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锦程万里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油煎番茄蛋

    但此后数日,虽进出的客商见到这套衣裳都要看上几眼,一见标价,便都转身不迭。

    而在贞家姐妹住的小院子里,渐渐地,桌上的鱼肉便少见了,精米也换成了粗米。

    她们是独自开火的,只托颉婶儿代为采买。颉家除了自己家里吃喝,还要管柜上伙计掌柜的饭食,因此家下请了个厨娘专管买菜做饭,于是命自家厨娘早上买菜时一并买了,分一些送到她们院子的二门外。

    贞锦依连吃了几日青菜豆腐,忍不住便说:“这些天厨娘怎么买的东西尽是些素的,还这般差劲儿。不是把我们的饭菜私自扣下了吧回头我得问问颉婶儿去!”

    贞绣珠急忙阻止:“别别,你莫要去问。是,是我叫她少买些的,给她的菜金也少了些。”

    贞锦依无奈道:“大姐,你现在是一个人吃两个人长,怎么能在饭食上节省”

    贞绣珠勉强笑笑:“我吃饱穿暖就已很好,也用不着天天鸡鸭鱼肉地供着。吃着也腻人。”

    贞锦依当即反驳道:“怎么用不着姐,你是怕我们的钱不够用吗我这么些年积蓄了不少,还够咱们过几年的,就是这些日子没收入,你也不必这样省着。”

    贞绣珠道:“城里不比乡间,咱们两个住在这儿,一柴一草都是要钱买的,还是省着些好。你虽有积蓄,也要预备将来用钱的去处。不能都花在吃喝上。”

    贞锦依却听不进这样的话:“难道我还要存嫁妆不成”站起身来又说,“那些都是将来的事,你勿须多想,还是先顾眼下,顾着要出世的孩子。”

    说罢收起碗筷,跟贞绣珠说一句:“大姐你且安心在家,我这就出去买些吃的。”

    转去灶下取个竹篮便往外走。

    出了院门,走到街上,就见对面两个女人背包扛袋地走过来。一边走,一边向人询问,似是在找人。

    贞锦依远远瞧着身影甚熟,定睛看时,便认出是经二姑姑和陵锦佑。

    她紧走几步过去,快到近前时便呼喊道:“经师姑,锦佑师姐,你们怎么来了”

    二人顿时转过脸来,陵锦佑叫了声:“锦依!”眼中忽地涌上泪来。

    经二姑姑便说:“你住这巷子里的先领我们去你的住处。”

    贞锦依连忙接了经二姑姑手上的包袱,带着她们进入自己住的小院。

    贞绣珠见了她二人颇觉意外,念及上省城时二人对她的照料,不免又惊又喜,殷勤招呼。

    贞锦依接了贞绣珠端来的茶水,笑道:“姐,我来给师姑她们倒茶,你去后面告诉一声,今儿可须加些好饭菜了。”说罢将腰下装铜钱的荷包取




第一百零八章 入股(石敢当当当打赏加更)
    贞锦依与陵锦佑对视一笑。贞锦依挨过去拉了经二姑姑坐下:“经师姑莫要这样讲。我如今虽没开张,日后必是要做起来的。你们来了正好,我正有许多事愁着没人搭个手呢。咱们也不用工钱饭钱这样计较,不如这样,你们两人就算以手艺入股,我们一同办这间制衣坊,将来按股分红,如何”

    “怎么个入股法我听着倒是新鲜。”经二姑姑一听来了兴致,“你这孩子总有些出奇的花样儿,你细说给我们听听。”

    贞锦依便把日后开一个专门设计制作高档女装的制衣作坊的计划,用她们听得懂的话说了一遍。

    贞锦依的经验来自上一世,而在这个社会里开制衣坊,经二姑姑却更有经验一些,边听着,边问了些关窍之处,全都问在点子上。

    贞锦依一面解说,一面也征询她的意见。陵锦佑也听住了,询问了不少细节。

    贞绣珠回来,又请教了经二姑姑许多问题。

    四个人聊了许久,不禁对将来又多了几分指望。

    随后,贞锦依紧锣密鼓又做起另一套未婚少女的常服。如今有了经二姑姑和陵锦佑,她便不再在工艺上省略。

    平民女子未婚时都穿宽脚裤,官宦家的小姐们却不必如此,多是穿绫罗的裙子,只是颜色较为素淡。

    贞锦依选了浅橘粉色织着水波暗纹的绸料做短袄,下配湖绿罗裙,以白绫做衬里。

    外衣的领口以深浅渐变的长条薄绸拼成,层层叠叠,又略有些波纹,故意没有缝死,风吹时如水波浮动,看着也还别致。

    内袄的立领更加高些,中间也不用纽扣钉紧,露着里面白绫的内领,绣着些淡绿水草和橘色小花,又是一种装饰。衣袖和裙边上也绣了同款花草作呼应。

    这一套衣裳看着素净,做起来花的工夫却不少。

    贞锦依又和陵锦佑一起将之前做的那套衣服也添了些彩绣。

    但又过了些日子,做好的衣服摆在店铺里,依旧无人问津。

    小院里添了两个人,柴米油盐的所费更多。

    贞锦依不肯亏待了客人,且虑着大姐的身子,每每要添加些好菜好饭,花费就更大了。

    贞绣珠口头上虽不说什么,只暗暗叮嘱颉婶儿,尽量多接一些缝补的活儿。

    因其他三个都在做费工夫的东西,却只见消耗,不见收益。贞绣珠只有日夜赶工缝缝补补,三五日挣回些铜钱,仍觉得应付四张嘴已不够用,只得将贞锦依先前给她应付家用,她却分毫未动的银钱取了些出来。

    这一开了头,就再也收不住。之前存着的那些钱很快就所剩无几。贞绣珠心里焦急,却不肯再向贞锦依开口。

    一日午后,一个年轻秀才带了两个书僮在颉氏绸庄门口张望。

    其中一个书僮一探头,便指着铺内放着衣裳叫道:“七爷,你瞧!”

    秀才正是绎之谦,看到那套衣裳,便笑道:“定是这里了,除了她,谁还会做这等标新立异的物件菽叶你去问下老板可在。”

    三人进了门,菽叶还在张望,另一个书僮藿苗一眼看到柜后留着长胡子的中年男子,戳戳他的手腕,向他示意。菽叶便上前问道:“敢问这位伯伯可是这里掌柜的”

    掌柜的点头:“你眼光倒好,我便是掌柜。你找我们东家”

    菽叶笑道:“你耳朵倒好,敢是听到我们家少爷适才吩咐的。正是要找这里的老板,或是老板娘也好。我们是来找人的。”

    掌柜的从柜台后出来,走到绎之谦前面打了个拱,问道:“不知公子要找什么人”

    绎之谦还了一拱:“敢问老伯,有个姓贞的姑娘,从景州来的,可是住在府



第一百零九章 通个消息
    贞锦依听颉婶儿传了话,忙放下手头的活计,立时随了她转到绸庄楼上。

    颉婶儿将房门大开着,一时来送茶,一时来添水,一时又送些点心。

    绎之谦从未被人这样疑心防范,不免好笑,对贞锦依道:“这位大婶只当我是坏人呢,先前将我们好一通盘查。”

    贞锦依笑道:“颉家伯伯婶子都是极谨慎的,待人又极诚心,所以我师哥才放心把我们姐妹交予他们。”

    绎之谦点头:“也是。我是唐突了些,怨不得她疑惑。你们两个年轻姑娘在这里,确也该小心为上。唉,说来,你们也是受了池鱼之灾。”

    “喔”

    就知道崇兴织造局这么做必有原因。只是贞锦依自己不方便打听,去年大考后崇兴衙门换了批人,颉家的消息渠道也不很通畅,至今贞锦依仍不清楚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

    还好绎之谦现在来给她通消息了。

    贞锦依见他还有点迟疑的模样,干脆主动追问:“七少爷可是听说了什么织造局,锦官院,还是布政司有事”

    绎之谦眉头一展:“你果然聪明,事故正是出在江安布政使司。”

    贞锦依笑着摇摇头。她是因为得罪了江安布政使司的人被赶出来,这不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

    不过不确定绎之谦对于她“亲事”上出的事知道多少,也就不多做解释,只问道:“布政司和锦官院有什么纠缠不成”

    祝大夫人那么及时地阻止冒参政纳她做妾,贞锦依并不相信仅仅是因为要成全珞眀章的一点私情小意,也不认为是自己有多大个人魅力。两个衙门面合心不合,利益上有冲突才是关键吧。再联想之后制衣局被裁撤一事,恐怕这还不算完。

    绎之谦虽是有备而来,仍是想了想才答道:“江安布政使联同崇兴、荆右的布政使上奏章,要请旨解散锦官院,将织造局归入地方。家父曾劝谏过崇兴布政使,设锦官院关乎朝廷大计,须慎思慎言。无奈布政使大人不肯听,因此……”

    因此他就称病不出了。

    贞锦依在心里替他补上,口里只道:“绎大人说得很对呀,朝廷将锦官院单设多年,近年自主之权越来越大,所辖之事亦有增多,必定是有大局上的打算。已走到这一步了,岂能反其道而行之”

    贞锦依在织造局这几年,除了学艺织锦,脑子并没闲着,将锦官院的历史深入了解了一番。

    前朝的织造局确实是归地方管辖的,今朝开国之初亦沿用了这种方式,直到太祖驾崩,太宗继位,才开始设置锦官院。一个锦官院往往统管二至三省的织造业,除了文牍之类会按既定程序从地方衙门经过,财务与业务都是直接向京城的户部交接,事实上成了一个独立机构。

    当今皇帝登基后,又将贡品的事务划归内府,锦官院的一些文书账目就随之直接报到宫中。加上棉麻丝织物的内外贸易逐年增加,锦官院的权力也随之增加。甚至常以贸易所需的名义,直接向郡县征调丝棉布帛等物,已经干涉到地方赋税的征收。

    布政司是主管地方财政的,与锦官院的直接利益冲突也因此越来越大。

    只不过这回三省布政使突然要一起发难,除了积怨己久,应该还有别的缘故吧。

    想到这里,贞锦依便问:“七爷可听说过,京城还有没有旁的人



第一百一十章 及时雨来了(石敢当当当、书白打赏加更)
    贞锦依小心打开翻看。才看了序和目录,便惊到:“这是前朝写织锦的呀,你家竟藏着这个”

    “我家原也是织户。”绎之谦脸上微微发热,“还有几本写织机的,我不知你要不要看,就没带来。”

    若是上个月见到,贞锦依多半会兴奋得跳起来。

    然而现在……

    轻轻将书放回匣中,菽叶过来捧去,露出下面一个书匣,书名是《历代衣冠考》。

    这下贞锦依眼睛亮了几分。

    急忙打开,匣中却只有一本书。翻开看看:“怎么只有第一卷”

    绎之谦解释道:“原来是十卷的,只因家祖借给别人看,还回来就只有九卷,再后来搬家又散失了一卷。我怕全拿出来又丢失了,就带了一本。你若是喜欢,我再取来。反正如今放在我家老宅里也是白放着。”

    这是许多年前的古籍啊!

    在现代,数百年前的善本古书都是价以数万计的吧。这个年代书籍本就价高,古书更是珍稀之物,她竟能翻阅也真是有幸。

    更重要的是,她如今打算以制衣为业,这个书对上古至前朝的衣冠服饰都做了极详细的记录,还配有白描图画,对于各等级服装制度的演变也有考证和说明,实在是太有用处了!

    贞锦依欣然道:“多谢你想着。这个书我正好用得着。那套里面写了好些失传的织法,也极是珍贵,但也有些难懂。这些都是难得之物,既是府上祖传,我也不敢收为己有。且先留在我这里,我抄下来慢慢琢磨。原书仍还给你送回去收着。”

    虽然绎家已不再从事织造行当,但祖传古书哪怕没人看,毕竟还是家中珍藏,拿出来送人,完全是绎之谦自作主张,他也担心父亲叔伯们知道了会不高兴。听贞锦依这么说,便也不反对:“你只管慢慢抄着。余下的我和藿苗可先抄好了再送过来。藿苗描图最是精细。”

    藿苗连连点头。

    贞锦依低头翻着书页,连道谢都忘了。

    沉默片刻,绎之谦又问道:“你们就留居此处,再不回景州不成”

    贞锦依微微摆头:“我们在这里满好的。颉伯颉婶儿待我们极好,又帮我们找活儿做。我们姐妹自食其力,可做之事甚多,何须再回景州。再说,布政使们要上奏章,还不知锦官院会如何,这时去了岂不是往漩涡里去”

    绎之谦欲言又止,最后说:“家父有疾,我不便在外久留,须告辞了。若是你们要想回江安,我……家父为官数载,多少总帮得些忙。”

    说罢站了起来。

    贞锦依这才放下书来定睛看他,行个礼道:“多谢七少爷相助。你已帮了我大忙。”

    单从目录看,《历代衣冠考》所记的服饰非常完备,结合她这几年逐步学习补充的冠服制度笔记,她开制衣作坊更加有底气。这即使不是雪中送炭,也是及时雨了。

    回去把书给经二姑姑和陵锦佑看了,二人也都觉得十分有用。

    尤其是经二姑姑,一面翻看,一面有不认识的字便来询问贞锦依。问着问着,竟与她一同研讨起来。

    陵锦佑却道:“若能有一本专讲刺绣的书就更好了。”

    贞锦依便笑她得陇望蜀。

    陵锦佑正色道:“看你们这样,我方觉得还是识了字能读书的好,锦依定要教我识字,我也须多学些有用的技艺才好。”

    此后果



第一百一十一章 头一个买主
    同知太太不急不徐地喝了两口茶,方才放下茶盏说道:“原是来挑些衣料,再预备些尺头。方才在下面铺子上看到那几套衣裳,倒刚好救我一个急。过些日子我们就要进京,偏我才做了几身衣裳,都不大合意,要另做又赶不及了。你们楼下那几套看着也还别致,不如拿上来我瞧瞧,若能穿得,不如卖给我,我也好省些工夫。”

    颉婶儿忙命李氏和小养娘下去取衣裳,并说:“那衣架子有些奇异处,你们小心莫弄坏了,还是去把小贞姑娘请来一道取吧,也叫她上来见一见我们这里的熟客。”

    回身来拿起茶壶,却被同知太太身边的丫鬟接了过去。她笑笑,向着同知太太倾身问道:“可是王大人又要高升了”

    同知太太轻笑道:“唉,高升什么呀,不过平调罢了。家翁年纪大了,子女们都不在身边,圣上天恩,准他回京,代兄弟们尽尽孝道。赶得巧了,正好我们也进宫朝贺朝贺。”

    别看王同知现在官位不高,他的父亲却是太仆寺卿,而统管六宫多年的崔贵妃更是同知太太的姑表姐姐。

    颉氏绸庄专做官员们的生意,这些事颉婶儿自然得打听明白,听她虽做出漫不经心的样子,却透着掩不住的喜色,便小心翼翼地问:“京官比外放的总高着半级,平调不就是升迁想是贵妃娘娘的喜事到了”
1...2627282930...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