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昭武大帝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帝道教主
不过也无须心灰,灵活的手段和丰富的阅历,朕都可以获得,就是需要生活多多的历练。
按照后世阳明先生的观点就是---知行合一,知在行中的,行在知中验。运用所知,结合实践,多多反思,尽早成长,方可护住江山不倒,臣民不再枉死。
不过要命的事,容朕成长的时间已不多矣,少则半年,多则一年,朕要么身死,要么再掌大权,若不能成长为一代雄主,悲剧便会尾随历史而来。
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而朕要走的,便是改变或者引导历史潮流之路,一条看似通透,却是无比艰险之路。
从诛杀董卓,吞并诸侯,到一匡天下,开疆拓土,进而重开大汉盛世。这一路,不仅仅是大汉再起之路,更是自己成长之路。
这一路,要抛弃的东西,可能是前世最在乎的;而要掌握的东西,可能是以前最唾弃的······





昭武大帝 第四章:夜宴
在辇中,天子一边反躬自省,一边思考如何忽悠董卓。刚才董卓的表现,大有异样,具体何为,虽有不解之处,但绝对跟“亲情”有关。
董卓年近六十,却无子嗣,虽然在世间流传说:董卓---乱国奸贼,上天必降大灾罚之,断子绝孙,日后必被点天灯而死。
传言虽有所不实,但是日后董肥肥的确被点天灯,烧足了三天三夜。
根据少年的记忆,董卓本有幼子,就是但在几十年前夭折,此后便再无子出。
看是今天,董卓在某一瞬间,把朕当做其子,不然凭此獠的本性,断不会做出如此之事。
如此的话,忽悠住董卓确实有所可能。
以后一段时间,朕不仅要装孙子,更要装儿子了······
龙辇滚滚往前而过,就像时间一般,一去不复返。
路边百姓的哭声和军士的打骂声时不时传入辇中,一遍又一遍的挑战当今天子---刘协的极限,幸亏此时身旁只有一熟睡的董贼,不然天子铁青脸上的狰狞之色怕是会让董党之人惊心不已。
闭上眼,少年前世记忆中的一些片段不由再次浮现,有被贼人活活煮死,而后被董贼大快朵颐;有袁氏一族,血流成河,尸横遍地;有都城洛阳,火光连天,哀嚎延绵数百里。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冲击着这个来自21世纪和平年代之人,纵然前世今生刘协都不是脆弱之人,但这样的经历足以让人反胃。
屏住呼吸,刘协深深的进入沉思之中。
来此乱世,必会遇到数不清的阴谋和杀戮。若想真正的成长起来,为一代雄主,那么厮杀就不可避免,血淋淋场面也会时常看到。
如此,再次回味那些血腥的场景,刘协也觉得并没有那么可怕,甚至是还有一丝渴望,渴望着鲜血,渴望着杀戮。
再次深吸一口气,压下内心的杀戮之气。
朕终有一天会步入杀道之中,但决不是今天!
夜色降临,肚子在抗议,而用膳时间也将至,今晚有要事需做,而一旁的董肥肥就是关键,为了让他配合,装装儿子吧。
刘协轻轻呼唤醒董卓:“哎呀,咱家竟然在龙辇中睡着了,咱家该死,陛下恕罪。”说着翻身起来就要行礼下拜。天子伸手拖住,却发现董卓已经止住,看着脸上布满笑意的董胖子,哪有丝毫歉意。
天子不露怒气,拉起一张“真诚”笑脸:“国相为朕操劳久矣,如今又伴驾照顾朕,有所劳累,在所难免,朕岂有怪责之理。董卿如此待朕,朕岂能不尽孝。”言罢扶起董卓。
尽孝!!!陛下是口误,还是······
这几年的夙愿难道要达成了吗?一贯见过风浪的董卓,此刻内心也是止不住的激动。
“董卿,这几日朕亦是未见众位公卿大臣,怕流言将起,不若今晚宴请众大臣,以消慌恐,卿以为如何?”刘协试探的问着。
要请那群伪君子,董卓内心深处是不愿的,但是看到一脸期盼之色的天子,想起刚才天子的所作所言,为不破坏刚刚建立起来的那份美好,董卓便应下:“一切按陛下之意,咱家这就去叫人准备。”
董卓走后,刘协脸上露出久违的喜色,看来刚刚的推断是对的,想当年,董废皇兄少帝而立朕,除了显示其权势之外,当初自己的封号“董侯”以及是被董太后所养又是另一大原因。
因为董卓和董太后是同族之人,所以在董贼心里,恐怕是想凭此关系,来拉近和朕的距离,好掌控于朕。而且很有可能,在朕登基之前,董太后和董卓还达成了某种交易。
毕竟董贼废皇兄少帝,弊处何其大哉。
若是为了展示权势,而行废帝之举,何其蠢也。能混成大汉第一军阀,进而掌控洛阳,口衔天宪,令众诸侯眼红嫉妒不已的董肥肥,会看不到这些弊端?
那么董贼废帝,就是公私皆有了,于公是为大汉立一个贤明天子---朕也;于私有两个方面,一则显示权势,一则幼儿皇帝容易控制,何况这位天子未登基前还顶着一“董侯”之衔。
刘协忽的又想起一手养大自己的那个慈祥老太太,如今已撒手人间,却他没有来得及尽孝,而对前世的父母亲也是,难道注定---朕是不孝之人?
胡思乱想一阵后,只听外界礼乐大起,刘协忙收住心神。随后又有太监来引路,行至夜宴之地。只见高台之上,有两桌席位,正中央的便是天子的宴席,那么左手边略低一处就是董贼席位。
百官席位俱在下方,中间一些宫女在轻歌曼舞。
高台之下,百官俱在,有太傅马日磾,司徒王允,司空杨彪,人中吕布,也有董卓其弟董旻、侄董璜,而李儒因为要布局暗算联军,便不在场。
李儒不在,等下谋划之事便有八、九分把握,真是天助朕也。
一路走来,三公九卿大臣只是轻轻抬头看了下安好的天子,便不再有其它;反观董氏一族,俱是满面喜色,一度春风得意之感。至龙椅边,转身面向大臣,百官行礼,免礼就坐后。
刘协看着旁边的董卓,正在其座位上一反常态,不再骂骂咧咧,不再急于展示权威,反而自饮自乐。
看着这冷清而又诡异的场面,于是便道:“来人,在朕旁设一席位。”
而后对着董卓:“董卿,且到这里来。”
董卓点头后,便有太监移动坐位,董贼表谢后,拍拍屁股,大大咧咧的坐下,亦是不言语。
刘协只好作开宴之语,抬起手中的酒杯,先对着董贼,然后顺势对着百官。
“前几日,朕身体不适,到让诸卿担心了。今日夜饮,一则表董卿为国操劳之功,二则叫诸卿安心,朕已无碍。”说罢,一饮而尽。
董卓言谢后,先饮一樽,气氛才有些活跃,随后轮到百官,说的就是一些“陛下自有上天和祖宗庇佑,定然会福寿安康”之类的话。
酒桌上氛围搞起后,不论是何种场合,在哪个年代,都是热热闹闹的。
大臣们不知是假装还是确有其事,反正底下是一片热闹之声,期间还有逗比吕布耍了几把剑助兴。
有心的大臣都在默默的关注着,眼前的这个少年天子,今日行为,和往日大有不同,不知陛下今天到底想何为?
看着一脸漠然的董卓,刘协知道,装儿子的时间到了。
只见当今天子,拿起手中筷子,夹起一片猪肉,放在董卓嘴边。此时的董卓也很是意外,等到刘协扬了扬手,一脸愕然的董卓才张开嘴,吃下这道不知是恩赐,还是包含“亲情”的猪肉。
吃完肉的董卓,脸上倒是荡漾着某种幸福的色彩。
大臣们看到高台之上的权臣和幼儿皇帝,此刻宛如一对正在享受天伦之乐的父子,如此父慈子孝的画面让群臣更是不明所以。
末席有一面长无须者,更是一脸讶然之色。
原本有些喧闹的酒宴此刻又复平静,可是这平静之下,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惊涛骇浪,却叫人不得而知。




昭武大帝 第五章:曙光(一)
一片小小的猪肉,当然不足以喂饱董肥肥,但是那份肉所包含的“亲情”却使得董卓心满意足,满面红光。
看着满脸真诚之色的少年天子,二十年前的场景再次浮现在董卓眼前,令其失神半刻有余。
只见刘协又欲夹起牛肉,似是想要再喂,董卓急忙先天子一步夹起牛肉:“陛下恩赐,咱家无以为报。这牛肉肥美多汁,陛下身体才好,此肉可强筋健骨,补血暖胃,陛下尝尝味道如何。”说着,缓缓送至刘协嘴边。
刘协微笑着张开嘴巴,吃下这位权臣的还礼。但是也不回谢,只是眼睛和脸部都布满笑意,似乎一副理所应当之样。
吃完牛肉,双手摆在腿边,略微打个嗝,身体轻轻前后摇了几下,轻轻的甩着腿,做出一副撒娇之相,指着桌上的一道菜,说道:“此乃何种鱼,竟如此大块。”
“陛下,这是鳖鱼,在黄河中捞起,足有百岁之龄,可谓大补之物。”董卓言罢,又一脸幸福的夹起甲鱼肉,小心的挑掉骨头,还放在嘴边,轻轻的吹下热气,一副期盼之色的送到天子嘴旁。
坐下的董氏一党这时候觉得脑袋不够用了,这样大反常规的场景真是让他们的大脑短路了,是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天子这么爱护国相了,什么时候开始天子不怎么仇视我们了,一直暴戾的国相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这样一副慈祥之态了。
这些问题像一万头草泥马在他们面前奔腾而过,留下的只是莫名其妙。
但是底下的汉臣们可不这么想,如果说一开始陛下的表现有些奇怪,但是刚才的行为却是让在座的有识之士豁然开朗。
当今天子不仅是在忽悠董贼,也是在向众公卿大臣示意,示意作为天子的成熟与睿智,更是向大臣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先蒙蔽董贼,再徐徐而杀之。
众大臣想到此节,原本宛如一滩死水的夜宴氛围,瞬间高涨起来,觥筹交错,人人脸上笑意不止,倒是董贼的亲属有些谔谔然。
一顿宴罢,吃的众臣五味复杂。忽然外部有哭喊之声传来,接着又是一阵骚乱,只听坐上天子道:“不知发生何事,使得百姓如此哀嚎,董卿可否差人一观?”
“陛下,不过是些贱民罢了,待咱家叫人打发了,定不叫此等乱民打扰陛下兴致。”说着董卓就要吩咐吕布去驱赶百姓。
没等董卓吩咐完,刘协便执住董肥肥的手,说道:“董卿,百姓拖家带口随朕西迁,朕岂有相弃之理,不若差人前去,看百姓有何请求。”
虽然被搅了宴会的兴致,但是架不住天子的苦苦要求,董卓不知道那群任其西凉将士随意打杀之辈,天子却为何如此在意。不过刚刚和天子的“幸福”时刻打消了董卓往下想的念头,只好下令让人前去一看。
不久后,来人禀报,原来是一对夫妻相继饿死,唯有留下一女在大哭,其余百姓感同身受,也是一并伤心流涕。
“不想却是如此,昔日文帝有言:天下治乱,在朕一人。如今百姓饥寒交迫,叫朕如何安心。”说着,坐上的少年天子掩面而泣。天子一哭,群臣自乱,不少大臣亦是跟着大哭。
“呔,有何好哭的。一群贱民而已,死了就死了。在说有咱家在这,谁敢乱来。”董卓看着底下一副哭丧的场面,不由起身大声喝到。
在董贼的淫威之下,场面一度平静,更没有大臣敢于当面驳斥其言论。
众大臣当然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董贼之过,可是早已习惯沉默的他们,谁又会为民请命呢?
喝住完众大臣,董贼又回过头,轻声安慰刘协:“陛下,不要当心。有咱家在,没人可伤圣上。咱家可不怕民变,当年黄巾之乱,咱家不也平定了。”
真不要脸啊,董肥肥。黄巾之乱时,卢植围困张角,久攻不下,然后换你丫上阵,被狠揍了一番不说,要不是刘备三兄弟赶到,你这猪头早就不保。再说,黄巾之乱平定者,乃皇普嵩也。
不理这货的无耻,刘协止住哭声,起身执董贼手:“国相息怒,不若招那名孤女上前,朕有话要问。”
董贼虽然不知道这位天子的目的,但是看到其一脸的坚毅之色,又让其想到几十年前夭折的幼子,太像了,真是太像了,怎么都是那么的倔强······
就是因为太像了,咱家当初才会不顾一切的推陛下上位,哪怕是因此得罪了整个天下,咱家也不惧。
失神中的董卓也不知为何,直直的点头应下。这倒是惊住了在座的大臣们,什么时候董贼如此好说话。
众臣举目望去,发现不少人恐怕已经猜出这位少年天子的举动,但是他们担心的是这样会打草惊蛇吗?
就在这杂想之际,有一蓬头垢面,身着麻布粗衣的瘦弱女子被人搀扶上前,只在御前低头跪下。
“朕问你,西迁之时,为何不带足粮食。”刘协假意问起。
“民女家中并无余粮”这个身材单薄之瘦弱女子,一脸漠然的答道。
当然没有余粮,这年头连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何况是你一苦困之家。
“既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刘协神色极为淡然,语气轻飘飘的。
何不食肉糜?这句话一出,便让此瘦弱女子抬起其高傲的头,看着眼前风轻云淡之色的天子,一股绝望的气息涌向心头,眼泪随之而下,洗过那由炭粉抹过的双颊,留下两条白皙的肌肤莹莹生辉。
另一边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众大臣,听到被寄以厚望的天子说出如此诛心之话时,无论内心作何感想,脸上表现的没有什么异常。
这就是差距啊,老百姓和政治家的差距,再过几千年也拉不平的差距。吐槽完后,刘协也不想再逗众人,尤其是那个善于自我保护的瘦弱女子。
“此诛心之语,乃弘农王兄昔日所言。朕初听闻时,虽尚年幼,然却力驳之。”刘协不要脸的道。
弘农王,就是汉少帝刘辩,刘协的皇兄,无论怎么说,刘协当初都是踩着其尸骨做上这个皇位的。向死去的兄长泼脏水,于情于理不合,可是如今天下皆思少帝,皆言少帝。到让刘协这个皇帝之位,坐得有点名不副实。
诛杀董贼之后,刘协就会重掌大权。而后与诸侯争锋之时,继承皇位的正确性就有待商榷,倘若到时候诸侯另立新帝,朕将来会很受束缚。
所以为了朕皇位的来源正确,为了大汉江山,只好将污名泼向刘辩,不仅是现在,以后也是要。
只有把刘辩彻底塑造成昏庸无能,不足以继承大统的角色,朕的皇位才来的正统。




昭武大帝 第六章:曙光(二)
舆论这个阵地,你不占领,敌人就会拿下!---毛太祖语录。
要想掌控好舆论,明里暗里都要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想到此,刘协决不会让此阵地落入世家大阀之手,否则日后行事定会束手束脚。
而且此刻的少年天子,已经初步定好了计策,在以后如何拿下东汉这片舆论阵地。
众大臣听完天子所言,大脑一时间有点不够用了,昔日少帝虽然没有当今圣上聪慧,但是并非傻子,何以会有如此之话---既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况且以前也没听人说过。
对于这位少年天子有意要污兄长,来确立自己正统帝位的行为,就算在座的大部分大臣脑洞再大开,恐怕也会受局限于这个年代,脑补不到真相。
当然也有看的清的大臣,不过都是些聪明之人,而聪明的人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嘿,咱家当初废弘农王而立陛下,就是因为这句话;而且先帝遗诏陛下当进天子位,却被废后何氏篡改。幸亏咱家有先帝遗诏,不然这天下臣民都会被蒙蔽。”董贼一脸自得的道。
遗诏,你有倒是拿出来啊!众臣心中对董贼又是一阵唾骂。
“董卿大功于社稷江山,天下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刘协拍了拍董贼的手。今天泼这个脏水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做准备,同时也算是大礼一份送给董卓,确立其废少帝而立朕的正确性。
不然就凭少帝兄长见到董贼后,吓得不会说话,就被人给废了,天下人都不会答应的。
只有泼的脏水有足够的杀伤力,才能让天下的百姓脑补出无数真相,而事实的真相早已经沉沦其中、随风而逝。
今天既然送了这样一份大礼给董卓,刚才又扮了好一会“儿子”,接下来朕要的这份回礼,董贼应该不会吝啬吧。
“朕听闻,昔日先贤有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今日众公卿桌上所食之物,大有剩余,倒掉岂不浪费,亦不合圣贤之道。”
说着,刘协对着董贼,脸上露出一脸为你好的模样:“不若施舍给百姓,解一餐之饥也好。这样世人皆会念叨董卿之好,说不定此后百姓家中皆挂国相长生牌,日夜都会焚香祷告。”
长生牌,不管董卓对鬼神是何态度,但是有人捧脚,谁都会欢喜,如果是天下百姓来捧脚,那么咱家的地位岂不是高枕无忧。如果有此效果,怎么会在惜一顿剩饭剩菜。董贼心中活跃起来,便下令:“奉先呐,你去把这些饭菜给那些饿了的百姓吧。”
让吕布去,那么朕之前的努力不是白瞎了么。
想着,刘协看向众大臣,发现大都没什么反映,唯有王允王司徒在向上望着。
于是天子,便对他轻轻的点了点头。
“董相大人,西凉军士赶了一天的路,想必是乏了,况且军士们随时都可能要出战,应及早歇息。若办此事,恐怕不妥。”王司徒上前劝道。
不愧为名留青史的人物,瞬间能懂朕意,不枉人称其为: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也。
刘协真的是不信,在座的有识之士会那么少,唯有王允一人而已。那些不愿抬头应朕的臣子,大概是被董贼杀怕了吧。
面对残暴的董贼,无兵无权的人自然是怕的要死。就连手握三万雄兵,驻扎在关中大地的皇普嵩,被董贼一纸诏书,不也马上弃兵而入洛阳。
如果不是皇普嵩如此懦弱,怎会有此刻董贼的嚣张。
如此看来,朕还要在暗中多添几把火,把朕的贤明烧的旺旺的,把那些公卿大臣的枯死的心燃烧起来,让他们看到希望,看到光明的未来。
那么为了大汉,为了自身的私利,他们就会前赴后继的往前冲,去诛杀董贼。
“哎呀,是咱家忽略了,王司徒,那你说该如何。”王允的一番点到了董卓的心里,于是董卓望向王允,看他接下来有何说法。
“下臣愿往,带上些太监、宫女就行。”王司徒包揽的应下。
董卓点头后,帝协嘱咐道:“王爱卿此去,好生安排,务必不要因为食物而引发百姓骚乱。”说着,又朝着其点了点头,示意了一下。
这下司徒大人却是没有回应,只是下去安排去了。
看着白发苍苍的司徒大人精神抖擞的下去,刘协心中也是感叹不已,王允今年貌似只有55岁,可是看起来确有70有余,宛如古稀之人。
这些年,真是苦了这帮忠臣,被董贼可劲折磨,依旧不离朕去,不管是为了大汉江山也好,还是不舍手中权力也罢。
诛杀董贼后,只要不挑战朕的底线---尤其是王允王司徒。
朕定然会:不负江山不负卿。
离席之后的司徒大人,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下,全身都感觉轻飘飘的。这些年委曲求全,讨好董贼,以为大汉再无光明可言,没想到今天却是看到了希望,大汉中兴的希望。
陛下年仅十三,竟有如此的心胸和权谋,再过五年、十年,未尝不能成长为孝武帝和光武帝那样的明君,那时候大汉在当今天子的带领下必将能一扫沉疴,盛世再开。
与司徒有此想法的大臣也不再少数,只是董贼一日不出,天子就永无出头之人,再怎么雄才大略,也不过是董贼的掌中之物罢了。
而且随着天子贤达的声名闯入董党之人耳中,那么董贼岂不忌惮,尤其是李儒此獠,阴狠至极,若再出现废帝之举,则江山何复?
诛杀董贼!这是在座所有有识之士,大汉忠臣的内心想法,不仅如此,而且要快,不然天子怕是会有危险。
此刻,诛董之事不再是众公卿大臣的想想而已,怕是不少汉臣离席之后就会定计除董了。
王司徒下去之后,只见当今天子,指着跪着的瘦弱女子:“朕缺一名贴身女官,你父母俱亡,以后就侍候朕吧。”
此话一出,也提醒了众臣,天子年方十三,需要纳后了。而董贼心中也有计算,天子看来喜好女色,咱家以后便多送美女去,既能消这位天子的志气,又可使自己的地位稳如泰山。
不管在座的人做何感想,听完此话,那名跪着的瘦弱女子身体正在微微颤抖,不过面有黑炭,不知脸色何如,只是见其双眼大睁,宛如夜空中最亮的星······




昭武大帝 第七章:曙光(三)
华灯初上,夜凉如水。
处在饥寒交迫中的百姓听闻董贼将会发粮,民众皆不以为意,不过视之为天方夜谭罢了。
可是,当他们看见,当今朝廷的司徒王允带领一帮太监,同时还有司徒家的奴仆推着十数车粮食来时,整个夜晚都沸腾了······
王司徒一边安排好百姓依次取食,一边差人在四周大声喊着:“此乃当今国相大人的恩赐,国相大人念百姓饥寒,特下令放粮,尔等需知感恩。”
可是发粮食的乃是司徒府上的管家们,每发完一份,便低头说:“此乃天子之食,吃完要大声向董国相道谢。”
123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