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南明
时间:2023-05-26 来源: 作者:老白牛
听了杨河宽慰,田师爷抺了抺额头汗水,高岐凤更是松了口气。
他现在只想将睢宁城池道路修好,可经不起别的折腾。
他还要杨河保证,在他任内,千万不要打什么田税丁银的主意,显然仍不放心。
杨河答应了,说实话,睢宁现在情况,便如刚学飞的鸟不可拔它的羽毛,新栽的树不可摇它的根一样,百姓财力都非常困乏,必须先休养生息几年。
未来搞好生产,又县内人口至少增加到五万,方可有什么动作,那已是几年后的事。
不过杨河也不乐观,介时就算士绅都纳粮,最多几千两税银罢了。
毕竟本地太贫瘠,多是盐碱地,庄稼产量非常少。
不过推行腰牌门牌制倒势在必行,他要摸清睢宁境内人口情况,有多少丁,多少口,居住所处,都需要一目了然。
以后征兵募役,纳粮救助也可以有的放矢,特别眼下乡间混乱,里甲、都图、乡社并行,他需要一个标准,如在门牌腰牌上就写,某某乡某某社某某街某某号某某人。
又有编号,做到统一,扭转乡野混乱局面。
这种局面是杨河关注的,这是明朝基层崩溃的鲜明体现,最初以里甲制为基层单位,伴随着都图等赋役单位。
里甲都图,“图即里也,每里编为一册,册之首总为一图……不曰里而曰图者,以每里册籍受列一图,故名曰图。”
不过随着赋役制度的演变,这种制度崩溃了,从“反地域性”向“地域性”靠拢,那乡、社其实是宋朝时的行政单位,现在与集、镇、庄、圩一样,成为许多地方的行政地理概念。
当地人称呼自己,不会说自己是某里某甲之人,而是说某乡某社某圩之人,事实成了另一种架构。
杨河要纠正这种混乱的局面,重建基层。
又发展经济,人口素来是重要数据,知道有多少人,他一年的规划,才可以心中有数,针对布局,有的放矢。所以人口数据,关系到国计民生,他岂能不重视?
“门牌腰牌,只为巡捕盗贼奸宄之意,不涉田亩丁银。此事由巡捕局负责,免费上门安装门牌,有了门牌,便可办腰牌,亦是免费。县的四境,亦设巡捕房所,外人入境,盘查询问,给凭证,三五日内到巡捕局办理一月期限的临时腰牌。告知居所,房东等,就可获得此临时腰牌,合理合法的在县境内行走。”
“县内以三月到六月为期,若免费众居民还不办理,那便是居心叵测。行走时巡捕看到没腰牌的,都抓到北岸的石场去砸石头。”
高岐凤与田师爷听着,又是新鲜,又是震动,如此一来,县内要混入匪贼细作,确实千难万难了。
同时高岐凤皱眉,这样需要的人手多了,县内支出太大了。
杨河只是淡淡的解说,此事他不急,半年为期,而且不收费。
依他对民间百姓的了解,如果收钱,便是收一文钱,恐怕超过八成的百姓,都会冒着被抓到石场去砸石头的风险,来逃避这一文钱的费用,不收钱,这事情就好办多了。
他也可以料想,介时肯定有许多百姓心有疑虑,这会否是县衙打丁银差役的主意。
不过只要过段时间,众人发现只是单纯的验证身份,不涉及其它,而且不收费,还有被巡捕抓捕的风险。
再抓几个不开眼的,杀鸡儆猴,众百姓发现没有腰牌,寸步难行,还不论谁的家人奴役都不例外,还是愿意钉上这门牌,挂上腰牌的。
本地士绅力量还不强,阻力不大,他杨河在睢宁的威望,亦可以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后汇集巡捕局的统计,他杨河案前,就可以获得本地非常重要的人口数据。
高岐凤沉思着,听杨河侃侃而谈,他有一种岁月的浪涛卷起,奔涌的画卷眼前流淌的感觉。
心中一叹,此事若行,县衙对地方的掌控,将会比保甲制还严密,特别在人口的控制上,望眼大明,这种举措前所未有,轻而易举,就获得丁口的数据。
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他却不想投身这种历史的画卷中,只想安安静静,太太平平的在睢宁留下自己的声名。
而且只是统计人口,不收税银,对他们此时的地方官来说,没有意义。
各地方官当然愿意看到治下人口增多,隐户的消除,但那人口,都是与赋役挂勾。
不挂勾的人口,那都是无用人口。
“最后,下官议请设统计所,统计城厢近边荒地,划为官地。再复设税课局。”
杨河说出自己的最后打算,倒引起知县高岐凤的极大兴趣。
依杨河说的,现在大明世道越乱,若本地太平无事,将会有众多富户百姓涌入,他们进入境内,肯定要买房买地。人越多,需要的土地越多,这可是一笔大收入。
而现在睢宁情况,土地极为不值钱,便如城池四边,北面近城五里,除了寥寥几间庙宇,就是大片的苇丛水塘,一个居民都无。
西面更不用说,从城池过去几十里,一直到丛山,除了荒野,就是废庄,景色凄凉之极。
当然,这片地方杨河打算占了。
城南这边,除关厢外寥寥几间房屋,一样景色萧条之极,人烟非常少,只离城数里,官道侧有一个叫余庄的小庄子。然后往灵璧官道,一些结寨自保的村寨,如官山集,大李集等为数不多的集寨。
城东略好一些,但一样大片抛荒的田地,到处密布的湖荡苇丛。
仅城池四面,就荒野弃地无数,这些土地,没有人稀罕,百姓们都不屑于去占。
高岐凤也曾鼓励开荒什么,但应者寥寥,因为经营的成本太大了。
不说盐碱地多少年才可以变成略有产出的田地,便是居于乡野,遇到匪贼流寇怎么办?
经营好了,多如牛毛的匪徒就来打劫了,所以此时乡野之外,除了结寨自保的乡民豪强,是看不到普通开垦经营百姓的。
便是豪强,也只耕种寨边一些田地,不敢离得自己村寨太远,废弃的土地太多了。
然如果有新安军保护,当地治安变好了,百姓们可以自在放心的自由行走,这些土地,那就有价值了。
特别近城土地,各官道两边的土地,价值更大。
睢宁南岸虽没什么矿产,但这边好歹也靠近运河,也算处于要道,东进南上,都要途经境内。
以后人口多,发展商业,又本地人口的需求,近城周边土地,更增价值。
光卖地,县衙收入就能不少。
富户买了地,盖了房,房契这边,也有一笔契税收入。
杨河还盘算以后盖一些组屋廉价房什么,供应买不起地,盖不起房的人,但这事早了些,便让外来百姓租房吧,也让睢宁本地人有一笔房租收入。
至于税课局,睢宁以前倒有,但崇祯初年就废弃倒闭了,主要是本地商事不旺,收来的商税都不够运转的。
不过以后睢宁人口多了,商事兴旺,便是一年收几百两银子,那也是银子。
一般大明各地商税,除钞关所榷本色,归于内库以备赏赐,又折色银两归太仓以备边储,地方上的税课局,仅某些地方本色解入内府,一般都是存留当地。
这些地方的税课局,基本收入都不多,小县城可能有几十两,大县城几百两,州府有时超过千两。
睢宁以后复设税课局,收的商税若能达到五百两,甚至一千两以上,至少在许多公费的使用上,就宽松多了。
而在杨河的盘算中,卖地与税课局的收入,三成可用于官员的分红。朝廷命官,官字两个口,意思就是除了嘴巴要捞钱,屁股洞也要捞钱,不喂饱可不行。
又两成用于吏员,衙役,巡捕等年金分红,上头吃肉,下头也得喝点汤,这样他们才有这个动力卖地与征税。
然后卖地与税课局的收入越多,他们的年金也越多,干劲也更大。
最后五成,便是各种公费使用了,如城建,乡饮,养济抚孤,还有以后城内设立的巡捕局,清洁工,养路队等的花费。
在杨河计划中,以后睢宁县“羡余银”的主要收入,便是土地与工商。
在这些地方上打主意,总比在田赋上打主意要好。
整体的分红,也比私人乱捞钱来得好。
高岐凤内心剧烈跳动几下,他知道杨河所言很有可行性,依他知道的,才方大败流贼,已有圩寨富户前来县城,打算置地居住。
以后睢宁太平,越多富户涌入,光光卖地,县衙这边确实能收入不少。
他下意识看了田师爷一眼,却见田师爷对他重重点头。
然后他听田师爷道:“杨大人高见,只是学生也有疑虑,近城之地都划为官地。这些废弃之地,往日也有些居民百姓,他们或死了,或逃荒,或十几村寨并为一集。看太平了,有些人回来,起了争端怎么办?”
杨河微笑道:“这事好办,这些人不多,便是有,便依高皇帝国初手法处置。旧宅地者复业,依丁拨地,原有多少,拨多少。但卖出去的地,只归新业主所有。战乱中抛荒的田地,被他人耕垦成熟,一样为耕垦者产业。旧业主复业,一样依丁拨田,安置余处,承认新业主开发熟地的产权。”
田师爷叹道:“杨大人高见,太祖高皇帝,确实如此解决了纠纷,学生一时倒未想起。”
最后杨河又与高岐凤商议敲定诸事,告辞而去。
看着他的背影,高岐凤与田师爷都露出复杂的神情,这年轻人的背影豪迈从容,颇有大鹏展翅,振翅欲飞之势,便如他的所言所策所语,让人惊竦又心动。
相形之下,自己人等却是老迈迟疑,或许,只会一年年逝去,最终遗留尘埃。
这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让人很不好,很不甘,又很无奈。
“唉……”高岐凤最终叹了口气,“纪懋勋有个好学生。”
……
三月十六日傍晚,一个高高瘦瘦,肤色略黑,穿着青衫,戴着吏巾,神情严肃的中年人出了练总署,就往城北古井坊而去。
这中年人一边走一边思索,沿途不断有人对他招呼:“廉书办。”
不分贵贱,他只是严正的回礼。
他思索着,脸上还带着复杂的神情,正是拨到练总署的攒典廉方正。
此时他心中不知什么滋味,却是午时,练总署杨大人招他说事,更明白的任命他为睢宁统计所主管,挑选户房一些书办,统计城池四边荒滩野地事宜。
然后还告诉他,他同为不久后要设立的巡捕局书办,以后县内县外,门牌腰牌的统计汇总事宜,亦归他主理。
这让廉方正心情复杂,与在县衙一样,练总署的杨大人一样没给过他什么好脸色。但县衙的处置手法是让他坐冷板凳,练总署的杨大人则是委以重任。
这让廉方正惊讶,也有一种知遇之恩的激动,只是……
他想着心事,沿着街道土路行走,很快过了十字街,转向了城北的古井坊。
一般县衙内的衙役书办,多居住在城东,那边环境较好,很多人更有大宅院。
但廉方正不收礼,不贪财,在县城内却买不起房子,只在城北租了房,供浑家齐氏与儿子居住,然后他在县衙时,就居住衙内舍房,在练总署也是居住舍房。
还严依《大明律》规定,只每月初一、十五出衙。
但今日杨大人专门放他的假,他便回去看看浑家。
还提着米面肉菜,杨大人专门批给他的,或许是激动的缘故,他不觉收了下来。
很快他便到了租房,一间小院,泥墙脱落,颇为破败,但收拾得非常干净。
然后进了屋,他浑家齐氏正在织布,单调而认真,看着这个依然颇有风韵,但脸色憔悴的女子,廉方正不由一阵愧疚,二十几年了,自己太亏欠妻子了。
听到动静,齐氏转头看来,脸上就是欢喜:“夫君回来了?”
看到廉方正手中提的米面菜肉,就是一愣:“夫君这是?”
廉方正道:“哦,这是杨大人特意送的。”
齐氏是个善解人意的女子,看廉方正脸色,试探笑道:“看夫君今日脸色,可有什么喜事?”
廉方正却是转移话题:“业儿呢?”
齐氏也不追问,只是笑道:“昨日回来,又去县学了。”
廉方正与齐氏有一独子廉守业,却是县学的廪膳生,这点让廉方正自豪。
当晚晚餐难得丰富,齐氏吃得很香甜,她跟随廉方正多年,连肉都难得吃几回。
廉方正也难得给妻子夹菜:“夫人,你多吃些。”
饭后齐氏收拾好,一盏油灯,二人坐在屋中说话,齐氏柔声道:“夫君有什么事,可以说了吧?”
廉方正一叹:“倒是好事,县里要立统计所与巡捕局,杨大人让我主理所局很多事情。”
齐氏颇喜,她眼波流动,笑道:“这是好事,难得有上官对你器重,夫君又何故而迟疑?”
廉方正一叹,对着窗外苍茫的灰暗,说道:“只是杨大人很多事不合祖制,不合律法,为夫也不知当劝不当劝。”
他惆怅叹息,颇有迷惘。
齐氏却是静默,她坐了良久,幽幽道:“但合道义,合乎公理。”
她说道:“妾身懂得夫君的坚持,礼义廉耻,这是夫君的信念,也是妾身认同的正理,所以平时也不说什么,甘心情愿一同受苦。然杨大人所作所为,很多事虽不合祖制,不合律法,但合天理,合公义。”
她说道:“便如城内青皮地棍,横行多年,律法可能制裁他们?杨大人以细作之名诛杀泼皮无赖,造福了百姓,事实也有操控律令嫌疑。然人人称颂,拍手称快,夫君当面,是劝谏,还是不劝谏?”
廉方正猛然握住拳,又松开,亦是幽幽一叹,这便是他迷惘的。
齐氏最后抬起头,这个当时寨中出名的才女直视自己丈夫:“夫君很多坚持不错,然忘了一点,眼下是乱世,是立规矩的时候。这规矩便是不合祖制,不合律法,然若能造福百姓,政令清白,便是天理大义。”
廉方正一颤,就是沉默良久。
他植立窗前,久久沉吟无语。
不知过了多久,他妻子齐氏道:“夫君,夜深了,该歇息了。”
她低声说,带着一丝羞意:“我们……有些日子没行周公之礼了。”
廉方正一愣,转过身来,神情就有惭愧。
礼不可废,敦睦夫妇之伦,此为周公明德新民,亲定礼仪之第七礼,以为阴阳和谐,乾坤有序,维纲常而多子孙之大道。这是丈夫的责任,更是人伦大礼,不可荒废。
当下他正色道:“是为夫疏忽了,此乃为夫不是,贤妻恕我罪过。”
他整整衣冠,严正的拱手作揖,指向床榻道:“夫人,请。”
齐氏裣衽施礼,低声道:“夫君,请。”
续南明 第229章 水转连机磨1
十八日,杨河回转北岸。
每次过黄河,总让人心旷神怡。
北岸这边已经增设栈桥,同时在扩修码头,随着新安庄的发展,越多的商人前来贸易,特别大宗商品增多,米麦、煤铁、石料,一船船运来,络绎不绝。
河堤上,来来往往的运输队工人帮着运送商货,忙忙碌碌。
这边并没有私人脚行,而是新安庄自己建运输队,然后帮着商船装卸搬运,商人普遍评价很好。
话说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码头工人良莠不齐,特别内中的脚行头,残酷压榨工人不说,往往枉抬运价,每有船来往,货物的装卸运输费用全由脚行说了算。
他们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客商不得讨价还价,不得另雇他人,更不允许客商自己“私自”搬运,他们索要的费用,往往比客商自己运输费用高出两倍甚至更多。
但各地脚行多是好勇斗狠之人,动不动就挥拳持械狠斗,与官府,各地帮会还有着密切的勾结,客商们畏之如蛇蝎,运价再不合理,也只得忍痛付款。
各地的码头,素来还是混乱之地,脚行们动不动火拼,还三教九流云集,但新安庄运输队自己经营,外人并插不了手,他们定的运价合理,客商们普遍满意。
这边还干净安全,走上码头,到处整洁清爽,没有别处码头遍布肮脏的秽物与垃圾,还有“清洁工”不时打扫,随时保持干净。
略遗憾的是,干净是干净,码头堤上一间茶馆酒楼都无,也没有塌房等建筑,却是为了河堤的安全,从大堤到遥堤,这之间的格堤,杨河都不许有任何建筑。
也是为新安集生意的着想,反正码头离集市不远,走两里多路就到了。
那边有足够的客栈,茶馆酒楼,还有塌房,供商人们停塌货物之用。
这边更治安好,没有别处码头成群结队的青皮地棍,泼皮无赖,手持刀矛弓箭的弓兵不时巡逻,堤上还设哨所,有什么风吹草动,第一时间就可出动镇压。
他们的武力维持治安足够,若有悍匪,或对手有火器,那就出动军队,新安庄离码头并不远。
码头到新安集还修了道路,这段路已铺上碎石,以粘土、石灰、细砂作为粘结材料,又用石碾子来回滚动碾平,非常的好走——相对这时代的道路来说。
每每有前来贸易的商客,见之无不是啧啧称奇,他们很多人见多识广,但就没有见过乡野间有这种好走的碎石路面。便是官道,也多是年久失修,烂泥没到人脚跟的夯土路。
他们看这道路,宽快两丈,好象微微拱形,路两边有排水沟,实是罕见难得。
听说以后还要铺上青石板,那就更不得了,不由都对与新安庄的商贸充满信心。
家乡面貌越发改变,得胜将士归来自是欢喜,随在队中的难民看着四周,亦是眼中充满好奇憧憬。
灵璧县难民詹妙娘有些心惊的下了船,就慌忙扶着担架,两个青壮难民抬着,上面有大难不死,昏迷几天,于两日前才苏醒过来的邻居贞淑娴。
她随众人上了大堤,看着堤下的碎石路,眼中就有诧异欢喜。
果然如杨大人说的,她们将会被安置的地方,很不错呢。
想到这里,她摸了摸肚子,那里有她与她夫君李万良的孩子,她会在这边好好生活下去,将孩子养大。
……
当日杨河等归庄,庄民无不沸腾欢喜。
大军再次大捷归来,还缴获丰富,众人皆是自豪。
虽离家一段时间,但这边仍然井井有条,各项发展,有条不紊。
除值守的人,杨河放了队兵们五天假,他们立时急不可耐的回去了,特别立功与赏赐丰厚者,更是迫不及待想回去向家人邻居吹嘘自己的大功劳。
他们放假归来后,新安庄也会开启新一轮的招募扩兵行动。
同时杨河还祭拜了阵亡的将士,新安庄东面有东山,阵亡的队兵,都安葬在东山之下。然后旁边建了庙宇,虽此时未有官府的祭拜仪式,但每次战后,杨河等人都会来此祭拜。
每逢节日,这边也香火鼎盛,是庄民们心中的神圣之地。
甚至战马战死后,一样都会有牌位供奉。
留守的齐友信,严德政禀报事宜,家中弟弟妹妹欢喜不说,因前几日黄管事去睢宁祝贺大捷,提到有一批代募的技师随商货前来,让杨河高兴。回到庄内后,他很快就接见了这批前来新安庄的外地工匠们。
人数有三十人,内十五个铁匠,都有不错的技艺,张出恭等人考核过他们,最少都有中级技工的手艺。
又有一个铜匠,在府城曾有作坊,在临街面摆一张工具桌,后沦落为村匠,专门挑一个“铜匠担子”,流动于乡野民间中,他前来新安庄,吃饭的家伙也带来。
杨河看过他的工具担,不由惊讶,因为后世小时候,他就看过这种担子,没想到几百年都不变。
却是个肩挑担子,前面一头为柜头,放下可作为工作台,后面一头则是风箱、小炉子和燃料。然后担架上挂满修补用的铜片,挑担走动时,架上的铜片“唤头”就相互撞击,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杨河曾对他们印象很深,因为铜匠行俗不吆喝、不敲牌,只靠架上的铜片声音招徕生意,那声音还颇为悦耳,让人一听难忘。
又有一个金银匠,也曾在府城开有银匠店,铺子规模曾经很大,一度要改为银楼,不知什么原因迅速衰落下来,最后远离家乡谋生。
杨河见了他的手艺,制作金银首饰很不错,特别搞的火印戳号有一手。
最后都是冶坊的工人,擅长铸浇,不论生铁或是铜具,犁锅炉钟鼎都会,为首者姓包,名包添甫,也曾是当地一个冶坊主,在翻砂制模上有一手,还懂得失蜡法。
不过失蜡法主要铸造一些较精密复杂的东西,而且需用到蜂蜡,蜂蜡这东西可不好找。
翻砂法就简单低廉多,但制作的东西略显粗糙。
在杨河感觉中,这包添甫是个典型的徐淮人,此地人氏,明清地方官曾有评说:“其俗好勇尚气,秀杰者多倜傥非常之士,而黠骜者亦剽悍而难驯。”
黄河水灾频繁缘故,从徐州到淮安的百姓,除有强烈的宿命心理,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民贫而易轻生。又大胆力绝,人喜剽掠,小不适意,则有飞扬跋扈之心。
一句话,豪杰多,泼妇刁民也多,骄勇而好私斗,富足之家多习武艺。
那包添甫虽在杨河面前极力恭敬,但内心深处难掩桀骜。
他何故前来新安庄?只说淮安府城有人破坏规矩,他也不守规矩。
这内中有故事,不过杨河没有探寻别人隐私的兴趣,只需到庄后安分守己便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