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辅家的长孙媳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刹时红瘦
潘存古往深里一想,越发自责:“志唯获罪,我明知他是被谤害,却不曾为他仗义执言,眼睁睁看他一家流放铁岭卫,导致志唯妻室竟然病死途中,他们这些年在苦寒之地必定受了许多磨折,我这故交也从来没有尽一分力改善他一家处境,不怪他家子孙埋怨我无情无义,可志唯好端端的,怎会在返汾阳途中横遭不测恐怕……大郎,你快去打听打听,察问清楚你李家世父父子三人究竟是遭遇了哪般不测!”
第689章 道破秘辛
因为华霄霁和楚楚都已认罪,李公父子三人并不是为盗匪劫杀而是因竞储之役遇害已经不算密闻了,潘存古而今虽然致仕,但潘家在汾阳也算是官宦世族,自有门路打听这其中的隐情。
潘谢很快就有了收获:“原来是赵副使僚客华霄霄竟被奸歹收买,泄露了李公父子三人前来汾阳竟然是欲继续追察盗运铁矿一案,应当是被……”说到这里潘大郎压低了声音:“据儿子摸察,元凶应当便是竞储皇子之一,儿子还打探得知。”
他略经停顿和犹豫,但又被自家父亲忽然凝重的神色震慑得心头一惊,下意识就脱口而出:“汾阳城中许多人都知道,赵副使竟未随同太子回京,而是相伴家眷扶李公之柩至汾阳,协佐治丧下葬之事,故而虽然李家确然不曾广告讣文,但汾阳不少大姓世族主动前往吊唁,李家虽也一概婉拒丧仪,然而并未拒绝丧客吊唁,唯有对咱们家,仿佛是克意疏绝。”
潘谢察清这事后心里实在有些七上八下,因如今虽然朝廷还并未拟定册封大典日期,但皇上已经下旨册封了六皇子为东宫储君,就凭赵迳勿辅佐太子监政江南的功劳,日后必然成为东宫信臣,今上已然对赵迳勿寄予信重,更何况未来储君登极九五之后。
而赵迳勿竟然不随太子返京留在汾阳为外岳治丧,说明他与妻室顾氏相敬如宾的传闻确凿无疑,就算李家这一代子弟,李牧、李司仿佛无意仕途,但李放可已经担任东宫亲卫之职,被这样的门第疏绝甚至记恨,自然不算一件幸事。
相比潘存古和李公知交之谊不假,潘谢多少因为李家被流放铁岭卫,两门多年断交的缘故,而今虑事难免以利害为重,他原本听父亲担心李公对自家疑有芥蒂的话尚且不以为然,但现在知晓连轩翥堂恐怕都会因此与自家交恶后,才真正添了几分焦虑和忧愁。
所以见父亲久久不语,潘谢不由出谋划策:“赵副使妻族顾氏,与大郎媳妇本家的嫂嫂为姻亲,或许咱们可以通过一层关系斡旋……”
潘存古闭目长叹:“李家不曾埋怨我们,是我们有负李家,不要再行无谓之事了。”
“阿父……”
“李家世孙并无意与我家疏绝,之所以划清界限,是世孙心善,不愿牵连我家也受无妄之灾,可李家世孙却没有想到……他是万万没有想到……”潘存古说到这里竟然再度老泪横流,以至于捶胸一阵闷哭。
惊得潘谢也是六神无主,但也着实品度不出父亲的言外之意,看父亲如此悲痛甚至于更像是自责不已,他也不好追问这其中究竟还有多少隐情,只能是好言相劝,自己却难免更增满腹疑问。
这晚潘谢回到屋子里,他的妻子孙氏便上前安慰:“老爷也别为这事过于发愁,大郎媳妇虽然父母高堂过世得早,兄嫂对她却一直关照,我们也并没有慢怠大郎媳妇,大郎媳妇既答应了让她嫂嫂靳娘从中斡旋,这件事应当大有弥补的余地。靳娘的小姑子,嫁的就是汾阳顾氏,她的婆母又正是汾阳顾的宗妇,对顾宜人兄妹听说一直照庇,顾家老太太开了口,顾宜人应当会替咱们说话,李家而今,指望的还不是只有轩翥堂,又哪里能够不依不饶呢如此老爷起复便不至于受到阻碍了。”
原来潘谢的生母三年前过世,潘谢不得不丁忧,如今他其实也是除服未久,所以还没有起复。
潘谢之所以担心,怕的也是开罪了太师府,不利于起复。
“这件事先不要进行了,我看阿爹的态度……只怕还有我不知的险难,过些时候再说吧。”
潘谢是个孝子,虽然担忧仕途,但仍不愿意逼问老父,倒还是潘存古自己想通了,这日终于对长子说起那一件他自觉难以启齿的陈年旧事。
既为秘辛,自然会摒退闲杂,不过潘存古再怎么防范,也防范不得娇杏这么个“隔墙之耳”。
于是乎春归理所当然便听闻了潘家这件秘辛。
“原来潘存古的生母,从前有个青梅竹马的表兄,两人是指腹为婚,奈何潘母这位表兄十五岁时,家族遭殃,表兄的父祖皆落得抄家罢职下场,潘母的爹娘就变了卦,把女儿另嫁官宦门户。又怎知潘母的表兄靠着自己又考取了功名,一度大受先帝宠信,表兄不忘旧情,虽然潘母那时已然过世,不过仍然提携潘存古仕途顺遂。
李公当年主张改革矿务,就是潘存古的表舅告诫潘存古疏远李公,说李公已经成为申妃及燕王眼钉肉刺,生怕潘存古被李公连累。”
娇杏叹了声气:“潘存古跟长子说起这件事时,着实懊恼不迭,因他当时虽然没听那表舅的话干脆与李公断交,不过也并没将其中的利害向李公道明,结果到底还是眼看着李公因此获罪,更没想到多年之后,李公好容易遇赦,还是因为这事断遭遇不测之祸。”
果然是与申氏和废燕王有关!春归早已听了兰庭的剖析,据兰庭推测,当年燕王意图谋反,就打过主意私匿公矿暗造武器,不想外祖父却偏在那时主张改革,阴差阳错对燕王谋反的计划设制下障碍,而矿务改革随着一场突发的地动终止,外祖父也因而获罪,燕王才有机会起兵谋反。
那时彭妃已经一败涂地,唯有申妃还在拼死挣扎,先帝数回起意废储无奈却被赵太师、许阁老等劝止,但先帝虽然未废东宫,对于申妃之子的宠爱却从来未曾衰减。
成祖原为燕王,是在燕地起兵攻陷南京才能登极九五,于是得位后下令迁都北平,燕王府为成祖潜邸,自那时起便不再有燕王的爵位。
但先帝却因宠爱申妃之子,特封其为燕王。
不过后来这位燕王却没有先祖的幸运,谋逆以一败涂地告终,申妃母子皆获处死。
而今的魏国公,当年可是东宫信臣,是申妃及废燕王的死对头,但郑秀为何忌惮兰庭追察这起私运铁矿案呢
郑秀不惜将外祖父三位灭口,一定是为防范潘存古道出当年隐情,那个暗中促成外祖父主张的改革功败垂成的人,定是听令于燕王,但燕王事败,他却没有暴露,反而转投了郑秀,郑秀靠着这人的运营,一直在私造兵器,为的就是竞储失败后,兴兵谋反!
而原为燕王信臣,后又转投郑秀者,就是潘存古的表舅!
“这人是谁”春归问。
——数个时辰之前,潘谢竟然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位“舅祖父”。
“他便是长治公鲍文翰,现任都察院之长首。”潘存古提起这位“恩长”时,神情也极其复
杂:“除我之外,当时无人知晓鲍公竟然趋从于燕王,后来燕王虽然势败,鲍公非但未曾受牵甚至还一直得重于今上,我是受鲍公提携才一路青云顺遂,当时……我着实不能相告志唯实情。但自从那件事后,我也不愿再受鲍公恩携,尤其是当燕王势败!我们与鲍府,明面往来鲜少,故而世人都不知这层秘辛隐情。”
潘存古对长子说起这件事时,仍然不能释怀:“我原本还心怀侥幸,以为长治公虽然曾为燕王逆党,到底悬崖勒马再不敢行叛逆之事,怎知……志唯父子三人,多半是为他所害,我甚痛怍,长治公干脆将我灭口不是一了百了,又何必再行逼害无辜之人!可是啊,我们一家,毕竟承蒙他的手下留情,我不得不领这恩庇。
但我知交李志唯,他为这件旧案,流放铁岭卫多年,也是因为这件旧案,父子三人都被杀害!可他的孙儿,为了保我潘家一门不遭祸患,明明知道这件事与我家密切相干,却宁肯与我家断绝往来,这样的深情厚义,该让我如何报答”
潘谢也陷入了矛盾之中,不知应当如何是好:“儿子实未料到,以忠直敢谏著称的长治公竟然是,竟然是……废燕逆党。”
“这件事没有这样简单,我也拿不准长治公如今投效了何人,且更无罪凿指控长治公便是谋害志唯的凶手!但这件事憋在我心里,憋在我心里……日后我与志唯泉下相逢,我有何面目再见故人更重要则是,燕王逆案虽湮灭于尘土,而今朝堂之上仍然不得太平,我这把岁数了,也不知还活得了多久,如若有生之年都不能为志唯讨回公允,我只能寄望于子孙,你们,不可忘记志唯满门待我们一家的情义,倘若时机合适……道出实情吧。”
这就是潘存古,唯一能为故人所做的事了。
春归听娇杏叙述之后,倒也不怪潘存古的迟疑两难,说到底她的外祖父虽与潘存古有同窗之谊,但那鲍文翰也确然对潘存古有提携之恩,潘存古当年能够提醒外祖父小心暗算已经大不容易了,而今又将这些秘辛告诉其长子,令其长子待得时机合适揭发指控,虽然有为家族存亡考虑的动因,但也正是人之常情。
李、潘两门日后纵无深交,至少也不应衔恨。
“宜人,潘存古虽不确定,但这位长治公鲍文翰,应当是转投了魏国公郑秀吧”娇杏尝试着提出了她自己的见解。
“当然。”春归给予肯定:“长治公,我便是内宅妇人,也着实对这号称已经如雷贯耳了。”
鲍文翰并未得爵,之所以称其为长治公,实乃他籍居长治,又因官声素佳,故而以籍居地冠以尊称,这也足见他在官场上也是得人推崇的名臣了。
然而呢先助燕王谋逆意图篡位,再投郑秀助纣为虐,在春归心目中,或许这人唯一可取,大约便是还顾念着潘母的一段旧情,始终狠不下心来把潘存古干脆斩草除根。
“真是人心隔肚皮。”娇杏发出了来自魂灵的感慨。
“可人心,到底还没有尽数崩坏,我们固然遭遇背叛,但身边也有不离不弃同生共死的友盟。”春归看向这日,晋地略显阴沉的天穹。
所以这方天下,这个世间,还算有救吧
——第三卷终——
第690章 归来京城
当小沈氏重新面对自己的长媳春归,心情着实有些五味杂呈。
以至于她在呆怔了许久之后,才接受到郭妈妈的“眉目传情”,睫毛扑闪两下,伸出热情的双手“这长日子没见,春儿比汾阳时出落得更标致了不少,唉呀这真是的,要不怎么说女大十八变呢,春儿还不到十八罢再过个一年半载,可就真是连天仙都比不上了”一双杏眼更是盯着春归往外直喷明光,指头上也用了力“那时你手上还有些软茧,而今也一点感觉不到了,是怎么保养的阮中士这回仍跟你一同回来了吧,不用拘礼,快些请阮中士来,咱们娘三个好生说会儿子话,等下昼再去见老太太不迟。”
春归
郭妈妈
“太夫人也早盼着大奶奶回府一见呢,夫人还是先顾正经才好。”郭妈妈也着实是无奈了,才把话说得这样明显。
小沈氏叹了一声“罢了,谁让老太太是尊长呢,面子上还得顾忌着。”就携了春归一路往踌躇园去,步子却拖拖拉拉,还不忘说小话“春儿那舅家的表姐,可跟老太太住了且有一段时间了,老太太的心思,我都觉得羞于启齿,竟然是想让庭哥儿纳了李家大娘为妾,真亏老太太说得出口呢,莫说李家大娘和春儿是舅表亲,便没这层关系,她一个和离还和家门闹翻的妇人,哪里有这资格老太太拉络李氏,无非是为了恶心咱们娘两个,我是直言拒绝了的,老太太却仍不死心呢,指不定啊,今日就会旧话重提,你心里有个准备,也不用太多顾虑,横竖庭哥儿是向着你的,顶撞也就顶撞了,这事老太太可不占理儿,便是她自己声张出去,外人也会笑话她行事太过荒唐。”
春归眼看着郭妈妈急得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小沈氏却像毫无察觉的模样,心里也觉得暗暗好笑。
老太太和一年前倒没多大变化,花白的鬓发始终是染不黑了,颓败的气色也没有好转,体格却仍然没有消瘦下来,只是这会儿子看上去越发更像浮肿而不见富态,看她的目光自然也不会变得柔和,奈何两眼无神,剐过来也没有多少锋锐的痛感。
春归是今日才回太师府,兰庭先行拜会诸位族老去了,老太太跟前儿只能由她应付。
礼见不能免,也就只有礼见罢了。
老太太也果然率先发难“你既然回来了,我就先说正题吧,你嫁进太师府也将近三年了,至今膝下还没养下一男半女,总不至于还不肯点头纳妾吧你和兰庭去南京之前,我就作主抬了和柔为姨娘,不过和柔毕竟是奴籍,且因你恶谤,导致兰庭对她也不甚待见,她这姨娘,恐怕日后也是个有名无实。
顾氏,别家媳妇,但凡夫君入仕,哪怕还有半分贤惠呢,都会操持着给夫君纳房良妾,我看你是不依三从四德的,也不指望你去了一趟南京就懂得这些礼矩,我就替你作主了,琬娘是你表姐,我也看重她贤惠孝顺,你姐妹两个共侍一夫,总不至于再闹得水火不容吧,她虽和离,但错责并不在她,相信你也不会谤害你的表姐,你听好了,立时在斥鷃居,收拾出两间厢房,分别安置琬娘和柔,还要拟个章程出来,一月里哪几天由你们妻妾哪个服侍兰庭,务必公平。”
哪里是商量的口吻,根本就是发号施令。
“太夫人请恕,孙媳不能从命。”春归直接抗议。
“你”老太太早有准备的怒火顿时冒出三丈高“你敢如此妒悍大郎媳妇,你是顾氏婆母,难道还要等着我来管教这么个妒妇”
春归心念一动,看来老太太应当和沈皇后达成某种协议了。
“太夫人,我早便说了太夫人这主意不妥,贤惠孝顺李氏哪里体现出贤惠孝顺了她要真贤惠,就不会明知丈夫是被人谤害还要坚持和离,真孝顺,更不至于不听母令执意妄为了,这等无德无品的妇人,莫说是给兰庭做妾,便是我们家择选婢女她都不够资格,太夫人一贯行事糊涂,还是不要插手这些家事为好。”
小沈氏的回应再度出乎春归意料了。
“又说和柔。”小沈氏继续往下发挥“庭哥儿厌恨她也不是凭白无故,且就算和柔无错,不也有一句俗语,只有婚姻才听众父母之命,纳妾哪里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太夫人强迫庭哥儿纳妾本就不妥当,且更不说庭哥儿还是轩翥堂的家主,便是太夫人要不是庭哥儿孝顺,不肯开祠堂,当众喧读翁爹遗嘱太夫人都得回江家去,有什么权力做主。”
一番话险些没把老太太给呛了个七窍生烟死不瞑目。
春归都没话讲了,由得小沈氏把她拉了出去。
却是在踌躇园前,小沈氏就和春归“话别”了“斥鷃园里这些时候没人住,虽一直有仆妇洒扫,终归还需要你亲自去打理的,我也就不耽搁你了,快些把琐碎安顿好,我们娘两个改日再叙吧。”
春归也就笑着道了声谢。
郭妈妈却待跟了小沈氏回到居院之后,立即拉上房门便是好番质疑“夫人怎能顶撞太夫人夫人莫不是忘了皇后娘娘的叮嘱夫人理当配合太夫人才是啊”
“郭妈妈,你也跟了我这些年,我有一句话问你,你到底是效忠皇后呢,还是效忠我”小沈氏这会儿也收了笑容,眼睛里有如笼罩冰霜。
“皇后娘娘与夫人本是血缘至亲”
“见鬼的血缘至亲,我活了这些年,总算也活通透了。”小沈氏冷笑“是,没有姐姐选入后宫,母仪天下,我是无望嫁予大姓望族,我该领她的情,对她感恩五内,可我从前对她难道还不够言听计从她设计朱氏,让我嫁进太师府,我清清白白一人,无端就担上了死缠烂打的名声,直到如今还有人说我不守妇道,害死朱氏抢了朱氏的姻缘
为了她,我这一世都担着诽议,我也认了,仍然兢兢业业为她巩固皇长孙的地位,可到头来我落着什么好她竟然指责我愚蠢无用是,是我撮合了顾春归嫁给兰庭,这事不也得了她首肯我哪能料到顾氏有这么大的本事,导致而今这样的结果”
小沈氏越说越是激愤,双眼涨红“她可是我亲姐姐啊,竟然说要把榭哥儿弄进南台去,服侍皇长孙她是为了要胁我,这一生都由她把控,我就罢了,可我就榭哥儿一个骨肉,我是万万不会让榭哥儿和皇长孙一起幽禁南台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