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汉天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六道

    “原来只是不敢怨恨,而不是不会怨恨。”

    刘秀乐呵呵地说道。

    阴丽华忍不住偷偷拉了下刘秀的衣服,暗示他,这么说话太过分,也太欺负人了。

    高景慧惊慌失措,急声说道:“陛下误会臣妾了,臣妾从没有怨恨过陛下!父王屡犯大汉边境,祸乱边民,陛下还能接纳臣妾入宫,已经是天大之恩惠。”

    刘秀扬起眉毛,多看了高景慧几眼,这个高句丽的小姑娘倒是挺会说话的。

    他淡然笑了笑,说道:“我让你住在建德宫的决定,还是很对的嘛!”

    德行不够,就重新竖立,建德由此而来。

    高景慧福身说道:“陛下之教诲,臣妾铭记在心!”

    刘秀眼眸闪了闪,看向高景慧的眼神多了几分探究。

    这个小姑娘可是聪慧得很,头脑机敏,一点就透。

    他挥了挥手,说道:“回建德宫吧,我和阴贵人还有些话要说。”

    高景慧应了一声:“是!臣妾告退!”

    阴丽华要起身相送,被刘秀拉住了。

    等高景慧离开后,刘秀拉着阴丽华,躺在榻上,而后他将阴丽华轻轻搂抱在怀中,含笑说道:“丽华,我们好久没有这么平静的躺一躺了。”

    阴丽华小声说道:“是陛下来西宫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而且每次过来,只坐一会又急匆匆的离开。”

    刘秀轻轻叹口气,颇感无奈地说道:“最近的事情很多,公孙述也不知道是听了谁的建议,于江水中立欑柱,以绝水路,于山中险峻之地结营屯兵,以绝陆路,现我南征之将士,水陆皆难以进入蜀地。”

    原本南征军入蜀,还能对公孙述起到一定的牵制,现公孙述搞出这么一手,南征军已难以再进入蜀地,牵制公孙述的任务,等同于失败。

    &n




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代郡之难
    刘秀点下头,问道:“你刚才在唱什么”

    高景慧红着眼圈,小声说道:“是臣妾家乡的一首歌谣。”

    刘秀哦了一声,说道:“丸都山城。”

    高景慧点头应道:“是的,陛下!”

    丸都山城又叫国内城,是高句丽的都城。

    直至四百多年后,高句丽才迁都平壤。

    刘秀随口说道:“调子不算好听,但你唱的不错。”

    高景慧玉面一红,小声说道:“陛下到大殿里坐坐吧!”

    刘秀想了想,正要答应,这时候,龙渊从外面快步走进来,到了刘秀身边,小声低语道:“陛下,代郡传书。”

    闻言,刘秀暗暗皱眉,对高景慧说道:“我还有事,改日再来。”

    说完,也不等高景慧回话,他转身向外走去。

    目送着刘秀走出建德宫,一名宫女来到高景慧的身旁,低声说道:“公主怎么让陛下走了”

    这名宫女是高句丽人,跟随高景慧一同入宫的贴身侍女。

    高景慧无奈地叹息一声,说道:“陛下要走,我又岂能拦得住”

    说完,她话锋一转,正色道:“还有,以后不准再叫我公主,要叫美人!”

    小宫女缩了缩脖子,低声应道:“是!美人!婢子知道了!”

    刘秀回到清凉殿,从桌案上拿起代郡传来的书信。

    这是一封告急书信,内容很简单,卢芳军再次侵入代郡。

    刘秀看罢,眉头紧锁,这个卢芳倒是会抓时机,偏偏赶在汉阳之战最关键的时候侵入代郡。

    翌日早朝,刘秀拿出代郡的告急书信,交给大臣们传阅。

    大臣们看罢,心头同是一沉。

    朝廷为了支持汉阳之战,就差砸锅卖铁了,可偏偏在这个时候,卢芳又再次向代郡发难,这可如何是好

    现在李通已经巡视完黄河,回到洛阳。

    众人的目光有意无意地看向李通。

    代郡有难,朝廷肯定要出兵救援,可关键的问题是,朝廷有兵,但粮食问题怎么解决

    李通沉默未语,邓禹抬起笏板,说道:“陛下,代郡遭受敌军入侵,不能不救啊!”

    刘秀说道:“可是,朝廷已无粮可用。”

    邓禹迟疑了片刻,转头看向李通,问道:“大司空可有良策”

    李通看看邓禹,又瞧瞧刘秀,语气缓慢地说道:“微臣以为,朝廷可于冀州、幽州就近征粮。”

    刘秀若有所思地说道:“祭太守在辽东厉兵秣马,幽州的粮草,大多已被征调到辽东,至于冀州,又能抽调出多少粮食呢”

    河北冀州,乃全国大州,不是说冀州的面积有多大,而是冀州的人口多,粮产丰盛。

    但冀州又是起义军的重灾区,像赤眉、铜马、青犊、尤来、五校等等,都曾在冀州出没,将冀州搅得天翻地覆,十村九空,直到现在,冀州也没完全恢复元气。

    只在冀州征粮,真是够京师军救援代郡的吗

    李通沉思一会,开口说道:“陛下,微臣认为,从冀州可以征调到两万石粮食。”

    一听这话,众大臣皆心凉半截。

    只两万石粮食,充其量够十万大军吃上十天的,还不足以让十万大军从洛阳走到代郡呢。

    刘秀揉着下巴,问道:“司空,偌大的冀州,就只能凑出两万石粮食”

    李通点点头,说道:“陛下,这已是冀州的极限!”

    刘秀扶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打仗不仅是在打人,更是在打资源,在众多的战争资源当中,粮食是最为重用的资源,可惜,朝廷现在最缺的就是粮食。

    侯霸说道:“两万石粮食,即便再节省着吃,也只够十万将士吃半个月的。”

    从洛阳到代郡,差不多就得走半个月,两万石粮食意味着,京师军抵达代郡的那一天起,就要面临断粮的问题,这仗还怎么打

    吴汉跨步出列,向刘秀拱手说道:“两万石粮食,够十万将士吃半个月,倘若增援代郡的是五万将士,那么两万石粮食就可吃上一个月了!”

    侯霸眉头紧锁,说道:“卢芳军敢于再次侵入代郡,必是做好了万全之准备,只五万将士增援代郡,岂不是以卵击石”

    吴汉嘴角上扬,微微一笑,对刘秀说道:“陛下,微臣愿率五万将士,前往代郡,解代郡之危!”

    侯霸闻言,心头一震,连忙说道:“万万不可!大司马只带五万将士救援代郡,这……这太冒险了!”

    大臣们纷纷点头,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道:“大司徒言之有理!”

    “大司马不可莽撞冲动啊!”

    刘秀目光深邃,拇指的指肚轻轻搓着食指,久久没有接话。

    吴汉向劝说自己的大臣们感激地点了点头,又冲着一脸关切看着自己的侯霸笑了笑。

    他对刘秀说道:“陛下,微臣率五万将士足矣,若不能击溃来敌,微臣愿提头回见陛下!”

    刘秀思虑再三,问道:“子颜想带哪位将军前往”

    吴汉想了想,说道:“朱祐、王常、杜茂、侯进四将!”

    这回刘秀没有再多做考虑,应道:“准!”

    目前,朱祐在南征军,王常在西征,他二人都需刘秀下诏书召回。

    在刘秀下诏的同时,吴汉在洛阳军营里没日没夜的操练兵马,李通则亲自去了冀州,征集粮食。

    不日,朱祐和王常返回洛阳。

    朱祐回到洛阳,刘秀十分高兴,他二人可是许久未见了。

    早朝,朱祐有前来参加,散朝后,刘秀直接把朱祐留了下来,两人一听去到清凉殿,刘秀还特意让张昆准备了茶水、果汁和点心、水果。

    清凉殿是刘秀经常办公的地方,通常情况下是不备吃食的,不过朱祐好吃,刘秀特意为他准备这些好吃的,好喝的。

    落座之后,朱祐看着桌案上丰盛的吃喝,咧嘴笑了,说道:“还是陛下了解微臣的喜好啊。”

    说着话,他伸出手来,抓起一块点心,整个塞入口中。

    刘秀笑问道:“阿祐在南征军过得如何”

    朱祐说道:“肯定不如在西征军里过得痛快!”

    “哦”

    “南征军虽然经常和蜀军交战,但硬仗打得不多,通常都是迂回牵制,和西征军那边肯定没法比!”



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家庭聚会
    难得朱祐回京,刘秀和阴丽华都很高兴,后者说道:“何不把仲华也请来,大家好好聚一聚!”

    朱祐连连点头,应道:“对对对,是该把仲华找来!陛下,我们可好久没有坐在一起吃酒聊天了!”

    刘秀想了想,说道:“那就别只找仲华一人了,阿祐,你回府,把夫人、孩子都带过来,我们来一场家宴。”

    朱祐抚掌大笑,连声应好,说道:“陛下,臣这就去!”

    刘秀刚点下头,朱祐便一溜烟的跑出大殿。

    见状,刘秀摇头而笑,说道:“阿祐还是老样子啊!”

    中午,邓禹和朱祐结伴而来。

    与邓禹同来的有夫人方氏,以及长子邓震、次子邓袭、三次邓珍。

    与朱祐同来的是夫人张氏,以及儿子朱商。

    刘秀对邓禹那绝对是没话说,邓禹是侯爵爵位,而实际上,邓禹所得的封地,是一个小诸侯国,既高密国,还外加一个淳于县。

    高密国并不大,位于北海郡和琅琊郡之间,国内有三个县,分别是高密、昌安和夷安。

    未来邓禹的这三个儿子,便分别继承了这三个县,邓震是高密侯、邓袭是昌安侯,邓珍是夷安侯。

    不过邓禹最有出息,成就最高的,并不是这三个儿子,而是六子邓训。

    只是邓训和邓禹的关系并不好,别看邓禹是军中将领出身,但他是非常重文轻武的,偏偏邓训这个儿子和他对着干,一心习武,邓禹时常斥责邓训不孝。

    邓训虽然做官只做到护羌校尉,但他的女儿邓绥十分厉害,乃汉和帝刘肇的正宫皇后。

    当然了,现在邓训还没有出生呢,邓禹也只有邓震、邓袭、邓珍这三个儿子,而且都是小娃娃。

    朱祐的儿子朱商,和朱祐的性情颇为相似,直性子,没什么心机,就连身材也继承了父亲,如果说朱祐是圆滚滚的大肉球,那么朱商就是圆滚滚的小肉球。

    刘秀这边,和他一起的是阴丽华,另外还有他和阴丽华的孩子,刘阳。

    不满五岁的刘阳,和邓震、邓袭、邓珍、朱商年纪相仿。

    虽然刚开始,几个孩子相互很陌生,但时间不长就玩到了一起,在清凉殿外的院子里面,上蹿下跳,跑来跑去。

    大殿里,女眷们坐在一边,刘秀和邓禹、朱祐坐在另一边。

    看着在外面院子里疯跑打闹的小娃娃们,朱祐忍不住感叹道:“当年,仲华和我,于舂陵随陛下起兵反莽,这一晃过去这么多年,连孩子都长这么大了!”

    邓禹心有所感地点了点头,说道:“是啊,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朱祐看看刘秀,又瞧瞧邓禹,说道:“当年的太学四杰,现在可就差子陵了!”

    四位同窗好友,现在缺了一人,本来挺伤感的一件事,可从朱祐口中说出,就是让人伤感不起来。

    邓禹笑问道:“我们什么时候成太学四杰了

    我看是太学四怪还差不多!”

    严光年纪最大,上太学的时候就是一散仙,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邓禹是神童,小小年纪,就上了太学,名声传遍长安;刘秀和朱祐,学习都不咋地,但很有经商头脑,一边上着太学,一边在长安做物流。

    他们这四人,在上太学时期的确都挺怪诞的。

    朱祐连连摇头,说道:“当时,我们或许算是四怪,而现在,我们还算不上四杰吗”

    说着话,他还特意看眼刘秀,底气更足,扬起下巴,得意洋洋地问道:“现在谁敢不承认我们是四杰”

    四位同窗好友,出了一位天子,一位右将军、高密侯,一位建议大将军、堵阳侯,迄今为止,仍是一介布衣的只有严光,但并非严光不行、没能力,而是人家志向高远,淡泊名利,刘秀想请都请不来。

    刘秀哈哈大笑,拍了拍朱祐的肩膀,说道:“阿祐说得没错!现在我们自称太学四杰,的确无人敢有微词!”

    邓禹叹了口气,说什么太学四杰,这不等于是把自己放在和天子平起平坐的位置上了吗

    像这种大逆不道之言,估计也只有朱祐才敢毫无忌惮地说出来吧!在小娃娃中,朱商的年纪最大,邓震次之,但朱商的性子比最小的孩子还顽劣,也属他闹得最欢,反倒是邓震,很有大哥哥的样子,看着朱商、邓袭、邓珍和刘阳打闹成一团,他活像小大人一样,连连拦阻,不停地说道:“小心、小心!别伤到四皇子!”

    刘秀有注意到外面的孩子们,他向院子里指了指,对邓禹笑道:“仲华,我看震儿颇有你之风范啊!”

    邓禹摆了摆手,说道:“陛下对震儿太过奖了。”

    刘秀恍然想起一件事,问道:“对了仲华,我听说你让家中的孩子每人都学一项技艺,这是为何”

    朱祐也颇感好奇地看向邓禹。

    他们这些老兄弟当中,邓禹的官职虽然不是最大的,但邓禹的封地绝对是最大的,他有四个县,就封地而言,邓禹其实相当于一个小诸侯王。
1...490491492493494...5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