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锻铁筋加水泥足够解决这个问题,虽然锻铁不是钢,但无非也就是加粗而已。
没多大点事。
皇极殿说到底也就是个连房顶算上的八层楼而已。
如果不是太过于毁三观,在一些不重要部件用竹筋都能撑住,另外还有一个成本巨大的组成是那些雕像,但这个目前天启已经解决,用石头雕像的确很耗费人力,但拿水泥做一个就无所谓了。就天启刚才骑的那条龙,如果真要工匠人工恐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皇帝陛下总共也就带着几十个工匠花了半个月。
总之照他俩这种糊弄法,整个三大殿工程绝对不会超过三百万。
杨信在皇宫一直待到快天黑,这才返回自己家,然后刚到门前就看见黄英气冲冲地从里面走出来……
“呃,你要去哪儿”
杨信愕然道。
“回自己家!”
黄英很不客气地回答。
“姐姐。”
后面紧接着出现了小喵的身影。
很显然杨佥事的内宅问题终于爆发了。
“这可由不得你了!”
杨佥事很干脆地直接把她扛起来,黄英在他肩头就像一条被抓住的鱼一样扭动挣扎着,但却无法挣脱他的手,紧接着就被杨信扛回门里,后面小喵还向前准备迎接呢,杨信顺手把她拦腰抱起。
小喵惊叫一声。
“叫什么叫,等会有的你叫,好好教教你姐姐,她还是第一次呢!”
杨信喝道。
然后他就那么在里面小草等人愕然的目光中,径直走到了自己的正房,扛一个抱一个进去,顺便把门踢上了……
内宅问题就这解决。
说到底这种问题的关键也就是不能雨露均沾。
但如果有能力一挑二甚至一挑三,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第二天杨佥事神清气爽地起来时候,黄英和小喵就已经亲如姐妹了,当然,杨信没兴趣管她俩之间的战斗友谊,这家伙堪称马不停蹄地为天启解决下一个问题。
内阁大堂。
“诸位,阁老。”
杨信看着对面一片毫不友善的目光。
“韩阁老,您不给介绍一下几位新阁老”
他紧接着对韩爌说道。
这时候阁老有点多,除了韩爌和刘一燝,还有何宗彦,朱国祚和史继偕,都是泰昌下旨召回,然后天启没有改变,替他爹把这些家伙弄来的,加上首辅方从哲,目前内阁六个大学士,这不是最高纪录,原本历史上天启三年骤增到九个大学士,这座内阁大堂人满为患。
何宗彦是江西人,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当初保太子的主力。
朱国祚是浙江人,万历十一年状元,泰昌的老师。
 
第二四一章 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第二,不得再派出税监。”
韩爌说道。
“呃,这个问题之前我不是已经跟叶台山说过吗不会再像神宗皇帝那样向各地派出税监矿监,但改为内官巡视地方税收的税监,这些人不会插手税收,只是对地方官员的税收情况进行检查监督。”
杨信说道。
“说的就是这个。”
史继偕笑着说道。
“史阁老,您这也未免太没有自信了。”
杨信说道。
“呵呵!”
史继偕直接报以呵呵。
很显然杨信的小心思已经被这些老狐狸们了若指掌,这个混蛋的确不派税监祸害民间,改成祸害官员,那些巡视地方税收的税监不会造成民怨沸腾,但会造成官不聊生啊。这个小混蛋很阴险,他此举不但不会让小皇帝因为没有了税监而减少收入,反而还会毁掉地方官员和士绅之间的同盟关系。
那些税监查官员,以他们收税不力为名迫害,最终官员只能转而去按照律法完善税收,最终倒霉的还是地方,但这个不是税监迫害士绅,而是地方官员迫害士绅。
这是转嫁民间仇恨。
“咱们大明已经有监察御史,已经有巡按制度,那些巡按各地的监察御史职责包括巡视税收,不需要税监多此一举。”
韩爌说道。
“呵呵!”
杨信同样报以呵呵。
八府巡按有个屁用,无非就是一个御史去溜达一年,收些贿赂然后回来捡软柿子弹劾几个。
事实上极少弹劾文官,那些巡按最爱干的是欺负藩王,所以经常会有哪个巡按正义凛然地拒绝藩王贿赂回来检举其不法,但要说巡按们检举文官甚至地方世家豪门,这个其实不在他们工作重点。
“杨佥事信不过御史”
何宗彦说道。
“何阁老,咱们既然是开诚布公,那当然要说话痛快点,既然你们都信不过内官,我们信不过御史,那么就索性折衷点好了。”
杨信说道。
“咱们从民间招募!”
他紧接着说道。
“那与内官何异除非招募生员。”
朱国祚说道。
“但那与御史何异”
杨信说道。
招募生员和御史没区别。
当然,不限出身招募,那就和太监们没什么区别了,九千岁只要在京城招募一堆亲信放出去就行。
“你们不放心我们,我们不放心你们,这个问题倒是有点难办,但税监是必须得派出的,而且必须得由司礼监派出,或者我们也可以各方都有,一个内官为正,一个文官为副,另外再加一个军官为副,毕竟税监也需要军队保护,再被人扔长江,那么会让我很不高兴的。”
杨信说道。
一帮老家伙面面相觑。
他们倒不是怕税监整顿税收,而是怕税监迫害官员,如果有一个文官跟着可以做监督。
单纯完善税收并不是坏事。
因为税收是进太仓银库的,单纯太监出去肯定入皇帝小金库,如果能用这种方式,大幅增加户部收入,那么并不能算坏事,毕竟捞钱首先得有才能捞,太仓银库里没有银子捞个屁。
“可以!”
韩爌点头说道。
“第三,解散荡寇军。”
他紧接着说道。
“可以!”
杨信很爽快地答应了。
一帮老狐狸面面相觑,很显然他们没想到这家伙如此爽快。
“诸位阁老,你们不要误会,我也不想保留荡寇军,他们吃的喝的都是我在掏钱的,这些年兵部可给过我一两银子军饷你们以为我很想养着他们我需要用这些人的时候的确得养着,可用完了我也不想养着,现在大沽口的减河已经快要挖通,只要完成那荡寇军就可以解散。
当然,葛沽海防营是另一回事。
至于南方的那些,除了锦衣卫还需要一个营驻扎横林,其他同样也会在这个案子结束后解散。”
杨信说道。
“解散之后呢”
朱国祚警惕地说道。
“当然是妥善安置,人家好歹为朝廷出过力,不能用完就抛弃,天津挖河的那些就地为民,南方那些转往凤阳开荒种田为民。”
杨信说道。
一帮老狐狸同时呵呵。
当然,对于这个他们无话可说。
他们总不能说必须全弄死为民除害吧
他们也知道天启不会放弃这些好用的打手,尤其是南边那批荡寇军,这种时不时徒步奔袭上百里的,完全可以说是精锐级别,不过既然解散为民,那么总会找到办法对付的,这件事杨信能爽快答应已经很令人意外,没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继续纠缠太多。
“第四,无锡籍没田产归入官田。”
刘一燝说道。
“诸位这就是欺负杨某了,你们是觉得杨某不懂这里面的东西吗”
杨信笑眯眯的说道。
这个糟老头子坏的很。
明朝犯罪籍没田产的确是没入官田,事实上苏松常甚至嘉湖杭一带,官田数量都非常多,其中比例最高的松江府,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是官田,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松江百分之八十官田,徐阶这样田产数十万亩的超级大地主是怎么来的
很简单。
官田和民田只是征税不同。
但
第二四零章 叫什么叫,等会有的你叫
杨信的目的还是给他的南方荡寇军寻找一个根据地,而凤阳那地方还是可以的……
那里的确穷一点。
但那里却是水陆交通的枢纽,控制江淮的战略要地,对江南拥有高屋建瓴的战略优势。
临淮关浮桥是淮河上唯一的桥梁。
直通清流关的大路相当于这个时代的国道。
在那里建立一个基地,以民兵为依靠建立一支真正的强军,基本上就具备了对长江下游沿线所有城市的快速干涉能力,至于穷的问题更好解决,正好在那里推广新作物。
当然,杨信目的并不只有这些。
“改革卫所”
天启疑惑地说道。
“是的,太祖创立的卫所制度其实是好的,只是后来被搞坏了,但好在这个制度还在,我们需要的就是进行改革,也就是统统按照我之前在无锡搞的,把卫所军户民兵化,取消他们在军籍下的所有限制,然后把原本他们耕种的那些官田按照三四成地租租给他们。
原本军户是上交一半给卫所。
但问题是在军籍体系下,这些粮食都成了养肥那些世袭将领的。
而同样在军籍体系下,军户必须服从这些将领,最后他们就变成了后者的事实上农奴。
既然这样咱们就推倒重来。
先把凤阳做一个试点,我从山里招募的那些棚民荡寇军,在处理完无锡的事情之后就暂时没用了,但也不能把他们解散,这些人真得很好用,臣的意思是继续招募,然后把他们安置在凤阳,就像天津的一样垦荒。但对外不要说是去改革卫所的,就是单纯给他们一个安置点,凤阳一带的荒地太多,那里最适合他们垦荒种田。
这样凤阳各卫的将领们不会反对,甚至为了巴结臣还会配合。
然后他们就可以在那里扎根。
接着臣再去改革凤阳各卫,那时候那些将领想反对也没用了。”
杨信说道。
“准,这些人一切都照天津的荡寇军,开垦出的荒地也算兄长的,左右这次我也该给兄长封赏。”
天启说道。
这样就可以了。
两人迅速抛开政务,开始继续研究科学。
准确说是杨信给皇帝陛下解决这段时间遇到的疑惑,尤其是设计中的皇极殿钢筋水泥化问题,实际上也没多大技术难度,本身他俩计划的只是用钢筋水泥来替代那些成本夸张的楠木柱子。杨信根本就没想过在皇极殿使用钢筋水泥的房梁,目前他又不能提供真正钢筋,最多只能制造锻铁筋,这种东西做柱子问题并不大,但做横梁还是不太敢的。
横梁依旧木制。
只要能把那些楠木柱子替换,三大殿造价直接下降一半。
那些巨大的楠木是三大殿的主要成本,这东西必须从南方的山林砍伐然后无数人力拖出来,再沿着长江运河一站站送来,每一根柱子需要的人力物力都是一个恐怖的数字。
没有这些柱子,三大殿本身花不了多少钱。
锻铁筋加水泥足够解决这个问题,虽然锻铁不是钢,但无非也就是加粗而已。
没多大点事。
皇极殿说到底也就是个连房顶算上的八层楼而已。
如果不是太过于毁三观,在一些不重要部件用竹筋都能撑住,另外还有一个成本巨大的组成是那些雕像,但这个目前天启已经解决,用石头雕像的确很耗费人力,但拿水泥做一个就无所谓了。就天启刚才骑的那条龙,如果真要工匠人工恐怕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但皇帝陛下总共也就带着几十个工匠花了半个月。
总之照他俩这种糊弄法,整个三大殿工程绝对不会超过三百万。
杨信在皇宫一直待到快天黑,这才返回自己家,然后刚到门前就看见黄英气冲冲地从里面走出来……
“呃,你要去哪儿”
杨信愕然道。
“回自己家!”
黄英很不客气地回答。
“姐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