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酒徒
酒徒:谢谢,你说得正确,我本来还注意的,写着写着就忘了。不过公爵的女儿是不是也可以叫郡主。
一样的:加入vip了,叹,咱这样没钱的人,只好慢慢等了。当然我还是大力支持你的,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酒徒:本书在起点开始就是vip啊,不是最近加入的。盗版商不肯付酒徒稿费,只好赚些小钱了。酒徒现在非常需要钱,没办法。
to暗黑启示:一个劲写战争就没意思了,非主要战争就一带而过。明朝收复云南的战争在第六章就开始了。喜欢看的话请多来捧场。
toloki;没有精确的航海仪器,也没有发现可以预防坏血病的水果啊。
to梦幻雪精灵:那是冯子铭、姜烨、郑和他们干的事情,别让老武全包了。





《明》 漫谈《明》的虚无YY主义-转贴
本周准备出去转转,散散心,也整理一下写作思路,《明》从去年到现在,受到了很多读者的支持,酒徒非常感谢。
从目前来看,本书是不会太监了,从本月开始,vip区更新会加快速度。顺便请盗贴的兄弟手下留情,给酒徒留点儿写书的动力。
目前本书需要一批文官角色,正面的配角,科学院的博士还都没人担任呢,角色要求是对古代科技有所了解,在当时的基础上开发出利国利民的产品出来,特别是农业育种和牲畜改良,酒徒本来设想让明朝北方发展畜牧业,改变百姓的饮食结构,不知是否行得通。发明需要注意是当时的工业基础,在手工基础上能制作的东西。如果哪位读者感兴趣,不妨给酒徒发mail.
武安国目前已经被闲置,估计要休息两到三章,关于本书的发展,酒徒也想听听读者的建议。
顺便帮助猛将如云兄问一下,各位认为苏策宇接下来应该怎么发展,请在留言区留下您的建议。猛将兄是军旅出身,文字和战争还是比较擅长的。




《明》 也谈《明》中明之发展-山川
转贴一份酒徒喜欢的书评,写得非常到位,如果这样的书评多一些,酒徒绝对会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再次感谢有女同車兄提供这么好的书评。
漫谈《明》的虚无yy主义
名不正则言不顺,我先来给本文的题目正一下名。
在读《明》的过程中,我按照剧情的推进试着逐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他的世界观。读完第一卷的时候,我已经注意到了一些将来可能剧烈爆发的、导致严重社会动荡的矛盾萌芽。虽然我不能确定这“萌芽”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笔还是因考虑不周而造成的疏漏。不管怎样,这些萌芽或说祸胎是向着yy的方向生长的。不过,这种yy跟通常的yy小说里惯用的意淫方式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当时我想到了一个词:抽象yy主义。后来,当我读完了第二卷的公众部分后,注意到,矛盾的萌芽在《明》所虚构的历史分支里以经显露出星火燎原之势。由此看来《明》所阐发的yy主义思想决不是抽象的,而且很可能是作者有意抛给读者的题目。如果这个四不象的社会任其按着自己给自己铺设的轨道发展下去,很可能会走向幻灭的结局。所以我把抽象改为虚无,试着以“虚无yy主义”来诠释《明》的宿命。本文不涉及历史相关的和文学相关的问题。
经济是作者在书中第一个探讨的话题。
(一)三农——农业、农村、农民
武安国试图以实用技术科学对在中国沿袭数千年的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提出挑战。农业(指包括农林牧副渔的大农业)——无论是对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永远都是不容动摇的基础产业。道理很简单,没吃的人就活不下去。中国历史上几乎每次社会大动乱都是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农业破产的直接或间接结果。对社会造成损害程度最轻的一次全国范围内的农业大破产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那次大破产虽然因饥荒而导致了上千万人的死亡却因为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所以并未使整个社会陷入不可收拾的大动乱。
武安国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来到这个时空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自己和身边百姓的生存问题。他采用了改良农具和发展水利建设的方法来促进农业生产。这么做当然是明智的,但他的举措并没有体现出超出前人的智慧。作者在后文里也有意识地想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比如改革农业税收制度、改革耕地分配及流通制度、改良农作物品种和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畜牧业发展等。可惜这些设想还是没能跳出前人的思维框子。
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发现,清朝乾嘉时期之所以能够破纪录地第一次靠有限的土地养活了过亿的人口,一是受益于摊丁入亩的国策,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对从海外引进的高产作物的推广。在《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可行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守株待兔地等着生物学和农学的历史飞跃而是尽可能地在农作物品种上做文章。可惜武安国(或作者)没有想到这一点。另外,明初的粮食问题尚不突出,因为人口和耕地的矛盾并不激化。那时候农业建设还没有从战乱所造成的破坏中完全恢复,这本来是在农业上以大手笔推动变革的一个天赐良机。武安国之所以错过了这个时机,不是因为他不清楚农业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他更急于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以期尽快地改变社会的经济结构。在温饱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开展工商业的大跃进,这么做在局部地区在短时期内还可是行的,这跟我国现今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模式相似。但是社会的整体发展将越来越滞后于个别地区的突飞猛进,如此的发展模式显然是畸形的发展模式,长此以往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从农业的问题上还可以看出,作者在书中提出来供读者思考的问题决不仅限于我们已经解决了的“历史问题”,还包括我们在现实社会中正面临的问题。
农村和农民的问题更加严重。书写到现在这个问题还一直被掩盖着。怀柔及北平地区的工商业发展过热很可能会引发农荒。因为工业的起步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工商业必然跟农业争夺劳动力。又因为丰厚利益的驱使,城市必然跟农村争夺人口。北平府——按作者的说法其人口本来是不够稠密的——但作者巧妙地用移民和战俘缓和了这个矛盾,但矛盾并没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矛盾早晚有一天会激化到不可调和的程度。(明初全国的人口都很少,人口危机不是一年两年就能缓解的,要使全国的人口翻番至少要20几年的时间吧。)
到了那一天,政府将采取什么手段处理这个问题呢?效法英国的圈地运动吗?中国跟英国的情况很不一样,不能寄希望于从海外(日、朝和东南亚沿海)获得足够的粮食。因为当时明的周边地区的农业都没有发达到有足够富余用于出口,所以明在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
现今的中国因为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口激增,粮食产量已经连续几年出现负增长,粮食能否自给的问题非常严峻。对《明》那个时代而言,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将意味着灭顶之灾的降临。
(二)重工业、轻工业、手工业和交通、通讯。
武安国深知重工业是国家工业的命脉,所以他发展工业首先从采矿、冶炼和机械制造入手。先不说重工业的起步有没有可能象书中描述的那么快,就说重工业的效益吧。重工业是需要大量的时间、金钱、人力的投入的,而且不能象轻工业和手工业那样立竿见影,很快地把投入转变成财富。武安国的对策是攀上军工做靠山。没错,这确实是一条捷径,就跟现代中国建国初期在东北和各大城市建立重工业基地的做法类似,以军品为核心,以军品带动民品。但是这么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大家也都看到了。朱明政权不可能把奇技淫巧的轻工、手工业放在和作为军事支柱的重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轻工、手工(以下统称轻工)业也有它先天的缺陷,那就是对市场的依赖。在整个国家还不够富裕的情况下,有限的购买力是无法满足轻工业急剧膨胀的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转嫁供求危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迅速开拓海外市场。在大航海时代初期的确可以把海外市场看成是无限大的。但象明这么大的国家能靠外向型经济养活全国的百姓吗?明有可能象英国那样成为一个食利国吗?我想这是不大可能的。为了扩大市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空间问题。如果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明显滞后于轻工业的发展,那么轻工业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可惜交通、和通讯显然是武安国的弱项。他只想到了用水泥铺设马路,而对民用通讯则一点建树也没有。想想,在一个没有铁路、公路和民用邮政的国家里与轻工业相关的内向型经济怎么可能长足的发展。武安国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他只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使个别领域从古代直接进入现代。但按着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进步是需要各个产业部门互相配合的。失衡的产业格局是危险的,随时都有夭亡的可能。
(三)商人、金融、保险、投机和外财
写到这里我已经有点力不从心了,因为《明》所触及的社会问题实在是太多、太杂了。其他读者也不难想到,武安国一个人的能力实在是太有限了,“虽千万人,吾往矣”——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浑身是铁能碾几颗钉?
言归正传,在一个官僚本位的社会里金融业能有光明的前途吗?其实历史上的晋商已经给我们作出了样板。商人——也包括实业家——在集权国家里是不能不依附在权利网上的。不是他们甘心情愿的自投罗网,而是因为公平竞争和特权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商人没有能力限制特权之前他们想要生存就必须向特权屈服。明的权贵们会眼睁睁地看着商人们跟他们平分财富吗?不可能。那么,打压是迟早的事。金融、保险跟商业一样,国家(尤其是贫弱的大国)为了自身的稳定很可能要把它收归国有加以垄断,进而以金融限制商业资本。获利丰厚的产业都是权贵们觊觎的肥肉,武安国靠什么来保护自由竟争的火种呢?
再说外财。这个外财指的就是象征服高丽后索取的战争赔款之类的财富。就象当初日本在甲午战争后的辛丑赔款,人无外财不富,一个国家得了外财一样可以成为“爆发户”。明在将来的对外扩张过程中无疑会越来越贪婪地搜刮别国财富。这样虽然可以暂时回避国内矛盾,但军国主义思想会象瘟疫一样传染整个民族,蒙古、德国、日本都是走这条路的好榜样。明会不会重蹈覆辙呢?天知道!
关于经济就先说这些。
大家可能已经明白我说的“虚无yy主义”是什么意思了。
简单地说:如果给我们改写历史的机会,我们想让这个国家避开所有的歧途和弯路。但历史却很难顺顺当当地走上康庄,它好容易避开了这条弯路却轻率地滑入另一个歧途。
(因为才力不敷使用,所以写得很乱。相信会有读者比我看得更透彻,我属此文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明》的书友们更深入的思考。未完待续)
酒徒注:酒徒出差中,这次把工作做砸了,所以也没时间在书友会上和大家多多交流。因为没带底稿,也没法更新公众版,真的很抱歉。马上又是21日了,去年的21日,酒徒因为大家的鼓励获得了自己的幸福,酒徒每每想起去年那一条条短信,心中都感动不已。感谢大家一年来的支持,酒徒会努力把文字写得更好来回报大家的厚爱。




《明》 从中央银行、钞票与金银比价说开去
本文是山川兄对拙作的评论,酒徒非常荣幸有这样的读者,有女同车、山川这样肯静下心来,在酒徒编织的故事里留下一点思索的读者是酒徒坚持不懈的动力。《明》里边,很多问题作者自己都没有答案,读者思考了,作者的心愿就满足了。
也谈《明》中明之发展之发展(对有女同车兄文中意见的拙见)-山川
有女同车对与《明》中的种种问题可一说是一针见血,实在是意义深远,应该给酒徒大大很好的启发,也许这正是酒徒大大久不更新的一个原因吧(笑)。
因为老不更新小子我也按耐不住,来此灌灌水,给各位大大解解闷。也提出一点小子不同的意见。
现在在《明》的主页里的投票引起好多人的争论。引用badmintonboy兄所言就是在争论是法国式的革命好还是英国式的改革好。但是badmintonboy兄的一句话一语中标:在没有形成一个中产阶级的时候,任何一种模式应该都不成熟的吧。
一、三农问题在《明》中
确实在《明》的世界中怀柔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并且因为武先生的原因怀柔的萌芽起点从科技的含金量与对事物的认知上远远高过现实。但是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怀柔出现的仅仅只是萌芽。而怀柔的面积在占当时的明帝国面积的多少呢?就算把整个北平都算上我想得出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也是不成比例的吧。以北平的工业发展吸收当时全中国破产农民我绝对不担心工人太少而担心破产农民太多。当时的中国文人虽然还没有被八股文侵蚀但尊儒怕也是国之大势。在中央朱元璋为了巩固政权才会大力推行新军。注意仅仅是推行新军,在政治结构,经济模式上虽然有小的变动,但大体上仍然是秦汉唐宋之根本。而且这种变动除了海关和国库存银变存金外范围也控制在北平。根本没有也不会有推广全国的趋势。毕竟一个新的事物出现要想让人平静并马上接受不是一个容易的事。而且新政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新政过程出现的种种不利统治的事情如果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按照《明》中怀柔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那时只怕早就出现了农业的资本主义标准化,规模化了吧。而且当人们对土地的依赖不再时,中国农村多生的传统只怕也会被颠覆吧,毕竟现在还有哪个没有土地的工人狂生他4、5个孩子以保障劳动力的?(如果你不知道农民为何多生而演变出中国喜好多生的传统的话那就去多问问吧)那又何来的人口狂增?
二、轻工业、重工业、手工业的发展
做出了产品干什么?当然是卖了。如果卖不出去了怎么办?卖的更远,如果更远的地方也卖不出去了怎么办?再卖的更更远。不好交通到不了那怎么办?先不谈在一定时期内北平的生产力是否能够满足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半岛,可能还有一部分欧洲市场(这不是不可能的,只是它的输出量不大,也及有可能会催生另一种情形,以后再说)让其达到彻底的饱和。(至于为什么是一定时期内前文以有论述,当然了我说的产品是轻工业制品毕竟当时并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重工业除了军工外。而军工不太可能开放的如此之快)这时就会出先两中情况:一、当产品因为交通的原因而不能卖的更远时人们就会思考并解决问题,毕竟在《明》中不是只有武安国一个人有脑子。有了要解决交通问题的需求自然就会有解决交通问题的方法。它的发展方向可能是:发展快的地区先行(首推北平)→连接主要城市的公路(及有可能得到政府支持,因为好处明显:朝廷调兵及传递信息速度更快)→覆盖某一区域的省级公路(购买力强的省、市,例如:北平、江苏、浙江,战略重要的边区,例如:长城沿线,急需开扩的市场,例如:辽宁和与朝鲜、女直各部交界的地方等,先行然后各地依照发展速度及规模逐渐普及。)
当这些也不能满足发展的时候肯定会出现模仿朝廷驿报制度而在民间出现民用邮政的雏形。民用邮政的出现是为满足什么需要呢?这就牵扯到了第二种解决生产过剩的方法:
众所周知市场可以按照买卖双方谁作为主导地位而划分为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现在的北平市场是典型的卖方市场。不管捣腾出的是什么玩意不用愁销路,只管拼命生产就是(一北平一市的能力拼命生产又能生产多少呢?)当市场真正出现饱和的时候(不管卖哪都卖不出去了包括欧洲)恐怕商家就会自然的想到怎么做,做什么才能满足消费者?只要有一个商家开了此例,那么这一市场终将变为买方市场。而买方市场中对与商家最中要的就是信息,出现邮政也不足为奇。而且其经济销售模式必然会呈现内向→外向→再内向→再外向→最终同步(毕竟有新东西当然是从国内开始推广了)而要想达到这一模式又需要多长时间?不要告诉我给我十内我当完成一切!而在这段时间内明帝国的农业就真的是毫无建树?
再说轻工业的地位问题,当你在日常的生活中都离不开它的时候你还能否定它的地位么?现在北平已经形成了但凡有新东西就必然会先向政府输入的惯例那么政府在日常生活中能离开那些动西么?(夏天不让你开空调,冬天不让你用暖气、做饭不让你用炉子、出门不让你坐现代化交通工具看你不疯?)这种情况下我倒想不出会有什么发展失衡?要说真有失衡只怕也是重工业的发展速度跟不上轻工业的发展速度的失衡。(重工业发展所要求的资金、技术的支持远非轻工业可比自然发展的难度也大大增加。而偏偏重工业是国家支持的所以产业格局的巨变不大可能。)
三、商人、金融、保险、投机和外财
先说靠什么来保护自由竟争的火种。实际上不论燕王是否愿意,他本身的政治前途已经牢牢的与北平新政的成功与否捆在了一起。而切按照《明》的发展他本身很可能成为北平利益在朝廷中的政治代表。这难到不是保护伞?从股票的开盘起,实际上燕王的经济利益就已经和金融有了联系。这种联系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深。别的地方不好说而在北平,金融资本的国家化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燕王也会是这一现象的直接受害者。至于外财嘛,在整个国家仍然以儒家思想为主题思想的时候偶尔为之也许无妨,经常来嘛恐怕……
再说了放眼东亚、东南亚又会有多少外财呢?毕竟最富的好像是中国吧。最后我还要再次强调当时的明帝国只有资本主义萌芽而没有资本主义,要想将社会从封建社会转为资本主义必会有一场革命(古往今来的历史都是左证)而革命无论规模多大、时间多长都将是一场明帝国内部各个势力的大洗牌。在这个大洗牌的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将被隐藏和搁置,而许多矛盾也将爆发,哪还有时间关注外财啊??????
简单来说女人同车兄犯了一个简单的哲学错误: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呵呵……
一点拙见,纯属游戏之作。欢迎各位高手砸砖,希望在砖头猛砸的过程中小弟也能得到提高。




《明》 酒徒杂文 (三)穷孩子的梦想
从中央银行、钞票与金银比价说开去
最近这几章货币问题写得比较费力,酒徒不是金融专业,所虚构的金融故事难免贻笑大方。但其中一些细节,还是希望大家能和酒徒一同探讨。文中资料都是来自前人的研究结果,酒徒属于照搬照抄,抄得不对地方,欢迎大家指正。
首先说一说中央银行,关于故事中的通货膨胀问题,很多朋友建议酒徒虚构一个中央银行出来。这个建议开始酒徒非常心动,仔细考虑之后认为,哥们,这缺德事情咱不能干。原因酒徒曾经提及,在封建君权时代,君主出言即为法律。中央银行的建立与货币发行完全依靠国家信誉,但中国古代的封建政权对百姓往往是最不讲信誉的,其权力又不接受百姓监督,所以建立中央银行容易,破产也容易。明显的例子就是金朝的纸币。金朝初起时,军事上四面出击,发了战争财,上下骄奢糜费。后来四面受敌,军费开支太大,财政极端困难,就滥发纸币。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后,取消纸币七年作废一次的限制,不限发行数量,不管兑现,不备钞本,并且不断发行新钞,扩大交钞面额。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在已经严重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发行面额二百贯到一千贯的大钞,结果币值跌成千分之一,一贯钞币实际只值一文钱。百姓的资财受通货膨胀影响瞬间即化为乌有,当时称作“坐化”。贞祐三年又发行新币“贞祐宝券”。一年后,宝券又跌到每贯只值几文钱。贞祐五年再发行新币“贞祐通宝”,一贯当宝券一千贯,再跌成千分之一。至兴定五年(1221年),银价已上涨四十多万倍,元光二年(1223年)银价已涨到六千万倍。与其信任这样一个朝廷,倒不如信任黄金实在,好在这个星球上到目前为止,黄金探明储量不多。
再说一下大明宝钞,明代只发行了大明通行宝钞一种钞币。洪武八年(1375年),设立宝钞提举司,立钞法,发行大明通行宝钞。它的形制基本仿照元钞,花纹结构、款式格局都差不多,桑皮纸印刷。面额按铜钱从一百文到一贯共分六种。一贯的宝钞,长一尺,宽六寸,是我国最大的钞币。允许与铜钱混合流通,但政府发钞不兑现钱。每钞一贯,折钱一千文,银一两,钞四贯准黄金一两。明代钞法,沿用元制,不限地区和流通时间,不定发行限额,没有发行准备金。宝钞的印制和发行都集中于中央政府。为了推行宝钞,曾实行“户口钞盐法”(每户大人配盐一斤,收钞一贯)、“门摊课程”(店铺商人用钞交纳门摊课),强制商民用钞,但收效甚微。弘治年间(1488—1505年)宝钞已无人使用。
从官方规定的宝钞兑换价格来看,一贯钞的价格是一千文或者白银一两,四贯钞为黄金一两,所以明初金银比价为一比四是基本正确的。明朝中后期银价一直下跌。满清入关后,由于战乱,银价又回升到洪武初年水平。这中间不能与铜钱做比例计算,因为铜钱由于私铸和滥发贬值更甚。若按米计,洪武初年每石值银四钱六分,明末崇祯年间每石约需银一两一、二钱。清康熙年间每石值银五钱九,清末光绪年间为二两一七。银钱比价的变动,受打击最重的是市井小民,因为他们能够出卖的只有劳动力,生活用品都需要购买。卖出的劳动力换不回生存物资时,就是社会治安极大破坏时。这种破坏对城市文明的打击几乎是灾难性的,后果仅次于满清入关在江南一带的作为。
1...34567...1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