慧更高人一等。
安息帝国方面,他们现在都还摸不清汉军的情况,一时都还没有商议制定出这一次他们不得不主动进攻的方案计划。而他们的对汉军方面,却已经将他们的一切都计算得清清楚楚了。
而事实上,的确也与一众汉军大将及谋臣所猜测预算的差不多。
而最后确定的进攻方案计划,却是原贵霜帝国皇帝韦苏提婆给提出来的。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之下,安息帝国及罗马帝国方面,也只好采取了韦苏提婆所提出来的进攻方案。
在他们一时的确难以准确的摸清汉军的兵力布置情况之下,韦苏提婆这个原贵霜帝国的皇帝,就成为对汉军最为了解的一个人了。
并且,帝国盟军所要进攻的地方,原本就是属于韦苏提婆的领地,作为皇帝,他似乎对自己的地盘最熟悉不过了。
韦苏提婆认为,通过他们的情报,也发现汉军同样也于他们所构建的巴基斯坦防线的印度河对岸驻扎了无数军马。如此,也就是说,印度河,就成了他们双方要攻击对方所必须要首先面对的天险。
如果汉军要攻击安息帝国,那么也必须要渡过印度河才有可能直接对他们的巴基斯坦防线进行攻击。反之,他们要进攻已经占据了贵霜帝国的汉军,也得要首先考虑如何渡过印度河的问题。
他们老早就知道,汉军似乎有一种巨型的战船,那种战船,可以在印度河下游快速巡棱,无论他们选择在印度河下游哪一个点进行渡河作战,都必然会遭受到汉军的快速船队的攻击。如此,他们帝国盟军的军马,恐怕连想要安然的渡过印度河都是一件困难的事。
连渡河都做不到,如此他们还淡什么的对汉军发起攻战呢
韦苏提婆对安息帝国皇帝及罗马帝国的使者等人的分析,的确也是这么的一个道理,直接让他们都认可了韦苏提婆的这个说法。
随后,韦苏提婆又分析,认为帝国盟军方面的四百多万的大军,分布在巴基斯坦若长的防线上。那么汉军的军马,估计也是差不多的。如此也就是说,汉军的随便某一段印度河的防线上,都会有一定的军马驻守,但是,兵力绝对不会太多。
毕竟防线太长了,数千里之长。就算汉军的数百万大军全都在这印度河防线的东岸,那么分开驻守的话,就当作一千里的防线有一百万的军马,那么一百里左右的防线段当,估计就只有那么十万的汉军人马。
这就意味着,他们完全有可能先从某一段河段,突破过去。只要帝国盟军方面,集了优势的兵力,就一定可以攻下一段河段,突击到对岸。
而韦苏提婆有过在汉军兵锋之下大败的经历,所以,他又提出,哪怕汉军就只有十万,他们也必须得要出动比汉军数倍的兵力,才有可能取胜。
因此,他建议,最好,他们帝国盟军方面,可以先调动约五十万的大军渡河突击。如此方有可能一举击败百里防线之内的十万汉军。这样,他们才有可能在对岸站稳脚跟。
牵一发动全身,击破了汉军的防线之后,别的汉军肯定会马上派来援军。所以,那先行渡河突击的五十万帝国盟军,要先确保他们渡河之后,所抢占的地区的安全,务必要敌住汉军的后扑。争取时间,让他们的后续大军渡河,还有他们渡河大军的后勤补给。
待大军渡河之后,他们的军马,就可以对那些反扑的汉军发动攻击,击败那些反扑的汉军,百万大军出动,攻击他们登渡点附近的汉军驻军主城。
攻占一座大城之后,便将这座大城作为他们在印度河东岸的一个前进桥头堡,为帝国盟军接着下来的大举渡河作战提供一个坚实的后勤补给点。
韦苏提婆的意思是,他们帝国盟军方面,可以先派出一支人马作试探性攻击,如果一旦攻击得,那么帝国盟军大军便要大举出击,不再限于一开始的那个进攻点。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及时的牵制住汉军,不让汉军可以随意的调动更多的大军对他们的那个前进桥头堡进行攻击。如此,帝国盟军方面,才有可能依托已经得的那座城池,不停的扩大战果。
他更提出,如果他们的帝国盟军,可以不停的消灭从防线各处调往去攻击他们的汉军,就可以大大的削减汉军的兵力。当消耗了汉军的一定兵力之后,他们或者可以率一支大军,直接杀往他们贵霜帝国的原帝都,只需要夺回贵霜帝国的帝都,那么他韦苏提婆就可以宣布复国,凭着他在贵霜帝国之内的威望,或者可以号召得了贵霜帝国的民众依附他。到时,就是与汉军决战,彻底将汉军消灭在贵霜帝国或是将他们赶走的时候了。
当然,韦苏提婆也知道一点,现在,就是安息帝国及罗马帝国方面,谁都不想先出兵去试探汉军的实力。谁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
可是,又谁都知道他们现在也都得要主动进攻了,要不然,他们的结盟恐怕还真的难以再维持得太久。
而对于韦苏提婆来说,他的复国梦,就只能指望安息帝国及罗马帝国的盟军了。他留在安息帝国还真的受够了,平时,不但两大帝国方面对他冷嘲热讽,连一些后来拉拢进来参与帝国盟军的一些小帝国及小部族的人,都对他这个贵霜帝国的皇帝冷嘲热讽,完全将他作为一个无能的反面教材来嘲笑。
堂堂的贵霜帝国,国力不比安息帝国弱,居然被汉军轻易的灭了国,他这个贵霜帝国皇帝,成了丧家之犬,要寄居于安息帝国的庇护之下偷生。
往往,面对着那些人的嘴脸时,他都又恨又羞愧。
所以,他本人,却是最希望可以及早向汉军发起进攻的人。
他知道,如果没有人提起先向汉军主动进攻的任务,那么安息帝国及罗马帝国都不知道要商讨扯皮到什么时候才可以确实作战计划来。
因此,他主动提出,由他的贵霜帝国的残部,作为渡过印度河向汉军发动进攻的第一批决的人马。
如果他们渡河成功,并且能够突破汉军的江防,在对岸站住脚。那么帝国盟军方面,则要快速派出第二批次的军马支援,要确保到的战果。
为此,他又坑了一把那些后来才加入帝国盟军的那些小帝国及部族。要求那些小帝国最少要派出十万以上的军马,作为第二批次的渡河军马。
如此,有了第一第一批军马的渡河成功。安息帝国及罗马帝国方面,就可以安心的再军渡河了。
为了安两大帝国的心,他建议,第批军马,最好由两大帝国各派出十万以上的人马一起渡河。这样,两大帝国方面就谁都不会说什么了。
最后,作为主战国安息帝国,他们自然得要出动更多一些的军马。他建议,最好一共出动五十万以上的精锐军马,而罗马帝国方面,最好能调动十万的精锐之师。如此,加上他们贵霜帝国的残部及那些小帝国的军马。这样就足足有了百万大军。
百万大军分批次渡河之后,肯定可以在对岸立稳脚,并可以凭优势的兵力,趁分布在千里防线之内的百万汉军没来得及将所有的军马都调来作战之前,一举攻占当的一座大城。以确立渡河作战的胜利态势。
接下来,就是如何再派军马渡河,运送后勤补给过渡,以及全线出击,牵制整个印度河防线的汉军,好让先过河站稳了脚的帝国盟军大军扩大战果。
可以说,韦苏提婆这一个作战方案的确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作战方案。的确比较符合现在的两大帝国的情况去落实执行。
因为,无论是安息帝国先出动五十万的军马,还是罗马帝国出动十万军马。这点兵力,相对于他们帝国各自的总兵力而言,似乎就算是渡河攻击失利,他们也都可以在承受的范围之内。就算是这点军马全灭了,他们也都不会觉得会伤及他们的根本。也同样不会影响他们对整个巴基斯坦防线的安全问题。如此,他们各自的心理都觉得可以接受。
如果情况当真的如韦苏提婆所讲的那般发展,那么他们的确就可以取得了主动权,可以考虑全线出击,作为牵制汉军的佯攻人马出动。如果汉军在他们帝国盟军的攻击之下,的确出现了崩败的迹象,他们就来真的,全线出击,一举大败汉军。
如此,他们采纳了韦苏提婆的这个作战方案,共同达成了一致协议。
最后,再由韦苏提婆提出他们要渡河进攻的地点,亦一致通过之后。
帝国盟军方面,就开始暗暗的调动军马,着准务渡河攻战的准备。~~





三国小兵之霸途 第九百八十四章 准备渡河
要动对汉军的攻击,尤其是这样有目的带有一定偷袭性质的渡河攻击,自然就得要小心一些,不可能大张旗鼓,弄得毫无秘密人人皆知。
如果太过容易让汉军知道他们帝国盟军的意图,尤其是通过他们的军调动的情况,猜出了他们的渡河地段那就坏事了。汉军早早就调来大军等着他们,这样的话,他们又如何渡河攻袭成功
所以,在表面上看来,巴基斯坦防线的帝国盟军,他们并没有什么的异常。只是在暗从各处关隘抽调了一部份的精锐军马,悄悄的从他们的国内调到了他们的军马集结地点。
至于帝国盟军的集结地点,还真的与汉军方面所猜测的地点相差不大。就是在木尔坦城西南方向的印度河对岸的河段。
要知道,在印渡河两岸的流域,是一片绿洲平原地带,但是,却并非全都是如此。主要是指离印渡河较近的区域。
实际上,印渡河的下游区域,河的两面,的确是一些平原或沙漠地带,相对来说,的确是比较平整的原野。可是,对于上游而言,印渡河的西岸,离开印度河不远,便是一些地势较为险要的荒脊的高原山地地带。那些山地地形,一直延展到阿富汗地区,连接后世伊朗的西北部地区,直达里海的东部地带。
如此一大片方圆数千上万里的高原山地地带,的确成为了汉军向安息帝国进攻的天然屏障。
帝国盟军的集结地点,是一个叫做沙布尔的地方。是一个离印渡河不远,却藏于山地当的一片较为平整的地区。这里,亦是这一带巴基斯坦防线的军马的重要粮食屯积点。附近一两百里防区内的帝国盟军的军粮,都是从沙布尔调配送去的。
沙布尔藏在山地当,自然也在他们的巴基斯坦防线的保护之内。这当,间隔着他们所布置好的一些关隘,以及,还有数十里的一片河边平原地带,到时候,他们要向汉军起攻击的话,得先要出关,越过数十里距离的河边平原,到达印度河边。
如此,相对而言,帝国盟军方面,认为如此秘密调动军马在自己的防线之内集结,肯定就可以瞒过汉军的耳目。
毕竟,现在整条数千里长的防线已经构建完成,现在,间着一条印度河的双方,平时根本就不会再有人往来,就算是有,也基本都是双方的探子。只要有人出现在印度河两岸,也都会马上被双方的人马现,根本就过不了河。
他们帝国盟军的军马,又是在自己的防区之内集结,他们并不认为汉军能够探知他们的军马集结情况,以及获知他们的战略意图。
随着人马集结,另外的准备也在密锣紧鼓的进行着。
比如,他们想要攻击汉军,必须得要渡河,那么如何渡河总得要有船只。
这个时期,西方的帝国,自然也懂得制造一些简单的船只了。
他们的渡河木船,也全都是在他们的集结地打制的。
因为他们只能打制一些小船,太大的船只还制造不出来。所以,他们打算打制好之后,再将船只用人力运送到印渡河边。当然,得要将所有的船只都制造出来之后,才会一次性搬运到河边。因为提前搬运一些到河边的话,也肯定会让汉军现。
他们的木船,最大的也只能一次运载那么四、五十人。将那些船只,放置在一些用木轮子打制出来的平板车上,再用牛马拉去河边。
他们打算,一次性,起码得要运载五万左右的人马渡过印度河,所以,起码得要制造出一千多条木船出来。
其实他们所打制出来的木船,更多的只能运送二十人左右渡河。所以,甚至得要打制出两千条船来才可以。
另外,粮食军械等武器装备,也得要准备。
这样,从他们开始制定攻击方案,到开始调军着准备,到差不多准备妥当,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
而早在半个月前,汉军方面就已经收到了密报,将帝国盟军方面的所有情况都向汉军作了汇报。
所以,汉军方面,也不会大张旗鼓,只是暗调动了军马,悄悄的在印度河东面布好了一个大大的埋伏圈。
这个时候,汉军是不能让帝国盟军方面看到有什么的异样的。这是一次难得的好会,可以一次灭掉帝国盟军的上百万的大军。可以大大的削弱帝国盟军的军事力量,并且可以通过这次对帝国盟军的打击,让帝国盟军方面彻底打消主动向汉军进攻的念头。
这样,就可以完全确保整个贵霜帝国的安全,不会再遭受到帝国盟军的骚扰,可以更安心的展印度地区的民生经济。
还被蒙在鼓里,还以为是会的帝国盟军方面,经过再一段时间的努力,总算是将所有的攻击工作都准备好了。
这个时候,冬季已经过,初春期间了。
春季有一个河水潮汛期,也有一段降雨期。
春雨绵绵当,使得印度河两岸都有点迷朦朦的,白茫茫的。互相都看不到对岸的情况。
韦苏提婆作为率先向汉军进军的军马统帅。他认为进攻的会到了。
他此际相当的兴奋,复国有望,他都有点迫不及待了。
他向两大帝国方面提议要趁这段时期攻过印度河。两大帝国方面自然是没有意见,可上同意,让他可以开始向汉军起攻击了。
为了更底限度的减少被对岸汉军现自己的军马的踪迹及意图。
韦苏提婆于夜晚让军马摸黑将他们的渡河船只运送到了印度河河边。于河边的一片河边的长长的河草丛当藏好。准备率先攻击的军马,亦藏在河边的一片树林当。
这天的天色才微微亮,韦苏提婆便亲率约五万原贵霜帝国的残部,从树林当出来,飞快的登船。
他的这五万人马当,其实也并非全都是他的人马。他知道,作为第一批渡河攻击的军马,肯定得要冒很大的风险。所以,他居然让毕克特率其人马作为第一批次渡河攻击的军马。
也就是说,真正属于他韦苏提婆的军马,其实就只有那么两万人马左右,其余的都是毕克特的部族军马。未完待续。8




三国小兵之霸途 第九百八十五章 毕克特军为先锋
在牵涉到个人的切身利益的时候,还真的是无处不是算计。
对于帝国盟军方面,虽然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一个目标,都想尽快击败汉军。可是,在实际的行动上,他们却无时无刻都在计算着各人各自的利益。
在整体上,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互相结盟又得要互相提防。谁都不敢当真的全力去投入,生怕自己全力投入之后,一旦战事不利,自己方面的军马损失太多。那么与自己联的帝国就肯定全面压过自己,会置自己的处境不利。
他们不知道,如果他们当真的能够诚心合作,能够孤注一掷,镇守巴基斯坦的所有帝国方面的军马全线出击。那么肯定能让汉军感到头痛。起码,汉军方面的防线,肯定会漏洞百出,必然会让不少的帝国盟军的军马杀进印度腹地地区,对整个印度地区都有可能造成极大的破坏。
只要将整个印度地区都破坏掉,那么汉军肯定不是那么的好过。在短时间之内,难以将数以百万计的帝国盟军打败肃清的话。恐怕就不得不逼着汉军放弃早前大力发展的广大印度地区,不得不收缩兵力,将已经遍布整个印度地区的大汉的汉人移民给保护在各地的一些主要城镇。万一帝国盟军,又集兵力,攻击某一座城镇,那么汉军怕就得要撤退,得要撤回到缅甸地区。
假如印度地区遭受到帝国盟军的攻击破坏,就等于是让大汉帝国这一两年来对印度地区的发展全都付之流水。并且,也等于是让汉军失去了在当地所获得的粮草补给,更加会失去了好不容易才让那些印度稍为归心的民众顿时对大汉帝国失望,他们真的有可能,马上就叛变,转投帝国盟军方面。
失去了物资,失去了印度地区的广大民众的归心,汉军怕也只好先行撤退回去。如此,哪怕是将来大汉大军还可以再重新打回来,灭了帝国盟军,可是,想要再次获得印度地区的民众的附从,怕就有点困难了。起码得要付出更多。
乱拳打死老师傅,或者,帝国盟军方面不顾一切的全线出击,营造出一个极大的威势。这样,可能还真的是一个对付汉军的一个好办法。
但明显是不可能的。
安息帝国与罗马帝国,互相联却又相互提防。
如果没有韦苏提婆要比他们更加希望尽快出兵攻打汉军,主动提出愿意率自己的军马作为先行攻击的军马。否则,安息帝国及罗马帝国方面,恐怕还真的有点难以胁调,都不知道何时才可以确定对汉军主动攻击的计略。
好了,如韦苏提婆所愿,在他从的干旋之下,总算要开干了。复国在望啊。
可是,就算是如此,他亦有自己的小算盘。
这不,毕克特曾背叛过他啊,他又怎么能忘记了
一个背叛过自己的下臣,还能让他有好结果特别是他现在还掌控着数万的军马。这军马,全都是毕克特的部族人,等于是毕克特的私兵。自己跟毕克特的军马加起来,也不过才十来万的人马。自己一旦复国之后,握数万私兵兵权的毕克特,恐怕将会是自己最大的威胁啊。
因为,韦苏提婆虽然也有大大数万的军马,可是,当却也分别有数个旧臣旧将所掌控着,这些旧臣旧将,虽然对他忠诚,可他们各自也有各自的小算盘。如果他跟毕克特有点什么的不对付的话。能完全属于他韦苏提婆的亲兵怕都不及毕克特的那数万人马多。
所以,他现在,特意让毕克特率其部族人马作为第一批的渡河先锋军。韦苏提婆知道,这第一批渡过印度河的军马,肯定会与在河对岸的汉军相遇,肯定得有一战。所以,让毕克特的人马作为先锋,多少都可以削弱一点毕克特的力量。实力减弱的毕克特,将来绝对不敢再违背他的命令。
其实说白了,他就是想让毕克特的这两万人马作炮灰。
可韦苏提婆并不知道,毕克特却是求之不得。
因为,帝国盟军的所有情报,他都已经悄悄的送到了汉军的上。他相信,汉军早就已经在河对岸张网以待。
而他毕克特,可以说已经为大汉帝国提供了如此重要的情报,他已经为大汉帝国立下了大功。将来大汉帝国肯定不会亏待他。
但情报归情报,却非实打实的战功。
现在,他作为帝国盟军的先锋军去攻击汉军,他自然不可能真打。反过来,他觉得却可以和汉军一起联演一场戏。他这支所谓的帝国盟军的先锋军,可以很轻易的引诱帝国盟军到达汉军的埋伏圈,让汉军更轻松的解决帝国盟军的渡河大军。
到了这个时候,毕克特觉得,帝国盟军方面的重要情报已经被他向大汉透露得差不多了。他这个卧底也差不多完成了使命,所以,这个时候是时候回归大汉了。
作为第一批渡河攻击的帝国盟军,毕克特的万来人马全都派上了,韦苏提婆为表自己并无私心,也率着两万人马打算亲自出马,这样可以让毕克特不会怀疑他在算计着毕克特。同时,也可以起到对毕克特的监督作用。
不过,毕克特岂能让韦苏提婆跟着有他跟着,他过渡河之后却不太好行事了。
他马上极力劝阻韦苏提婆道:“大王,这次我们帝国盟军渡河作战,事关重大,关系到我们贵霜帝国的复国大业啊。请大王万不可以身涉险。还是让臣下先行渡河,肃清对面河防的汉军,大王再随下一批次的军马渡河好了。”
韦苏提婆感到一愣,他是没有想到毕克特会主动为他着想啊。
嗯,这年多来,毕克特虽然是名义上又归于他这个原贵霜帝国大王。可是,平时却并没有显得对他这个大王太过亲近,似乎还有点提防着他,每次拜见他这个大王,都必然会有不少亲卫跟随,似是在担心他这个大王会找他算帐似的。
1...16621663166416651666...179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