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汉天子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六道

    邓禹淡然一笑,说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多学一门技艺,总是没有坏处的!”

    哪怕以后家道中落,子女们也不至于流落街头,饿肚子。

    就教育子女这方面,邓禹的确是厉害。

    邓禹有子女一十三人,每人都有精通一门技艺。

    要知道邓禹可是刘秀最宠信的大臣之一,而且有四个县的封地,用家财万贯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在当时,除了皇室,邓家称得上是第一大家族。

    但即便是这样,邓禹的心中依然存有危机感,依然让子女学艺傍身。

    虽然子女们所学的技艺都未能用得上,但从中不难看出邓禹小心谨慎和未雨绸缪等特性。

    听了邓禹的话,朱祐不以为然地挥挥手,满不在乎地说道:“仲华,你可真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有陛下在,我们还让子女学那些东西有何用”

    邓禹淡然一笑,没有多




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深藏不露
    一提增加税赋,大殿里的群臣身子同是一震,纷纷偷瞄刘秀。

    以前也有大臣主张过增加税赋,不过每次提到这件事,总是惹得天子大怒。

    这次刘秀倒是没有动怒,他面无表情地看着韩浩,久久都是一言未发。

    韩浩被刘秀盯得浑身发毛,下意识地屈膝跪地,向前叩首,颤声说道:“陛下,以目前之税赋,既难以维持对敌之征战,更难以维持全国随时可能发生之灾情,还望陛下三思!”

    太中大夫阎杨出列,向刘秀拱手说道:“陛下,韩大夫言之有理,微臣以为,以当前之时局,加增税赋,势在必行!”

    阎杨原本只是个县令,是受到侯霸的举荐才升迁上来,不过刘秀对阎杨的印象并不好。

    在很多政见上,阎杨都与他相左。

    还没等刘秀回话,同任太中大夫的郑兴,抬了抬笏板,说道:“臣启陛下!”

    刘秀目光一转,看向郑兴,抬了抬手,说道:“郑大夫有话请讲!”

    郑兴是隗嚣的旧臣,后来才投靠到刘秀这边,虽然任太中大夫之职,但平时于朝堂上不太发表意见,这次难得郑兴要说话,刘秀还是很重视的。

    他深吸口气,正色说道:“陛下,微臣以为,增加税赋,如饮鸩止渴,此举不可为!”

    韩浩和阎杨不约而同地皱了皱眉头,阎杨说道:“郑大夫此言差矣,以当前之税赋,朝廷要钱无钱,要粮无粮,而对敌征战,又最耗钱粮,若不增加税赋,朝廷的钱粮又从哪里来”

    刘秀登基以来,一直推崇西汉制度,在建武六年的时候,也就是公元三十年,刘秀施行三十税一政策。

    也就是说,农民一年的收成,其中的三十分之一用来交税,这样的税率,即便是在盛世,都属最低程度,何况现在还是乱世。

    说刘秀是个好皇帝,不是谁头脑一热,拍拍脑门,就随便下的定义。

    刘秀创建东汉的时候,全国人口,十有二存,原本十个人里,才仅仅活下来两个人。

    天下之混乱,社会之动荡,当真是到了民不聊生,尸殍遍野的地步。

    可是到了刘秀执政的晚期,全国人口竟然增加了两千多万,比刘秀刚刚建立东汉的时候,全国人口翻了一倍还要多。

    得是什么样的皇帝能把国家治理成这样

    什么样的人能在接手这么一个大烂摊子后,在数十年间,让国家发生了质变

    汉室能在刘秀手中再次兴起,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刘秀长时间的施行低税赋,让百姓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郑兴说道:“陛下施行三十税一,朝廷是穷,但百姓们都富裕了!”

    说到这里,郑兴激动起来,眼圈湿红,声音哽咽着说道:“自莽贼篡汉以来,百姓的日子过得太苦了,朝廷暴政,义军做乱,各州百姓,哪里还有活路

    “陛下光复汉室,登顶九五,乃汉室之福,更是天下百姓之福,也正是因为有陛下,百姓们才得以安居乐业,能活得下去了。

    “可百姓们才刚刚过上几年的好日子,朝廷便要增加税赋,这是让天下百姓再次流离失所,再次让天下民不聊生啊!“直到现在,各州的义军也没有完全平息,还时不时的兴风作浪,倘若朝廷增加税赋,义军必定会趁机蛊惑各地百姓,这是在动摇汉室之根基!”

    说到这里,郑兴向刘秀叩首,颤声说道:“臣启陛下,万万不能加赠赋税!”

    郑兴一把年岁了,说到动情之处,老泪纵横,任谁看了都不由得为之动容。

    韩浩暗叹口气,他主张增加赋税,可他又何尝不知天下百姓之苦难,何尝不知加增赋税之后果,但现在没办法啊,朝廷要钱没钱,要粮没粮,仗要怎么打

    受灾的百姓要如何安置

    阎杨倒是心中不满,冷冷瞥了郑兴一眼,质问道:“郑大夫口口声声说不能增加税赋,那么,郑大夫现在可能拿出数十万石粮食去赈灾”

    郑兴身子一震,向刘秀叩首,哽咽着说道:“陛下,微臣无能!但微臣知道,不能加增税赋!”

    刘秀站起身形,走下御座,来到郑兴近前,伸手搀扶,说道:“郑大夫快快请起!”

    郑兴起身时,泪流满面,声音颤抖地说道:“陛下……”刘秀不是贵族出身,起事之前,他没过了富裕的日子,恰恰相反,他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之所以没挨饿,只因为他农业技术掌握得好,地种得好,收成好。

    他深知这些年百姓所受的苦难,他也是这么过来的。

    他环视在场大臣,说道:“莽贼篡汉十五年,刘玄在位三年,我汉室平贼八年,这二十余年间,百姓们又过过几天安生的日子

    朝廷税赋,多如牛毛,贼军四处流窜,烧杀抢掠,汉室江山,千疮百孔,百废待兴,诸位认为,这天下百姓,真的还能受得起重税吗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王莽让百姓们活不下去,绿林、赤眉灭之,绿林让百姓们生活不下去,赤眉灭之,赤眉让百姓们生活不下去,我刘秀灭之,现,若我刘秀让百姓们活不下去,谁来灭之”

    阎杨身子一哆嗦,急忙叩首,说道:“陛下,微臣……微臣……”刘秀没有理会阎杨,他在大殿里来回踱步,说道:“郑大夫的话,我深以为然,哪怕朝廷去砸锅卖铁,也不能增加税赋!”

    朝廷无法赈灾,闹起来的也就是那几十万受灾的弘农百姓,可朝廷一旦增加了税赋,那么闹起来的将会是全国各地的百姓。

    是让一郡的百姓闹,还是让一国的百姓闹,其中的利弊很容易就能分得清楚。

    大殿里鸦雀无声。

    说来说去,但根本问题还是没能得到解决,吴汉所在的代郡战场怎么办

    弘农受灾的百姓怎么办

    李通突然跨步出列,大声说道:“陛下圣明!”

    人们目光怪异地看着李通,现在可不是你这位大司空奉承天子的时候!王元快步出列,沉声说道:“陛下,大司空私自调用救济粮,导致朝廷无力赈灾,这皆为大司空之过,还望陛下严惩大司空之过失!”

    其实,王元倒不是要害李通,而是现在朝廷无力赈灾,必须得有个人站出来,代天子受过,再没有谁比李通更合适的了。

    大司空是宗正、少府、司农的顶级上司,粮食这一块,大司空是最高主管,现在粮食出了问题,他不代天子受过,谁代天子受过

    刘秀皱着眉头说道:“当初大司空调动应急粮,朕也是同意的,现在又怎能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大司空一人身上”

    王元眉头紧锁地说道:“陛下之责,远不如大司空之责,还请陛下严明法度!”

    刘秀肺子都快气炸了,但王元惹他生气,和阎杨还不一样。

    阎杨是鼠目寸光,自私自利,只懂得盯着眼前的这点利益,没有长远考虑,而王元则是死脑筋,



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意外突发
    正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

    李通既然敢接任大司空之职,自然是有些底气的。

    宋弘不敢动储备粮,那是因为他真的没有任何倚仗,而李通敢动储备粮,心里是有底的。

    李通这个人,做事向来谨慎,而且都谨慎到了极致,这样的人,若是没有倚仗,当初又怎么敢调动二十万石的储备粮

    真出了事,他的公主夫人,乃至大舅子天子,都护不住他。

    当初驻扎南阳,李通负责屯田,本来南阳屯田是为了支持南征的,但岑彭率领的南征军,在南郡布防的同时,也有屯田,并带领当地的民众,积极开荒。

    南郡的粮产,足够供养南征军,李通在南阳的屯田,一直没用上。

    屯田所得的粮食用不上,当然是可以卖掉的,不过李通却是高瞻远瞩,把粮食都积攒了下来。

    他心里很清楚,如果没有钱,并不会对朝廷构成致命的威胁,但若是没有粮,那可是要命的。

    如果朝廷真在粮食上遇到了困难,自己囤积下来的粮食,可解燃眉之急。

    事实证明,李通是很有前瞻性的,他的准备没有被浪费,尤其是在他做了大司空之后,这二十万石的屯粮,就是他的杀手锏,压箱底的法宝。

    现在果然派上用场。

    散朝之后,刘秀特意留下李通,在清凉殿内,刘秀笑看着李通,说道:“次元,你小子现在竟然还和我玩心眼。”

    李通当然明白刘秀为何这么说,但却故意装糊涂,一脸的茫然,不解地问道:“陛下何出此言”

    “你在南阳偷偷囤积了二十万石粮食!而且事先连半点口风都没透露给我!”

    刘秀又好气,又好笑。

    李通正色说道:“陛下,其实这二十万石粮食,并不是给朝廷囤积的,而是为南征军囤积的,南征军现在不缺粮,不代表以后也不缺粮,有这二十万石的粮食打底,南征军将士可更有底气!”

    稍顿,他颇感无奈地说道:“但现在朝廷急需用粮,微臣没办法,只能把这些为南征军囤积的粮食拿出来,用于赈灾!”

    刘秀笑了笑,用手指头点点李通,说道:“难怪当初次元的胆子那么大,敢于调动二十万石准备粮,原来次元的底气在南阳!”

    倘若当初宋弘也知道南阳囤积了二十万石粮食,估计也是敢动用储备粮的吧!可惜,宋弘和军方的关系一直不太好,李通也不可能上杆子去告诉宋弘,他在南阳囤积了二十万石粮食。

    说来说去,做官不是光凭个人的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还有情商。

    官做得越大,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越多,所需要的情商也就越高。

    宋弘并不具备这一点,他被罢免,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

    刘秀对李通正色说道:“次元,既然南阳囤积了二十万石粮食,能不能从中抽出几万石,送到代郡”

    李通闻言,面色凝重地摇摇头,说道:“陛下,南阳屯粮二十万石,加上应急粮的十万石,合计三十万石,够不够用于赈灾,还未可知啊,这时候抽调粮食到代郡,恐怕,得不偿失!”

    如果因为抽调走几万石的粮食,而使得赈灾工作做得不到位,那么朝廷是既损耗了大量的粮食,最后还要被百姓们骂,的确是得不偿失。

    李通沉吟片刻,又补充了一句:“陛下,代郡一地之胜负,远没有民心来得重要!”

    刘秀定都洛阳后,还真是风调雨顺,无灾无难,这次弘农受灾,算是东汉朝廷建立以来,第一次应对大范围的天灾。

    天下百姓都在看着朝廷的作为,如果处理不当,对朝廷威信的打击太大。

    认真琢磨李通这番话,刘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是啊,与民心相比,代郡一地之胜负,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幽幽问道:“以次元之见,我当让子颜撤军才是……”李通向刘秀欠了欠身,说道:“卢芳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损失惨重,即便大司马现在撤军,卢芳军在代郡已无力再做扩张!”

    刘秀轻叹口气,三线作战,朝廷的压力太大,如果朝廷施重税,倒也可以应对,可天下百姓受苦受难这么多年,民不聊生这么多年,他实在不忍心再去向百姓征收重税,让百姓们的日子过得更苦更艰难。

    “撤军吧!”

    刘秀思前想后,无奈地摇头而笑,说道:“以当前朝廷所面临的困境,只能撤军了!”

    李通认识刘秀这么多年,他是什么样的人,李通又怎能不了解。

    刘秀并不是个好斗的人,但绝对是要强的人。

    卢芳屡次进犯代郡,刘秀是非常渴望汉军能击溃卢芳军主力,直捣黄龙,彻底消灭卢芳势力的,但朝廷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粮来支持汉军做到这一点。

    其实,看卢芳势力的动向也很有意思。

    卢芳的根基是在并州,但现在,卢芳势力占领的都是并州的北方诸郡,像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雁门郡。

    至于并州的南方诸郡,如上郡、西河郡、太原郡、上党郡,都在洛阳朝廷的控制范围内。

    卢芳势力不向并州南方诸郡发难,却一个劲的向幽州进发,攻打幽州代郡,此举很明显,卢芳是在依仗匈奴人。

    但凡是和匈奴接壤的地方,卢芳才敢派兵攻打,而和匈奴不接壤,哪怕是并州的南方诸郡,卢芳都不敢轻易深入。

    从中能看得出来,卢芳自身的实力并没有很强大,他所倚仗的也不是自己麾下的那些兵马,而是匈奴人。

    吴汉率领的汉军,在代郡大败卢芳军,按理来说,汉军是获胜的一方,但最终被迫撤军的,却是汉军。

    没办法,洛阳朝廷根本拿不出钱来购粮,也拿不出粮食送给吴汉当军粮。

    吴汉再善战,再能打仗,再有一身的本事,在全军断粮的情况下,他也毫无办法,只能遵从刘秀的诏书,率军撤退。

    当初,吴汉是率领五万汉军去的代郡,回来时,是吴汉一个人回来的。

    汉军并没有跟随吴汉返回洛阳,而是被刘秀拆分了。

    刘秀派




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前往新城
    刘秀对姜诗云解毒的本事印象深刻,带上姜诗云,有备无患。
1...491492493494495...5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