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最后的三国2兴魏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之清扬

    回书一封,打发走了王凌的信使,诸葛恪立刻派人将张震找来,和他商量一下救援寿春的事。

    方才诸葛恪在给王凌的回书之中,表示吴国方面,会尽快地派出援军,而王凌那边,一定要加强防御,固守寿春,不给司马懿任何破城的机会。

    张震赶了过来,听说了司马懿突袭淮南的事,也是一脸的惊讶,在这种情况下出兵,估计也只有发疯的人才能办得到吧。

    不过寿春那边军情紧急,吴军前去救援也是势在必行之举。

    张震不禁抱怨道:“王凌那个老匹夫,先前死活不同意咱们进驻寿春,这回刚一听说司马懿带兵打了过来,就赶紧地派人来求援子,真是奸滑之至极。”

    诸葛恪一笑道:“王凌不奸滑,又怎么能爬得上扬州都督的位置?这回司马懿亲自带兵前来,王凌自知难以抵挡,所以才主动向我们求援的。不过如此甚好,王凌亲自相邀,我们进入寿春岂不是理所应当,正中下怀?”

    张震担忧地道:“如此虽然甚好,但司马懿此番二十万大军来犯,气势汹汹,我军尚在休整,人员不齐整,此时出兵寿春,恐怕难解寿春之围。”

    诸葛恪晒然一笑,道:“谁说我们要立刻出兵?某方才回复王凌,告诉他寿春城池坚固,只要坚守,司马懿未必能攻得下来,我军援兵,不日抵达,这个不日,可以是三五日,也可以是一月半月,只要赶在寿春陷落之前抵达,某便不算爽约。传令下去,原定之轮休计划,全部取消,所有休假之将士,必须在原定时间返回军营,否则按军律处罚。”

    消息传出,众皆哗然,相比于第一批轮休的将士,第二批和第三批准备轮休的将士可就亏大发了,眼睁睁地看着休假被取肖,这个年,没法过了。

    不过再多的抱怨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这就是战争,突如其来的战争将会彻底地改变一个人的生命,军队之中,从来也没有什么绝对的公平,轮上谁,便是谁自认倒霉罢了。

    诸葛恪军令下达之后,整个吴军大营立刻行动起来,进入到了备战状态之中,全军的休假也已经取消了,倒是不会有多影响已经在休假的吴军,他们只需要按时返回军营即可。

    但如果到时间还没有返回军营的话,那这些士兵将会受到重罚,诸葛恪在军纪方面,可是从来也没有含糊过,如果在平时违反军纪,那到罪不致死,但一百皮鞭却是免不了的,现在到了战时,违抗军令的话,两话不说,首级奉上。




第826章 失意逍遥津
    诸葛恪并没有急着进军,他很清楚,以王凌的防御能力和寿春城的坚固程度,坚守一段时间是丝毫没有问题的,除非王凌的军队彻底地崩盘了,否则并不会出现人们所担忧的情况。

    诸葛恪没有急着进军,除了自己军容不整的缘故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天气的缘由,吴国境内,大多是在长江以南,这里的气候比较温暖,冬季虽然也谈不上暖和,但至少是没有见过积雪,没有见过冰冻的。

    但今年的寒泠异于往昔,都已经到了立春时节了,厚厚的积雪依然笼罩着大地,天寒地冻,而吴军根本就没有做出过任何的御寒准备,许多的士兵,穿得还是一袭单衣,只能靠每日在军营里烤火取暖,如果这个时候出兵寿春的话,肯定是再糟糕不过了。

    所以诸葛恪只是取消了军队的轮休,并没有下达紧急征召令,这无疑让这一拨回家的吴军占足了便宜,至少在等他们回到军营之前,诸葛恪是不会有所行动的。

    诸葛恪一边的整军备战,一边注意着天气的变化,由于普降大雪,天气寒冷,缺少御寒衣物的吴军在这个时候出兵并不太合适,诸葛恪只有等到的气候好转之后,再行进军。

    也许是天公相助,整个淮南的温度上升还是比较快的,地上的积雪很快就消融了,随着立春节气的过去,这个久违的春天似乎也露出一点春的气息了。

    一直等到正月十五上元节之后,诸葛恪才整点好了军队,水陆两路齐头并进,望寿春方向而行。

    司马懿包围寿春之后,并没有急着攻城,而是对寿春城采用围而不打的手段,分出一半的主力来,南下至合肥新城一带,阻击吴军的援兵。

    诸葛恪北上寿春,绕不开的就是合肥,原本王凌治下,合肥便是防御吴国的第一道防线,多少年以来,双方围绕着合肥展开过无数的战斗,吴人总是郁郁不得志,始终也拿不下合肥来。

    此番诸葛恪出兵,便利用吴军水军的优势,通过巢湖,将步兵运送到巢湖以北的逍遥津直接登陆,试图从合肥的新城和旧城之间穿过去,直接北上寿春。

    但在逍遥津,吴军却遭遇到了司马军的强力阻击,司马懿早就针对吴军的北上路线,进行了严密的布防,诸葛恪刚刚从逍遥津登陆,就遭到了孙礼所率的骑兵部队迎头痛击。

    曹魏的骑兵,一直以来对吴军就拥有一种压制的力量,吴军惯于水战,但在骑兵方面却一直存在短板,尽管逍遥津一带水网密布,但是熟悉这里地形的孙礼总是能找到骑兵冲击的合适路径。

    吴军在逍遥津登岸之后,按照原定的行军路线向北推进,诸葛恪委派张震为前部,率军从合肥旧城和新城之间的空隙穿过去,径直北上。

    但吴军还没有行出十余里,突然之间,从东北方向和西北方向上,杀出了两路司马军的骑兵来,形成了左右夹击之势。

    原本骑兵就已经是吴人的噩梦了,正面对抗,吴军几乎没有任何的胜算,而此刻司马骑兵更是采用两路夹击的方式,让吴军的防御更是支离破碎。

    起初张震还尝试地使用长枪阵结合车阵的方式来抵敌司马骑兵的攻击,但他很快发现,吴军的防线千疮百孔,根本就无法挡得往司马军的强悍攻击,司马骑兵疾猛的冲击,轻易地就撕裂了吴军的防线,将吴军的阵形冲得是七零八落。

    张震一看,这仗没法打,在魏军强大的骑兵面前,吴军的步兵几乎是弱鸡,压根儿就没有什么还手之力,如果不撤退的话,肯定会全军覆灭的。

    张震只好下令吴军全线撤退,但是步兵的速度可是远逊于骑兵的,他们此刻想逃跑,那还得问问孙礼答不答应。

    孙礼对逍遥津一带的地形太熟悉了,在这里指挥打仗,简直就是闲庭散步一般简单。这一带水网密布,其实是不利于骑兵作战的,孙礼把骑兵分为若干个部分,每个部分独立作战,围歼四处逃窜的吴军。

    这些骑兵部队分别只在水网隔开的区域作战,不过经过孙礼巧妙的安排,几乎每块区域内都有数之不尽的骑兵,以致于无论吴军逃到那儿,总有司马骑兵前后围追堵截。

    就连张震在撤退时也被司马军的骑兵给困住了,司马军似乎看到张震是一个大官,想要生擒活捉他,派出大量的骑兵从四面围杀过来,张震率兵拼死力战,也无法杀出司马军的包围圈。

    就在他心生绝望的时候,吴将丁奉率后援的军队杀了上来,击退了司马军的骑兵,保着张震退回了巢湖。

    但这一役吴军却是损失惨重,非但没有打通北上寿春的路,反而在逍遥津折损了不少的人马,伤亡累累。

    诸葛恪脸色极为地难看,逍遥津本来就是吴国人的耻辱之地,张辽在这里大杀四方,就连孙权都差一点被活捉。诸葛恪特意地从逍遥津北上,就是有一雪前耻的打算,但没想到,出师未捷,非但旧仇未报,又添新恨,吴军再一次地在逍遥津栽了个大大的跟头。

    这不禁让诸葛恪心生疑惑,先前斥侯探明的情况,不是说寿春城外连营数十里,将寿春城围个水泄不通,按理说司马军的主力必然是集中在寿春的,为何在逍遥津司马军仍旧有如此强悍的军队,给北上的吴军以如此重创?

    难道说司马懿围困寿春是幌子,在逍遥津伏击吴军才是目标,可这也解释不通寿春那边的连营十里呀。

    司马懿此番南征,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平定王凌的叛乱,至于对吴作战,恐怕并不在他的预案之中。

    尽管诸葛恪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遭到大败之后,显然逍遥津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没奈何之下,诸葛恪只能是暂且退回到濡须口,重整军队,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再次北上。



第827章 围而不攻
    寒来暑往,匆匆又是一载。

    王凌站在寿春的城头上,遥望着远处司马军的座座连营,一脸的惆怅之色。

    当初司马大军围城之时,王凌笃定地认为,最多只要半年甚至三个月的时间,司马懿攻不下寿春来,肯定就会灰溜溜地撤军。毕竟寿春城粮草物资充足,防御设施齐备,司马懿劳师远征,粮草补给困难无比,再加上吴国的援军随时可以增援,司马懿围攻寿春,最终将会是虎头蛇尾,草草收场。

    但王凌虽然自以为很是了解司马懿,但这次他还是看走了眼,司马懿的决心信心和耐心,绝对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

    王凌得出司马大军最多支撑半年的结论,是经过仔细计算的,半年之内拿不下寿春,就会因为粮尽而撤军,因为支撑二十万大军作战的粮草供应绝对是一个令人恐怖的数字,魏国虽然粮草储备不低,但需要从洛阳及其他地方转运,这中间的消耗也是无比惊人,如果短时间作战,没有什么问题,但若要应付长达一年半载的高强度战争,确实是勉为其难的。

    但这似乎却难不倒司马懿,他包围寿春之后,没有对寿春发起过那怕一次的进攻,纯粹是围而不攻,形同驻军,这样低烈度的战争状态,对粮草的消耗自然是最低的,更何况,司马懿还组织淮南的军队,对淮南原有的屯田进行管理和耕作,就食于当地,大大地减轻了从京师转运粮草的负担。

    反倒是王凌这边,虽然号称粮食储备充足,但是寿春被围之后,淮南军的军粮就再没有一粒进帐了,坐吃山空,那怕是一座粮山终究也是要吃空的。

    围城一年之后,寿春开始出现粮草危机,王凌不得不实行粮草配给,军队的粮草供应一律减半,而寿春城内的粮草价格,则是一路飙升,从最初的几十钱一石升到了一万钱一石,如今刚刚进入正始十年,粮价就突破了十万钱一石,而且往往是有价无市,城内饥民遍地,饿殍满城,人竞相食。

    对于司马懿的战术,王凌是苦不堪言,看来他还真是低估了司马懿的耐心。

    司马懿很清楚,寿春是一座坚城,如果采用强攻的手段,那就正中王凌的下怀,很可能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也未必能拿得下寿春来,而强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必然让司马懿头疼不己,比如阵亡的抚恤,伤者的医治,预备兵员的补充,军粮消耗的问题,还有屡攻不克带来的士气影响,专注于攻城导致应对吴国援军力量的薄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必然是麻烦不断。

    所以司马懿思量再三,决定采用围而不攻的策略,就是打算把王凌围死困死,寿春城粮草再充足,也不过能坚持个一年半载的,司马懿决定耗上一年的时间来慢慢地耗死王凌。一年不行,那就两年,两年不行,那就三年,反正寿春城里又长不出一粒的粮食来,十几万的军民要吃要喝,总有一天要吃光喝净的,司马懿有的是时间等待。

    司马军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围困和封锁,他们在寿春城的四周,扎下了数十里的连营,当然这些连营里也不全是军队,很多的营帐都是空的,司马懿之所以连空营帐都设出来,不过是为了给寿春的守军以压迫感和恐惧感,让他们有一种大军压城的感觉,让他们相信,围城的司马军,确实有二十万之众甚至更多。

    但其实围城的军队司马懿一直控制在十万人左右,其余的军队,则布署在合肥一带,负责打援。

    以十万人围困七万多人的城池,从兵力上来讲显然是不够的,十万人分布在城的四面,每一个方向上最多也就只有二万五千人,如果城中的军队孤注一掷地要想突围的话,司马军是很难挡得住的。

    所以在连营围城的同时,司马懿下令挖深壕筑高垒,封死守军可能的突围之路,这样的围城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

    至于负责打援的十万军队,则被司马懿布署在了合肥及六安一带,司马懿派出将近一半的军队来打援,不过也并不是为了全歼吴国的援兵,根据以前和吴军交手的经验,司马懿也清楚,江淮一带水网密布,河流湖泊众多,吴军依靠着水军的优势,可以做到进退自如,司马军击败吴军的进攻不难,但如果想要全歼吴**队,却是有着很大的困难。

    反正司马懿此次南征,真正要对付的目标只是王凌,对于试图想要搅局的东吴军队,司马懿最多也是给予其迎头痛击,将其击退了事。

    至于彻底地全歼和重创吴军,那完全是想多了,在江淮水网一带,吴军依仗着水军的优势进可攻,退可守,滑得如同一条泥鳅一样,司马军想要逮住他,非常的困难。

    也幸亏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水系是不相通的,吴国的水军再厉害,也没法把战船开到淮河的水面上,否则整个淮南早就沦陷了。

    诸葛恪在这一年时间里,已经是发起了三次的进攻,但却连续地被司马军所击退,始终也无法接近寿春。

    而在寿春等待着东吴援军的王凌,等得是望眼欲穿,却始终也看不到任何的人影。

    寿春的局面,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粮食的匮乏,已经让淮南军的士气大受挫折,一支连饭都吃不饱的军队,你还能指望些什么?

    王凌原本以为投靠了吴国,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那怕司马懿大军来犯,只要吴国一出兵,里应外合,必定可以击破司马懿。

    但司马懿围城打援的战术让吴国的军队屡屡吃瘪,他们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近寿春,谈什么里应外合?

    绝望之中的王凌一脸的忧郁,到目前为止,司马懿一次都没有对寿春发起进攻,但他的这种围城策略却无休止地将淮南军的力量所耗干。

    “父亲,吴人是指望不上了,孩孩儿倒有一计,不知可行否?”王飞枭建言道。



第828章 信使马隆
    王凌此刻就如同是溺水者一般,看到一根稻草也是如救命之绳一般,王飞枭刚提出一个建议,王凌就已经是迫不及待地道:“我儿有何妙计,快快道来!”

    王飞枭道:“当初公治表兄在兖州谋划起事之时,就曾与并州的辅国将军曹亮联系过,共谋对付司马老贼。司马老贼进袭兖州之前,也曾带兵攻打并州,上党一战,损失折将,为曹亮所大败。如今淮南局势危矣,东吴援兵又指望不上,父亲何不修书一封,向并州曹亮求援,或许能解淮南之围。”

    公治是令狐愚的表字,当初令狐愚和曹亮的军师桓范有过接触的事王凌也是知晓的,但并州和兖州有一段的距离,和淮南相隔的太远了。

    王凌神情有些黯然,摇摇头道:“并州曹亮虽然不失为一助力,但距离淮南太过遥远了,远水难解近火啊。”

    王飞枭微微一笑道:“父亲大可不必担心,司马老贼远征淮南,京师洛阳尚自空虚,父亲只需派人劝说曹亮攻打洛阳,司马懿担忧洛阳有失,必定会回兵救援,如此一来,淮南之围不就自解了吗?”

    “围魏救赵?”王凌顿时眼前为之一亮,道:“为父怎么没有想到呢?妙计,我儿妙计啊!”

    王飞枭听了王凌的称赞,倒有几分不好意思,有些羞涩地道:“父亲心忧淮南之事,每日所虑甚多,自然顾不上考虑远方之事。孩儿也是近读孙膑的兵法,才悟出此乃围魏救赵之机会,洛阳乃是司马懿的根本,如果曹亮真得可以攻到洛阳,那么司马懿肯定不会坐视不理,最初也会分兵回师救援,如此一来,淮南的局势便为之改观,打败司马老贼也是指日可待。”

    王凌道:“淮南与并州远隔千山万水,如今司马懿封锁出入寿春的通道,如何才能满派人与曹亮取得联系,这恐非易事。”

    王飞枭倒是胸有成竹,道:“孩儿有一门客,姓马名隆,字孝兴,兖州东平人也,先前曾在公治表兄手下任职,公治表兄派其前来淮南,孩儿见其武猛过人,便留其帐下,引为知己。公治表兄出事之后,马隆夙夜幽叹,感其提携之恩,恨不得报也。此人智能勇双全,忠贞无二,若父亲修书一封,派其前往并州,定然不负使命矣。”

    王凌点点头,道:“我儿门下真有如此义士,便可一用也。”于是王凌亲笔写了一封信,封好后交给了王飞枭。

    王飞枭便与王凌告辞,返回了自己的住处。
1...321322323324325...44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