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混在大明搞社团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木允锋

    太祖懂制衡,创立了大明文武并重的格局,以武将对文臣,以军户对士绅,互相制衡,权力始终归太祖,那些文臣士绅只能背地编排太祖,但却丝毫不敢在太祖面前炸刺。

    太祖会把他们剥皮实草的。

    军户会忠实执行太祖的任何一道旨意

    成祖时候就有点维持不下去,开始提高內臣和锦衣卫的权力,以此作为君权的补充,但土木堡之后,武将勋贵集团几乎全军覆没,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通过拥立代宗彻底压倒武将。

    太祖创立的制衡彻底崩溃。

    历代皇帝就只能依靠内官和锦衣卫维持权力,但和坐拥天下士绅为后盾的文臣相比也只是勉强招架,甚至于节节败退,世宗皇帝心计卓绝,但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通过文臣来制衡文臣。但对整个文臣集团的利益他是不敢动的,别忘了他也差点死过一次,文官收买几个宫里人,对皇帝下手或者在药里加些东西并不困难,大行皇帝为何不敢让太医用药

    武宗皇帝的死真就那么简单

    这时候实际上皇帝已经输给文臣了,只是依靠世宗皇帝才能在维持而已。

    但神宗皇帝没有世宗皇帝的才能。

    他也清楚这一点。

    最终在发现自己改变不了什么之后,他最终选择了一种对后世子孙很不负责任的方式。

    他选择认输。

    然后轮到陛下时候,就只能面对这种无可奈何的局面了。”

    杨信说道。

    他得好好教育一下小皇帝了。

    “如何改变”

    天启说道。

    他不会甘心像万历一样,被堵在皇宫一辈子的。

    “一场大狱。”

    杨信说道。

    “文官也罢,士绅也罢,看似凶恶,但实际上就是个纸老虎,他们通常也是最怕死的,因为他们都有家有业,享受着富贵荣华,一死那什么都没有了。

    尤其是他们害怕抄家株连。

    李三才不惜跟我以命换命,目的仅仅就是为了避免抄家株连。

    只死他们自己没什么大不了,但彻底毁掉他们子孙后代才是最怕的。

    所以太祖屡兴大狱。

    这最有效。

    这一次南方士绅不是闹吗

    那就继续挑衅他们,让他们闹,然后臣为陛下去砍百十颗士绅的人头,抄他们百十家,把他们的家人统统流放琼州去开荒,这样一下子就可以让所有士绅全都老实。先把他们震慑住,再逐步推行一些改革,让这些士绅富商交税,一个李家就富可敌国,天下士绅手中多少银子只要税收充足,那就是重新训练新式军队,就照着戚继光的那套训练,浙军的战斗力陛下也看到了,那还不是真正巅峰时候的戚家军。




第一五八章 宣战
    既然他这样说,天启也就不再提这件事了……

    其实天启还真没多想。 //

    他这时候年龄还小,对杨信也是当做唯一可靠的依赖,还没到猜疑的地步。

    反正那些人就是劳工,赏给杨信的垦荒劳工,这一点他很清楚,他爷爷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杨信带着这些人挖河垦荒,开垦出来地就算给杨信赏赐。那些芦地本来就没什么用处,每年给朝廷带来的税收加起来未必够扬州盐商摆桌子宴席的,杨信想要当然爽快给他。但杨信也不可能招募足够的人力开垦,正好有这些事实上的战俘罪犯们当免费劳工。

    说白了就是他爷爷吝啬。

    既要赏赐杨信的战功,又不想自己往外掏银子,正好杨信愿意这样,那也就顺水推舟了。

    后来还良心发现,又给杨信赏赐了一笔银子。

    这样事情就确定了。

    杨信以锦衣卫指挥同知提督荡寇军兼管葛沽海防营

    那里编制本来就有一千多水军,这些年战船盗卖也差不多快没了,由杨信就地建船场建造新船。而大明本身军工采购其实也有民间的,那么他再自己办一家兵工厂铸炮造枪就只是一个许可而已,这个许可由天启以圣旨给他。另外因为荡寇军是皇帝管的,所以不用经兵部直接由天启出十万内孥作为杨信整顿海防营的费用。

    至于杨信原本拥有的那些商业权力……

    这个是万历给的,天启当然要继续承认了。

    此外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因为准许杨信进行海外贸易,所以天启决定设立天津海关。

    但驻葛沽。

    不过不是由朝廷派官员管理,而是直接承包给了杨信,由他负责收税,第一年的承包费暂定一万两,不过这是交给户部的,从明年开始正式施行,但后年看情况再确定长期的承包合同。至于怎么收由他自己负责,海上缉私什么的同样也是他自己负责,反正他管着海防营,这种说不清是官还是民的方式,算是试行之前杨信提出的海关包税制。

    甚至税率税种都由他定。

    总之杨信做试验。

    以后看结果。

    如果可行就向全国推行。

    这可是一桩需要武力解决的事情。

    因为天津海商之前都是走私,这里又没有海关,不存在关税一说。

    理论上天津也没有出口进口,因为那里理论上并不进行海外贸易,海外贸易只有广州和月港,另外福州是和琉球的朝贡贸易,大明只有浙闽粤三省进行合法海外贸易。不过之前泰昌撤了浙江和福建的税监,天启还没重新恢复,剩下只有广州和福建在文官控制下的。

    另外还有登州与朝鲜的贸易。

    原本这条合法贸易线并不存在,明朝与朝鲜贸易都是走辽东,直到前年才开始海上联系,但主要是朝鲜买粮食,实际上也不存在关税。

    而天津海上来的只有江南或者山东的民船。

    这是国内贸易。

    交税最多也就是交在天津的商税。

    但出海后谁知道他们是去登州还是长崎

    大明目前和倭国没有合法贸易,所有大明商船去倭国都是非法,但只要到倭国就是贵宾,因为德川政府无法获得大明的合法贸易许可,只能竭尽所能地引诱大明商人走私。甚至德川老乌龟都亲自接见大明商人,发给他只有倭国商船才能获得的朱印状,在他们那边欢迎下,每年都有上百艘大明商船到九州岛各大港口。

    这全是走私的。

    天津那些海商肯定有去的。

    因为他们主要就是去登州,而从登州转过半岛南下,有沿岸流推动可以轻松直达长江口外,剩下就是和浙江商船一条航线了,甚至还可以去朝鲜,在对马进行贸易。

    倭国人可有的是银子,有足够的利润海上艰险什么的根本不值一提。

    杨信在那里设立海关,就意味着这些家伙以后都得交税。

    他们肯定是要反抗。

    这些家伙可都是兼职海盗的,比如上次的姜家那种,最后的解决方式还是要以武力。

    好在武力一向是杨信长处。

    就这样杨信和天启谈妥,不过这些还得找方从哲,因为必须得方从哲拟旨才行。

    方从哲拟旨给九千岁那边去盖章,再由司礼监派人送到六科,那些给事中做审核,如果给事中们认为没什么问题就送通政司,由通政司负责发给杨信,这就是大明朝一道圣旨从诞生到传达的整个流程。

    而这期间京城各衙门会派人在六科廊房等着,六科认为可以公开的就由他们自己抄回去给各衙门看,所以六科某种程度上也是大明最早的新闻审查机构。

    当然,也有民间的在抄录。

    无非就是收买抄录的人,后者多抄一份给外面那些做小报的,这些人再拿回去就成了杨信当初订阅的那种。

    内阁值房。

    “你到底想做甚”

    方从哲很直接地问杨信。

    “方阁老,您这是何意”

    杨信说道。

    “老夫当初就跟你说过,不要试图改变什么,一切都自有存在的道理,不要以为你如今可以操纵上意,就能够为所欲为了,真要出了乱子不是你们几个人能对付的。你们想要李家的银子,这个没什么,李三才的那些银子如何来的谁都明白,换哪个新君都少不了惦记一下,陛下真想要也可以,吓唬他一下然后让他交出一些就行。

    一百万两如何

    老夫亲自去诏狱劝说他!

     



第一五九章 我是不是算恶贯满盈




第一六零章 来啊,互相伤害啊
    第二天。

    “看看吧,这就是你们为之喊冤的李三才!”

    天启冷笑着说。

    已经多日没见其他大臣的皇帝陛下突然下旨召见内阁,六部和都察院的几个主官,然后摆在后者面前的就是李三才的供词……

    杨同知出手绝对管用。

    李三才虽然算是老狐狸,但一只神智不清醒的老狐狸,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处于极度亢奋状态的老李是在许显纯故意激怒下,就像那些喝醉了发酒疯的人一样,一边狗血淋头地骂着这个阉狗,一边在泡制好的供词上嚣张地签了自己的名字。

    他儿子也签了。

    只不过是在许显纯的哄骗下,因为大脑已经无法正常工作迷迷糊糊签的。

    这就行了。

    李三才父子签名的供词,王好义及其手下的供词,王家搜出的各种乱七八糟禁物,他们联络的密信,还有什么比这更充足的……

    “这不可能!”

    左都御史张问达惊叫着。

    他一把抓起这些东西,难以置信地一份份看着,旁边大学士刘一燝也脸色苍白地凑上去,韩爌低着头站在那里,很显然已经猜到结果,而其他那几个尚书里面,只有周嘉谟动了一下。

    但最终还是没有上前。

    很显然这是一个隐藏很深的家伙,这段时间吏部上奏补的官员,东林党比例最大,这个据说是中立派的吏部尚书明显已经被拉过去,他是湖广人,而江浙购买粮食多数都是从湖广,肯定幕后有利益输送,在南直隶士绅控制大明绝大多数白银的情况下,想拉拢这些其他省份官员太容易了。

    和他的家族做生意就行。

    所以明朝政坛党争时候,经常会看到其他省籍官员,在为东林党鞍前马后冲锋陷阵,甚至比南直隶人更积极,李三才作为祖籍陕西落籍在张家湾的商人家族,更是居然成为了东林党在北方的统军大将。

    原因都是这个。

    东林党和背后南直隶士绅掌握财富和工业品,尤其是纺织品货源,和谁做生意他们说了算。

    想赚钱都得找他们合作。

    尤其是纺织品,南直隶可以说近乎垄断。

    之前戚金说过,运河两岸全都种棉花通过运河南运,就是因为鲁西一带士绅缺少南方发展纺织业的水力优势,同样技术上也差得多,导致成本高自己纺反而不如卖棉花然后倒卖棉布。直到进入咱大清,鲁西一带士绅才慢慢从南方获得新的纺织技术开始自己织布,而这时候除了那些因为运输条件限制,不得不自给自足的地方,几乎全是南方棉布。

    不仅仅是大明。

    东南亚,倭国,朝鲜统统都在穿大明南方产的布。

    甚至遥远的南美洲都一样,不过不一定是棉,更廉价的麻布其实也卖的红火。

    印第安人都穿大明的布。

    这不是个笑话。

    事实上西班牙商人大量从大明购买布匹运到美洲。

    而最近的中转站吕宋土著甚至都快没人会织布了。

    当然,作为交换品,美洲产白银最高纪录百分之八十直接运大明。

    一手工业品货源供应,一手来自美洲和倭国的海量白银,东林党和他们幕后的南直隶士绅,就这样掌控着大明的政治经济,一手商业利益收买,一手东林书院为核心的各大书院培养,这个利益集团同样在官场越来越庞大,不断在朝廷逼迫皇帝向着他们屈服。

    这就是东林党。

    “不可能张总宪,这上面难道不是李三才的亲笔”

    杨信冷笑道。

    张问达直接不屑于和这个坏人说话。

    “陛下,臣怀疑锦衣卫屈打成招,李三才案事关重大,臣请三司会审!”

    他直接对天启说道。

    三司会审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审,都察院不用说,刑部尚书黄克缵属于中立派,大理寺地位低,很好收买,基本上三司会审肯定会找到办法给李三才洗脱谋反大罪。剩下也就是杀杨信了,这个的确没法洗,但李三才算是神宗旧臣属八议之身,议个几年他就七十了,那时候就属于优免范围了,而且通常这样议的最多也就是个流放。

    总之只要把他从诏狱弄出来就没什么事了。

    最多他儿子不好解决。

    但他儿子也是为了救父,只要不是谋反单纯雇凶杀人也好办。

    毕竟这算是孝子行为,而对于孝子也是要优免的,圣朝以孝为先,最后爷俩也就是流放,但李三才七十岁就可以找儿孙带替了,他根本不用去,继续在家养老就行了。

    “杨信,锦衣卫可曾对李三才用刑”

    天启说道。
1...8182838485...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