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就是这个铁筒啊,锡筒。”
路振飞无语道。
“路举子家乡曲周,该知道洺河,漳河,甚至滏阳河上都在修水泥桥吧”
杨信说道。
九千岁正在搞类似国道的工程,从京城向南贯穿到湖广的这条官道无疑可以说至关重要,堪比京城往山海关的,而这条官道上最重要的阻碍,就是一条条夏季泛滥冬季近乎干涸的河流。这些河流以过去的手段建桥很困难,因为河道,准确说是河床太宽,几百米宽的河床,除非以修卢沟桥的投入,实际上甚至得超过卢沟桥。
毕竟卢沟桥也就才两百米。
但这些河床没有一个低于这个长度的,甚至它的几倍长。
但有钢筋水泥就简单了,虽然这个钢筋只是锻铁筋,但制作桥墩的成本已经可以说直线下降了。
再加上杨信的木桁架就更廉价了。
一里宽的长桥,也无非就是十几个锻铁筋的水泥桥墩,冬季施工挖出引河挖出基础,天气转暖抢在山洪爆发前迅速浇筑桥墩,只要这些桥墩能够扛住汛期洪水的冲击,那么剩下就是在桥墩上装桁架了。
目前有十几座此类桥梁正在建设,包括洺河,滏阳河和漳河,另外还有通往山海关的。
这是九千岁的重要政绩工程。
路振飞当然知道这些,而且临洺关的已经开工,甚至基础都已经挖开,一直挖到底下的坚实土层,用畜力的螺旋泵不断排水,然后铺上带孔的石板,打上一个个木桩钉住,上面用水泥和石头垒砌船型基础,在基础上浇筑一根根锻铁筋的桥墩,上面是同样材料的承台,承台上搭木制桁架。
双桥墩,但在一个船型基础上。
反正这时候又不用在意宽度,实际上也不用在意承重,只要桥墩能够扛住洪水就行了。
所以桥墩并不粗。
“那么这是不是陛下用科技带来的想当初陛下用水泥做塑像时候,据我所知那些御史也在上奏,说陛下不务正业,说这些奇技淫巧劳民伤财,可最终的结果是什么三大殿的建设节省几百万两,北方目前所有城墙修缮都用水泥,光山海关城墙的修缮,就节省几万石糯米,而现在正在修建的这些桥梁,又将彻底改变北方交通。
那么陛下之前是在不务正业吗
那些务正业的,有哪个可以做到这些
同样,现在你们说陛下做这个是不务正业,那么敢不敢跟我打个赌,二十年后你们所有人都会为这句话而羞愧,就像那些御史,现在没有一个敢再说陛下的水泥是不务正业。”
杨信说道。
“那这到底是什么”
万元吉好奇地问道。
“这是航行大海的百丈巨舰,这是带着几十万斤两三天从南京到京城神车,这是大明未来一切工厂的动力,虽然它现在只是一个锡筒,但二十年后,它将支撑起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杨信说道。
皇帝陛下依然没听到他的吹嘘。
进入工作状态的皇帝,是根本听不到别的东西的。
“走吧,诸位,我带你们看看其他东西。
看看这个,这就是陛下制造出雷电的东西,它已经可以用来照明,一旦被点亮,夜晚这里会亮如白昼,不需要任何灯烛,如果你们想看,哪天晚上过来看就行了。
陛下还在研究用它传递消息。
从这里把一道圣旨传到南京只需要瞬间。
不过目前只是刚刚知道了原理,真正实现还需要时间。
诸位,陛下造福百姓,带着大明走向盛世,不一定非要上朝,话说你们为什么总是盯着上朝难道陛下每天早晨去朝堂坐着,然后一堆大臣凑起来说说话就解决问题了你们是觉得陛下一个人做出的决定,比内阁一帮耆老重臣商议出的还稳妥既然我们有内阁诸公,为何还要陛下上朝内阁诸公商议完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好了
难道非得陛下亲自去一份份奏折批示
陛下在这里对大明的改变,难道不是超过上朝帝王的职责,帝王的职责只有一个,让天下万民丰衣足食,上朝批阅奏折就能让万民丰衣足食杨某从海岛上挖来的鸟粪,能让稻谷增产三成,请问一下,把衮衮诸公们聚集到皇极殿会议能让天下稻谷增产三成吗还是你们的圣贤书,教过你们如何让天下稻谷增产三成那么从这一点上说,衮衮诸公和圣贤书是不是还不如那些海岛上的鸟粪”
杨信说道。
黄端伯等人一片无语。
(挂了两天吊瓶,两天写了三章)
第四六七章 圆嘟嘟登场
半个月后。
大明正式进入天启五年。
春节之后的京城进入假期,所有衙门全部封笔,就连城外的援朝军都得到了五天假期。
这时候所有新兵都到齐。
一万陕北籍新兵,一千从辽东和朝鲜调回的老兵,五百由杨家家丁充当的炮兵和类似政委的训导官,总计步骑炮三军一万一千五百人,终于做到了齐装满员。
整个援朝军被分成四个步兵旅,各四个步兵营加一个骑兵营另外一个炮队,实际上是六门三磅炮,另外军部直属一个骑兵营和一个重炮营,实际上是六磅炮和臼炮。后者属于杨都督的新式武器,一个不到两百斤重,可以用驮马驮着行军的炮管,再加上一块方木底座,使用时候现场组装。
威力巨大。
可以将二十斤重的开花弹打出超过三里远。
当然,精度不提也罢。
而且暂时还不能整体铸造,是两半然后焊起来,所以炸开后很可能也就两半,里面装填的火药也是科学院特意配制,所以打一炮的成本基本上相当于扔出去五两银子。
总之就是很奢侈的。
好在这支援朝军是河间侯亲自统帅的,所以这个问题可以忽略,反正作为目前大明最炙手可热的宠臣奸臣佞臣,当然也是一等一的能臣,河间侯统帅的大军,一切配置都必须是最好的
“女人也是最好的”
杨都督叫嚣着。
他面前列阵的一万一千五百名士兵一片笑声。
“不要笑,我不是开玩笑,到了朝鲜以后,那些歪瓜裂枣的咱不要,要就要俊俏的,咱们是去干什么的,是去救他们脱离苦海的,他们没有金银可以回报,当然要用女人了。
宋朝时候倭国人用船载了女人在沿海招诱咱们的男人。
这叫度种。
咱们去也是给朝鲜人度种”
杨都督继续无耻地叫嚣。
他面前直接就变成了沸腾般的欢呼声
男人嘛,谁不喜欢这个。
不过这里面名人不多,毕竟反贼们后期那些名将都还年轻,李定国这些也就刚会走路,杨信从名册上找到的,也就是原本张献忠手下的大将艾能奇,十三家之一的贺锦,再就是后来跟着左良玉,但左梦庚降清后,自己带着部下抗清的马进忠。至此他这支援朝军,搜罗了张献忠,李锦也就是李过,罗汝才,刘国能,再加上这三个,这也算不少了。
另外他这些年在陕北还招募了不少雇工,这里面说不定也能有几个,这些雇工实际上就是在炒花那里探矿的垦荒队,打着探矿旗号垦荒,虽然矿没探到,但却在草原上大肆种地瓜和高粱。
炒花欢迎这些。
草原上这些年越来越冷,牲畜撑不过冬天的越来越多,虽然可以从南边买粮食,但大米运到他们那里的价格可是很高。
辽东目前二两半。
但到他们那里,基本上就得四五两了。
这样这些垦荒队就近种植的地瓜和高粱,还有大豆,就相对来讲廉价多了,那些垦荒队员甚至还会生豆芽做豆腐丰富他们的食物,再加上划分了牧区,一个个以这些垦荒队为核心的聚居区逐渐形成。
另外还有修庙的。
杨信这些年奉旨修庙,总共已经在草原修了十座寺庙。
这些寺庙的建筑工,同样也是在陕北一带雇佣,也难怪陕北士绅有些受不了,人口都被他抽空了,不过这些士绅也不好得罪他,毕竟这时候石油都涨到十两一桶。而且他雇佣的都是那些的确活不下去的,另外这些人的家人都在原籍,赚了银子也是送回家,最后还是被士绅们通过商业弄到自己手里。
总之,暂时还能忍住。
等他们忍不住
用不着等他们忍不住,总共到旱灾降临还有三年。
“孩儿们,那就操练起来”
杨都督高喊着。
剩下就不用他管了,实际上他根本不管训练,那些老兵会把该做的都做好,至于士兵的思想问题,这个由他的家丁训导负责
当然,不会宣传什么特殊内容。
对这些人需要灌输的,就是跟着杨都督的美好生活,包括偶尔组织起来去新城参观,看看那些杨家庄户目前的好日子,他们的好日子比什么都管用。从新城开始,以减河为线串起来的二十个庄子,用这个时代标准完全进入小康社会,温饱解决了,每个庄子一座小学,农闲时候划着小船到新城的工厂打零工。就连最早的那些茅草房都开始换成砖瓦房,原本的光棍们全都成了家。
这还需要别的吗
让这些陕北来的新兵们看一圈之后就坚定了跟杨都督走的信念。
跟他们讲道理没什么用,就是让他们自己去看。
杨信满意地看着那些迅速被营长哨长教官训导们带走,然后开始精神抖擞地训练的士兵们,至于出兵朝鲜这种事情
再议吧
什么时候野猪皮再攻罗州再说。
这时候九千岁身边的大太监葛九思骑着马出现在他视野,紧接着到他面前下马行礼
“都督,九千岁请您回去”
葛九思说道。
“什么事”
杨信问道。
这个人是九千岁真正亲信,原本历史上九千岁死后,就是他偷偷把一些遗物葬在碧云寺,后来作为宣大监军死在建奴入侵中。实际上九千岁手下已经放出不少监军太监,这个制度虽然被后世作为明朝皇帝罪行的标志,但就大明这些文臣武将,想要他们做事还真就少不了这个。
谁叫大明皇帝没有铁杆庄稼呢
“宣府巡抚洪承畴奏报,顺化郡王林丹巴图尔,无故袭击哈喇慎,哈喇慎酋长世袭都督同知拉西乞卜率残部溃逃至独石口,上书乞求陛下为其做主,九千岁请都督回去商议。”
葛九思说道。
“林丹巴图尔”
杨信叹了口气。
大明暂时压下了野猪皮,结果又起了林丹汗。
原本历史上这是两年后的,但很显然这一次在灭了奧巴后,林丹汗已经开始膨胀了,他灭的是喀喇沁,在明朝就叫哈喇慎,牧区就在原本的开平一带。拉西乞卜是目前哈喇慎理论上的老大,他爷爷白洪大对大明一直很恭顺,当然,主要是控制互市,林丹汗和大明的互市必须从哈喇慎的地盘经过。
他们是顺义王体系。
大明皇帝册封土默特老大卜石兔为顺义王,统领从经棚山口向西的整个牧区,这片土地上的哈喇慎,永谢布等部首领,则世袭都督同知,指挥使之类官职归他管辖,然后他们作为大明的属臣和大明进行互市。
另外还会有些赏赐。
不过在上次封爵后,这些改成了给各部依照官职的俸禄。
但主要是互市。
“走,回去”
杨信随即上马说道。
这个还是要主持公道的,没有哈喇慎堵在外面,林丹汗就直接面对宣大了,他在外面闹归闹,可不能骚扰了九边的安宁,必须确保他和大明之间有一个缓冲区。
两人紧接着一同离开军营,很快到达朝阳门。
前面一辆马车正在进门。
“闪开,混账东西”
葛九思一甩马鞭喝道。
车夫一看他身上打扮,吓得战战兢兢躲向一旁,就在同时车窗里一个青袍文官探出头,看着杨信和葛九思在一旁疾驰而过
紧接着杨信带住了马。
前面的葛九思随即带住马,转过头疑惑地看着杨信。
杨信看着那文官。
那文官也在疑惑地看着杨信。
“请你把窗帘再掀开一点”
杨信很有礼貌地说。
说话间他把腰间的牙牌拍了拍。
那文官赶紧换上一副笑脸,然后把窗帘整个掀开了,在他另一边一个四十左右,身上穿着大明衣冠的欧洲人微笑着抬起头,而且是一个相对来讲标准的日耳曼人,金发碧眼,相比起以前那些多数南欧的传教士还是很显眼。而杨信则向他们做了个出来的动作,那文官和欧洲人都很干脆地走了出来,前者拱手刚要说话,却被杨信抬手阻止了
“搜他的身”
杨信指着欧洲人说道。
旁边守门的亲军卫士兵赶紧上前迅速搜身,很快从那欧洲人怀里搜出几本书来,然后直接捧给杨信。
“这个,烧了,在大明的土地上不准携带这个,下次再抓到格杀勿论。”
杨信把其中一本挑出来,直接扔给那士兵说道。
那欧洲人面色不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