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刘范兴汉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鵿

    到了西周,最早叫上庠。

    到了汉代,武帝独尊儒术后,便在长安立太学,比也是汉代太学的由来。

    到了现在,太学生已有两千余人,这些人大多都是各地世家子弟,有些也是大汉宗室子弟,最后便是寒门贵子了。

    其实按照太学生的标准,刘范是有资格进入太学学习的,只可惜刘范一心习武,不喜欢舞文弄墨,这在宗室中也不是秘密了,所以刘焉也没有将刘范送来太学。

    一路行来,同时也欣赏一下洛阳的繁华。

    不久众人便来到了太学门口。

    看着气派的大门,刘范感触颇深。

    自己前世便不喜欢读书,所以成绩一直都不好,后来也就刚刚考了一个三本而已。

    只是自己从小习武,所以最终在父母的支持下拜了一个武术大师练习,才有了枪技大家的名头。

    但是其实夜深人静的时候,刘范还是觉得自己胸中墨水太少了,以前应该好好读书。

    所以来到汉代后,刘范只要一有空,便会自主的读书,写字,这反而让刘焉大吃一惊,心想这小子什么时候开窍了。

    “要是人生能够重来,原习得书中奥秘,不比习武差”

    刘范开口感叹道。

    这反而惊讶了旁边的关羽,张飞,太史慈,典韦。

    四人心想,大哥(主公)今天是怎么了。

    “这位兄台此言差异,无论习武还是学文,皆有其奥秘之处,所谓天下同归而殊途,便是此理”

    一年轻学子听到刘范所说,又见刘范穿着华贵,身后又有这么多随从,便走了上来答道。

    刘范回头看了看年轻学子,只见其穿着普通,不过确器宇不凡,仪表堂堂,心中暗暗赞叹。

    因为刘范来得早,太学还未开门,所以在屋外围了众多学子,他们三三两两,交头接耳。

    而刘范来后,众人的目光就不自觉的看向了刘范,自然刚刚刘范的感叹也是听到的。

    “兄台所言极是,天下同归而殊途,这句话出自周易吧,所谓殊途同归也就是这个道理,敢问兄台尊姓大名”

    &nb




第三十九章:干架
    除去阮瑀沉默了,周围所有太学生都沉默了,众人心中都想着刘范的那句诗句。

    这个时代,文人作诗往往都是四字,很少有五言,七言。

    而刘范这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便是七言律诗的格律,这在这个时代是极为罕见的。

    然而阮瑀并不是因此才奇怪的看着刘范,而是觉得刘范及不简单。

    一个武夫有这样的学问。

    阮瑀自问这句话自己就算做出,也会很费脑,这刘范居然一下便做出来了。

    “刘兄大才啊,在下自愧不如”

    阮瑀说完,对刘范一拜。

    “元瑜兄谬赞了,在下也只是随口一说,元瑜兄勿怪”

    刘范也向阮瑀行礼。

    “刘兄天赋异禀,想必只需认真研习,未来必不可限量也”

    阮瑀说完,对刘范笑了笑。

    “借元瑜兄吉言,在下必定认真研习,不会让元瑜兄失望”

    刘范说完,二人又笑了笑。

    之后二人又盘谈了几句,太学院也开门了,众太学生便走了进去。

    “刘兄要不要进去看看”

    阮瑀看了看刘范,开口问道。

    “在下并非太学生,进去多有不妥”

    刘范摇了摇头。

    “无妨,今日是蔡议郎讲学,以刘兄之才学,蔡议郎必然心喜”

    阮瑀上前,拉着刘范的手。

    “走吧,我带你进去”

    刘范见此也不好推辞,便交代关羽几句后,随阮瑀走了进去。

    心想,这蔡议郎何许人也。

    不一会,刘范便被阮瑀带到了太学社中,刚才门口的太学生见到刘范,有些反感。

    自己是太学生,自当可以在此学习,你这武夫又凭什么在此。

    众太学生心中厌恶着刘范。

    除少数几位外,大多开始相互议论者。

    刘范见此,便看向了阮瑀。

    “元瑜兄,看来我还是不方便在此也”

    刘范说完,阮瑀摇了摇头。

    “刘兄不必管他们,皆是一群不明事理之辈,何必在意”

    阮瑀说完,一众学子顿时大怒。

    “阮瑀,你说什么呢,别以为平日辩论都是你赢,你就可以翻天了,你一寒门子弟,算得了什么”

    一位穿着华贵的学子起来说道。

    阮瑀并不想回答,只是冷冷的说上一句。

    “那又如何,你若能辨得过我,我便无话可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

    见阮瑀顶撞自己,学子大怒,本想上前理论,刘范便站了起来。

    “寒门子弟怎么了,难道寒门就不是我大汉子民了吗,寒门一样为我大汉做了贡献,难道不该一视同仁”

    刘范说完,阮瑀一脸感激的看着刘范。

    “你一匹夫,以为穿着华贵的衣服,就可入太学了吗,此地启有



第四十章:蔡大家
    老者捋了捋胡子,笑了笑。

    至于许宽,看着刘范,恨得咬牙切齿。

    平常许宽仗着父亲的权势在太学生里,那可是一霸。

    除去阮瑀等少数人,以及一部分世家宗室子弟外,大部分人都屈服于许宽的淫威之下。

    这刘范这么多人面前让自己下不了台,自己又怎能善罢甘休。

    只是那刘焉的威名,自己可是知道的。

    现在的宗室之中,除去宗正刘宽,太常刘表以及甘陵国相刘虞三人外,那就是这刘焉最有威名了。

    而自己这父亲许彧,可不是靠名望做的太尉。

    虽然许家也是南阳大家,但别说和袁家,杨家这种一线世家比了,就是和一些二线世家,也不如。

    更何况现在党锢没有解除,大部分贤士,大才都远避山野,朝中皆是些道貌岸然,尸位素餐之辈。

    真正的贤士并不多。

    所以当刘范自报家门后,许宽便被震住了,不敢再说一句话。

    “原来刘兄是刘使君之子,失敬失敬啊”

    阮瑀听刘范自报家门后,先是一惊,之后转喜,笑着对刘范行礼。

    阮瑀虽出身寒门,然而确从不愿与那些道貌岸然的世家宗室子弟为伍,故结交好友中大部分都是和自己一样的寒门子弟。

    而刘范虽是刘焉之后,然刚才交流中,也发现刘范并不似那些子弟一样胸无点墨,毫无才学。

    故也愿意与其结交。

    “元瑜兄休要折煞我也,我可不是个以家父威名,为非作恶之辈也”

    刘范说完,抬头对许宽笑了笑。

    阮瑀也点了点头,笑了笑。

    这许宽,阮瑀那是认识的,平常学术辩论,这许宽胸无点墨,根本不值一提。

    要不是其父为太尉,根本不可能如此霸道。

    “你们……”

    许宽见二人笑话自己,怎可干休,正想如何理论。

    而此时,刚才的老者走进了学社,学社中立时安静了,众皆抬手相迎。

    刘范先顿了顿,之后也一起拱手。

    “免礼”

    老者说完,众人收礼,纷纷坐下。



第四十一章:声名鹊起
    “禀议郎,此语乃在下心血来潮,即兴而言”

    刘范说完,对蔡邕一拜。

    蔡邕点了点头。

    “刘朗果然天赋异禀,难得,难得啊”

    蔡邕说完,对刘范笑了笑。

    而其他人也投来了羡慕的眼神。

    能被当朝大儒夸奖,这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求不来的啊。

    “议郎谬赞了,小子只是一孺子也,学文尚浅,而议郎之才冠绝天下,小子早已仰慕多时,今日听说议郎当讲,故未告而入,还望议郎赎罪”

    刘范说完,站起对蔡邕,一拜。

    “无妨,无妨,那我们就来讲吧”

    蔡邕说完,便拿出了书籍,开始讲学。

    之后便是两个时辰过去了。

    在古代讲学,可不是如现代一样,古代先生讲学,其下学子是不能提问题的,若遇不明白之处,也不能当庭提问。

    当然过后可以去拜访提问,只是师傅愿不愿意解答,那就另说了。

    蔡邕讲完,又看了看众学子,特别是对刘范点了点头,笑着离开了。

    “恭送蔡大家”

    见蔡邕离开,众人纷纷站起行礼。

    之后蔡邕便离开了。

    “恭喜刘兄啊,能得蔡大家赞赏,想必前途不可限量啊”

    阮瑀站起说道。

    “元瑜兄休要折煞在下了”

    刘范也笑了笑。

    “你我投缘,不如去茶室坐坐,博古论今如何”

    阮瑀说完,看了看刘范。

    刘范听后大喜,这可是后来的大学问家啊,建安七子啊。

    “元瑜兄有情,敢不从命”

    刘范说完,便与阮瑀一起走了出来。

    之后刘范便与阮瑀离开了太学府,汇合关羽等人,往茶社而去。

    然而刚出太学府,一仆人打扮之人前来禀报。

    “刘公子,我家主人有情”

    仆人说完,刘范与阮瑀对视了一眼。

    自己昨日才来洛阳,何人会来请我。

    “敢问你家主人何人也”

    刘范对仆人说道。

    “议郎蔡伯喈”

    仆人说完,刘范阮瑀大惊。

    没想到蔡邕亲自请自己到府一叙。

    “刘兄恭喜啊,大家可很少让太学生去他府上过啊”

    阮瑀向刘范道贺。

    “既如此那你我改日再续如何”

    刘范向阮瑀告别。

    “好,在下住在城东合安亭,刘兄可随时过来找我”

    阮瑀说完,对刘范一拜。

    “刘兄告辞”

    阮瑀说完,刘范与阮瑀分别一拜,珊珊道别。



第四十二章:拜师
    话分两头,刘范与仆人不一会便来到蔡邕家中。

    蔡邕家在城南,与太学不远,是刘宏亲自赏赐的一座府邸。

    走进蔡邕家,刘范就被府中的布置和格局所吸引住了。

    清新别致,鸟语花香。

    不愧是大文豪的府邸啊,果然非同一般。

    一路向里,绕过正堂后,便到达了位于正堂后的书房。

    蔡邕正在此地整理书籍。

    蔡邕嗜书如命,平日收集各种书籍数以万卷之多,自己所写手稿也已千卷起步。

    虽然汉代已经发明了纸张,但是这种纸张不利于书写,而且造价昂贵,故并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使用。

    所以这个时候的书是用竹简,木渎写成的。

    一本数千字的书甚至需要一辆车来拉。

    所谓学富五车,便是由此而来。

    正因为读书是需要大量钱财才能学成的。

    所以造成了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均是出自世家门阀,豪族贵胄。
1...7891011...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