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叛贼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夜深

    可是,叶国基也不是完全不看好朱怡成,占据宁波的这些日子,他对于朱怡成这人虽只是见了几面,可一直在心中暗暗揣摩。在他看来,朱怡成和普通反贼似乎不同,虽然年轻,可做事颇有章法,尤其对商人的态度和常人不同,一举一动颇有“王者之相”,而且义军的练兵和对宁波一地的整合,都在大家的眼皮下,如是其他反贼的话,占据了宁波这样的大城也许早就贪图享受了,哪里会和朱怡成一般有如此的居安思危想法

    更重要的是,之前朱怡成请他们这些商家吃饭,并要求他们尽力从其他地区购买粮食至宁波。作为商人,对于商界信息是非常敏感的,虽然他们限于身份无法出宁波城,可在派人购粮的过程中,叶国基敏锐地感觉到朱怡成这么做是提前走了一步好棋。

    江南今年受灾,再加上袁奇等,包括朱怡成在内的连续兵祸,导致整个江南粮食紧缺。按以往的经验,如今临近秋收,这粮食价格应该下跌才是,可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这粮食价格非但居高不下,甚至在许多地方还提前出现了粮荒。

    仅从此判断,叶国基就断定不用等到冬天,至多再过一个月,整个江南的粮荒就得全部爆发出来,到时候江南半壁必定大乱,朝廷不要说围剿叛贼了,弄不好这样的乱局将从江南一地延伸到周边各地,其形势不容乐观。

    “叶老,您见多识广,在坐的都是自己人,您就点拔一下小弟如何”严治川见叶国基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忍不住开口说道,这一开口,边上两人也同时连连点头,催着叶国基给大家拿个主意。

    迟疑了会,叶国基看着众人期盼的表情无奈长叹一声“不是老夫不说,实是说不好啊诸位也是究在商场的,这看人看事并不比老夫差,而今的局势交错复杂,稍有不慎就是万劫不复的下场啊”

    “这个我们明白,但眼下不做出选择的话各家同样危险。叶老,一旦再过一年半载,我等人久在宁波,朝廷那边难道会相信我等不从贼义军么”

    “是啊叶老我也是这样担心啊”

    三人异口同声道,叶国基琢磨了一下,又叹道“既然如此,那老夫就说上一句吧,所谓县官不如现官,其实王家投靠所建的四海商行倒也是一条后路,大不了斩断海内分支,带家人远走海外而已。”

    众人先是一愣,接着鸦雀无声,过了好久他们才无奈地点了点头。




第九十八章 开府
    诸如叶家所发生的事在宁波城内并不是唯一,除了这几家商家外,其他些殷实人家,甚至包括些有功名的读书人都在迟疑不决。

    朱怡成的这场胜利让许多人对占据宁波的“反贼”刮目相看,更随着局势的变化,这些人也开始权衡利弊,考虑是否要在朱怡成这里下注。

    尤其是原本不得志的读书人,江南本就是文人气氛浓郁的地方,无论历朝历代,江南可以说是文人辈出,在科举时代而言,这虽是好事,可对江南的读书人来讲又是一件糟糕的事。

    文人多了,科举这个独木桥走的人自然也多,在偏远地区,能过府试的读书人如果放在江南也许连个乡试都过不了。这也是江南的读书人出头难的缘故,没有惊天动地的文才或者极好的运气,许多人考了一辈子弄不好连个举人都中不了,只能挂着秀才甚至老童生的名到死。

    之前说过,绍兴师爷闻名天下,难道绍兴府的读书人就心甘情愿十年寒窗只为别人去当个师爷么说到底还是因为科举竞争的激烈,在好手如云的江南,要向靠科举这唯一一条路实在是太难了。

    朱怡成的义军原来的班底还是当初袁奇杭州大战后那些残兵败将,之后虽然多次扩充,可他的手上能用的人还是不多。尤其是能独当一面的文臣武将,算来算去也就是董大山、廖焕之、王东、蒋瑾、王樊寥寥几人,就算再加上几个原本一直就跟着自己的老人外,也不过十数人而已。

    势力的扩充,更体了人才的急迫,有句话在后世很有名,那就是“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这句话放在这里同样有效,朱怡成迫切希望能有大量的人才在手,无论是文还是武,只有了人,他才能真正大展身手。

    现实不是游戏,那些穿越到古代凭着嘴皮子说几句话就引得名人纳头就拜的情节是根本不可能的,就算是朱怡成现在手里的这几个人那个不是靠着些手段才收归己用的

    董大山早在袁奇起兵时就加入了义军,朱怡成靠着李娟儿花了不少心思才拉拢过来,拉拢来的还包括已经战死的田文勇等其他几人。之后,董大山大意落入陈天寿之手,如果不是朱怡成把他救出来就差一点儿丢了性命,经过这事后才死心踏地跟着朱怡成。

    王东就不用说了,当初还当过关押朱怡成的狱卒,后来因为杭州兵败无处可去才投靠了朱怡成。至于廖焕之、蒋瑾和王樊,他们的投靠也各有原因,有的是贪生怕死,有的是为了利益,总而言之一句话没有一个人是平白无故地主动投靠的。

    人是都有思维和想法的,尤其是有能力的人,越有能力的人想法越多,也越会权衡利弊。在朱怡成没有拿得出让这些人看重的东西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朝不保夕的反贼头子而已,试问谁好好的日子不过,提着脑袋去跟一个说不定明天就会被剿灭的反贼头子去造反的

    宁波一战胜利,虽未能彻底扭转朱怡成在宁波一地人心中的看法,但至少让所有人看到了他的实力和资本。自然,有些人也就开始动了心,回到宁波城后不久,陆陆续续就有人前来投效,虽然这些人中大多只是些普通落魄子,有文人,有地痞,也有中小商人等等,不过这个情况还是让朱怡成感到万分欣喜,对于这些主动投效的人朱怡成尽量抽出时间同他们见上一面,甚至还会交谈一二,无论是否接受均客客气气,并做妥善安置。

    看来,情况已渐渐朝好的方向转变了,可这时朱怡成并没自傲自大,自来到这个时代,他一直如覆薄冰,有着深深的危机感。和其他人不同,对历史了解的朱怡成深知大清帝国的强大,也非常明白自己所拥有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侥幸罢了。

    此时,朱怡成在书房内,面前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一些字,如果仔细看的话就能知道他所写的这些都是官职。

    占据宁波有些日子了,如今更击败了福建水师,从江南的局势来看,至少到明年开春宁波一地是安全的。随着自己实力的逐渐强大,如今朱怡成不仅握有宁波一地,更手下有水陆义军二万多人,如果再加上后期扩充的人员,已接近三万。

    三万人马,这个数字已经不小了,朱怡成已决定把这三万人中的一万人全部调入水师,依托缴获的福建水师战舰和四海商行的船只进行训练,建立一支自己的水师或者说海军。

    至于剩余的二万人,朱怡成还将继续练兵,对人员进行优胜劣汰,以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陆军。

    实力强大了,地盘也有了,那么摆在面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其首当其冲的就是部队的指挥和整支义军的结构。从一开始,朱怡成的义军是以队来进行编制的,但田文勇战死后,原来的队已名存实亡,义军的最高指挥权都在朱怡成手里,并由董大山和其他几个老部下进行协助指挥。

    这种指挥方式比较原始,而且不利于部队的发展。再加上宁波占据后虽然有狗头军师廖焕之协助,但真正的政治结构并未建立起来。这对于义军的后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更重要的一点,打赢福建水师后,义军上下已有了对朱怡成“劝进”的动静,提着脑袋造反,其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和光宗耀祖,就算廖焕之这样的人,既然投靠了朱怡成,他们也不愿意没有名份的当所谓的“军师”。如此,整合义军,建立构架和官职已迫在眉睫。

    其实朱怡成这时候打出自己“监国”的身份来,改义军为明军,那么一切可以说水到渠成。堂堂大明监国殿下完全可以下旨封赏众人,就如同当初袁奇给义军诸头领封爵许官一样,这一套朱怡成并不陌生。

    可对于表明身份,朱怡成心中还是有顾虑的,在义军中真正知道他身份的人并不多,而且他一直是以洪强的身份示外,为的就是不想太多引人瞩目。

    毕竟,一旦朱怡成打出大明监国的旗号,那么整个天下必然震动,到时候宁波一地就成了大清王朝的关注点,可以想象无论是北京的康熙皇帝还是在江南的大阿哥,必然会舍弃其他义军先灭朱怡成为快。而这个结果也是朱怡成绝对不想看见的,这也是他一直隐藏身份不对外宣布的原因。

    考虑到这些,最终朱怡成还是选择了另一个方案,那就是以大都督的名义在宁波开一个都督府,把整个自己势力范围全部纳入都督府的管辖中,从近代的方式来讲也就是成立军政府,用军政府手段来进行军政管理。

    这样一来,既能解决文臣武将的封赏,也能用这种办法调整义军的指挥权,更能够顺利地对地方进行治政。而现在朱怡成就在纸上写着一些官职,进行正式开府前的最后准备。



九十九章 粮荒
    提到开府,后世人第一反应就是日本的幕府,实际上幕府最早出现在中国,早在汉朝时期,三公和大将军就有开府的资格,而且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初,在靖难之役后,开府才流于形势,成为了历史。

    如今以朱怡成现在敏感的身份,重拾开府的确是个好办法,但对于开府后各官职的设置朱怡成花了不少心思,同时也找来些典籍研究了一番。

    经过一番推敲,朱怡成的大都督府将设置文武各职,从具体职能划分建立起六科,这六科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以对应朝堂的六部,各科分工明确吏科掌官吏任用、考核及调动户科掌粮银、民政、财政;礼科掌礼仪、庆典、考试、祭祀诸事;兵科负责地方兵差渚事;工科掌水利、起盖城池、衙门、仓库等事。

    各科主官称为大使,副职为副使。除去六科外,并设置军中指挥使、同知、佥事、镇抚、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总旗、小旗等武职,以对应义军中各级将领等级。除此之外,还设置左右长史、主簿、参军等幕府直属官职,以对六科和各级军职进行制约,同时也担任大都督的参谋团和秘书处工作。

    这些官职的设置不仅参考了明朝时期王府的编制,更把明制锦衣亲军的军职进行照搬,同时还加入了历朝代各开府的结构,然后再糅合在一起。从目前来看,这样的设置基本已能满足需求,说起来只是换个名义罢了,但至少对外宣传上来看不像袁奇当日所做的那么引人注目。

    官职设定,那接下来就是封赏各人,可惜朱怡成手中可用的人太少,军职的封赏还好些,朱怡成以大都督身份兼领指挥使一职,同时由董大山领同知,并封了另一个从杭州之战就跟随自己的老人马功成也为同知,而下的各级官职也均有人担任,虽然远不足所设置的数量,但这么一来至少已能达到整顿的目的。

    廖焕之担任左长史并兼吏科大使,这个职位可不低,所谓千金买马骨,作为第一个投靠自己的文人和大清官员,朱怡成这点肚量还是有的。对于廖焕之来讲,他也非常满意朱怡成对自己的任命,这足以证明他如今在义军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蒋瑾被封为参军,并兼领工科副使,在正使空缺的情况下,蒋瑾也异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命。王樊为户科副使,至于其他几科的大使暂时空缺,朱怡成同诸人商议后仅仅任命了几个各科属官,先行把各科运行起来,至于后续等有合适人选后再行任命。

    任命下达后,得到封赏的各人心中均是大喜,同时也表示在宁波的义军真正摆脱了“反贼”的帽子,从一群乌合之众开始向正规军开始转变。同样,这次的封赏也令义军内部加强了凝聚力,使得义军士气大振,更有利于义军将来的发展。

    既然开府,就要有开府后的规矩,之前随心所欲已一去不复返,今后的议事包括一些命令的发布都有了规章。作为左长史的廖焕之倒是很快就适应了自己新的角色,把整个大都督府打理的井井有条,倒是让朱怡成轻松了不少。

    办完开府的事,朱怡成一方面要对开府后的各科工作进行考察,另一方面对于手下的义军的整编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除去这些外,还有四海商行和水师的工作,再加上火器研发和其他种种要事,忙忙碌碌几日,朱怡成这才稍稍放松,这一日听完廖焕之等人向自己的汇报后,朱怡成提了一些建议,让各人按他的意思尽快去办。

    “西边的情况现在如何”朱怡成交代完各科工作要求后,喝了口茶问道。

    情报工作基本还是由董大山直接负责,董大山当即回答道“回大都督,祝建才部接连吃了几个败仗,其势已不如月前。清军步步紧逼,祝建才抵抗不住已带手下人马往西南而去,看样子是想同袁奇部汇合。”

    “袁奇部怎么样”朱怡成又问道。

    “袁奇自夺了清军军粮后实力扩充迅猛,而且已占了三县之地,不过据说其部有继续西进的预兆,从这点来看袁奇是不想和江南清军直接抗衡。”

    微微点头,看来袁奇这老小子是吃一堑长一智,相比之前稳重的多。虽说他借势死灰复燃,可毕竟时间太短,而且大阿哥集合清廷江南的精锐,硬碰硬肯定要吃大亏。

    袁奇的盘算很清楚,那就是把祝建才顶在前头吸引清军火力,而他在后面积累实力避开清军锋芒。不过祝建才也不是傻瓜,董大山不是说了么,祝建才吃了几个败仗后已经开始带兵朝袁奇部靠拢,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抱团取暖,只不过不知道袁奇肯不肯接纳祝建才了。

    “还有一事。”见朱怡成沉思不语,董大山开口道。

    “何事”

    “杭州那边传来消息,近期有些不太平。”

    “杭州传来的消息不太平具体指什么”朱怡成心中一动,连忙问道。

    董大山回道“之前杭州大战后,袁奇的义军崩溃,战败的义军被清廷俘虏大批,再加上不少裹挟的民众和当地流离失所的老百姓,这些人之后被清廷进行就近安置。大都督您也知道,自我军在桐庐截获清廷军粮和袁奇设伏断了清军江南大军粮道后,清军的粮草一直紧张,为保证前线供应清军在江南各地不断征粮,而如今江南粮荒已越演越烈,尤其是那些安置的流民和义军俘虏更是得不到清廷的粮食救济,这一来就闹出事来了。”

    紧接着,董大山把所知道的消息一一道来,据说杭州周围已接连发生好几起民变,最大的一起居然有近千人,如不是当地官员严防死守,及时派兵的话,恐怕早就闹出大乱子。

    可就算这样,在没有充足的粮食情况下,江南各地还在继续征粮,这简直已不给那些老百姓活路走,如果不出意外,大变就在眼前。

    “大都督,这是好事啊”廖焕之眉飞色舞道“清狗无道,失其民心,一旦民变沸腾压无可压之时,整个江南不可以说整个南方各省就将峰火四起,到时候大都督坐镇东南,振臂一呼,何愁大事不成”

    “是极是极”蒋瑾同样也兴高采烈“大都督眼光卓远,布局深长,如今江南粮荒,但我宁波一地却囤积粮草如山,四海商行更在抓紧从各地朝宁波运粮,等到年末打通南洋航线,我宁波粮食更无后顾之忧,这全是大都督的深谋远虑啊”



第一百章 表演
    朱怡成可没有廖焕之和蒋瑾那么乐观,江南粮荒早在几月前就有预兆,这也是朱怡成拿下宁波后拉拢宁波各商家,并着手从四处大批购粮的主要原因。

    后世有句话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粮荒时期,宁波拥有大量的粮食,这既能确保对宁波的统治,同时也能依靠这些粮食拉拢民心积蓄力量。另外,江南粮荒爆发,势必会拖累清军对义军各部的围剿,可不管怎么说,满清所占据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江南一地的粮荒仅仅只能给清廷造成麻烦而已,却无法在基础上打倒清廷。

    在朱怡成看来,康熙作为中国历史上数得上的名君,这些问题应该能妥善解决,只不过是时间。不过朱怡成却不知道,康熙的确看到了问题,也在加紧处置,为保证江南剿匪前线的顺利甚至从国库中拨了大批款项,同时也从各地紧急调粮以缓解江南局势。

    可惜的是,康熙已经老了,他再也不是当初刚刚登位铲除鳌拜的少年,也不是打败三藩平定天下的青年,更不是远征大漠扬威于四海的中年,步入老年的康熙已经失去了之前的锐气,更因为各皇子的明争暗斗牵扯了大量精力,如今的康熙表面上被称之为仁君,但实际上怠政明显,更因为他的错误朝中向国库借贷成风,导致国库空虚,国力下降。

    之前康熙为江南下拨银两,同时从各地调集了粮草,花掉了好不容易从各官员手中讨回来的银子,时间不长,仅仅才2个月不到,那些还了银两的官员瞧见皇亲国戚们并没和他们一样交还欠款,心中大为不满,见势头稍缓故态复萌又把手朝着国库伸了过去,一来二去之下国库中好不容易弄来的银子又回到了这些人的手里。

    这些是后话,至于康熙什么时候发现问题,又会怎么做,朱怡成等人是不知道的。此时此刻,朱怡成还是着眼于当前,江南越乱,宁波一地也就越安稳,当部下询问朱怡成是否可以借江南粮荒的机会大肆招募时,朱怡成仔细考虑了一下后摇了摇头。
1...2223242526...1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