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阴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指云笑天道1
房彦谦在官场之上没有太多的功名心,一直淡泊名利,也没有足够强大的靠山,加之是北齐忠臣,一直被皇上所忌惮.高熲曾经向皇上举荐过房彦谦,杨坚却没有对他委以重任,只是让他去长葛当了个县令."
(.)
隋末阴雄 第五百五十八章 魏征荐英杰(二)
魏征缓了口气,继续说道:"房彦谦在长葛的那几年,以身作则,把长葛治理得井井有条,即使是被他查出过失,加以处罚的吏员,也都对房彦谦心服口服,百姓们更是把房彦谦称之为慈父.
在仁寿二年的时候,杨坚派出持节使者走遍全国每个州县,对全国所有的刺史和县令作了一次业绩大考核,结果房彦谦被评为天下第一,也被破格提拔为鄀州司马.
长葛的百姓知道房彦谦被调离的消息,一个个如丧考妣,而州衙里的属吏们听到这消息后,也是痛哭流涕:"要是房父走了,我们这些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啊!"
后来为了表达对房彦谦的思念之情,长葛的吏民甚至还纷纷捐款,为房彦谦树了一个碑,以记载称颂他的功德."
魏征一气说了这么多,听得王世充连连点头:"房公之名,我在大兴就听说过,可不知是如此的人材,只是房公现在已经有五十多岁了吧,又是至忠之人,肯和我们这些人一起做这种大事吗"
魏征微微一笑:"房公应该不会肯跟我们一起起事的,但他的儿子房乔,是我的至交好友,其才不下于乃父,而且对当今时局的看法和我,和主公非常接近,若是主公以诚相待,他是一定肯跟我们做一番事业的."
王世充大喜过望:"玄成推荐的人才,又是房公的儿子,那一定是错不了的,这位房乔,现在何处"
魏征说道:"房乔,字玄龄,大象末年生人,但他家里人更喜欢叫他房玄龄,所以他便表字为名,让别人都这样叫他.他父亲出仕为官后.这房玄龄倒是留在了齐州淄菠,那是孔孟之乡,文化气息浓厚,房玄龄十八岁就在州里乡试时排名第一.被举荐为羽骑尉,当了番上府兵的一名军官."
"他来厩报道任职时,正好是开皇十七年的时候,那时我四处游学,每年回家一趟,就正好在那年回家的途中碰到了进京的房玄龄."
"我二人年龄相仿,一见如故,相互间也是推心置腹,好一番详谈.此人的不少见解在我之上,与之相谈.我实在获益良多."
"本来我在乡试中了头名后,也与房玄龄相约大兴相见,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皇上因废太子之事而罢天下乡学和太学,所以这一约定也无从谈起.直到几个月前,我又偶遇回乡娶亲的房玄龄,才又在一起彻夜长谈."
"开皇十八年的那次,房玄龄曾和我论及天下大势,那时候东宫之位虽然争夺已经挺激烈,但是此事只有宫中和一些高官重臣知道,象房玄龄这样的外地士子.是不知道晋王与太子之争的,就连当时在四处游学的我,也对此是一无所知."
"可是这房玄龄当时就跟我直言,说是皇上对东宫太子杨勇并不满意,甚至有所忌惮,迟早会废长立幼.而这一举动会引发其他的皇子们的眼红.都会争相效仿,于是国无宁日,虽然现在天下太平,但是未来的乱世已经是可以预期了."
"当时我对他的这个判断还有些不服气,问他如何能看出先皇对太子不满意的.他笑着说.太子监国近二十年,却落得被挂了个太子头衔,独守东宫,不能参与朝政,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能臣干吏,左右庶子如唐令则,夏候福都是些阿谀奉承的小人,不是治世的能臣."
"相反晋王,蜀王,汉王这几个弟弟的王府中都不乏精明强干的能吏,尤其是晋王杨广,野心勃勃,在朝中四处结交重臣以为援手,这些事情皇上都心知肚明,却对此不闻不问.而且杨勇唯一能依靠的高熲,却在当时已经日渐受皇上的猜疑,以杨勇亲家的身份在朝堂上一再维护杨勇的地位,这是犯忌讳之举."
"所以房玄龄断言,皇上是有意放纵自己的几个皇子,让他们培养自己的势力,以抗衡太子杨勇,而对杨勇则是百般限制,不允许他建立自己的班底,更不允许他真正插手朝政.这样的结果一定是杨勇被废,高熲免官,而其他几个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也会骨肉相残."
"后来的结果果然证实了他的判断,所以说这房玄龄的见识,连我也叹服不已.此人后来又在秘书监任校雠,有一次被号称识人无数的吏部侍郎高孝基看到,有着火眼判官之称的高侍郎也曾对人叹息不已,说是他高孝基一生看过无数官员,都没见过房玄龄这样出色的人材,一定可以成为国器."
王世充突然有点印象,以前裴世矩跟自己一次闲聊时说过,吏部侍郎高孝基曾对他叹息在秘书监一个新来的年青官员实在是大才,必成一代宰辅,这高孝基的眼光非常毒,在开皇十九年到仁寿年间的这六七年时间中,吏部有牛弘和高孝基这对黄金搭档,举荐了大批有真材实干的官员,这也是这些年天下大治的根本原因,而这高孝基的识人之术还在牛弘之上,能得到他这么高的评价,看来绝对是错不了的.
王世充叹了口气:"此等大才,我一定要回到大兴后亲自去延请,只是现在他身有官职,也不会轻易投我门下吧."
魏征微微一笑:"房玄龄既然已经看清楚了时局,那一定也会为将来作些准备,主公现在不必公开招揽此人,只需跟他搞好关系即可,他.现在被调任并州隰城担任县尉,如果主公有意,我可以先去探探他的口风.哦,对了,忘了和主公说了,房玄龄娶的正室,乃是范阳卢氏的女儿,而他的父亲房彦谦,与当朝内史侍郎薛道衡,还有东宫右庶子张衡的关系极好,主公也可以通过这层关系去接近房家."
王世充点了点头:"房玄龄,这个名字我记下来了.除了此人之外,玄成还有什么好的人才可以推荐的吗"
魏征思索了一下,开口道:"冀州衡水孔颖达,不知主公是否听说过"
王世充的双眼一亮:"就是大儒刘焯门下的那位青年才俊"
魏征微微一笑:"我倒是忘了,主公资助过刘焯的书院,当知此人."
王世充叹了口气:"我没有去过刘焯那里.钱也只是托人转的,但听说此人年纪轻轻,才学居然不在一代大儒的刘焯之下,可否当真"
魏征正色道:"千真万确.这孔颖达乃是书香门第.高祖和祖父都是北魏的国子学博士之类的文官,父亲则是北齐的青州法曹参军,跟那房彦谦乃是同僚好友.所以这两家也算是世交了."
"孔颖达八岁读书,日诵千余言,十几岁的时候就靠着家里的累世藏书,孔颖达明悉了服虔所注《左传》,郑玄所注《尚书》《礼记》,王弼注《周易》;于儒经之外,还旁及诸子,兼善历算之学;更长于属文.彬彬焉俨然一少年老成之儒士!"
"二十岁的时候,孔颖达由于天下乡学被废,绝了乡试后上国子监做官的这条路,只能求学于同乡的大儒刘焯."
"主公应该对刘焯这个人了解,刘焯聪敏沈深.学通五经及诸家注解,并对《九章算术》《周髀算经》以及天文推步,测量山海之术,有精到的研究,著作有《五经述议》,见解独到,多所创见.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没有比他更好的了.与当时另一位博学宏儒刘炫,同称"二刘".而皇上废天下乡学之后,天下的名儒和后进学子,或质疑他的学说上门论战,或不远千里来拜师求学的.每天都络绎不绝."
王世充点了点头:"是的,刘焯这个人我知道,性子非常孤傲,脾气还有些怪,上次我派人给他的学院送钱资助.他还怀疑了半天,推辞了几次,就怕有人是送钱毁他清誉,不收这种飞来横财的,我还真是第一次碰到."
魏征微微一笑:"那是因为每天上门找他论战的人太多了,刘焯的儒学观点标新立异,而儒学的经典典籍又因为历代的大儒以个人的见解标注过,而引起了分裂,迁延至今,已经有了不少门户之见.也难怪刘老夫子警觉性高了些."
"不过这孔颖达先去刘焯门下时,刘焯对他很冷淡,可是一年多的相处下来,连饱学宿儒的刘焯也惊叹于孔颖达的才华,欲留他同馆共授学业,也好互相切磋.可是孔颖达却婉言谢绝,回归故里."
王世充的眉头一皱:"这个人是不是太狂了点,学到了本事就把师父给扔了如此忘恩负义之人,我只怕是不敢要的,你我做的乃是大事,若是从他这里事泄,都是灭族之祸啊."
魏征摇了摇头:"主公只怕是想多了,这孔颖达的理想,不是出将入相,博取功名,而是想成为一代大儒,名垂青史,我曾经和他聊过,他一直说自汉以来,历代大家对五经作了注释,这不可避免地夹杂了不同时代,不同个人的看法,也因此而导致了儒学的分裂,现在儒学内部门户林立,相互间争吵不休,已经上升到意气之争,而非单纯的学术讨论,他有意以毕生时间,对五经进行重新的统一注释与讲解,以统一儒学内部的学术争论."
王世充倒吸一口冷气:"此人的志向竟然如此远大,这事情要给他一做成,那就直接成为一代圣人了."
魏征微微一笑:"正是如此,他觉得在刘焯那里,思路会被刘焯一家之言所影响,失掉自己学术上的独立性,所以不惜离开,只是要找到五经的原本,需要探寻不少上古典籍,自汉以来,多年战乱,尤其是五胡乱华,神州陆沉,多少珍贵文献就此散失,所以孔颖达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扶持,还需要有一帮人四处帮他收购那些典籍,主公,你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王世充点了点头:"给他钱倒是不成问题,只是听玄成这样说,此人只是一个单纯的学者,并非象玄成这样的谋士,对我的大业没有太大的帮助,我资助他,每年花个百十万的钱无所谓,可这样有用吗"
魏征正色道:"主公,此人乃是文坛领袖.未来的一代大儒,您既然能想到资助当今象刘焯这样的儒者,以收天下士子之心,当知资助孔颖达的意义."
王世充眉毛一动:"资助刘焯是因为他那里的士子学生极多.也许会有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在我这里派上实际用场,可是孔颖达这样看起来手下不会有多少人,他是完全醉心于圣贤之名,我帮他真的有好处吗"
魏征点了点头:"所谓千金市骨,主公买的不是一个孔颖达,而是天下爱士之名,太子一向亲近江南士人,而疏远北方的学子,如果主公能资助象孔颖达这样的北方才子.必然会收.到北方士子之心,以后投奔您的人,不在少数.要知道,这些士子多数出身世家,吸引了他们.就吸引了他们背后的那些大中家族啊."
王世充没有说话,站起身来踱了几步,摇了摇头:"可这样不就是跟太子摆明了争夺人心吗如果是当今皇上,我这样做不会有问题,可若是太子即位,没准就会以这个为理由害我."
魏征低头想了想:"那我建议现在皇上尚在时,先跟孔颖达搭上关系.每年给个十几二十万钱地资助,这样不是那么显眼,等太子以后真的即位后,看他下一步的举动再说."
王世充笑了笑:"就依玄成所言.到时候我开一张三十万钱的钱票,劳烦玄成跑一趟吧,就当是我给孔颖达的见面礼.改天若是有空.我还会亲自上门拜访."
魏征起身行了个礼:"那我先代孔颖达谢过主公的恩情了."
王世充坐回到了榻上:"除了这二位之外,还有什么有真才实学的关东士子,能入玄成的法眼,向我推荐的呢"
魏征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还有一人.也是大才,只是我建议主公观察一段再决定是否招揽吧."
王世充"哦"了一声:"何人"
魏征正色道:"此人名叫祖君彦,范阳人,文采绝世,若是主公要作檄文或者是文书,只怕没有比此人更合适的了."
王世充一下子想了起来,连忙问道:"就是那个北齐奸臣,害死大将斛律光的祖琫之子吗"
北齐与北周从东西魏阶段一直就在死掐,宇文泰和高欢这对绝世双雄死了以后,他们的儿孙改了国号继续打,打到最后,双方开国时的老臣宿将基本上死得差不多了,而北周的镇国大将就是韦孝宽,北齐的国之长城则是斛律光.
斛律光是高车人,从东魏时期就跟着高欢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更是数次击败北周的战神韦孝宽,堪称国之柱石,也是北齐在国政混乱,一堆皇帝胡作非为的情况下仍然能勉强和北周维持均势的根本原因.
而这祖琫,家中世代为官,他本人也算是文武双全,才华绝世,可偏偏就是人品低劣,堪称极品,到别人家赴宴时就偷了主人家的两个铜碟,去朋友家作客时就偷了朋友的老婆,并非他缺钱或者没有美女,而是本性使然,后来做了粮仓参军之后就贪污倒卖粮食,当了仆射之后便大肆地贩卖官爵,一边对着北齐的皇帝溜须拍马,一边离间皇帝和斛律光这样的重臣大将之间的关系.
斛律光知道这个小人当了宰相之后,每天哀叹:"盲人掌权,国家要完蛋了."祖琫听到之后,怀恨在心,正好此时韦孝宽因为在战场上打不过斛律光,于是使起了反间计,派小儿在北齐境内散布童谣:"百升(百升为一斛)飞上天,明月(斛律光号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扶自崩,槲树不推自竖."
祖琫听到以后,马上觉得机会来了,又加了两句:"盲眼老翁背大斧,饶舌老母不得语."其中盲眼老翁是指被斛律光指为盲人的自己,而饶舌老母则指北齐有女相之称的陆令萱,果然气得陆令萱与祖琫合谋,陷害斛律光.
由于陆令萱是当时的北齐皇帝高纬的乳母,深得高纬信任,说话的价量比祖琫这样的外臣要重上许多,所以在她的唆使下,高纬果然杀掉了斛律光,于是北齐失掉了国之柱石,很快被北周所灭,至于祖琫,在害了斛律光后,也没有得到好报,被陆令萱过河拆桥,贬官外地,最后郁郁而终,徒留千古骂名.
王世充笑道:"我想起来了,这个祖君彦就是祖琫的儿子,此人确有文才,连当代文豪薛道衡都称赞不已,还向皇上举荐过,可是皇上一向崇拜斛律光,一听说是祖琫的儿子,马上就说不用此人,把他打发回家了,想必此人一向也是怀才不遇吧,正好可以为我所用,玄成何故觉得不妥呢"
(.)
隋末阴雄 第五百五十九章 女相的真面目
ps:
感谢书友破灭神殇的月票支持.
魏征叹了口气:"此人才华绝世,可是人品却酷似乃父,那祖琫当年也可称大才,可惜所有的心思都用在贪污**,谋取私利上,甚至不惜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最后也落得个被人出卖,含恨而终的下场,不过也正因此,才侥幸躲过了北齐灭亡后对原北齐大臣,比如陆令萱穆提婆母子的清算,让祖家不至于被斩尽杀绝."
"可是祖君彦上次求官,还是靠的贿赂薛道衡,不然即使他文才再好,薛道衡也不会举荐他,结果被皇上直接拒绝,甚至还因此大骂薛道衡,有皇上一代,只怕这祖君彦都不再可能当官,而太子殿下即位后,用他的可能也不大."
"本来按说绝了做官之路的他,应该是很自然地被主公所招揽,可是我担心的是这样的人并无节操,机密之事不能和他透露,不然他真的有可能去告发主公以求进身之阶,所以我刚才一直在犹豫,是不是要向主公举荐此人."
王世充"哦"了一声:"那么玄成和此人熟吗,可曾有过来往有时候他父亲人品不端,不一定代表他本人也是无耻小人啊."
魏征摇了摇头:"我也只是听过此人的名字而已,也看过他的文章,确实是才华横溢,文才了得,若是作为文书,起草各种敕令,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王世充点了点头:"此人现在范阳"
魏征笑道:"他没当成官,自然只能回老家了.主公有意去范阳见此人吗"
王世充正色道:"范阳是一定要去的,五姓七望中的范阳卢氏,这些年一直没有什么人在朝中任重要的官职,但是仍然不失为北方的一等世家,正好此次一并拜访,玄成可知卢氏有什么出色的人才吗"
魏征微微一笑:"范阳卢氏,乃是位列五姓七望的一等家族了,其最早的祖先乃是姓姜.齐国始祖姜子牙的后裔,因为封地在卢邑,故以地为姓,称为卢氏.秦朝时的博士卢生,曾和徐福一起为秦始皇炼丹,后来隐居燕国的河北涿郡范阳,从此就在范阳定居,成为范阳卢氏的始祖了."
"东汉末年的大儒卢植,当过刘备和公孙瓒的老师,就是范阳卢氏出的最有名的人物,卢植因为在打败黄巾起义后不肯向前来监军的太监行贿,丢官免职,后来复职后又在朝堂上公开反对董卓专权.差点送命,还是蔡邕求情才保了性命,就此回归范阳老家隐居,而他的高洁之举羸来了世人的尊敬,此后子孙世代在魏晋的朝廷中当官.卢家也就此跻身北方一流的家族."
王世充笑道:"卢植可是一代大儒郑玄的同窗好友,师从汉代大儒马融,更是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老师,可是大大的有名.他上马能率军平叛,下马可以治学著书,实在是了不起的人才,只可惜他的著作都毁于战火.现在找不到了."
魏征点了点头:"是啊,只有他同学郑玄注的易经现在流传于世.卢植的子孙代代在魏晋当官,后来五胡乱华时,晋朝在北方最后的忠臣刘琨不甘灭国,在并州坚持抵抗,而卢氏的嫡流子孙卢湛则投奔刘琨.当了他的秘书,负责起草文书,后来刘琨临死前还对他念念不忘,作了一首赠卢别驾诗,流传至今."
王世充叹了口气:"何意百炼钢.竟成绕指柔,大英雄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令人感慨,卢氏之名,也随着这两句诗一起流传.只是这卢湛后来怎么又投降了胡人,做了胡人政权的官唗呢"
魏征微微一笑:"当时整个北方都沦陷了,胡人君主要想稳固统治,就得拉拢这些北方的汉人大族,而有一些大家族,如太原王氏,陈郡谢氏,谯郡桓氏等随着东晋朝廷南渡长江,退保江南了,可卢氏,李氏,郑氏这样的家族却留在了北方,进入胡人的朝廷为官,也让汉家的儒学与传统影响了这些胡人朝廷,最后到了北魏年间更是让北魏拓跋氏皇帝下令全盘汉化,而五姓七望中最可贵的一点就是只在这七个大家族之间互相联姻通婚,并不与胡人混血,这样就保证了这些汉人大家族高贵血统的纯正."
"卢氏的后人卢玄,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时代首应旌命,入局朝廷,代表了北方大世家对刚刚进入中原不久的北魏朝廷的绝对效忠,当时的卢家,崔家,郑家互相联姻,共同进退,当北魏重臣崔浩因为修国史时辱骂了北魏的先祖,全家被族灭的时候,卢家当时的当主卢度世因为母亲是崔浩的妹妹,因恐惧而举家逃亡,投奔荥阳郑氏的当主郑罴,被郑家庇护,后来脱难后娶了郑罴的妹妹作正妻,以加强两家的联系.主公,这五姓七望间的关系,您应该清楚吧."
王世充点了点头:"这些事我都知道,几百年下来,这鞋级大世家已经成了一个庞大的集团,荣辱与共,就是当今的皇上,可以不用关东的其他中等世家,但崔氏,郑氏,卢氏的面子,是不能不给的.只是卢家和郑家自从两个北周奸臣郑译和卢贲之后,也没有人在朝中当大官了,就是郑家还有个郑善果在刑部和大理寺任职,可是卢家的子侄,却是听不到半点消息,前些年还被那燕荣折辱,怎么混成了这副光景"
魏征笑道:."世家的累积和名声是一回事,子弟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是从燕国到北魏这些胡人政权,刚入主中原不久,需要这些大家族撑着,那不管这些世家子弟才学如何,都会有官做,而且那时候的胡人朝廷,是允许这些大家族有良田万顷,奴仆上万的,这也是五姓七望的势力最大之时,主家与庶流几乎垄断了整个北方的田地庄园,没了他们的效忠,朝廷只怕是寸令难行."
"可是北魏末年的六镇大起义却改变了这一切,那些来自北方的普通胡人士兵.怀着百多年在北方喝风吃沙的仇恨,进入中原后就对这些大家族疯狂地报复,所过之处,那些大家族的田契被烧毁.奴仆佃户则被强征入伍,这场大起义不仅摧毁了北魏王朝,也毁灭了超级大世家的经济基础.即使最后北周灭了北齐,重新一统北方,超级世家的影响力也与往日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有人在朝中为官,其根基的庄园与田地,还有数目巨大的奴仆佃户,也已经被大大削弱."
王世充点了点头:"加上本朝开国之初,高熲定下的均田制,更是分了这些大家族的田收归国有.再分给平民百姓,所以五姓七望再难有当年的影响力了,由于我大隋建国以来,征战不断,政策上更有赖于关陇的胡人将领集团.所以官位也多是为胡将集团或者是象高家,杨家这样的新贵家族所把持,以至于范阳卢氏,沦落到被燕荣折辱的地步吧."
魏征哈哈一笑:"主公所言甚是.现在范阳卢氏中最出色的人才,应该是卢楚,此人毕竟有着家中累世的藏书,自幼又好学.只是其人有口吃的毛病,说话很难说人听清楚,所以就没有入朝为官,以前那燕荣把他招过去当长史,还为了这个当面耻笑他和整个范阳卢氏,气得这卢楚辞官回家.再也不奉征调."
王世充"哦"了一声:"原来那个被燕荣羞辱的卢氏子弟,就是这卢楚啊,口吃就口吃吧,此人才学如何"
魏征沉吟了一下:"他的文章才学还算可以,就是为人刻板较真.不知通融,即使是其他的世家子弟,见了他时也会挺头痛,如果让他当一个执法官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可若是要负责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处理,那是万万不行."
王世充的双眼中碧芒一闪:"那就明天一早出发,去范阳,我要亲自拜会一下卢楚和祖君彦."
十五天后,涿郡范阳.这里只不过是一个县的规模,可是却因为出了卢氏和祖氏这两个北方大姓而闻名于世,连这里的县城规模也比王世充走过的绝大多数县城要大了不少,都快赶得上一些下级州了,那是因为这些大家族都不会住在乡野之间,而是多居于县城中,只把一些支流庶家的子弟安置于城外的乡间老家里看守祠堂,这一点,和后世进了城后的人们是一样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