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挨一枪就基本被爆头的命门,又怎么防护,还要他每天戴防暴头盔,放下两厘米厚的玻璃面罩出门吗。

    怕死到一定程度,这种行为,本身也是“同类”的识别特征之一呢;

    方然讪讪的想。

    从中学到大学,一个学习阶段的差别,让方然必须直接面对很多事,比如“叶子”,比如人际交往,现在,他又极其后怕而庆幸的意识到,从巨山孤儿院到伯克利的十五年人生轨迹里,他曾侥幸逃脱的,是怎样冷酷无情的概率式死亡。

    每年,联邦公民死于枪击的概率,大致在万分之一。

    那么随便算算账,毛骨悚然的,倘若按追寻永生的第一个小目标,一百二十岁,暂时忽略不同人群的概率差异,那么从零到一百二十岁的漫长人生中,自己遭遇枪击的概率,居然就高达1.2%;

    其实又岂止是一百二十岁,只要计算到一百岁,概率就已超过了1%。

    百岁老人的一百种死法,枪击,恰好占百分之一,寻常民众大概能体会到这说法隐含的黑色幽默,方然却只感到畏惧。

    但翻来覆去的想,按眼下的条件,他委实没办法完全抵消这1%的枪击概率,所能做的,除在网络上采购防护面积更大、等级更高的防弹衣,防护帽,也就只有尽量不出门这一条路。

    宿舍的门,是特别加固了的,内外两层防爆膜,喷涂弹性防弹涂料,一般的枪械都无法穿透,更谈不上破门而入,这给了他起码的安全感。

    但几年大学时光一晃而过,踏入社会,又要怎么办呢;

    哪怕是出于“知己知彼”,方然也开始关注武器,枪械,凡此种种的一切。

    查阅法律,加利福尼亚州的枪械管理很严,至少表面上如此,未成年的方然没资格申请持枪证,没资格购买、持有或使用枪支,哪怕在射击训练场也不行。

    不过,借助先进的it技术,旧金山湾区却有好几处虚拟射击训练场,可以让训练者体验到近似真实的枪械射击。

    &nb




第五十八章 货币
    西历1468年,比特币这一事物,已在盖亚存在了十一年之久。

    比特币,顶着数字货币的名头,其究竟是不是一种货币,或者,任何自我标榜为“货币”的数字货币,是否有使用的价值,方然并无太多时间去寻根问底,他只注意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少账号都欣然接受比特币,尤其是那些见不得光的交易,更倾向于用比特币作为结算手段。

    本身不过是数字的1与0,即便加密,无法伪造,比特币又是怎样的概念呢。

    这世界上,存在着被称为“矿工”的比特币生产者,运转着专用的计算模组,日以继夜的消耗电力,一方面记录虚拟交易,一方面不断从虚拟的数字区块里,挖掘出尚未投入流通的比特币。

    按规则,比特币的总量守恒,随时间流逝,挖掘出新的比特币也越来越困难,代价越来越大。

    但截至目前,按比特币与马克的兑换率,挖掘行为仍有利可图。

    数字货币是一种新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

    方然也有自己的观点,这不奇怪,奇怪的是他很快发现,自己的判断,和网络上所有人的看法都不一样。

    虽然在实践中,对比特币的本质,他并不在乎,仅仅只将其当成一种隐匿身份的工具,并且,确认不会被抓到后,还实施过几次“灰色行动”,将他人账号里“法律上无主”的比特币抽出来,据为己有。

    但,对所谓持有比特币,就掌握了未来财富的论调,他却觉得可笑。

    比特币,网络上林林总总数字货币的鼻祖,支持者声嘶力竭,反对者横眉冷对,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是如拥簇所言,未来必将一统盖亚的货币之王,还是批判者眼中的旁氏骗局,是一场注定将会崩盘的闹剧呢。

    超脱在两拨人之外,方然一眼看穿,其实这两方的说法都有道理,也都十分片面。

    首先,比特币,它毫无疑问是货币。

    和当今世界的任何一种货币都不同,数字化的比特币,没有发行方,而是一种无法伪造、能够记账的数字凭证,前者提供了防伪特性,后者则使其能够流通;目前,数字货币的流通还很不方便,但撇开细节,比特币的行为,的确很像是一种货币,虽然币值仍因有大量的投机者而不稳定。

    在这方面,方然认同比特币拥簇的说法,至少是一部分认同。

    货币,不管本身的定义如何,门槛又有多高,按社会学的著名定律,如果它看起来像货币,用起来像货币,兑换起来也像货币,那么它就是货币,至于比特币“本质上”有是什么,一般使用者,其实根本就漠不关心。

    当然,探究本质,比特币又和主权国家的货币不同;

    它的背后,没有暴力撑腰。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旦比特币威胁到了马克的地位,或者,出于种种理由要被封杀,这种货币,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而只能依赖其无法伪造、能够记账的特性,隐匿于盖亚的黑暗角落里。

    其实现在,比特币交易的大头,就是这样一种见不得光的状态。

    抓住比特币的这种特性,很多反对者,列举了无数理由,从比特币与黄金的根本区别,到著名的郁金香庞氏骗局,试图证明,数字货币只是一种网络泡沫。

    在批判者眼中,任何用马克兑换比特币的人,都是投机者,接受比特币的唯一理由就是盼望其升值,然后换回更多的马克:据方然的观察,网络上的很多人,兑换比特币的动机还真是这样,那么,按批判者的说法,这种表征就和人



第五十九章 清零
    数字货币是货币,原因,是它能流通。

    只要能流通,有没有什么东西来背书,其实也不是必须。

    反正随着人类社会的嬗变,但凡货币,结局都是清零,只要眼前没有崩,没有很快就会崩的迹象,用一用又何妨;

    但即便是崩,比特币和马克还是不一样。

    根本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里呢,会是批判者攻讦的那些缺陷吗,不,而是因为……方然战栗的想,如果他的判断没错,未来,马克的清零,甚至会比比特币的清零,来得更早;

    当比特币还能流通,至少还有一些价值的时候,马克,会先变作了废纸。

    他已预见到,联邦,人类社会,这些看似坚若磐石的存在,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岌岌可危,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的智能系统,会逐渐让世界布满裂纹,不知道哪一天就会轰然坍塌,分崩离析;

    而流通其中的马克,将失去背书,在纷繁芜杂的网络世界里,很快就会信用尽失、而变得一文不值。

    即便按联邦银行的规划,将马克也数字化,亦无济于事。

    但比特币呢,一种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表现又能好到哪去,永不清零吗;

    想到这儿,一边在网络上追踪账户,尝试窃取秘钥,方然又想起了比特币拥簇们的未来狂想,比特币的持有者,囤积者,坚定的信仰者,期待着这种总量固定,天生有强烈通货紧缩趋势的数字货币,能为其带来近乎无限的财富,毕竟一旦比特币成为主流,任何持有者手中的比特币,都会对应天量的财富。

    当初仅一马克买进的比特币,在未来,或许可以换到一辆豪车,一栋别墅,甚至一架公务机,一家庞大的上市公司……

    持有者们的想象力,简直太丰富,然而头脑中的理性,却又太贫乏。

    就在未来,一个比特币,究竟能否对应惊人的财富,似乎可以,在莫须有的马克通胀、崩溃而彻底丧失信用后,比特币或可取而代之;

    虚幻的图景,支撑了无数比特币持有者的野心,但他们压根没想过,倘若联邦政府的马克都崩了盘,信用清零,到那时,世界又会变成了什么模样:那样的世界里,还会有豪车,别墅,私人飞机乃至上市公司,被完好无损的捧出来,交换他们手中“价值连城”的数字货币么。

    货币,只是借据。

    不论印刷的纸钞,还是虚拟的符号,都是借据。

    数字货币的支持者,心心念念的认定比特币是一种货币,却对货币的本质一无所知。

    任何货币,总要能流通、才能够兑现价值,然而在比特币上位的大前提下,连联邦政府的马克都失去了效用,世界,又会崩坏成什么样;

    规则破灭,秩序消亡,暴力重返舞台,以物易物盛行,到那时,只有一片抗生素,能交换一袋土豆,只有实打实的威慑力,才能拿走他人的资源;妄想用虚拟世界的一串数字,交换宝贵的资源,所收获的除了一句“麻瓜”,更可能是顶着脑门的枪。

    “砰——”一声,尸体倒地,存储设备被轻松捡拾,比特币照样易手。

    到那时,即便比特币,又有什么价值可言呢。

    比特币的拥簇,花费实实在在的马克,买到数据,存储并憧憬着那天堂般的未来,期待到那时,淡定从容的自己,只要坐在电脑面前动一动手指,转出微不足道的亿万分之一比特币,就可以换来锦衣玉食,香车美女,轻松



第六十章 凯恩
    不管怎样计划,追寻永生,必定是一件极其消耗资源的事。

    紧张的学习之余,方然仍保持着小学时养成的习惯,半小时的新闻时间里,他利用讯息筛选程序来节约时间,浏览联邦的股市、债市和国际期货市场,一边利用估值算法,在联邦资产价格高涨、股市飘红的当下,买进黄金。

    当然,即便按最理性的操作,账户总共也只有几十万马克,方然没指望获利。

    但结合过往的人生经历,意识到“永生”并不是一个人与世隔绝、在深山老林的绝密实验室里闭门造车就能办得到,为了认识世界,分析世界,进而做好掌控世界的准备,联邦、乃至人类世界的经济运行,社会运转的不成文法则,也是他必须恶补,甚至逐渐演练成为内行的一门学问。

    越是深入理解,对那些深陷联邦经济狂欢的人,方然越替他们捏一把汗。

    但转念间,意识到这些人的一百二十岁寿限,注定终结的短暂人生,决策,是不是理智,似乎也不是一个多重要的问题。

    毕竟,按凯恩斯的说法,“长远看来,我们都是死人”;

    短短几十年的时光,荣,或者辱,有时候一眨眼也就过去了,何必计较那许多呢。

    但方然却得计较,凭借敏锐的嗅觉而觉察了风险,这时候,他自会审时度势,尽量避免掉进经济危机的漩涡。

    目前的持仓,百分之二十比特币,百分之十黄金,其余的马克则放在银行账户里。

    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里,崩盘的,或者是资产,或者是货币,方然还没法确定,这次危机里究竟会是哪一个先垮掉,但有一点他却清楚得很,湾区的房产,那些标价持续上涨的“百年基业”,价格已远远背离了价值,根本没有投资的潜力。

    其实,价格远超价值的,何止房产,一路飙升的联邦股指又何尝不是如此。

    经济的泡沫越吹越大,表面上,绝大部分参与这一过程的人,都赚了钱,马克离开账户,换来账面价值不断增长的资产,或者是房屋,或者是股票,看上去每一个人的财富都在增长,与此同时,实业景气指数却连续走低,失业率则一直在缓慢的增长中。

    在实际产出没有增长、甚至滑坡的时候,所有人的账面财富却在涨,这是一件看上去很不可思议的事。

    所有人都在行情中赚到了钱,这听起来很美妙,但……

    是赚了谁的钱呢。

    倘若所有人都在赚钱,账户上的马克、和以马克计价的资产,都在增长,这些赚来的马克却又来自于哪里,难道都是联邦央行凭空注入的超发货币吗。

    货币超发,一些人就是这样理解的,所以才抢购资产,唯恐手中的马克变作废纸。

    但实际却不是如此,虽然,联邦中央银行的确有印钞的动机、和向经济中大量注水的能力,却很谨慎,而是力图稳定马克的币值,维护这一确保联邦统治稳固的经济符号,这才最符合联邦政府的利益。

    然而在经济暴涨时,即便不注水,泡沫自己也会吹上天。

    所有人都在赚钱,这种事,并非绝对不可能发生、或者是一种欺骗,事实上,其中大多数人,他们赚到的都是“明天的钱”。

    持有资产者,股票,证券,价值成百上千万的房产,这些资产的名义价格是否能兑现,一言蔽之,全看未来是否有足够的持币者,掏出马克,来交换他们手上的资产;不仅如此,银行的贷款亦然,贷出款项的利息、乃至本金,都需要借款者未来的现金流来偿还。

    但是这



第六十一章 异命
    生命科学的研究要借助计算机,对方然来说,是机会。

    在优等生遍地的伯克利,罗伯特布朗的实验室里都是精兵强将,硕士,博士,本科生暂时只有他一个,但凭借娴熟的电脑操作技术,方然对生化过程的建模,仿真,都很有效率,每周提交到布朗教授邮箱的邮件也干货满满。

    细胞遗传与演化,和永生似乎没有很直接的联系,方然一开始还不是太上心。

    不过,就在顺利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寒假继续在实验室帮忙时,飞回旧金山的罗伯特布朗又找方然谈了谈,然后让他参与最近申请下来的一个联邦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你对计算机还真挺擅长,怎么,参加过什么黑客组织”

    “没有,只是一些业余的兴趣,否则我也不会选择生命科学部,来给您当学生了。”

    简短的谈话中,布朗教授饶有兴致的和方然聊了一会儿计算机、信息科学,似乎在掂量他的计算机水平究竟怎么样,以便决定,要不要让眼前的十六岁少年来管理实验室的超算接入账号,替他打理有关it的杂事。

    在伯克利待了一学期,情商见长,方然看出了布朗教授的意图。

    但他并不感冒,毕竟,现在每一天的时间都很宝贵,如果不是为了隐藏真实意图,就连实验室,他都不怎么想去,现在每天除了上课,一大半的时间都用来钻研信息科学,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都很难啃,自己又没什么天赋,一切都只能咬牙坚持,哪有时间再去给罗伯特布朗打工。

    高校的学生,大概从分配到一名导师开始,就可能成为廉价劳动力。

    尽管不是太情愿,但,想到了罗伯特布朗的匆忙行踪,又或者是因为教授身上的一些神秘气息,方然才表现的挺积极,把事情应承下来。

    不过,等寒假结束、新的学期开始,真正投入到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方然才发现,这些研究对他长久以来的思考,也有意义,或许能帮他澄清一些疑团。

    甚至,对探寻永生,也可能会稍有帮助。

    作为一名本科生,方然在实验室的工作,主要是帮学长们打下手,和整理实验数据。
1...1314151617...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