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杨信说道。

    “三百艘,你疯了”

    杨夫人愕然道。

    三百艘的确很疯狂,但这是必须的。

    虽然这些船载重量不大,实际上也就是一百吨,但一百吨也是一千多石米啊,三百艘快船一次能够运输差不多四五十万石,从南洋往返一年能跑六个来回,那也是三百万石

    三百万石也没多少。

    三百万石米听着挺多,实际上随随便便两个县绝产就让这点粮食落入黑洞了,而且三百万石粮食从东南亚购买也没那么容易,不要以为南洋就是粮仓,那边能提供的余粮也根本没有多少。那里的确自然条件好,像爪哇岛轻轻松松一年三熟,但问题是人口少,农业技术差,更重要的是天天战乱不断,无论暹罗,越南统统都在打仗中,缅甸也一样,这些地方弄不出太多余粮。

    一年几百万石就是极限了,毕竟这时候爪哇岛上估计总共加起来也不会超过一百万人口。

    剩下还有倭国

    倭国更榨不出粮食。

    因为倭国同样陷入小冰河期带来的宽永大饥荒。

    外购这条路只是聊胜于无而已。

    真得,这不是说海外有一个囤积着粮食的港口,然后一队商船过去装上就回来,在这个没有什么真正交通可言的时代,杨信就是让他的船队去印度,一年也运不回多少粮食。就算当地有商人愿意卖,而且孟加拉有余粮可卖,这些粮食从一个个乡村搜集起来用小船一点点运到达卡,那还得一项浩大的工程。甚至就是他去买粮食的消息传到这些乡村,恐怕也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而且孟加拉那鬼地方同样经常来个大饥荒。

    总之这种事情只能尽力,但指望这个解救大明就笑话了。

    这个国家有超过一点五亿人。

    保守估计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仅干旱最严重到几乎完全绝产的延安府,人口已经超过欧洲绝大多数的国家,反正荷兰人口未必能赶得上延安府。目前延安府的在籍人口六十万,不算军户,而那里卫所众多,加上军户恐怕奔着百万,而明朝官方在籍人口和实际人口大致上乘以个二就差不多了。

    所以延安府人口不会低于一百五十万的。

    目前荷兰大概一百六十万人。

    而接下来的旱灾中,延安府基本上可以用完全绝产形容,假使一百五十万人口,养活他们就能把杨信目前为止所有已经实现的,还有计划中增加的粮食全填进去。

    还不一定够。

    而大明只有一个延安府绝产吗

    事实上陕西几个府至少一半以上的县接近于绝产,而当大旱推进到河南后,那估计杨信把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余粮都搜刮过来,也无法让这个范围的人不饿死。

    所以这样算算,还是做罐头最靠谱。

    至少最现实,无论铁皮,锡,这些都无需在意,大明钢铁产量世界第一,这是毫无悬念的,云南锡矿早就开采,只要他想要,那里的士绅会用疯狂开采解决,而且铁皮罐子也用不了多少材料,实际上杨信的罐子都很大,标准就是一罐子装五十斤,里面加一堆乱七八糟后煮烂的鲸肉还得压实。

    同样大海里的鱼也有的是。

    更重要的是,杨信可以在整个沿海从南到北,不停地建工厂,另外在饥荒期间这些工厂也照样可以源源不绝地生产。

    这才是最现实的。

    至于移民海外同样不现实,英国从五月花号到达北美,一直到三十年后的一六五零年,总共才移民过去五万人,这是在国内战争逼迫,美洲不存在气候差异的情况下。三十年,五万人,而到一七零零年,整整七十年过去了,北美殖民地才二十五万人,包括大量本地出生的,大规模移民没有那么简单。

    目前来讲杨信可以选择的最理想移民方向也就台湾。

    但即便去台湾,他也必须得做好死很多人的准备,各种疾病无孔不入,但能承受的也就只有台湾,如果是向南洋移民死亡率更高,一个疟疾就能让那些北方人倒下一多半,一到雨季更是准备好一堆堆死人吧。

    蒙古人三次进攻越南,全都是旱季势如破竹,雨季一到立刻跑路。

    移民开拓必须进行。

    但指望移民开拓解决大明面临的这场浩劫同样不现实。

    “我二叔问你,到底是不是疯了。”

    杨夫人说道。

    “疯就疯吧,这个世界都快疯了,我不疯也得疯啊”

    杨信搂着她说道。

    “真得会有大饥荒”

    方汀兰头倚着他肩膀,看着不远处忙碌的农田问道。

    那里是正在插秧的杨家佃户。

    这时候麦收已经快结束,部分收割早的已经开始插秧,还有一些在播撒肥料,来自遥远东海上那个小岛的鸟粪,这也是第一批使用鸟粪肥的稻田。那里鸟粪的产量不高,毕竟就那么点地方,很难容得下太多工人,甚至淡水都得从钓鱼岛运过去,而钓鱼岛所谓的淡水,也仅仅一条时断时续的小溪流。

    甚至还得修蓄水池。

    不过至少供应杨家这片稻田是足够了。

    “饥荒,其实用饥荒来形容已经不够了,准确说是一场浩劫啊,一场席卷整个大明的浩劫,万里江山一片饿殍,你会看到京城每天抬出几千具死尸,你会看到所有那些你在史书上看到的死亡与毁灭。”

    杨信说道。

    不远处的码头上,一艘快船悄然靠岸。

    许久不见的沈世魁走下船,多少有些愕然地看着他们。

    “沈兄,你不会带来坏消息吧”

    杨信说道。

    沈世魁赶紧走上前行礼。

    方汀兰赶紧挣脱。

    “末将见过都督,的确有坏消息,建奴主力大举进攻朝鲜并攻破全州,戚帅保护李倧撤退至罗州求救。”

    沈世魁说道。

    。




第四二八章 帝国反击战




第四二九章 朝鲜太上皇




第四三零章 饥荒时代




第四三一章 进过诏狱的人觉悟就是不一样




第四三二章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第四三三章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第四三四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第四三五章 一座城市的毁灭




第四三六章 大明之蒸汽朋克皇帝




第四三八章 这才是真正的大明




第四三九章 技术宅的春天




第四四零章 诸位,想锄奸否?
    “这大明迟早要亡。”

    文震孟恨恨地说道。

    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想到,杨信居然用这种方式一下子就解决了天启对他的圣眷裂痕……

    而且更亲密了。

    杨都督自从回到京城,一连半个月天天在皇宫,而且经常和皇帝一起忙的深夜才离开,甚至连饭都是在一起吃,好的就跟亲兄弟一样,实际上天启的真正亲兄弟反而难得见到皇帝陛下。虽然天启对他弟弟的确很好,但随着崇祯年纪增长越来越向一个贤王发展,和他实在缺少共同语言的天启,很少会主动召见他这个唯一的弟弟。

    他弟弟见了他也没什么可聊的。

    小时候还能看着他做些新奇东西,但现在已经很少年老成的信王殿下对他哥哥那些奇技淫巧充满鄙视。

    据说还劝谏过他哥哥。

    兄弟俩如今在士绅心目中的形象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无数文臣士绅私下偷偷抱怨为何先出生的不是信王而是他哥哥,为何他哥哥当年没像那些夭折的皇子们早早病死。要是信王做皇帝,无疑就会延续他爹的众正盈朝,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朝纲混乱,阉党横行奸佞满朝,而这种可以说暗潮涌动的观点,在天启支持杨信搞出红巾军后几乎成了南北士绅共同的心声。

    以前那些最多也就算是与民争利,最多用昏庸来形容,被阉党奸臣蒙蔽不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

    但这就是纯粹桀纣了。

    以前属于还能抢救,现在属于彻底无可救药了。

    以前士绅只能说厌恶这个昏君,但现在已经可以用敌视了。

    “唉,连上天都看不下去了。”

    他外甥姚希孟慨然长叹。

    他俩其实差不多大,甚至一起长大的,但姚希孟在万历四十七年就中进士,目前两人都是翰林院的庶吉士,而姚希孟的座师就是刘一燝。

    其他包括陈仁锡在内,一帮翰林院的栋梁们全都沉默无言,搞得整个房间气氛非常压抑,最近几年随着那些元老们退的退,死的死,这朝中少壮派逐渐开始成为反杨的核心。那些老人真撑不住了,就连邹元标都在今年病死,还在朝的东林党主要元老级人物,除了叶向高,**星以外,其他也都越来越失去斗志,之前又被杨信把陈道亨气得封印而走,这时候这些少壮派责无旁贷了。

    他们的核心在翰林院依然是文震孟几个。

    都察院则是袁化中,黄尊素等人。

    六科则是魏大中,周朝瑞等人。

    这些就是主要冲锋在前的,至于要说幕后支持者……

    这个几乎可以说所有文官和士绅,在搞出红巾军之后,就连北方那些还对杨信有点幻想的,基本上也都不再抱幻想了,毕竟他已经突破底线了,无论南方士绅还是北方士绅,在这个问题上可都是非常敏感的。

    杨信之前的恶行可以容忍,但红巾军这种事情就是大逆不道了,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

    与他合作的当然有。

    毕竟有利可图时候与敌人合作很正常。

    可在巴不得杨信赶紧死这一点上,就是阉党的士绅也一样,阉党一样巴着他赶紧哪天一不小心马上风抽了,能干出红巾军这种恶行的,简直就是人神共愤不死不足以让正义伸张。

    而且阉党其实更巴不得他死,这里面还牵扯利益上的,比如他的玻璃厂就让颜神孙家恨得咬牙切齿……

    孙之獬就是那里的。

    不过他和造琉璃的孙家应该只是同族而已。

    后者目前的主事者孙延寿,也就是福临后期吏部尚书孙廷铨的曾祖,但这一辈没有中举的,只是几个贡生而已。

    颜神孙家是内廷琉璃器的世袭供应商,小心翼翼控制着这种廉价到极点的装饰品产量,从而世世代代获取巨额财富,但可惜杨信在葛沽的玻璃厂把他们的财源给毁了。话说杨都督都已经上轧制的平板玻璃了,之前还是铸造,但不均匀,后来几个年轻大胆的工匠研究了一下,这东西明显可以用两个对辊挤成均匀的薄板,于是手动的玻璃扎板机就出现了。

    而且还在对辊上搞起了花纹。

    然后天启的皇宫已经开始镶玻璃窗了。

    这孙家还怎么赚钱最终颜神孙家现在只好开始吹玻璃瓶子卖了。

    另外还有杨信的那些良田,刚刚结束的秋收,最高一块地一亩产了整整八石啊!

    谁不惦记

    目前已经增加到四十万亩的垦荒田,每年几乎稳定向京城供应一百万石优质的稻谷,而且每当京城粮价开始飙升过一两一石的时候,杨家就立刻降价,不但他们自己家产的稻谷降价,其他无论南洋运来的陈谷还是南方通过他们海运的稻谷全都降价。

    搞得那些北方士绅们全都很无语。

    但他们也只能跟着降价。

    毕竟杨家控制的粮食太多,已经是京城第一大粮食供应商,京城的粮价基本上就是他们家说了算,甚至辽东的粮价也控制在他们家手中,现在辽东粮价一超过三两,杨家就开始往那边大量运粮运罐头,然后迅速把价格拉回到三两内,而辽东的粮商多数都是晋商,现在晋商多数已经投靠阉党,这种情况下阉党内部当然一样巴不得他快死。

    总之现在的杨家,对于北方士绅和阉党官员们来说,俨然就是一个毒瘤。

    可这个南北一致仇恨的毒瘤,却始终在不断增大,甚至根本看不到除掉的可能性。

    这个毒瘤后面是皇帝啊。

    “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然后一个栋梁接着哀叹。

    “你们就这样哀叹有何用赶紧想个办法啊!”

    顾锡畴忍无可忍地怒道。

    然后一帮栋梁面面相觑……

    他们又齐声哀叹。

    真没办法了,就是无计可施了。

    暗杀已经完全被忽略,玛的斑鸠铳都打不死,难不成真搞一门红夷大炮架起来等哪天给他一炮衮衮诸公们倒是想,可问题是实际操作难度太大,除非杨信不想活了,否则他们真没办法把大炮架到可以准确攻击他的距离,而且传闻他的鼻子比狗都灵敏,隔着几十丈都能闻到火药味。

    政斗毫无意义。

    他的确罪恶累累,随随便便找死罪都能找出一堆。

    可皇帝不管啊,他那些罪行都是给皇帝增加银子的,皇帝才不会管,什么栽赃陷害杀人放火随他便。

    之前好不容易靠着他有点膨胀,加上因张嫣儿子出生与客氏关系破裂,用贿赂客氏忍着恶心吹捧这个女人进谗言,眼看着开始有点效果了,谁知道杨信随随便便扔出个什么蒸汽机,就一下子再次成了皇帝最宠信的男人。话说历史上那些好美色的皇帝有之,好男色的也有之,喜欢开疆拓土的有之,剥人脸皮看人跳舞的奇葩也出过,被一个蒸汽机迷倒的皇帝真的几千年独一份。

    他喜欢蒸汽机,那衮衮诸公就真没办法了。
1...224225226227228...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