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闪烁
外面,军警已经从楼道上冲下来,从站台的两端向中间推进,把闹事军人包围起来,再逐步收缩。
不算严重,闹事的官兵还不到一百人,最多算骚乱。
在列车驶离站台的时候,军警已经包围了闹事人员,一名穿着禁卫军制服,拿着扩音器的少校从楼道走了下来。
“我是禁卫军的廉旭升少校,现在命令你们立即停止任何形式的抵抗,以单列纵队一个个的出来……”
在枪口与刺刀面前,被围住的一百多名退役军人全都老实了下来。
这些人几乎都是上过战场的老兵,非常清楚当前局面有多么凶险。
场面已经控制住了。
“禁卫军,真是威武啊!”
听到这话,白止战才发现有一个人藏在车门后,紧贴着墙壁,穿的咔叽服,显然是退役士兵。
只是看军服的肩章,应该是一名陆军军士。
白止战仔细打量了此人一番,觉得他有点眼熟。
“长官好,我叫王开元。很不好意思,已经退役了。”在说这句话的时候,那家伙还很挑衅的抬手在额头前面扫了一下。
这时,白止战才想起来。
开始,就是这个家伙喊的第一声口号,只是在喊了口号之后就钻进了人群,此后再也没出现。
原来,他偷偷上了列车!
难道,他为了搭上列车,故意弄出了骚乱
应该不是。
只是,这里面肯定有其他的原因。
第47章 理想主义者
帝都,枢密院。
宪改之前,枢密院是御内部下专门制发诏命的机构,负责把皇帝的诏命以书面形式传达给内阁的行政部门。宪改后,枢密院独立出来,成为掌玺的职能机构,还负责皇室与内阁的往来。到现在,枢密院更像是内阁属下的会议部门。在大战期间,很多跟军务有关的绝密会议都在此举行。
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所谓的枢密院,只不过是皇城南门外一处被院墙围起来,由禁卫军的皇城卫队守卫的小别院。
就算是在和平时期,这里也戒备森严。
不止是因为紧挨着皇宫,传闻里面有一条由始武大帝亲手修建的,直接通到内功的隐秘地道。相传在七十多年之前,始武大帝就是从这条秘密地道进入皇城,一夜之间就兵不血刃的夺得了皇权。
把秘密会议安排在这里,图的就是清静与保密。
只是今天的枢密院,却一点都不清静。
从清晨到上午,然后是下午、傍晚与夜间,现在都快凌晨了,别说茶水什么的,只是饭食就送了三次。
十一点五十分,工作人员把宵夜送进了会议室。首辅却没有宣布休会,也没有让大家休息一会的意思。
看首辅的架势,不弄出个结果来,这个会要一直开下去。
宵夜是小米粥,加了红枣与枸杞,还有一碟用文火熬制,加了白芝麻的红糖水。
虽然没有什么胃口,但是祝世建依然慢条斯理的往小米粥加了一些红糖水,煞有介事的搅拌起来。
其实,祝世建一直在留意首席位置上的首辅唐祖德,以及对面的陆军总司令马钟毅。
也就是一碗红枣枸杞小米粥,唐德祖那全神贯注的模样,仿佛是从王母娘娘的宴会上弄来的龙肝凤胆。
马钟毅嘛,那就是另外一个极端。
服务人员还没出去,他就三两口喝光了小米粥,还把碗碟往旁边一推,那愤懑的神色就像刚喝下一杯鸩酒。
其他阁员,注意力全在手里的饭碗上,表情神态是五花八门。
气氛很是诡异。
几天之前,在纽兰联邦发起提议之后,同盟集团提出以签署和约的方式巩固来之不易的和平。
不再是分开谈,而是所有的国家,不管战败的、还是战胜的,都参加谈判。
大战都结束了,还谈什么呢
要如何才能让和平永存,如何才能确保战火不会在几十年后再次肆虐全球
纽兰联邦、布兰王国与洛克共和国各自提出了办法,比如全球范围的裁军,比如重新划分列强的势力范围,比如成立一个全球性国际组织,只是核心都一样,必须对军备建设进行严格限制。
因为梁夏帝国没有战败,所以只要是跟限制军备有关的问题,只能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加以解决。
这正是纽兰联邦提议举行和谈的关键所在。
缔结一份全球性的和约,对包括同盟集团战胜国在内的,所有列强的军事力量与军备建设做出严格的限制。
按照发起倡议的纽兰总统的意思,军备受到严格的控制,和平就有了保障。
显然,这个观点太理想,说是幼稚也没错。
军事力量,只是捍卫利益的工具,决定国际局势的,其实是各列强之间因为殖民地等利益产生的矛盾。
只要利益矛盾还在,和平就难以持久。
对纽兰总统的天真想法,任何一名政治家都会嗤之以鼻。
平民,还有新闻舆论却不这么看。
在纽兰总统提出通过谈判签署一份全球性质的和约,组建一个同样是全球性的,至少包括了全部列强的国际机构来确保和约得到落实的畅想后,立即点燃了国际舆论,成为了当今最热门的话题。
一时之间,签署全球和约与成立国际联盟,变成了捍卫和平的金钟罩。
这下,哪怕明知道是在浪费时间,也必须高声附和,不然就
第48章 一锤定音
也就是一碗小米粥,唐祖德整整用了十五分钟,才慢条斯理的享用完。
拖这么久,也是为了让大家冷静下来。
会议从清晨到现在,海军与陆军,以及分成两个派系的大臣吵翻了天,就差用拳头与牙齿了。
争的不是裁军规模,是时限,限制军备的期限。
用唐祖德的话来说,用不着帝国出声,只是同盟集团的列强,就不会答应由纽兰总统提出的裁军方案。
没有兵力,如何捍卫刚刚到手的战争红利
不要忘了,列强的敌人不仅仅是其他列强,还有各殖民地的反叛力量,乃至国内遭到剥削的阶层。哪怕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存在了,也得维持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保护遍布全球的核心利益。
话说回来,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凭啥叫列强
数百年来,不管是老牌帝国,还是新兴的工业强国,就没有一个列强是由理想主义者的嘴巴吹出来的!
纽兰联邦也不例外。
如此一来,限制军备的时限,成为了关键话题。
对此,陆军坚持以十年为期,而海军认为应该延长到二十年。
十年与二十年,不同的绝不止是一段时间,更加不是条文里面的数字,而是帝国的总体战略!
要是十年,就得以陆军为重,实行北上与西进战略;确保在下一场大战中,能以闪电般的速度横扫整个巨大陆;赶在其他列强完成战争动员前,击败巨大陆上的对手,将战线推进到西大陆与玄大陆。等到地面战场的局势得到巩固之后,再把重点转到海洋上,与列强争夺海洋的控制权。
毫无疑问,该战略的核心是陆权。
二十年的方案恰好相反。
以二十年为期,就有足够的时间重建海军,也就能采用南下梵炎洋与东据东望洋的总体战略;确保在大战爆发之后能够控制周边地区,保住主要的资源产地,并且围绕帝国本土建立起防御屏障。在巩固了基本盘之后,再以海权为基础,稳打稳扎的向外推进,逐一击败遇到的对手。
这套战略的核心是海权。
理性的讲,后者肯定更稳妥。
陆军那套战略,其实是孤注一掷,把赌注全都押在了战争初期的闪击战上。
虽然在介绍的时候,陆军总司令明确提到,利用新技术,陆军有望在下一场战争中创造奇迹,但是马钟毅元帅明显忘了一个问题,在几年之前,陆军同样认为能够在几个月内击败骆沙帝国。
哪怕到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陆军都还在强调能在几个月内击败骆沙帝国。
当初,就是因为没能像计划那样击败骆沙帝国,陷入了消耗战的泥潭,才导致战局全面失控。
换个角度,如果陆军在开战之后取得大胜,大战肯定能在两年内结束。
其实,海军方案也有类似的问题。
因为海军建设周期更长,所以二十年根本不算充足。
有趣的是,祝世建同样强调了新技术。
结果就是,马钟毅抓住这个问题,认为海军方案同样是孤注一掷,二十年之后未必能够击败列强。
只是,祝世建没有强调速胜。
以海军的方案,哪怕在战争初期取得大胜,一举夺得战略主动权,也需要稳打稳扎,用足够多的时间,付出足够巨大的代价,甚至要经过反复鏖战,才能够战胜所有列强,取得最后的胜利。
此外,海军方案并没有过多的指望与依靠盟友。
还有一点,祝世建根本没说。
如果完全按照海军的套路走,战略规划的期限就不是二十年,最好三十年,至少也需要二十五年。
就决策者而言,能不能面对与接受这个残酷的未来,显然是个大问题。
争吵了一整天,大家都累了。
唐祖德放下碗筷后,会议室里安静了下来。
“大家都吃饱了吗吃饱了的话,我们继续吧。”
没人接话,大家都听了出来,首辅的语气明显有点不耐烦了,以唐祖德的性格,保不准什么时候
第49章 重启的舰队演习
帝国新历99年12月14日下午,炎海东北部,第一航空特混舰队旗舰“龙江”号。
盯着飞行甲板上整齐摆放的几十架舰载机看了一阵,白止战才看了眼手表。
离下午两点还有五分钟。
这已经是一年一度的舰队演习的第十三天,如果今天依然是一无所获,恐怕还要拖上半个月。
想到在之前十多天里发生的事情,白止战不免有些心烦意乱。
十七年前,帝国新历82年,在获得内阁批准之后,海军恢复了因大战中断八年的舰队演习。
全称是“探索发现舰队战术与既有问题实兵对抗演习”,只是一般没人用这个称呼。
在此之前的新历81年年底,“海龙”号母舰正式服役。
这是帝国海军的第一艘母舰,跟纽兰联邦的“兰利”号一样,用一艘万吨快速货轮改造而来。因为以训练为主,不要求具备实战能力,所以只用了四个月就改造完毕,然后花了几个月进行验收测试。在新历80年的年底就交付给帝国海军,只是直到第二年才完成人员的培训工作。
主要就是培训舰载机飞行员需要大量时间,急也急不来。
有了“海龙”号才有了新时代的舰队演习。
这正是舰队演习重启之后的重点所在,通过演习摸索航空作战的方式方法,建立起新的战术体系。
前面五年,也就是从82年到86年的五次舰队演习,“海龙”号与舰载航空兵基本上都在打酱油。
没啥好奇怪的,因为这五次,只有“海龙”号一艘母舰。
为了让演习更加的逼真,或者说为了模仿有数艘母舰的舰队,帝国海军还动用几艘水上飞机母舰,用水上飞机来顶替舰载机,执行一些低难度任务。也就是在此期间,帝国海军将搭载常规起降飞机的战舰正式命名为“航空母舰”,以此跟水上飞机母舰,以及其他类别的母舰加以区分。
五次舰队演习,舰载航空兵都以侦查任务为主。在后两次演习中,才获得了几次防空战斗的机会。
在这五次演习当中,海战的主角依然是战列舰。
不说别的,五次演习最终都是通过主力舰“炮战”分出胜负。
直到在新历87年举行的第七次舰队演习,航母与舰载航空兵才真正成为主角,因为这一年,两艘货真价实的航母加入了帝国海军的战斗序列,即浦州建造的“龙江”与刺州建造的“横江”号。
这两艘航母在同一个月下水,完工时间只差了几天。
原因无二,前者由本土舰队督造,后者由南方舰队监工。海军司令部早就明确,建成之后分别归属于两支舰队。因此在建造阶段,两支舰队就暗中较劲,都想抢在对方的前面获得舰队航母。
因为战斗力实在太强了,远远超过“海龙”号,所以帝国海军提出了“舰队航母”这个概念,并且通过对速度、吨位与载机数量进行限定,设定了一道门槛,对这种战舰进行推广宣传。
只是,“龙江”号与“横江”号并不是当时最大的航母。
早在两年之前,纽兰联邦的“列克”号与“萨拉”号就已经下水,均在帝国新历87年建成服役。
在吨位上,“列克”号与“萨拉”号大了四成。
此外,狭夷皇国的“赤诚”号也在帝国新历87年交付服役,“加禾”号则在新历88年服役。两艘战舰的吨位,同样超过“龙江”号与“横江”号,跟纽兰联邦的那两艘巨舰有得一拼。
当年的舰队演习也最为复杂,前后持续了近三个月,根据不同的假想情况,总共进行了三次对抗。
至于对抗的方式与结果,那是帝国海军的头号机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