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准空姐的青春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汉无语
第二天,我们领略了熊猫的可爱、认识了古蜀的神秘、品味了地道的小吃、徜徉了蜀都最繁华的心脏地带
熊猫基地在成都城东北三环路的外面;三星堆博物馆在成都市西北23公里的广汉市城郊;顺兴老茶馆我们去了位于北二环内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三楼;至于天府广场和春熙路,就相当于北京的**广场和王府井、上海的人民广场和南京东路,来到成都自然就会知道。
我们是前往的熊猫基地和三星堆博物馆。神秘的三星堆文化将古蜀的考古历史提前了千年,来一个地方就应当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一个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颇为神秘的文化。
余秋雨曾经说过中国是缺少像埃及、巴比伦等神秘的古迹!但他在参观完三星堆后则说伟大的文明就应该有点神秘,中国文化记录过于清晰,幸好有个三星堆。三星堆的神秘就我个人的感觉可分为形和神两大部分。
第七百八十章: 三星堆
从形上讲,三星堆出土文物的特征十分明显纵目。《华阳国志》记载“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其墓葬称为“纵目人冢”。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表现人“眼睛”的文物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这些文物本身珍贵、奇特,如一件大面具,眼球极度夸张,瞳孔部分呈圆柱状向前突出,长达165厘米。又如此件突目铜面具,双目突出的圆柱长9厘米。此外,还有数十对“眼形铜饰件”,包括菱形、勾云形、圆泡形等十多种形式,周边均有榫孔,可以组装或单独悬挂、举奉,表现了对眼睛特有的重视。
除了眼睛之外,三星堆文物从器形到种类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本地风格,而且造型极度夸张,颇有超现代艺术的感觉。谁能想到这些都是5年前文明的产物。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器物的形象在某些角度竟然和远在大洋彼岸的玛雅文明有些相似,因而有人怀疑三星堆又是外星人的一处杰作。
三星堆博物馆的顶上悬挂着千里眼和顺风耳。
从神上讲,三星堆有太多未解之谜三星堆文明起源何方三星堆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推前到5年前。但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人像、动物不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器上没有留下一个文字。出土的“三星堆人”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中国人倒像是“老外”。古都为何消失古蜀国的繁荣持续了15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多年的神秘空白。关于古蜀国的灭亡,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神秘的器具代表何意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青铜雕像、金杖等,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在坑中出土了5多枚海贝,经鉴定来自印度洋。有人说这些海贝用做交易,是四川最早的外汇,而有的人则说这是朝圣者带来的祭祀品。还有60多根象牙则引起了学者们“土著象牙”与“外来象牙”的争议。“不与秦塞通人烟”的古蜀国,居然已经有了“海外投资”。
沿原路返回成都,下了城北出口高速后直接走府青路上二环高架路在九里堤路出口下来很快就能到成都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顺兴老茶馆就在国展的三楼。
穿过一条幽深的小巷、越过一排红亮的灯笼,眼前是一番热闹、华朴、典雅、风韵的地方,那木桌雕梁、那瓦殿词牌、还有那石桥照壁。品尝着花样繁多、味道丰富的成都小吃,感受着环境带来的老成都韵味,美滋美味、惬情惬景。
成都最市中心的标志,就像北京的**广场,第一次来成都的游客一定要来走走,而且最好是傍晚。
晚饭后散散步是很有必要的,散步的最佳去处无外乎就是位于成都最最中央的天府广场。
第七百八十一章: 春熙路
广场名富曰“天府”,然形绝于“太极”。借其传记天府广场,隋为龙跃池,唐为摩诃池,前后蜀时为宣华苑,曩为形胜之地。为恢弘广场历史文脉,展示天府之国、上善之都风采,特构建文化景观,以飨大众。
广场中央为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主造型。东、西两侧巧妙利用地铁下沉式广场走势,借景构筑为太极图的阴、阳鱼相环抱。两鱼眼处为腾龙音乐喷泉,二龙负水而出,交络奔流,冲涛望日,组成三位一体的太极艺术景观,寓意天地人的自然和谐,寓意成都作为长江上游古文明起源中心,对中华文化长江与黄河两大主体文化龙的奉献。广场四周壮耸环立十二灯柱,展示蜀文化十二体系,辅以景观线图。地铁出入口则为展示老成都风情的天书地画与雄险幽秀的巴蜀山水长卷。各通道与出入口则点染以取材于金沙玉器的艺术小品。
整个广场景观着力展现神奇神秘神妙的巴蜀文化与太一生水,水孕天府的世界历史都市成都风貌。览者可于日光映照之际,青树翠蔓之中,体验锦城之乐。最饶兴味者,乃气象万千之夜景也。流光若织文,交响若列锦,天籁与人和交融,八音与婆娑齐舞,诚为公众欢乐愉悦、吉祥和谐之场所。
天下山水之观在蜀,妙在领会得佳处。神游天府,由兹广场为体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悠悠兮与浩气俱爽,洋洋兮与造物者同游,回归自然,回归文化,不亦乐乎。
天府广场中央巨大的太阳神鸟标志,如今这已经成为了成都的标志。
要说成都的春熙路步行街与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相比有什么特点,我觉得最大的特点就是人,这里是来成都打望靓女帅哥最方便的地方之一。
太阳落去,白天的暑气逐渐消散,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多。从天府广场沿蜀都大道东行一公里就是成都最著名的步行街春熙路。
除了逛街购物,很多人来春熙路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打量成都的美女帅哥。虽然从密度上比不过热门的夜场,但从总数上这儿绝对是同一时刻成都美女帅哥做多的区域。
清晨来到这里,远远地就能在一座山头看见一些亭廊楼阁,很快道路右侧便会出现一座大牌坊,上面是题写的“李白故里”四个大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中国所有人几乎都会背诵李白的诗句。这处“李白故里”景区主要包括太白碑林和陇西院两个部分。
太白碑林以园林为基调,根据李白诗风的脉络,分为“李白诗精品园”、“清风明月园”、“故园山水园”、“磨针寻梦园”、“诗仙醉酒园”等五个部分。碑刻的内容主要是历代书画名家书写的李白诗歌和颂扬李白的楹联诗文等近二千件作品。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专门为此题写了“太白碑林”碑名。
陇西院是李白的故居,因李白祖籍陇西而得名。据院内原有的北宋《唐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记“先生旧宅在青莲乡,今旧宅已为浮图者居之。”后北宋彰明县令杨天惠《彰明逸事》记云“清廉乡(白)故居遗址尚在,废为寺,名陇西院。”宋建陇西院,明末毁于火。现存殿宇为清乾隆年间重建,光绪年间又增修仓颉、太白、文昌、地母等殿,并祀李白塑像。至民国年间,诸殿堂多残破,仅山门照壁尚完整,照壁上方所嵌“陇酉院”三字犹存。建国后历经修葺,院东数百步有李白之妹月园墓。
第七百八十二章: 云岩寺
游览完李白故里,我们继续从江油市区西侧穿过,在水口庙右拐进入煽水路(武马路),抵达武都镇后按路牌指示抵达窦圌山风景区,全程约35公里。
李白曾有诗云“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说的就是蜀中第五大名山,被誉为“世上无双景,天下第一峰”的窦圌山。
进入景区大门后步行。小路幽径,在弯弯拐拐数百米后,视线突然开阔。只见一片青绿草场后,窦圌山三座孤峰矗立、挺拔俊秀,好一派奇妙景象。说到窦圌山的得名,相传唐代彰明主簿窦团曾隐居于此;另说因山峰矗立如团(上小下大的圆形米仓),故名窦团山。
孤峰下藏着悠久的云岩寺。沿山路上行,先到一处寺院,名曰“云崖寺”。云崖寺建于唐,大殿内珍藏有飞天藏,又称转轮经藏。星辰车高103米,直径75米,为著名宋代小木结构建筑,上有木雕人物2多个,虽体形巨大但单人便可以自由旋转。
窦圌山最独特之处是山顶有向月峰、飞仙峰、神斧峰鼎足而立,高约1多米,相距三四十米。三峰之颠分别建有东岳庙、窦真殿与鲁班殿,其中仅有东岳庙一峰有古道可攀,其余二峰靠铁索相连,其势险绝,称“圌山飞桥”。每到固定时刻都有身怀绝技的艺人在铁索上表演凌空绝技,叫人称绝。
李白诗云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这位老师傅就是在孤峰间的铁链上表演高空飞人的牛人。老师傅的徒弟在孤峰间的铁链上表演绝技。
如果你对寻宝感兴趣,窦圌山当地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清代嘉庆年间四川有个农民起义首领叫冉天元。一次与清军战斗失利后,冉天元被俘,起义军趁着夜色撤到山里。为了让一路上劫富济贫得来的金银珠宝不落到清军手里,起义军在当地一名土著的介绍和带领下,连夜把财宝运至窦圌山碧云洞,并炸石堵住洞口。之后,起义军轻装向川南作战略转移。第二年,当冉天元原部的起义军到窦圌山寻找碧云洞时,因当时藏宝是在夜里,且对地形不熟,早已不知洞口在何方!因战事甚急,起义军只好放弃寻宝企图,继续北移。碧云洞遂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接下来的一天,就是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只不过我们在中间增加了极有特色的虹口一站
都江堰市距离成都市区仅39公里,这是世界上最古老且唯一还在使用并发挥巨大作用的水利工程,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天府之国,“问水都江堰”,一定要来问问。
有朋友从远方而来,自然不亦乐乎。初到蜀地的朋友自然都想要尽可能多、尽可能快地造访蜀地的风景精华。“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就是这精华中的经典。
清晨5点30分,浸着蜀都飘落的小雨,我们就已经在寂静的城市,向着成灌高速公路前进。第一个问题出现了为什么成都到都江堰的高速公路叫做成灌高速呢那是因为都江堰市古称灌县,因灌江得名。三国蜀汉置都安县,北周又增置清城县。唐代两县分别改名为导江县和青城县,元合并为灌州,明降州置灌县。
第七百八十三章: 拜水都江堰
当太阳完全驱散迷蒙的雨雾的时候,我们已上了玉垒山麓。游览都江堰景区的最佳路线就是从玉垒山上的二王庙下行,一路经安澜桥、鱼嘴到飞沙堰、宝瓶口,最后由离堆离开景区。众所周知,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的一座震惊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一条引水入成都平原,一条排洪于江河,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二王庙就是纪念李冰父子的祀庙。
都江堰景区的核心之一二王庙。是古人对李冰的高度赞颂。
二王庙初建于东汉,时为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益州剌吏刘季连迁“望帝祠”于郫县,改祀李冰父子于此,称名“崇德庙”,后亦有“江渎庙”,“李公庙”、“王庙”、“秦太守李公祠”、“真常道院”、“川主庙”、“显英王庙”、“二王宫”之称,清乾隆时之《灌县志》中称“二郎庙”,后遂称之曰“二王庙”。唐、宋、元、明、清、民国年间均有修葺。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十四年遭火灾焚毁后住持李云岩募资重建;从乐楼起,庙内建筑分主殿三重,配殿十六重;主殿二王殿内奉三眼二郎神,配祀木雕杨二郎;老王殿供奉李冰夫妇;老君殿因祀老子,故名,左右配建青龙、白虎两殿;三官殿中祀天、地、水三官大帝;灵官殿上下层,上祀道教护法神王灵官,下祀太白金星;另有城隍殿、土地殿、玉皇殿、娘娘殿、祈子宫、丁公祠、圣母殿、魁星阁、龙神殿等。
逐阶而下,从第一眼俯瞰整片山麓开始,你便能感受到二王庙建筑的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最大的特点就是整个建筑布局突破了中轴线的束缚,在纵横方向上依山就势,叠落而筑,层层楼台,起伏有序,曲折幽深,梯回壁转,而又主次分明,负山面水,极为幽静。在庙内的石壁上还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这被称为治水三字经。
走出二王庙,人便已经来到了岷江岸边,滔滔江水扶耳轰鸣。抬眼左望,一座索桥横跨大江,将江心的堰堤和两岸联系起来。这座桥便是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的安澜索桥。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缆横挂江面,上铺木板为桥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米。可惜原来的索桥在明末毁于战火,现在的桥为钢索混凝土桩。
走在桥上,在索桥左右的晃动间,脚下是滔滔江水奔腾流过,岸边是青山环绕的楼阁殿宇,这是何等滋味。
经过安澜索桥便来到江心的堰堤,这便是分水堰。当年李冰父子率领大众在离玉垒山不远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筑分水堰,用装满卵石的大竹笼放在江心堆成一个形如鱼嘴的狭长小岛,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通向江河,内江通往成都平原。
第七百八十四章: 吃的文化
这里有一句话叫做四六分水、二八排沙。四六分水指的是外江的河道宽阔但河床较浅,内江的河道较窄但河床较深。当枯水期水面较低的时候,河床较深的内江便分得六分江水,保证流向成都平原的水量不减。当汛期到来时,水面上涨,河道宽阔的外江水量快速上升到六成,而河道狭窄的内江则上升不多,使得流向成都平原的水量不会造成洪涝。而二八排沙指的是鱼嘴的低堰挡住了含沙量较高的底层水,使泥沙主要存在于外江,而含沙量较少的上层水则漫过低堰流进内江。
沿着鱼嘴顺江而下便来到都江堰工程的另一处主体工程宝瓶口、飞沙堰。都江堰建设以前,玉垒山挡住了岷江,使得玉垒山以东的地区缺水干旱、而岷江流过的地区洪水泛滥。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再浇以冰水,使岩石因热胀冷缩而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则取名为“离堆”。为了进一步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人们在分水堰与离堆之间又修建了一条长2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这便是深淘滩、低作堰。
如今的离堆已开辟为离堆公园。相传当年李冰修筑都江堰时,曾降伏了一条孽龙,将其压制在离堆之下。后人修建观庙于离堆之上,取名“伏龙观”。观内存有从河道中打捞上来的李冰石像、飞龙铁鼎等文物。
出伏龙观,沿着一条漂亮的龙嘴喷泉花道,便能离开离堆,进入都江堰市区。
成都人好吃、好耍、好安逸。夏日炎炎自然得找个清凉的乐法。以往大家会跑到大街小巷的茶馆里纳纳凉、摆摆龙门阵、搓搓小麻将,但在休闲上舍得下功夫的成都人自然不会满足于老祖宗传下的老一套,于是各种翻新的玩法层出不穷。
从都江堰市区向北往山里盘行不过二十分钟,一条清澈明亮的河水便在身边呈现。河中成片的阳伞依次铺开,那股气氛霎时间便把每个人都感染了,这里便是虹口,著名的水上麻将聚集地。不过麻将可不是我们的目的,解决饥肠辘辘的肚子才是此行的关键。
一直沿着河水上行,在一处不起眼的路口,大家下车了,空气多么清新、河水多么动听、风光多么美丽!走过一座桥,前面那片围着铁网、一层层阶梯状的池塘是什么原来这就是美味鱼肉的“养殖基地”。三文鱼等鳟类喜欢激烈的水流,所以基地的池塘建成阶梯状,从山里引来的清泉像瀑布一样一级一级地冲下来,鳟鱼们便在池子的水流中快活地生长。
第七百八十五章: 问道青城山
不过想吃到这些鱼儿可没那么容易,得自个儿动手,给你一个大网兜,捞吧!
别看池中群鱼聚集、网兜也不小,似乎捞鱼就是随手而来。真的扛起那又大又沉的铁网兜,往那鱼群中捅去,水的阻力陡然增大,而群鱼四散、诺大个网兜硬是网不到一条鱼。当然不甘心,几番尝试下来,竟已满头大汗。慢慢地,领会了其间的诀窍(诀窍嘛,岂能随便透露),终于,哈哈,一条大金鳟上网了!
庖丁解鱼,在大师傅们的超凡厨艺下,活蹦乱跳的鱼儿们变成了桌上的美食鳟鱼刺身新鲜爽滑、红烧鱼肉鲜辣可口、油煎鱼片滑嫩鲜香、油炸鱼排外酥里嫩、鱼头煲汤雪白鲜美,再配上几碟农家时蔬,嗨,还说啥呢,赶紧大快朵颐吧!
饭饱酒足后,抵达了道教的发源地,素有“天下第一幽”之誉的蜀都仙山,青城山。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改其名为张道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