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边军一小兵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老白牛
加上自己在保安州各处牛羊畜场,未来大规模出产鸡鸭牛羊。在粮食产量提不上去的现今大明,军民饮食结构改以肉奶为主,粮食为辅,不但可以强壮身体,还可以减少对粮食的需求。
此事上钟大用可说居功甚伟,担任舜乡堡防守官没有问题。
不过这个心思王斗没有流露出来,只是详细观看各处厂房,从火药厂一直看到火统厂。相比当初的凌乱,现在各厂完善了许多,也不再有工匠缺失之虑。
王斗解救回来的二十万百姓,加上那些流入保安州的灾民流民,内中至少有好几千的工匠。这些工匠一一被统计出来,纷纷送入舜乡堡各厂矿中,只要王斗钱粮跟得上,未来在几年之内,他都不会有工匠之缺。
王斗主要为烃枪而来,这个技术在舜乡堡算成熟了,前两年赖源龙曾有研制成功,更不要说王斗有督标营千总杨国栋的投靠。他的军中,就有两百多门的自生火铣,也就是缝枪,有了实物参照,打制起来就更容易了。
比起碍手碍脚,雨天无法使用,作战要拖根长长点燃火绳的火绳枪,蛙枪颇有优势。当然,燧枪不是没有毛病,燧石冒出的火星经常不足以引燃火药,使哑火现象时有生。扣动扳机需要很大的力度,从而影响精度。
燧枪还有一个严重缺点,就是延时射。
从扣动扳机到真正射出,有一个明显的延迟过程。任何对移动的目标开火,射手射击前都必须考虑这个问题,而且没有任何解决该问题的方法。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317章 未来之对手
虽说燧枪有这一系列毛病,性价比远远比不过同时代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的火绳枪,不过历史证明燧枪是未来火器展的趋势,王斗还是决定大力展()。
有了燧枪,就可以考虑用刺刀代替长矛,这也是大势所趋。
不过初期刺刀的安装与加工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制造刺刀对钢质要求极高,相关冶金生产难度极大,没有优质钢铁,造出的刺刀没刺两下子,或是撞下盾牌就断了,然后被对方砍死刺死。
曾有例子,二战后期日军由于缺乏钢材,导致造出的刺刀质量飞下降,刺刀刺入人体后飞快变弯或者折断。
没有优质钢铁,造出的不合格刺刀在肉搏上没有丝毫优势。而且要造刺刀,对火铳上套筒、卡座之类的配套设备精度要求非常高,对现在舜乡堡手工工厂的生产是个严峻的挑战。
刺刀必须能快装卸,装卸部分相对精密的零件容易损坏,增加成本。刺刀比大刀、长矛之类的武器更容易损毁,原因其插上去前,充其量不过是一把轻匕……
当然,火铳使用刺刀也有优势,因为不需要专门的长枪兵了。
这利弊间的权衡,让王斗还没决定军中是否要使用刺刀,还是暂缓数年,等技术成熟后再说?
带着这个心思,王斗仔细巡察了窑子河边军工各厂。
比起崇祯九年,现在各厂规模扩大不少。
从今年初,火铳厂工匠增加到三百多人,盔甲厂工匠增加到两百多人。火铳厂己经建立了水力钻床两百座,一个月可以钻取铳管一千根,需要人手不过五十人。余者工匠都在打制其它部位,月可生产火铳近千门。
由于增加人手,加上新开设水力锻床数十座,盔甲厂一个月成品两百副全甲也很轻松。
各厂规模的扩大,对铁料的需求急增多,打制一千门火铳,需要熟铁四万斤。打制精良铁甲二百副,需要熟铁三万多斤。还要打制腰刀长枪等武器,各方需要铁料都是天文数字——相对此时的大明而言。
旺盛的需求下,辉耀堡那个铁矿矿工急增加到一千人,他们大量使用火药开矿,使火药厂的工匠也急增加到三百多人()。作为火药厂管事的李大集硝官,他厂下的集硝之地己经增加多处,由于表现出众,他荣幸地成为军工科副事之一。
论起生产能力,王斗现在的军工科在整个大明算是出类拔萃。
不过王斗也现一个问题,就算以自己极为出众的生产力,火铳还好……从崇祯七年一直到现在几年中,自己门下打制出来的盔甲,竟比不过一次性从清兵手上抢夺的盔甲数目。
此战自己夺回各样甲胄近万具,相当自己所有工匠日夜打造五年盔甲数。
虽吃惊这个现,王斗也不会因此停下自己军中的武器打造与研制,造不如抢,那是流寇思想,王斗一向鄙视。
算算自己军中原来盔甲,还有从清兵手中夺回的盔甲数,朝廷拔下的盔甲等,王斗现在己经有盔甲一万六千余副。其中铁甲约二千五百副,还有众多的棉甲与锁子甲。
从清兵手中夺回的盔甲运回保安州后,舜乡堡盔甲厂与军服厂的工匠日夜赶工,将它们改造成大明军队的甲胄样式。如果这些盔甲未来全部装备军队,舜乡军豪华的装备阵容在大明各将稳排第一。
……
“朝廷拔下鲁密铳一千杆,本将有意将其中五百杆改为自生火铳样式,先试于军中作战。若是将之改动,军工科有什么困难?”
在王斗巡视时,身旁火铳厂内的工匠们都在埋头苦干,顾不得看他这定国将军一眼。
论起工作热情,舜乡堡各厂的工匠向是非常高。对他们的管理,王斗采用的是底薪加提成加奖金的方式,多劳多得,但如果火铳质量出了问题,那是很可怕的事,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
在舜乡堡,各厂出产的火铳盔甲,或是腰刀长矛,每一件武器都有编号,上面还注明工匠名字,管事名字等。出了问题,可以非常方便地找到负责人头上。这使得舜乡堡出产的武器质量向来很好。
其实大明工部及各卫所出产的武器也是如此,制度拟定上没有问题。
只是整齐的**,有法不依,却使他们拟定的制度成为一场空文。
看了良久,对工匠们的工作态度王斗还是满意的,询问身旁军工科主事赖源龙。
在王斗班师回州时,崇祯皇帝令工部与兵仗二局筹措的一千杆鲁密铳,十门红夷大炮也随军带回州内。
除了火炮,大明的武器生产向是奇怪,有时质量很好,有时质量很差,视监督的官员不定。天启年工部押解山海关三千杆鲁密铳,只查验出几十杆不合格产品,王斗的运气不错,这一千杆鲁密铳有毛病的不到五十杆,余者大多精良。
在王斗看来,除了大明地方州县及卫所,他们作为税役上交的武器质量靠不住外,工部与兵仗二局出产的武器质量还是不错的。大明火器研究兴盛,高端新式火器层出不穷,却由于火器库存掌握在文人与太监手中,各地军头宁愿购买冷兵器。
——对他们而言,下几千根长矛就可以拉起一只军队,相比昂贵的,需不断投入的,质量还经常靠不住的火器,算是便宜实惠,却大大影响了大明新式火器的推广。
“将军,将五百杆鲁密铳引火射改为自生火铳样式,下官这边没有问题。只是自生火铳瞎火率高达三成,我舜乡军现在使用的鸟铳,瞎火却不到一成,将军真的决定改动吗?”
对王斗的决定,赖源龙却有些忧虑。
崇祯十年下时,赖源龙就成功研究出自生火铳,也就是燧枪()。经过两年的研究,还是觉得这哑火率下降不下去,可靠性远远比不上火绳枪。
王斗道:“本将权衡优劣,使用自生火铳是大势所趋,不得因噎废食,因其缺陷就放弃使用。为稳妥计,可将军中鸟铳改动一部,将此利器慢慢完善。”
赖源龙领命,同时心下高兴,从定国将军的话中,可以看到其是个开通人士,对他这种军器迷是个利好消息。
去年时,赖源龙费了好大气力,收容到了赵士祯编著的《神器谱》、《军器图说》诸册,潜心研究翼虎铳、鹰扬铳、迅雷铳、火箭溜等利器,如果成功,想必又能让舜乡军多几种选择,如虎添翼。
随后他试探道:“将军,朝廷下拔了不少鲁密铳,可要令工匠大加仿制?”
王斗沉吟半响,鲁密铳威力颇为可观,其百步可透重铠,便是清军披了双层重甲,百步也可以穿透身体,一打两个洞,比舜乡军使用的火铳还厉害——舜乡军的火铳,也就是在七十步,才可以打破清军身上披的多层重甲。
这种射程远的火铳在未来作战定可大占优势,不过鲁密统也有缺陷。先太长,鲁密铳全长五到七尺,明七尺便是后世的2.1米,这么长的前膛枪,装填非常不便。
鲁密铳不但枪管长,枪身也很沉重,还使用双层枪管一体化,技术要求与成本都高,造起来费事。
当然,明军中使用的鲁密铳大多五尺长,约后世的一米六,崇祯皇帝拔给王斗的这批鲁密铳同样如此。不过鲁密铳难造与成本高也是现实,对王斗来说,他需要能大批量生产,便宜实用的武器,鲁密铳虽好,不实在。
想到这里,王斗说道:“可令匠工仿制一批,不必大规模打制。”
他说道:“本将前来,还为火炮之事,军工科可有能力制造火炮?”
赖源龙道:“回将军,我舜堡之匠工,若造佛郎机炮想无难事()。只是红夷炮虽有实物却无图纸,依样而造,只恐画虎不成反类犬……有炸膛之忧。”
王斗沉吟不语,他回保安州时,崇祯皇帝除下拔鲁密铳一千杆外,还拔给红夷炮十门,八门红夷三磅炮,两门六磅炮。
这些火炮质量都不错,毕竟大明各种火炮都有设计图纸,炮长多少,管厚多少,都有严格标尺定死,工匠监官很难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这保证了大明各类大炮的质量。
特别大明自铸红夷大炮的优良,使用了镗铣工艺,气密性好,初高,当时的西班牙,葡萄牙都就近向大明购买火炮。
当然,这建立在大明拥有各类丰富火**纸,还有大量铸炮工匠情况下。
明朝灭亡后,各类火炮设计图或毁于战火,或被满清列为**焚毁,以至于鸦片战争时清军自铸炮成了炸膛专业户,新铸大炮一开炮就炸膛情况屡见不鲜,类似火炮炸膛在明朝却极其少见。
这对王斗也是警示,没有相关匠工,没有正品图纸,自己硬要造炮,就会大量重演清军自铸炮的悲剧。
不过红夷大炮不得不造,王斗军中现在十四门红夷大炮远不足用,他心中总有些忧虑。
平谷之战后,皇太极肯定对自己这只军队大加注意,未来可能有大量的火器对战。火铳对决王斗不担心,但是火炮……孔有德投敌后,清国己经有了自铸红夷大炮的能力。松锦大战后,其军中使用红夷炮的数量,次过大明。
对孔有德那只炮兵力量,王斗非常重视。那只军队,原来便是大明唯一一支合格的炮兵部队,内有大量训练有素的炮手。早在天启二年起,徐光启、孙元化前后十数年聘用大量西人教习,又多次和雇佣的葡萄牙炮手一起并肩战斗,完全不可小视()。
他们的炮兵使用大量的测距工具,而这种测距,在此时大明被认为是秘法,炮兵非永键可靠之人不得习之。王斗还没有相关工具,靠大量弹药摸索出来一套测距之法,就不知双方对决时,情况会是怎么样。
崇祯十一年那场战事,自己失去近两千的将士,还是建立在清国轻视的情况下。但是那场仗,清国八旗每旗都在自己铳炮下吃尽苦头,灰头土脸,不重视是不可能的。
未来的对手,肯定是劲敌,自己必须未雨绸缪。
……
王斗护卫仪仗回到保安州,离自己府邸不远时,正看一个书生打扮的人被拦在门口,第一感觉,那书生脑袋甚大。正颇为不悦地与守门护卫说着什么。
大门周边,远远围了一圈围观的人,正颇有兴致听那书生说话。
看到王斗的仪仗,众人纷纷道:“将军回来了。”
听到动静,那书生惊喜地往王斗这边看来,王斗注意他一张脸又圆又白,颌下一些短须,不到四十样子。身着儒衫,腰间挎的一把佩剑很是明显。
谢一科策马前去,不一会儿,他回来悄悄向王斗禀报:“将军,那穷酸佩剑直闯将军府,被护卫拦下了。”
王斗哦了一声。
他说着,那书生己是大步过来,远远的,他就冲王斗施了一礼,然后高喊:“公之意,吾尽知也,然公欲成大事必不可缺我”
周边一片大笑,王斗眉头微微一皱,心想:“狂生一个。”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318章 尊皇攘夷,驱狼吞虎
崇祯十二年四月十一日,天气慢慢变热,不过不时狂风刮起,天气立时急速转寒。
在此时的定国将军府内,王斗身着常服,静静坐着喝茶。下首一身着长布青衫,身材高瘦的文人含笑而坐,另一文人则站在厅中高谈阔论。
“学生以为,当以治国之策治理东路,内修***,扩大屯田。外接勋贵,唯才是举,引朝中奥援,则东路之事可成。学生有万言书在此,请将军详观。”
说话的却是叶惜之,前几天他勇闯将军府,口出狂言,当时王斗不以为意。不过为了表示自己重视人才的姿态,还是客气地将他请入府内,安置入客房休息,几天过去,王斗早忘了这个人。
还是妻子谢秀娘欢喜地过来跟王斗说,说找到一个学识渊博的先生,想聘请他为争儿的西席教授。
王斗的儿子王争己经五岁,甚为顽皮捣蛋,小小年纪竟敢去『摸』侍女的屁股,也不知跟谁学的。听闻这个消息,王斗吃惊的同时,也感觉对儿子的教育问题应该提上议程了。
说起来王争也到了开蒙入学的年纪,虽然谢秀娘希望儿子留在身边,不过王斗却打算将他送入将要开办的军校学堂。他的儿子,决不充许作为温室的花朵存在。
将王争送入军校,也可以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鼓励保安州所有的军官子弟进入军校深造。
虽然王斗不打算为儿子聘请西席,不过听闻妻子找到一个学识渊博的先生,还是立时召他来见。一见之下,竟是前几日被自己请入府内的那个叶惜之。
粗粗一谈之下,王斗觉得这叶惜之也不如他外表那样大言不惭,自吹自擂,还是有一定本事的。
前日自己好友,保安州儒学学正符名启来访,为自己***两个人才,跟在他屁股之一的便是叶惜之,另一个则是称为秦轶的文人。一番长谈,王斗心中窃喜,秦轶长于谋略,叶惜之长于民政,都是人才,自己差点错过。
这两日中,王斗都召叶惜之与秦轶说话。
得到王斗重视,叶惜之与秦轶都是心下欢喜。
特别是叶惜之,他洋洋洒洒早己准备了万言书,经过这几日的修改完善后,他更是胸有成竹。
在王斗翻阅万言书的时候,他续道:“学生之策,便是四事六政之法。修复驿路,建渠养蚕,屯粮、种棉、造林、牧畜、贸易诸计。我宣镇之地,向不以产粮见长,然有煤铁之利,东为京畿,西为三晋,临近塞外,当可大兴农牧,贸易往来。”
他越说越是兴奋,差点手舞足蹈:“将军救回二十万百姓,朝廷令之转为军户,可每数千人集于一屯,每屯相距数十里,置行幕于荒秽中,披荆棘、拾瓦砾,集粮养望。底蕴既展,百废俱兴。”
“……以东路百姓之教化,学生以为,可每屯设之学堂一所,百姓幼子均需识字,全民教化,使之邑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让百姓人人皆知礼义廉耻。”
“将军设之教化司,学生献尊皇攘夷之策……此国事纷纷之时,外有东奴,内有流寇,人心惶惶。将军趁势而起,以圣人之教诲,保家护国为号,拥戴圣君,平『乱』天下。当万人一心,皆随将军麾下,我舜乡军定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说到这里,叶惜之意气风发地对王斗施了一礼。
“好!”
王斗忍不住叫了声好,他放下万言书,亲手上前扶起叶惜之,意味深长地道:“先生高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请就座。”
以其言观之,这叶惜之谋虑深远,方略与治政都不错,是个战略与实干型的人才。听闻其是庐州人,曾求学庐州书院,于阳明心学颇有心得。在王斗印象中,阳明心学走的是唯心路线,并不怎么追求程序的***与公平。
为了高尚目的,他们不介意使一些小手段,并认为这是合理的。当年的戚继光便是王学门下,为了达到自己平倭定虏的目的,他刻意结交当时的权臣张居正。
在王斗看来,每人都有阴与阳的一面,戚继光结交奉承张居正,并不损他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
叶惜之提议外接勋贵,引朝中奥援,在他看来,为了东路的繁华安定,这些事都可作为权宜之策。比起迂腐的文人,这样的人才,却是王斗需要的。
叶惜之眉飞『色』舞地坐下,定国将军对他如此评价,看来得其重用,一展胸中所学只在当日。
看叶惜之兴奋的样子,秦轶也在酝酿心中的话语,好友得定国将军器重之用己无疑问,但自己要用一番什么话,才能打动定国将军的内心呢?
同时他感慨再是知己好友,每个人都有私心,叶惜之方才一番话,便从来没对自己透『露』过。
……
“我东路为宣镇之左臂,各路陵寝之外户,东距神京三百里,西距镇城八十里。锁钥既严,此浅渊困龙之所。”
秦轶慢条斯理,语不惊人死不休,一下子吸引了王斗的注意,让对面意气风发的叶惜之也立时陷入沉思。
见定国将军被自己的话吸引,秦轶心下满意,仍然不紧不慢地道:“昔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固守以窥周室。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故有席卷天下,振长策而御宇内之举。”
“雍州遥远,我军有鞭长莫及之势,北为塞外荒漠,取之无用。学生之意,当谋三晋之地。”
“山西表里河山,形胜险固,商贾云集,土地富裕,进可击京畿、关中,退可扼守关隘,高屋建瓴,此李唐、晋武之基也。我皇明危难如此,将军若思国难之时力挽狂澜,来日之宣大不可不控,三晋不可不据。学生请效扩廓帖木儿之势,思谋山西之地。”
王斗惊讶地看了秦轶良久,他还是一副不动声『色』的神情,他沉思久久,叹道:“时日未至。”
秦轶点点头,说道:“学生又有一策,塞外北虏,与东奴叵测异心,可思谋攻伐之,分离之,断奴之臂膀。越数年,塞外牛马之利,骁勇之士皆为我用,驱其部族源源不绝攻伐奴部,此为驱狼吞虎之计。”
王斗缓缓点头。
“塞外漠土,朝廷早己弃之,将军在此经营,于将军,与朝廷皆是两利,料想掣肘不多。将军在外屯粮养望,积聚骑军,从容布局。在内结恩宣大,三晋诸地,来日群龙无首之境,将军振臂一呼,定可百应,大事可成。”
王斗哈哈大笑:“本将得两位先生之助,实是幸事,幸事。”
明末边军一小兵 第319章 新的天地
当日,王斗将叶惜之与秦轶二人安排入幕府,叶惜之任民政司的书吏,秦轶则任参谋司的赞画兼书吏,同时二人还在教化司挂了个名()。
王斗虽重视他们,不过他们还得从小职小吏干起,这是必然的过程。如果有谁投奔自己,立时给他高位,这是对最先跟随自己的人才不公平,便如钟荣,从崇祯七年就追随自己,一直到崇祯十二年才得到大力重用。
先进的人才,必然享受最好的待遇,这是一种姿态。如此才可形成牢固的内核,源源不断的席卷壮大团体。后进的人,只有经历这个过程,体现出他的才能,最后才可大力使用()。
这是一种原则,王斗相信,以二人的能力,是金子总会光。
初四日王斗确定幕府后,各有司管事都在忙着充实司僚,王斗同样忙得不可开交。这些时间,除了幕府之事外,王斗还与各将忙着操持整编军伍之事。
崇祯十一年那场战事,给王斗感触甚多,感觉自己的军队有必要作一些调整。四月初七日时,回归保安州的舜乡军停止休假,全体回归军营,开始整编调整之事。
王斗己经升任高史银为千总,如此算来,王斗麾下共有温方亮,钟显才,杨国栋等八个千总,还有两个守备。
兵部己经下来调令,任韩朝为涞水守备,钟调阳为保安州城守备。杨国栋作为原来卢象升部下,在三月王斗班师回保安州时,就前往宜兴为卢象升办理后事,想必还要数月才能回来。
整编从初七日开始,一直到十五日完成。
王斗现在有兵约八千五百人,分到每个千总、守备的头上,不过几百人。
然以王斗一个地方分守参将的身份,保持这么庞大的兵员其实己经让人惊骇非议。虽说王斗以前报上去的兵员是三千五百人,一个游兵营的编制,余者都是不领军饷的卫所军壮。
但每个人都知道王斗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哪个卫所军丁有王斗部这么有战斗力?那王斗是个效仿李成梁之事,还是另有打算?王斗现在名望如日中天,辅刘宇亮与礼部尚书杨嗣昌都在大力拉拢,彼此心照不宣的沉默罢了。
对王斗来说,磕睡碰到枕头,眼下有一个良机到来,自己可以名正言顺的大力练兵。
崇祯十一年清军入寇后,廷臣练兵之议遂起,在杨嗣昌主持下,大明拟定了抽练各镇精兵的具体方案,在宣大三镇中,就决定以镇兵的十七万八千八百余人,三总兵各练万人,总督练三万,其余授镇监、巡抚以下分练()。
回到保安州,王斗与纪世维书信往来密切,除了定下与纪君娇成亲的良辰吉日外,纪世维还为王斗争取到了五千的练兵名额。
这是很难得的事,宣府镇有分守参将七员,只有王斗有这待遇。作为地方参将,其实王斗的兵员编制还是与游兵营差不多,麾下还是三千五百员拿饷之人。有了这五千新军兵额,意味着王斗可以向朝廷多讨要五千人的粮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