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振南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袖乾坤

    这时候是刘芳亮站了出来,率领所部殿后,让顺军主力得以保全。

    最难能可贵的是刘芳亮且战且退,主力并没有多少折损,足见其沉着冷静。

    陛下,不论如何臣妾都会跟着陛下的。

    不知为何高桂英突然冒出这句话,整个身子靠在李自成宽阔的胸膛上。

    李自成心中一暖。当年潼关之战前,高桂英就是像这样安慰自己,表示不论如何誓死追随。

    后来潼关之战闯军大败给官军,他也和老营走散,高桂英等亲眷不知所踪,洪承畴孙传庭派人四处搜山,想要捉到李自成献俘虏北京。李自成身边一度只剩下十八骑,不得不蛰伏商洛山中。

    但他一直不信高桂英就这么死了,一面在商洛经营发展,一面派人四处打听高桂英等人的下落,最终二人终于团聚。

    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他与高桂英之间的情感绝非常人能够想象。

    那是真真切切的患难之情,相濡以沫,同舟共济。

    桂英你放心,额保证赶跑鞑子,叫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李自成替高桂英拢了拢鬓角的发丝,眼神变得坚毅无比。

    马车突然停了下来。文安之掀开车帘,看到的是南京城巍峨的城墙。

    南都,他终于到了南都!

    一路辗转他这副老骨头差点散架。好在最终到了,这便值得了。

    自打崇祯年间以国子监祭酒职致仕,文安之便返回了夷陵老家。

    这一待便是十年。十年间烈皇没有征召过他,文安之也以为这辈子再也没有起复的希望,索性寄情于山水之间,聊以自娱。

    不曾想甲申国变,闯逆攻破京师,天子自缢殉国,天下形势大变。

    就当文安之为烈皇恸哭之时,东虏入关,赶跑了李自成进驻北京。

    天下人都以为东虏只不过是吴三桂请来的援兵,赶走李自成就会主动退出关去。

    谁曾想东虏却死皮赖脸的留在神京,任命官员,招降畿辅。

    东虏是想图谋神州啊!

    文安之和天下人一样对此感到愤慨。他一度想要在家乡夷陵组织乡兵勤王。便在这时有一名壮士找到了他。

    这名壮士叫周道宁,身上带有当今天子的圣旨。

    文安之当即跪倒在地冲南京方向三叩九拜,恭敬接旨。

    得知圣天子要起复他为礼部左侍郎时,文安之嚎啕大哭。

    十年了,十年过去了朝廷终于想起他了。

    他并没有一丝一毫怨恨烈皇的意思,只盼着能够早日来到南京为朝廷尽一份绵薄之力。




第七十四章 国士无双
    (新的一天,求推荐票支持~感谢书友六月十九三四书友雪洗天心,书友闯逆变神器终书友林紫linzzy的100币打赏。)

    过正阳门,沿着千步廊一路向前行去,文安之只觉得心潮澎湃。

    他的左手是通政司锦衣衙钦天监太常寺。他的右手是宗人府翰林院吏户礼兵工部。

    千步廊走到尽头便是承天门。

    走至承天门前文安之停住了脚步,闭上眼睛感受着这一切。

    回来了,都回来了!

    记忆如同泉水般奔涌而出,提醒着他是大明的臣子。

    二十二年前,他在北京承天门前和一众新科进士意气风发的畅想着今后的人生,在礼官的引导下迈着四方步过端门,至午门。

    午门是天子之门,通常情况下只能供天子出入。文官从午门左边偏门进出,武官从午门右边偏门进出。

    但凡事总有例外。皇后入宫时是从午门进入的。新科进士初次进宫陛见是也是从午门进入!

    文安之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他浑身颤抖的穿过午门进入了紫禁城,成为了一名天子门生!

    是啊,他是悊皇帝亲自简拔的天子门生!

    北京紫禁城完全是以南京紫禁城为样本建造的,奉天谨身华盖武英文华

    每一座大殿都和文安之记忆中的一模一样,甚至一块块青砖,一片片琉璃瓦都是那么相似。

    直到行至乾清宫前时,文安之才感慨的摇了摇头。

    现在是崇祯十七年了!

    当今天子以礼部左侍郎之职起复文安之,足以看出对文安之的重视。

    是以替文安之引路的内侍个个都赔上笑脸,卖力的讨好这位老先生。

    文安之却不发一言,似一株松柏一样立于丹陛下。

    他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了,早已看破了人世间的名利。若不是为了大明社稷,为了天下苍生,他怎么也不会以如此高龄重新踏入朝堂。

    宣礼部左侍郎文安之陛见!

    宣礼部左侍郎文安之陛见!

    宣礼部左侍郎文安之陛见!

    内侍的唱诵声一级级的传下来,文安之深吸了一口气挺直腰杆拾阶而上。

    二十二载前他正壮年,春风得意致君尧舜上。

    二十二载后他已花甲,老骥伏枥誓要挽天倾。

    那个倔脾气的文安之又回来了!那个不服输的文安之又回来了!

    爬上最后一级台阶,文安之大口喘起了粗气。到底是上了年纪,身子大不如前了。

    文安之苦笑了两声,振了振袍服,阔步走入殿中。

    无需多言,自有内监凑步上前引着文安之来到暖阁之中。

    臣文安之叩见陛下。

    文安之冲着朱慈烺行了三叩九拜的大礼,已是老泪横流。

    铁庵公快快请起!

    朱慈烺竟然屈尊走到文安之面前,将这位刚刚起复的老臣扶了起来。

    文安之愣痴当场,直是不知该说些什么。

    天子竟然以他的号相称,天子竟然称他铁庵公!

    通常情况下皇帝以官职称呼臣下,对于敬重的老臣最多称呼一句先生。

    像当今天子这样以雅号称呼臣下的,不说绝无仅有,也绝对十分罕见。

    好年轻啊!

    这是文安之目睹天颜后的第一反应。

    而且,当今天子和悊皇帝颇有几分相似。

    这也对嘛,毕竟当今天子是悊皇帝的亲侄儿,血缘如此之近,长得像些也很正常。

    天启二年,悊皇帝也差不多是当今天子这么年轻吧?只不过今上看起来比当年的悊皇帝更加坚毅,虽然以冲龄践祚却满满的雄主气象。

    文安之虽然远在夷陵,但对南京的人事也有所了解。

    正是因为看到当今天子如此雄才伟略,他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辅佐于他。

    朱慈烺今日并没有穿朝服,而是身着一件大红色圆领团龙袍。

    他十分激动的攥住文安之的双手道:朕等铁庵公等得头发都白了几根!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不过文安之却眼眶一红,泣声道:臣何德何能,让陛下如此看重。

    朱慈烺却笑了笑道:铁庵公是朕的卧龙,朕当然看重了。说来朕还占便宜了,毕竟朕没有三顾草庐就把铁庵公请出山了。

    陛下谬赞了。老臣,老臣

    文安之直是有些哭笑不得。当今天子真是一点架子也没有。

    朱慈烺确实十分高兴。

    他没想到自己下了一道圣旨,文安之就毫不犹豫应召前来。

    南明不缺忠臣,但绝对缺能臣。遍观南明史,能像文安之这样独自扛起一片天的能臣绝无仅有。

    文安之是当之无愧的宰辅之才。

    得文安之相助,朱慈烺的信心又增添了几分。

    铁庵公随朕来。

    朱慈烺引着文安之绕过屏风,指着悬挂在墙壁上的巨幅舆图道:铁庵公觉得当今天下大势如何?

    文安之滞声道:陛下就这么急着听一个闲居山野十余载的老者论道?

    朱慈烺神色一正道:昔日汉文帝宣室召见贾宜论道,却不问苍生问鬼神。朕可不能犯这种错误。

    文安之喉结上下耸动,良久才点了点头。

    那臣便以愚见侮圣听了。

    等等!

    朱慈烺一挥手道:今日朕要和铁庵公坐而论道,遵古礼!

    说罢当先跪坐在锦垫之上。

    文安之明白了天子的意思,连忙跟着跪坐下来。

    秦汉之时,以跪坐为尊。

    便是天子上朝都是跪坐。

    今日天子以跪坐之古礼与文安之坐而论道,是真真切切的以国士待之。

    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文安之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目光投向悬挂在墙壁上的巨幅舆图。

    陛下,今神州板荡,天下三分。形势与当年三国之势十分相似。

    稍顿了顿,文安之继续道:陛下以为,孰为魏,孰为蜀,孰为吴?

    朱慈烺略作思忖便答道:以朕之见,东虏为魏,闯逆为吴,皇明为蜀。

    从军事实力来看,确实是东虏最强,李自成次之,大明最弱。朱慈烺完全是以三者的军事实力和魏蜀吴三国进行类比,而不是以地理位置。



第七十五章 两虎相争,坐收其利
    (第二更,求推荐票。感谢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书友公子忘语的100币打赏!)

    文安之微微颔首道:东虏势大,以两家之力合而击之方为上策。

    朱慈烺皱了皱眉,默然不语。

    历史上永历帝就曾经联合张献忠李自成抗清,文安之也曾参与其中,积极协调各部关系,也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惜功败垂成。

    历史穿越小说中的主角除了外带金手指的,也基本是依靠吸收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与满清周旋。

    可问题是天下人都能这么做,唯独他朱慈烺不行。

    张献忠所部还好些,李自成可是带着大军攻破北京,逼死了崇祯的。

    身为人子,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朱慈烺怎么可能公然与李自成合作?

    若如此做,朝野上下必定一片哗然。

    文安之显然看出了朱慈烺所想,微微笑道:陛下当然不能与闯逆达成同盟,但可以坐收其利。

    朱慈烺眼前一亮道:怎讲?

    文安之点了点关中的位置道:李闯据关中,山西,直接威胁京畿。东虏势必视其为心腹大患。如果臣没有料错的话,过不了多久东虏便会对李闯大举用兵。

    朱慈烺追问道:可山东也很重要,难道东虏不想打吗?

    山东富庶,东虏自然垂涎。可山东不比山西对京畿的威胁大。德州一战东虏已经意识到山东守军并非像其想象的毫无招架之力。如此情况下东虏势必先平关中,再取山东。

    朱慈烺细细品着文安之的这番话,觉得确实有些道理。

    起初朱慈烺担心因为德州大捷引发蝴蝶效应,改变多尔衮的战略决策,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

    只要李自成一天不灭,满清就不可能投送主力攻打山东。

    毕竟山东毗邻的是河南,还有战略缓冲。而山西可以直接威胁到畿辅,威胁性完全不同。

    而且历史上一般都是老大先灭老二再灭老三,很少有先灭老三再灭老二的。

    曹魏实际上一开始也是奉行先灭吴再灭蜀的策略。只不过晋代魏后,才改变了策略,改为先伐蜀再灭吴。当然,这是因为钟会的建议以及一再伐吴无果后做出的战略调整。

    对大明来说,最理想的情况便是两虎相争,陛下坐山观虎斗。

    哦?铁俺公继续说。

    朱慈烺越来越感兴趣了。他甚至觉得文安之赋闲在老家这些年一直在学孔明韬光养晦。

    陛下请看,山西之险在大同。大同破,则整个山西北部会陷入敌手。若是东虏先取大同,便可以毫无顾忌的围攻太原。

    铁俺公为何认为东虏会先打大同,大同是雄关,未必那么好打下吧?

    朱慈烺当然知道历史上姜瓖降清导致大同瞬间易帜。可问题是满清不知道啊。

    按照正常的逻辑,多尔衮不会去主动碰这么个硬钉子。

    朱慈烺这么问就是想看看文安之的判断是以何为依据。

    原因无二,在于大同总兵姜瓖。

    文安之十分坚定的说道:此人脑后有反骨,必定降清!

    嘶!

    听到这里朱慈烺不仅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个文安之不会也是一个穿越者吧?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姜瓖会降清?
1...3334353637...2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