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活在金朝末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老墨成仙
拉丝,就是铁丝的拉制。
缠丝,将拉好的铁丝缠绕在一根固定直径的铁棒上。
斩断,用錾子将螺旋形缠绕在铁棒上的铁丝沿着一条直线斩断,形成许多个带螺旋形的小铁圈。
缩径,将螺旋形的小铁圈强行通过一个入口大,出口小的圆孔,在铁圈强行被挤过圆孔的过程中,铁圈的直径会被圆孔的内壁挤压收缩,直径变小,同时铁圈接头处会因为直径变小而互相交叠。
压扁,用专用的小工具将铁圈接头交叠处压扁,形成一个延展开的铆接面。
打孔,用特殊的钳子,在铁圈交叠的铆接面上“咬”出一个铆接用的小圆孔。
编织铆接,将加工好的扎甲环圈按照需要的顺序互相串联,用小铁钉穿过铆接面上的小圆孔,将环圈接头互相铆接起来。
这些工序中,技术难度最大的就是拉丝,而人力成本最大的则是编织铆接。
陈宪之所以招募那么多的女学徒,一方面当然是为了平衡性别,另一方面,这些女学徒就是陈宪准备用来编制扎甲和锁子甲的劳动力。
拉丝机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将粗铁条从拥有高强度材质的喇叭孔中强行牵拉通过,从而达到收缩铁条外径的目的的一种工艺手段。
在这个时代来说,拉丝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动力问题,拉丝需要的力量较大,如果依靠人力,效率难以保证。
第二个问题,是解决拉丝板的强度问题,这个最容易,铸造的生铁模板就能满足熟铁的拉丝要求。
第三个问题就是多次拉丝后,铁丝硬度变大,拉丝难度变大,容易拉断的问题。
第三个问题曾经长期困扰古代中国的拉丝工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经过多次拉丝后的铁丝进行退火,消除拉丝产生的内应力。
为了解决动力问题,陈宪设计了一套铰链机构,他用铁棒,铁板,铆钉,螺丝制造了一条类似软梯一样的链条,然后将这条链条缠绕在两个铸铁齿轮上。
两个齿轮,一个由水轮机轴带动,一个安装在深埋地下的铁架上,在水轮带动的主动轮的牵引下,链条和从动轮回跟着缓缓转动。
陈宪将拉丝机的铁架深埋固定在从动轮后面,工作时,将铁丝头穿过拉丝孔夹在一条铁链一端的夹具上,铁链的另一端安装有一个铁钩,拉丝时,将铁钩钩在链条横杆上,随着链条的运动,链条横杆拉动铁链,铁链对铁丝产生拉力,从而完成拉丝。
这个装置的缺点是只能一次拉出五米左右的铁丝,再长,就超过链条的工作行程了。
不过这个装置的优点是,可以同时拉多条铁丝,效率远比人力或者畜力的铰链强的多。
这样一台拉丝机,日夜不停的工作,差不多就能同时供应上百工人生产锁子甲的原料供应。
除了拉丝机,陈宪还对传统的锁甲生产工艺进行了改进。
为了加快缠丝的效率,他制作了一种绞盘缠丝机。
这个缠丝
一零二章:波特兰水泥
那是一个由砖头和砂浆砌成方形建筑,建筑的底边长两米左右,高度在六米以上,看上去又细又高,像个粗苯的烟囱。
这其实是一个炉子,在炉子的最下面是出灰口,距离地面六十公分的位置是炉子的送料口和燃烧室,燃烧室的上方是一层层镂空方格子,每个方格子长一米七,宽一米五,高三十多公分,这些方格子的形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抽掉了抽屉的柜子。
实际上这些方格子真的是安装抽屉用的。
安装在这些方格子里的抽屉,是用熟铁焊接而成,抽屉的四周是铁板,底部是用铁条编织焊接而成的网格。
这些抽屉装满加工原料后,被安放进炉子燃烧室上方的一个个空格中,当炉子被点燃,炙热的火焰就能穿过抽屉底部的网格,直接加热到抽屉里的原材料。
从距离燃烧室五十公分的第一个抽屉,一直到顶端,一共有十多个抽屉。
为了获得足够的炉温,在炉子的最下面安装着四个巨大的风箱,这四个风箱由两个水轮带动的凸轮机构驱动,可以为这个巨大的炉子提供不间断的鼓风。
这个建筑其实是一台原始的水泥煅烧窑。
这种水泥煅烧炉在历史上被称为仓窑,被发明于十七世纪晚期的英国。
实际上这是不是仓窑,陈宪自己心里也没谱,他设计的这台炉子,是根据网络写手资料库中粗略的资料自己设计而成。
在那份资料中,只用很少的字符,大致描述了水泥的发明发展历程,没有图纸,也没有详细的数据说明,陈宪只能根据文章大意,来自己摸索设计。
眼前的这座炉子,是他先用小型炉子反复试验改进,定型后按比例放大后的产物。
将炉子放大后,陈宪发现,料箱太大,太重,装卸料箱又成了个难题。
陈宪又为这个炉子设计了一套用来装卸料的外围装置。
为了方便装卸,他将料箱的抽拉方向间隔开来,分别朝向炉子的左右两侧,这样一来,装卸料箱,就能从炉子的两边同时进行。
为了装卸这些沉重的料箱,陈宪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龙门吊。
所谓的龙门吊,其实就是在一个方形框架的顶端安装一个定滑轮,定滑轮上安装一根吊索,吊索的一端是四个钩爪,另外一端绕过定滑轮后通往地面,让地面上的人能够通过这个定滑轮和吊索将料箱吊起来。
当然,光有吊索还不够,必须有人操作料箱,陈宪又在炉子两边修建了脚手架。
陈宪设计的这种仓窑的好处是,内部空气流通顺畅,再有鼓风设备的情况下,能够提供较高的炉温,而炉温正是生产水泥的关键因素之一。
制造水泥,有三大关键因素,第一,炉温,第二原料配比,第三原料的粉碎。
在粉碎方面,陈宪没想到什么好办法,以他手中的技术积累,粉碎机,球磨机是他做梦都不敢想的东西。
无奈之下,他只能采用最原始的粉碎工具,水碓和碾槽。
所谓水碓其实就是水力重锤,只是重锤下面不是铁砧,而是类似捣蒜窝一样的碓窝,将材料填充到碓窝里,铁锤在水力的作用下,不断的抬起、砸下,将碓窝里的材料砸碎。
水碓砸碎的材料再转移到碾槽中继续加工。
为了方便利用水轮机,陈宪采用了环形碾槽。
他利用铸造的锥齿轮,将水轮产生的旋转方向从横向旋转变为竖向,利用竖直的转轴带动碾子,顺着一个环形的碾槽周而复始的滚动碾压,最终将材料碾压成很细的粉末。
粉碎后的石灰石和黏土以一定比例混合,加水搅拌均匀,制作成泥条,然后又将泥条切割成大小均匀的泥块。
将这些切割好的泥块装入料箱中,先放在炉子上层烘干预热
一零三章:行政体制
陈宪短期目标是占据整个沂源平原作为老巢;积攒足够的力量,想办法在海边建立一处据点,建造船舶,赶在蒙古人第二次南下之前,扬帆出海,或者在东海上寻找一处岛屿落脚,或者南下宋国,想办法建立根基,暂避开蒙古人的铁蹄。
要占据整个沂源上百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区,并且挖掘出整个地区的潜力,只靠陈宪一个人去管理,肯定管不过来。
要管理这么大一片地方,陈宪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体制。
对于行政管理,陈宪是个十足的门外汉,不过在那位网络写手的资料和大纲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和设想。
在网络写手的故事大纲中,那位穿越者主人公面临和陈宪同样的问题。
那位穿越者采取了一种自己设计的行政体制。
这个行政体制很奇怪,其核心是一所学校。
这位主人公在建设或者夺取一个城镇之后,会在城镇中心建设一所中心小学,学校的教师同时兼职这个镇的都政院的都政员。
所谓都政院,在陈宪看来,其实就是现代的议会,都政员其实就是议员。
都政院的职责和议会十分相似,就是监督政府的执政。
在都政院下面挂着一个审计所,专门协助都政院监督审计各个行政部门的账目。
镇的行政机构名叫镇政厅,首长为镇长,负责镇子中的一切行政工作,镇政厅下属有税务所,财政所等。
警察局也受到镇长的领导,一般来说,警察局中负责刑侦的部分受到检察官的领导,巡警,户籍管理等民政部门受到镇长的领导。
除了这些官方机构,镇中还有一个会计事务所,作为第三方机构,辅助各个部门进行经济审计工作。
一个新镇的首批执政官员,包括镇长,税务所长,财政所长,警察局长,甚至这些部门下面的工作人员,都由上级派遣。
不过,这批执政官员只能当政一届,也就是五年,五年后,这个镇的中心小学前两届学生毕业,这些学生毕业既获得了选举权,可以选举出新的一届镇长和都政院成员。
这就是陈宪觉得这个行政体制核心是学校的原因,要想获得这个政体中的公民权,就必须获得这个学校的毕业证,否则就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平民,不但没有选举权,也没有担任任何公职的权利,甚至不能参军。
当一个城镇被建立或者夺取之后的第五年,会举行第一次选举,一般来说,作为培养本地公民的学校老师在参选任何行政职务时,都有极大的优势,所以在这个政治体制之下,老师拥有极高的地位。
除了都政院和镇政厅的官员,城镇中还有一个官僚系统,但不同的是,这个系统的官员永远不由选举产生,而是一直由上级直接任命派遣。
这就是司法系统。
在每一个镇都有一所法庭,和一个检察所。
法庭的长官是法官,法官负责审判,是一个镇的最高司法长官。
检察官负责公诉,一切刑事诉讼都属于公诉,检察官对警察局有部分领导权,刑事案件的侦查由检察官指导警察进行调查,检察官还有权对镇上的各个部门,包括都政院中的**进行监督。
在司法系统,除了法庭,检察所之外,还有一个律师事务所,对不懂法的公民进行司法协助。
&nb
一零四章:艰难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陈宪决定,先在响水庄建立一所中级学校,这所中级学校,将由陈宪亲自担任老师和校长,他将从现有的学生中考试招收中级学校的学生,只有中级学校毕业的学生,才有资格被外派到其他地方担任学校老师,都政员,行政官员,司法官员。
为了培养专业人才,陈宪不得不将中学课程细化,细化出科学,军事,政治,司法,经济,医学等科目。
这样的细化着实难为坏了陈宪,陈宪在科学科目上,在这个时代完全是神一样的存在,军事方面他也能吹两句,但政治,经济,法律陈宪就完全是门外汉了。
为了应付,陈宪只好将小说大纲里设计的这套政体的结构和运作原理当做政治课的教材内容,将富国轮当做经济课内容,把论法的精神搬过来当做法律理论课,想办法让人找来了宋律,吃力的修修改改,拿来当法条。
医学方面,陈宪将自己知道的一些卫生常识,编纂成册,当做教材,他还将自己之前所做的骨科手术也写进了教材中。
陈宪先对手下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考试,从中筛选出了一百五十人,升入了响水中学,从今以后,陈宪就只给这一百五十人上课。
陈宪虽然给这一百五十人分成了教育,科学,军事,政治,司法,经济(会计),医学,这七个科目,但实际上这些人上的课其实是一样的,只是最后他们毕业时考试的科目不同。
这些人除了担任中学的学生,还要同时担任下面响水中心小学的老师,新兵连的军官兼教官。
对于新庄子,陈宪在没有考上中学的学生中选取了一部分成绩相对比较好的,派遣到新庄子去成立“新庄子中心小学”和成立新庄子都政院和镇政厅。
司法方面,一来陈宪手下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才,二来,小小的新庄子对司法的需要还不明显,所以司法系统的建立就被陈宪推后了。
陈宪将主要工厂搬迁到响水庄后,新庄子里只留下了刀剑,剪刀,匕首等普通铁器的生产车间,工人也只剩下了很少一部分。
陈宪将新庄子以前封锁的西半边也开放给了民用,又从东庄子里招来了一批以前想搬来,但因为住不下而被拒绝的学生家属。
这个时代的家庭,一般都不会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家属中,有数量不少的不满十二岁的少年。
新庄子成立的中心学校,招生目标就是这些年级不足十二岁的孩子。
为了吸引小孩子入学,陈宪让学校给孩子们提供一顿中餐,没想到这个福利一下子吸引来了大量的东庄子的孩子,连四五岁的小孩子都被送了过来,让陈宪不得不将招收年龄规定在七岁到十二岁。
除了东庄子,西庄子那边的招生也有了成果。
陈宪很早就派人去西庄子偷偷的招募少年,一开始只有极少数胆大妄为的少年偷偷跟着跑来新庄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在新庄子接受洗脑的西庄子少年返回西庄子,以身说法,很快就招募了更多的少年。
到了过年为止,已经有一百多人的西庄子少年来到了陈宪麾下。
……
就在这样的忙碌中,冬天就不知觉的过去了。
在这个冬天,工厂里发生了两次安全事故,造成了一死两残的严重后果。
对于这样的事故,尽管陈宪知道无法避免,但仍然十分心痛,这些少年都是他求存的希望啊。
实际上,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陈宪很是花了一番心思,制定了相对严谨的安全生产制度,以前一直没有出事,也得益于这套制度被严格遵守,但时间这东西是最好的麻醉剂,再好的制度,一旦松懈,就要出问题。
事故出现后,陈宪立即采取措施,首先是抚恤伤者和亡者家属,死亡和残疾工人的抚恤按照阵亡抚恤的二分之一执行。
一零五章:否极泰来
收藏网址下次继续看:""。
最初的愤怒,失望,沮丧之后,陈宪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在糟糕的局面中寻找突破口。
他的运气不错,找对了方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