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阴雄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指云笑天道1
"刚才王唗外说了,越国公是太子夺位的第一功臣,那就意味着他知道的太子秘密也最多,据我所知,越国公平时只对自己杨氏一门好,在朝堂上目空一切,得罪人无数,高熲当年位高权重,但待人和气,事事留有余地.因此虽然被罢相,但也算是全身而退."
"可换了越国公,只怕不会有高熲那样的好运气,最大的可能就是帮新皇渡过开始的几年后,慢慢架空.然后论罪灭族.到时候无论是他的子侄,还是他举荐的人,都会跟着倒霉,王唗外要越国公来举荐我当官,那在下只好继续当我的游方道人了."
王世充哈哈一笑:"想不到魏先生不入朝堂,却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那依你看,太子如果将来即位后.不用越国公,又会重用何人呢我继续帮你引见就是."
魏征笑了笑:"太子以后即位,只怕武将方面会依赖现在他的东宫左右卫率宇文述和于仲文,治国的话会起用精明而圆滑的苏威,辅以虞世基,裴蕴这些江南文人.可是这些人我都没什么兴趣投靠.那二位将军都是贪婪粗鄙之人,而苏威之流只会想着投上之所好,牟取私利,并非忠臣."
王世充这下对魏征算是完全放了心,他也决定不再绕弯子了.站起身,正色行了个礼:"魏先生大才,不知是否愿意在王某这里暂时屈就栖身王某希望以后能日日向魏先生请教."
魏征也收起了笑容,站起身,正了正衣冠,郑重地回了个礼:"主公太客气了,魏某以后当肝脑涂地,以报主公知遇之恩."
王世充哈哈一笑,上前拉住了魏征的手,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他的心里一阵激动,多年来,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可以作为军师和股肱的谋士级人物,打天下时固然需要猛士,但是谋臣文士也是一样不能缺的,尤其是魏征这样有真才实学的大才,现在对于王世充来说更是雪中送炭.
王世充和魏征坐回了各自的坐榻,王世充正色道:"既然蒙先生不弃,称我一声主公,那以后王某也托大,直接称呼先生的字了,不知玄成以为然否"
魏征微微一笑:"主公理当如此.您是做大事的人,以后麾下必然也少不得各色俊杰,称字是最好的方式."
王世充点了点头:"不过我还有一事不明,还请玄成不吝相告."
魏征说道:"主公但问无妨,我一定知无不言."
王世充说道:"我没有显赫的家世,甚至祖上还是个胡人,在朝廷也不算高官,做生意虽然赚了点钱,但也不是非常张扬,象越国公那样到处购置房产,甚至我的商铺也都打着不同的牌子经营,象今天这样一掷万金出手买马的事情,也是十余年来第一次做,即使是在朝中,不少世家子弟也并不知有我王世充这么一号人物,玄成虽然大才,但毕竟没有入朝为官,又为何愿意投身我这么一个声名不显的人手下呢"
魏征微微一笑:"主公的大名,其实在民间,尤其是在士子之间,比你想象的要大,那些世家子弟们其实已经和普通的民间士子来往不多了,他们的圈子很小,也很封闭,虽然不乏人才,可是更多膏梁纨裤子弟,不知主公的名号,实在是很正常的事."
"但主公在五年前皇上罢天下乡学后,就一直暗中资助天下的民间学堂,如缑山包恺包先生,信都大儒刘焯刘先生等,都受过主公的资助,虽然主公没有公开你的名字,但是学子们还是多方打听到是您出的资,加上您南征北战,并有能名,因此主公在天下士人中间的地位,比您想象的要高,若非如此,我也不会一听说是您,就下定了投效的决心."
"还有一点,世家子弟们或者因为门户之见,而轻视先生,但在我们这样的寒门学子,草根士人们看来,先生虽然出身不高,但自强不息,以商人之子的身份精通兵法,熟读经史.活学活用,一路奋斗到了今天的地位,这是件受人尊敬的事情,又怎么能看不起呢至少我魏征.是只有敬仰的份."
王世充点了点头:"玄成以心待我,我这里也不应有所隐瞒,刚才你说越国公扶太子登位之事,确实背后涉及了太多不能为外人所道的黑暗内幕,而我也在越国公手下,对此事出力颇多,你所说的将来太子登基后,会清算越国公,而到了那个时候,恐怕我王世充也无法幸免.我以心待玄成先生,不能拖累你,还是请先生自便吧."
魏征的脸色微微一变:"主公当真也参与其中了"
王世充正色道:"这件事情上我不会.和玄成开玩笑,不少大计是越国公和太子亲自商议而定,而具体执行和操作的.就是我王世充了,尤其是在打倒高仆射一事上,由于大将王世积是我的死仇,当年南征时为谋夺我家产,害死我大哥,也让先父含恨而终,因此我为报此深仇.也和越国公一起设计将高仆射与王世积一起打倒,可以说我是太子夺位的关键人物."
魏征的嘴角勾了勾:"想不到世间皆传主公乃是高仆射一手提拔起来的亲信,而真正的事实却是如此,你难道是为了报父兄之仇才假意投靠高仆射的吗"
王世充摇了摇头:"那倒也不是,高仆射洞悉一切,对我和王世积的恩怨早已经查得清楚.他不想为了我得罪王世积和他背后的关陇大将集团,但又爱惜我的才华,所以对我多方关照,我也正是因为要报高仆射的恩情,几次三番地警告过他不要与前太子杨勇走得太近.只可惜高仆射那时已经无法回头,最后我只能转而与越国公联手,借着王世积谋逆之事,将高仆射一并打倒,也算为废太子杨勇,搬掉了最大的一块绊脚石."
魏征叹了口气:"这么说王世积的那个谋逆案,是个冤案了"
王世充冷笑道:"不,王世积确实有谋逆之心,当年就是为了给自己冷私兵,才会上门谋夺我王家的家产,为此不惜在南征陈国时设下圈套,企图借陈军之手杀我兄弟三人.而举报他的皇甫孝谐,是跟随了他多年的头号狗腿子,那些谋逆之事,也并非凭空捏造,我所做的只不过是加一把力,设局让这两人反目,最后狗咬狗罢了."
魏征点了点头:"如此说来,主公倒也并非陷害忠良,可那虞庆则和史万岁又是怎么回事,也是与主公有仇吗"
王世充正色道:"虞庆则之死与我无关,当年他出使突厥时收了突厥可汗数千匹良马,又曾经在皇上的宴会上借醉装疯,无礼之极,恐怕一早就惹得皇上动了杀心了,而杀他应该是对当时还在位的高仆射的一个警告,要他放弃支持太子,只可惜高仆射不听,最后被皇上利用王世积之案,一并打倒."
"至于史万岁之死,则是越国公杨素的一手策划,目的是打击一切有可能借军功上位,挑战他地位的人,我事先并不知情,甚至在得悉此事后还设法劝谏过史万岁,让他收敛,只可叹那史万岁全然不懂政治,恃胜而骄,终至杀身之祸."
魏征的眉间舒缓了一些,他继续问道:"那请问主公,现在对于太子,对于越国公,究竟是何想法呢"
王世充叹了口气:"当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一边设法升官,以光宗耀祖,另一边寻机报父兄之仇,现在大仇已报,可是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成太子的眼中钉,肉中刺了,与太子殿下合作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太子心机深沉,极会作戏,绝非外界风传那样礼贤下士的一代明君,所以现在我也很苦恼,想要游历天下,看看以后如果我王世充激流勇退,隐退朝堂后,何处可以作为栖身之所."
魏征微微一笑:"主公,你放心吧,玄成既然刚才已经约定追随您,那这辈子就不会有二心,您也不必故作此言,来测试我,如果您真的思退,那也不会来这民风剽悍的河北之地,而是应该去蜀中,或者是江南三吴民风柔软之地,做个逍遥自在,与世无争的富家翁了.原来我以为您来这里是为了想着对付汉王杨谅的办法,可听您这么一说,只怕您是希望汉王能争点气,跟太子长期相持,这样才对您最有利吧."
王世充的眼中碧芒一闪,摸着自己的胡子,苦笑道:"玄成啊,真是什么事也瞒不过你,确实,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太子若是登基得太顺利了,那不光是越国公,就是我王世充,只怕也难逃被灭口的下场.其实我也不想走这条路,天下太平盛世,我即使不当官,也可以做生意赚钱,何必要冒这掉脑袋的危险呢,玄成若是有其他的良策可以让我自保,还请教我."
(.)
隋末阴雄 第五百五十七章 魏征荐英杰(一)
ps:
感谢书友h,千里马0208的打赏鼓励.
魏征正色道:"主公,我想问你一件事,太子真的是那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吗,世间风议太子礼贤下士,亲近文人,若是说出于对越国公权势的忌惮,在上台之后将之除去,这并没有什么,可是他的本性真的如你所说的那样邪恶吗我等身为人臣,首先要做的还是考虑扶君王,夺位时可以用一些奇招诡计,但现在大局已定,行臣子正道难道也不可以"
王世充叹了口气:"玄成啊,你是真不知道太子的真面目,我说几件事情你就知道这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了."于是王世充压低了声音,把当年灭陈时杨广想要抢夺张丽华,在独孤皇后面前十年如一日地演戏,设计陷害杨广和杨秀,就连猫鬼案和巫蛊案的事情也都提到了,听得一向镇定从容的魏征也是瞠目结舌,冷汗涔涔.
直到王世充全部说完后,魏征才长叹一声:"想不到太子那温良谦和的外表下,竟然是如此地心如蛇蝎,我大隋江山若是落入此人之手,势必天下大乱."
王世充自己说起杨广多年的这些事情,也是越说越害怕,越说越沉重,他顿了顿,给自己倒了杯水,一饮而尽:"玄成,你觉得碰到这样的君王,我还应该做忠臣,进谏言吗"
魏征摇了摇头:"此人若真是这样压抑个性,全为皇位,一旦失去父皇的管束后,一定会穷奢极侈,荼毒天下,若是他对内大修宫室,对外发动战争,必使得天下民怨沸腾,即使他能迅速击败汉王.得到天下,恐怕也非万民之福."
"而且但凡昏君暴君,是听不进逆耳忠言的,向这样的人进忠谏.那无异于自寻死路,除了在史书上留个好名声外,一无是处.主公当不可做这种愚忠之人."
王世充微微一笑:"那玄成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魏征思考了一下:"若真如此,就应该结交豪杰,收买人心,为未来作准备了.若陛下在这两年内去世,汉王势必会起兵夺位,但他没有大义名份,手下缺乏良将领兵,又不得关东士子的人心.必败无疑,主公切不可把宝押在汉王身上."
王世充点了点头:"这个是自然,我是想问汉王兵败,太子坐稳了皇位后,我怎么办"
魏征笑了笑:"主公的做法无非两种.一是投其所好,如果太子是这种昏君,那他登了位后需要的不是忠臣能臣,而是奸倿之人,要为他营建富丽堂皇的宫室,还要为他挑选天下美女,主公富甲天下.做到这两样当不是太难,只要能让他高兴了,那以前知道他的那些夺位秘密,也不会成为你的死罪."
"第二种嘛,就是激流勇退,暗中结交英雄豪杰.以待天下之变,大隋有着强盛的国力,但也因此人口激增,这二十多年下来从北周末年的三百多万户增加到了九百万户了,其实强盛的外表下已经隐有危机.当年高仆射制订的均田制,给每个成年男丁八十亩公田,二十亩永业田,在一些地方已经难以为继,只不过这些年风调雨顺,加上对外没有大的战事,看起来矛盾还没这么尖锐罢了."
"由于当今皇上崇尚节俭,各级官唗也不敢太过招摇,因此可称盛世,但若是主上穷奢极欲,那么豪强世族也一定会互相攀比,疯狂地敛财,侵吞民田,加上大兴宫室需要役使天下百姓,到时候会民怨沸腾,关东一带本就不算太平,若是汉王果真起兵,这里肯定会被加大打压和管制的力度,最后此地豪杰必不堪压迫,只会揭杆而起."
"依我大隋律令,关东之地是不设府兵的,如果想要镇压,必须得从关中和其他地方的军队抽调,遣将出征,主公到时候可以趁机掌兵,一边剿灭各地的民变,一边观察局势,趁机壮大自己的势力,一旦时机成熟,即可起兵取而代之!"
魏征说到这里时,虽然声音很低,但每个字都是铿锵有力,配合着他坚毅的表情和眼中时不时闪出的森冷寒芒,让王世充心中也是吃惊不小,没有想到这魏征瘦弱的外表下,竟然有一颗如此决绝果断的心,这等谋逆之事,别人听到了都能吓得尿裤子,而他说起来却如家常便饭一般,面不改色,实在非常人所为.
王世充低声道:"玄成所说的时机成熟是指什么大隋的军力之强,武功之盛,你应该也清楚,区区变民军,又怎么可能真正动摇大隋的根本当年江南大乱,三吴之地几乎一夜之间全部反叛,可是大隋江北的驻军一到,就轻松平定,此事是我当年所亲历,玄成是不是对天下的局势过于乐观了"
魏征微微一笑:"当年江南的反叛,只不过是江南一地的陈国遗民,一时间不愿意接受隋朝的统治,不愿意自己家族在南朝几百年的特权被剥夺,而煽动自己的庄客佃户们进行的一次规模有限的反抗而已,没有明确的组织,也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燎原之势,自然很容易就能平定."
"可若是昏君当政,滥用民力,那损害的可就不止是江南一地的百姓和士族利益了,若是天下人都苦于暴政,那各地盗贼必定蜂拥而起,就象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天下震动,调了哪里的军队去镇压,那军队原来驻.守地的百姓说不定也会跟着造反,而大隋的各地主力军队,就会象救火队唗一样,成天疲于奔命,所谓人心尽失,天命已移,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王世充摇了摇头:"情况只怕不至于这么糟糕,江南之乱也是整个东南几十个州郡的大叛乱,也就不到半年时间即被全部平定,而少数占山为王的盗匪,只要在各地的中等世族与豪强自行募集庄丁部曲,即可剿灭,也许连朝廷的大军都不用出动呢."
魏征猛地一拍大腿:"若是朝廷派兵遣将,扑灭各处的盗匪变民倒还好,至少还有迅速平定叛乱.稳定局势的可能,可是只要让各地世族豪强自行募兵,那魏某敢肯定,大隋必亡!"
王世充"哦"了一声:"愿闻其详."
魏征正色道:"别的地方不好说.这山东和河北之地,原来就是北齐故地,又多绿林响马,民风强悍,朝廷为了防止这里形成强大的武力,甚至不允许这里有府兵存在,而从北周到大隋,这里出身的人也很少有人能在朝廷里位居高位,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才华,而是因为大隋一向过于偏重出身关中的大世家了."
"举个例子.就好比青州名士房彦谦,在齐地也算是响当当的名门士子了,才名著于当世,北齐灭亡后曾经以本地郡望的身份劝说占据州郡的原北齐守将投降大隋,可是隋室却长年没有征用此人.直到开皇十五年的时候才让其入朝当了一个八品的中县令."
"房彦谦不仅有才名,而且实际处理政务的能力也极为出色,在两次天下各地地方官的考核中,政绩均为全国第一,但同样不得提升,到了现在也不过是一个八品的巡查御史而已,主公.若说世道不公,打压歧视,我觉得这房彦谦比你的遭遇更加不公平呢."
王世充微微一笑:"房县令的事情我也听说过,确实可惜,不过据说是因为他在齐地的影响力太大,以前在北齐官也做得不小.所以才不得重用,而且大隋州一级的刺史和长史,司马等官职往往是留给功勋家族的后人们的,外人确实也很难进入这一体系."
魏征说道:"我只是举一个例子,象房公这样的大才也是如此待遇.更不用说齐地的其他家族了,五姓七望这样的超级世家大族,只要不是早早地迁入关中的,也都过得不如意,如范阳卢氏这样的超级世家,前些年竟然被燕荣这个粗鲁的武夫随意凌辱,所以关东这里的世家,无论大小,都有着极深的怨气,一旦他们有自行掌兵,剿匪平叛的合法权力,那我敢肯定,会掀起比当年江南之乱大上十倍的滔天巨浪,而关东之乱,足以葬送整个大隋."
王世充点了点头:"那如果汉王起兵,这些关东的士族豪杰,就不会顺势响应吗"
魏征笑着摇了摇头:"隋室对于北齐故地的山东,从北周时代开始一直在不停地打压,已历三十多年了,高熲的均田制,把天下豪强之田拿出来分给普通的民众,又不允许大家族有众多的仆役,这就是从根本上针对这些关东的家族,使其形不成魏晋时代那种良田万顷,奴仆上万的实力,自然也就没了聚众和朝廷对抗的本事,现在即使是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的普通支流,也就是家产百十亩,仆役数十人的规模,生计自然是不愁,可是要想和官府对抗,那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汉王起兵,由于这是杨氏的内战,而且应该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所以关东世家很少有人有能力,也有意愿参与进去,让他们起事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天下大乱,关东盗贼蜂起,朝廷无力派兵征剿,而让这些世家自行募兵讨贼,就象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一样,世家豪强们在讨平贼寇的过程中积聚自己的力量,最后形成各路诸候,到了最后,朝廷发现盗贼已灭,可是各路群雄又重新并起,开始逐鹿天下."
王世充长出一口气:"先生神机妙算,王某实在佩服.那依先生所见,我应该选择哪条路呢"
魏征沉吟了一下,说道:"主公若是走第一条路,就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太子绑到了一起,名声只怕不好,将来即使想要自立,也会背上一个奸臣之名,但好处是能相对平安地渡过天下大乱之前的这段时间."
"如果选择第二条路,那好处是可以尽量多地切割和太子的关系,以后若是他没有成为昏君,也不来找主公麻烦的话,主公自然可以安心地在民间做起生意,也不失为退保之道,若是能等到天下大乱的时候,以主公的钱财与人望,趁势而起.亦可逐鹿天下,成为一方霸主."
王世充哈哈一笑:"玄成,你这等于没有说啊,这两条路的优劣我都很清楚.我是在问你觉得我应该选择哪一条"
魏征微微一笑:"主公,我只是谋士,谋士的作用就是分析种种可能,提出条条道路,至于最后如何抉择,那就是看主公的决断力了."
王世充点了点头:"你说得很不错,我再告诉你一件事,皇上自从独孤皇后死后,也彻底没了约束,夜夜酒色无度.身体已经垮了,现在是靠着吃方士炼制的红丸春药硬撑着而已,撑不了几年,所以我们现在得早作准备,你说的事情.我还要仔细考虑一下,皇上归天之后,汉王基本上是必.反的,到时候先看看他这次谋反的结果再说."
魏征正色道:"主公英明,一边布势,一边作好两手准备,这样可以有备无患.魏某不才,愿意留守河北,为主公设法招纳关东英杰."
王世充喜色上脸:"是么那样的话太好了,只是关东之地,有什么英杰之才,玄成可否推荐一些这些人是否愿意来我这里呢"
魏征早已经胸有成竹.不慌不忙地说道:"关东一向是汉人世家的聚集之地,也许武将方面没有关陇的胡人集团出色,但论起文才和谋士,那是一点也不缺的."
"前面说过的章丘房彦谦,就是关东地区的名士.房彦谦祖籍清河,五胡乱华时,鲜卑慕容氏进入中原,建立了前燕帝国,房彦谦的祖先在前燕王朝里当了一个官员,后来燕国被拓跋鲜卑击败,残存的宗室和族人分别在青州(今山东)建立了南燕,在辽东建立了北燕.而房氏先祖也跟着去了青州,并从此定居在那里,成为青州的名门大族,世代为官.
南燕后来被东晋所灭,随着刘裕代晋,又成了南朝宋的领土,后来北魏夺取了青州,在北魏分裂成东西魏,进而变成北周和北齐时,青州又归了北齐.
房彦谦出生时,正是北齐年间,他从小就没了父亲,从小在舅舅家长大,长兄房彦询很惊奇于这个弟弟从小就表现出的过人才华,亲自教他读书认字,房彦谦七岁时就能背几万字的书,让房氏宗族都惊异于这个孩子的天赋.
房彦谦后来跟随博士尹琳学习,手不释卷,通览经史,文章书法都是一时之绝,十八岁的时候就被北齐的广宁王,齐州刺史高孝珩征召为州主薄.
当时已是北齐末年,由于君昏臣庸,文恬武嬉,北齐境内已经是一副末世之像,多数州郡都是贪官污吏横行,盗匪遍地都是,法令废驰.而房彦谦所在的齐州却是一片清平世界,法令公正严明,无论是吏民都对这位年轻的房主薄敬畏不已.
北周攻破北齐都邺城(相州)后,房彦谦痛惜国家的灭亡,不甘心做亡国臣子,还准备召集州郡中的豪杰壮士,图谋复国.只是后来北齐各地守官都迅速投降,房彦谦一看大势不可挽回,只得作罢,解散乡勇,自己回归乡里.
北周灭北齐后,周武帝任命了柱国辛遵为齐州刺史,来接管齐州,可是路上被盗贼所劫持,房彦谦听说此事后,给那盗贼首领写了封信,晓以利害.那盗贼一向敬仰房彦谦,收到信后便把辛遵送回了州衙门,还带着附近的大小盗匪首领一起自首.
房彦谦在北齐灭亡一直到我大隋代周的这段时间里,都是闲居乡里,不肯出来做官.直到开皇七年的时候,由于齐州刺史韦艺的一再推荐,房彦谦盛情难却,只得出来做官,担任监察御史,专门负责巡视全国各地的州郡,考察州郡长官的施政得失.
高熲当时担任尚书左仆射,也直接负责这些监察御史的管理与考核.房彦谦曾经在述职的时候引经据典,结合自己在巡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御史工作进行非常深刻的分析与总结,让一代名相高熲听到以后都叹服不已.
在那次对话中,高熲向房彦谦询问了他所巡视的陇西秦州一带十余个州的情况.房彦谦对每个州郡的钱粮赋税,地理人口和风土人情都是如数家珍.来高熲在召见这些州郡的刺史,司马们集体述职的时候,这些人对本州郡情况的了解还不如房彦谦来得详细,致高熲叹息道:"与诸公谈事,还不如去问房御史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