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振南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一袖乾坤

    多尔衮此先一直住在紫禁城中,但顺治皇帝前不久从盛京移驾至北京,多尔衮继续留在紫禁城便有些尴尬了。

    虽然他贵为皇叔父摄政王,大权独揽,但毕竟不是皇帝,如果他继续住在紫禁城中,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

    范文程微微感到有些惊讶。

    以睿亲王的性格,能够主动做出让步实属不易。

    王爷英明。

    范文程十分乐意看到八旗旗主放下成见一致对外。只要解决掉南人,接下来怎么折腾都无所谓了。但在此之前,一定要拧成一股绳,不能让南人寻到可乘之机。

    不过本王以皇叔父身份摄政,若是调兵遣将都要入宫奏请铃印实是不便。不若便将天子印玺先挪到本王府邸备用吧。

    多尔衮此言一出,范文程便觉得脑袋轰隆一声炸响。

    果然,他就该料到多尔衮不会这么轻易的搬出紫禁城。原来其还有后手!

    天子印玺就是皇权的象征。福临虽然只是一个孩童,但毕竟顶着大清皇帝的名头。多尔衮却想直接把天子印玺挪用,放到自己王府备用,这简直是跋扈至极!

    范文程面色惨白,直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多尔衮见状,关切的问道:怎么,范先生是哪里不舒服吗?刚才还好好的啊。

    奴才,奴才觉得此举十分不妥。

    犹豫再三,范文程还是咬牙说道:王爷虽然掌摄政大权,但毕竟只是代天子理政,印玺还是应放置宫中由专人保管。

    多尔衮转了转扳指,似笑非笑道:范先生的担心也是有道理的。你们汉人不是有句话嘛,名不正则言不顺。

    范文程总算长松了一口气,心道摄政王总算听进去了。

    既然如此,本王便要名正言顺。皇叔父摄政王这个称号也该改一改了,范先生以为皇父摄政王如何?

    范文程身子直接僵住了。

    天呐,这不等于把当今大清皇帝当做儿子了吗?

    不过范文程不得不承认,多尔衮的这招很高明。

    一旦多尔衮的头衔由皇叔父摄政王变为皇父摄政王,便可以名正言顺的代天子使用印玺。

    别看这两个称号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

    范文程的牙齿有些打颤,喉结上下耸动,却是一句话也说不出口。

    他该怎么说?

    摄政王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他能怎么说?

    在内心深处,范文程是希望皇太极的儿子坐在大清皇位上的。

    这个人可以不是豪格,但一定得是皇太极的子嗣。

    而现在看多尔衮对皇位并没有死心,这可是个十分麻烦的事。

    范文程不明白为何多尔衮会偏偏对他说起改‘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之事,难道是在试探他?

    还是说多尔衮对他起了拉拢之心?

    不管是哪一种,范文程都必须小心应对。因为一旦他走错一步,将会万劫不复。




第一百四十五章 德州棱堡群(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这泰西棱堡果然与我大明的戍堡有很大不同!

    是啊,人中兄。你看这做出的凹面正好可以实现对敌军的火力覆盖。火铳手只需要往那儿一站,便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郑成功兴奋的挥舞着拳头。

    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棱堡,带给他的冲击丝毫不亚于荷兰人的新式战船。

    他们从南京出发后一路北上来到山东德州,在德州总兵秦拱明的安排下参观已经修筑好的棱堡。

    虽然还有一部分棱堡尚在修建中,无法欣赏到棱堡群的全景,但他们已是知足了。

    陈子龙抚摸着棱堡的内壁,闭上眼睛想象鞑子强冲时被火铳手打的抱头鼠窜,直是畅爽不已。

    唯一有个问题,就是这棱堡真的能够承受住红夷大炮的轰击吗?

    此先德州总兵秦拱明在棱堡修筑好后曾命人用六磅炮对着棱堡进行轰击,发现棱堡堡墙毫发无损。

    这多少证明了泰西教官口中的棱堡防御性不俗的真实性。

    不过六磅炮毕竟无法和红夷大炮的威力相比。而目前德州城中没有红夷大炮,无法对棱堡的抗击打能力进行实测。

    等孔有德那个狗汉奸来了就知道了!

    陈子龙倒是天生乐观。在他看来即便清军调集了拥有重炮的孔有德前来山东,密集的棱堡群也足够他吃一壶。

    棱堡群最重要的作用是阻挡清军的推进,使得突击战不得不转为阵地战。

    与普通攻城战不同的是,清军无法同时分出足够的人手去攻打所有棱堡。

    最重要的是清军也没有那么多的红夷大炮啊。

    事实已经证明六磅炮以下的火炮都对棱堡造不成什么威胁,孔有德的红夷大炮便是再多,最多也就是十几门吧?而德州城外的棱堡一共有上百座,他是顾首顾不到腚啊!

    嘿嘿,怕是一时半会鞑子赶不过来了。听说李闯那贼调集重兵屯守于潼关,誓要与鞑子决一死战!

    顾炎武对于西线战事十分关注,侃侃而谈道:这闯贼虽然大逆不道,但不得不说他打仗还是有两下的。山海关之战他多半是吃了暗亏,要不是鞑子趁他和吴三桂激战之时突然杀出,怎么可能胜的那么轻松。

    对,让这厮和鞑子狗咬狗,等到他们两败俱伤,朝廷再出来收拾残局!

    陈子龙兴奋道。

    恐怕李自成挡不住鞑子的攻势。

    郑成功突然发声,却是给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

    为何?

    陈子龙大惑不解道。

    这次鞑子是倾举国之力攻打陕西,不光有潼关方向的大军,还有绕道陕北的军队。

    郑成功稍顿了顿道:若鞑子只攻一处李闯还能咬牙坚持,但若是同时硬抗两处,他没那个实力。我认为必定会有一处先崩溃。他的精锐已经损失了大半了,不足以撑下去。

    在郑成功看来,山海关之战李自成损失了不少军队,可谓元气大伤。

    虽说以往李自成在面对官军围剿之后都能迅速恢复实力,但这次的情况可不太一样。

    以往李闯损失的都是裹挟的流民,虽然号称十几万几十万,但真正的战斗力十分有限,也就是摇旗呐喊填壕冲城做炮灰。

    这些人就是死绝了李自成也不会有丝毫的心痛。

    只要主力尚在,把李闯的旗子往那一插不愁补充不到新兵。

    可精锐一旦失去要想补充可就十分难了。

    一个新兵需要经过多次实战才会成长为老兵,老兵又需要多次生死相搏才能变为精锐。

    可以说没有三五年的时间很难培养出一名精锐。

    明俨为何断定李闯精锐已经损失惨重?

    陈子龙大惑不解道。

    很简单。若非如此,为何李闯会毫不犹豫的放弃京师?又为何会连山西都不坚守?

    郑成功的眼光可谓毒辣,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

    李自成不可能不知道北京的重要性,要不然也不会毫不犹豫的年后从关中出兵,打下宁武关,直扑京师了。

    京师的政治意义十分重要,谁能占据京师谁就能利用这点大做文章,把自己宣传成正统。

    结果李自成返回北京称帝后就毫不犹豫的带兵西撤,连坚城都不肯守。这说明什么,说明他心虚啊。

    按理说即便李自成野战打不过清军,背靠坚城也有一战之力。他连守城也不敢,只能说明主力损失严重,短时间内真的不敢打也打不赢。

    如果说弃守京师还能解释为李自成的个人决策失误的话,主动渡过黄河回到关中就更难以令人理解了。

    山西陕西是一体的。如果山西守不住,清军可以毫无顾忌的渡过黄河。

    失去黄河这道天然防线,在潼关以东便再没有可守之地。李自成等于拱手把大片土地让给了清军。

    以李自成的见识会看不到这点?

    正确的做法是在退到山西后由李自成亲自坐镇太原收拢溃兵休整训练,并调集关中兵马进入山西,加强防御。

    即便李自成自己不在山西坐镇,也一定要派刘宗敏坐镇,这样才能让军队上下体会到必守山西的决心。

    结果却是李自成和刘宗敏两个人都退回了关中。

    这只能说明李自成心里实在是没底,因为他的老本都快输光了。

    人在赌输的时候会有两种心态,一种是保守放弃,一种是继续赌下去。

    李自成显然是前者。他不想孤注一掷,在山西和鞑子决战,故而退到了陕西,想靠保卫家乡这面大旗激励秦地儿郎们的斗志。

    可却不知这样一来气势上就已经输了。

    最重要的是李自成连战连败,自打从京师撤退后就一直被清军追击,几乎未尝胜绩。

    这对于士气的打击可是毁灭性的。

    潼关是坚城不假,可历史上潼关也曾多次被攻克过。

    最终还是要看双方的实力对比。

    郑成功认为这种情况下李自成要想取胜至少要先集中兵力击溃一边清军,而以他的性格显然是不会做出这等赌命的举动的。



第一百四十六章 天子欲办报(第三更,为盟主摇摇摇头加更,加第三更!)
    南京紫禁城,乾清宫。

    朱慈烺单独召见了礼部左侍郎文安之。

    由于现在刘宗周接任了内阁首辅,虽然还挂着礼部尚书的头衔,但已经不怎么主持部堂事。如今礼部真正的一把手却是朱慈烺特意从夷陵征召而来的文安之。

    文安之的忠心没有任何问题,能力也是出奇的高,刚刚出任礼部左侍郎几个月就把部堂事主持的井井有条。

    当然礼部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个清闲衙门,可供文安之施展拳脚的地方有限。

    故而此次朱慈烺特地准备将一件事交给文安之去办。

    朱慈烺想要做的就是办报。

    大明虽然已经有了邸报,但这种官方邸报的内容太过单一,基本都是君王发布了什么政令,再就是一些人事任免。

    朱慈烺想要办的是类似于后世的报纸。

    既有天下大事,也有娱乐版块。

    朱慈烺办报的目的是进行舆论宣传,矛头自然是直指满清。

    事实上文艺队编演剧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进行舆论宣传。只是这样宣传的扩散程度有限,毕竟剧目表演不是电影,不能进行无限制的复制扩张,在某段时间内只能在特定地区表演。

    而报纸就不一样了。如今活字印刷术十分普及,只要定好内容随时排印。印好的报纸可以在朝廷控制区的每一处府县售卖,让百姓们认识到清军的残暴,以及汉奸的可恨。

    从技术上实现办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唯一需要考虑的就是识字率。

    大明不比后世,识字率很低,基本上一个村子里除了个别的人读过书,其余都是文盲。

    府县里的情况相对好很多,即便普通百姓没有读过书,但多少也认识几个字。

    可此时的大明是个十分彻底的农耕社会。县以下乡村人口比县城州城府城里的人口多的多。

    朱慈烺要办报就不得不考虑这个现实的问题。

    朱慈烺的想法是通过办夜校来教村民识字。

    一个村子里总有识字的人,甚至有可能有个把秀才。

    可以由这些人出任讲师,教村民识字。

    其实这有点类似于明代的社学。只不过社学是教小孩子的,而夜校是教成人的。

    朱慈烺不需要这些村民都能熟读四书五经,只需要他们能够识字,这个难度并不高。

    当然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把里甲制恢复起来。

    里甲制是用来管理户籍的制度。

    明初规定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其中抽出十户为里长,其余一百户分为十甲,每甲之中又抽一人为甲首。

    不论是里长还是甲首都是轮流担任的,理论上讲十年应该轮流一遍。

    里长甲首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统计所属人户丁口田产及其变化,以及赋税征收,徭役摊派。

    在里甲制度的基础上编制黄册鱼鳞图册。

    有明一朝,皇权是不下县的。

    官府对基层的统治便依靠这些里长甲首。

    可惜万历一条鞭法后,保甲制替代里甲制,官府对基层的掌控进一步减弱,近乎失去控制。这才是明末逃籍,乃至造反情况屡屡发生真正的原因。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崇祯末年所用的黄册鱼鳞图册还是万历年间实行一条鞭法时造制的早已经失真。可各级官府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改个年份照用不误。

    如此一来朝廷便成了瞎子聋子,毫无动员能力可言。

    朱慈烺想要恢复里甲制,不光是为了让里长甲首帮忙办夜校,更是为了国家动员力的长远考虑。

    毕竟国与国之间打仗打到最后比拼的是动员力,一个没有动员力的国家仅靠精兵策略是不可能取胜的。
1...6970717273...2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