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人类面前,死亡确如同恶鬼,然而和热寂相比,后者,才是宇宙间任何存在都无法战胜的,永恒的主宰。 一流小站首发
面对这样的存在,相比之下简直渺小到绝望的他,又能怎样呢;
也只能暂且闭上眼睛,像盖亚里的芸芸众生一样,用看不见、就表示不存在的自我欺骗,来换得暂时的轻松和解脱。
这样做,对方然来讲,起初是有一些不习惯,但很快也就那样了。
不仅如此,告诫自己不要去思考,不要掠过任何一丝有关热寂的念头,方然的思维,也逐渐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审视四周,他渐渐的体会到了普通人的处世哲学,虽然勉强自己去忽视的东西并不一样,但,“眼不见
第六十七章 进餐
看不出经济危机的影响,罗伯特布朗,行踪匆匆的教授也是一样。
每天都忙忙碌碌,精神饱满,似乎没有什么事情好烦恼,暑假前,教授还来到实验室,请学生们拼车到自己家里一起进餐。
这种事,即便不从浪费时间的角度出发,方然也很想谢绝,说的很坦率:
“谢谢您,不过,我是一个很胆小的人,最近旧金山的治安形势,恩,您想必也清楚,我觉得没必要冒这种险,当然,您也是一样的。”
“哦,什么
情况没这么糟糕吧。”
“那是因为,您每一天开车来学校时,都不会经过闹市,或贫民窟。”
伯克利大学,算是一个挺安全的所在,五百米外却就有大片无法无天的贫民区,这种情形,来自巨山市的方然起初还很惊讶,他无法想象毗邻的区域差距会如此之大,但在了解过联邦大城市的普遍情况后,就选择了漠视。
世界的面貌,好,还是不好,并不是他一个人能改变。
那么就有意避开,行吗,然而就在闹市区,高档写字楼和酒店门口,也会隔三差五出现帐篷和流浪汉,很难说有多安全。
这些场面,方然并没有亲见,他是不可能冒极大的风险去接近现场,但看网络上的视频,也能了解一二,自诩为发达国家的联邦,大城市的某些地带却成为了法外之地,经济危机并不是直接原因,却会让情况进一步恶化。
直言相告,拂了教师的意,这似乎就是一种低情商的表现。
但方然却不担心,如他所料,罗伯特布朗对此浑不在意,喝过几口水,才慢条斯理的告诉方然,他上班时的确不会走任何一条接近贫民区的路,不过在旧金山,只要远离无法无天的“红区”,坐在车里,就能避开大部分的威胁。
“话说回来,方,你总不能因为有危险,就一直不出门啊,是吧”
还真是这样呢,方然笑了笑,当然这想法最好还是别说出来,他装作不经意间“打听”了一下布朗教授的家庭住址,暗自权衡了利弊,就和实验室其他学生一样,很高兴的接受了导师的邀请。
一直待在伯克利,不出校门,显然不可能,这一步早晚要迈出去。
第三天就是约定的周末,回到宿舍,方然就打开电脑,详细调查罗伯特布朗教授的住址,其实这根本也不用打听,布朗的生活信息他早掌握的一清二楚,借助联邦的公共安全监控系统,加上搜索引擎,他很快判断了该区域的安全形势,认为如果乘车,发生意外的可能性的确极低,勉强可以接受。
但搭车可不妥,一旦遭遇交通事故,或许就会死的不明不白,太冤枉。
那又能怎么办呢,在经济形势恶化的旧金山,骑共享单车出行简直就是一场大冒险,思忖再三,十六岁的方然就做出了决定,他从亚马逊上略加搜索,完成支付,从当地经销商的店面采购了一辆大号的越野型ford皮卡。
联邦常见的民用车辆里,如果不考虑枪击,最安全的差不多就是ford 越野皮卡了,一般的交通事故都可轻松承受,至于枪械的威胁,那没办法,防弹衣加头盔也就差不多,放下玻璃面罩就是了,毕竟,一个人开车的话,什么样的装束旁人也都看不见,不会额外引起太多的注意。
但是,下单完成了这一切后,方然才想起,他还根本就没有驾照。
考驾照,这完全不现实,莫
第六十八章 闲谈
联邦的法律,对私人住宅有极好的保护,一旦发生冲突,主人甚至可以当场格杀擅闯者,而不会受到追究。
对这一点心知肚明,做客,就是件很有风险的事,方然提醒着自己。
不过还好,提前两个小时出门,安全的移动到教授的家门口,接下来,方然选择在车里等学长们到达后一起造访,午餐的氛围相当轻松,平时不怎么在实验室露面的罗伯特布朗喝了点酒,话也变得多了起来,和学生们聊得挺愉快,布朗夫人则一趟趟的端餐盘,看得出来,教授夫妇和学生们还挺熟。
他们,之前会经常进行这样的活动吧,方然猜测着。
自己进入实验室的时间也不短,但平时深居简出,年龄又和在座的学生们差了一截,大概之前布朗教授组织家宴时,没叫自己,他一边慢慢的用餐,一边关注餐桌旁的聊天内容,但高年级学生关心的往往都是推荐名额,课题和工作去向,这些,对他来说并无意义。
话说回来,伯克利的几年一晃而过,拿到毕业证后,他又该到哪去呢。
未来,在方然的脑海中,和一般人想象的人生完全不同,既不憧憬职业规划,也不盼望挣到大钱,如今的他,虽然每天都在求索,却还没法判断出,接下来到底要如何行动,或者,应该选择哪一条道路,才能在it的汹涌浪潮里抓住一线之机,甚至,向成为“那个人”的方向努力。
午餐后,学生们在别墅一楼、地下室活动,或者在餐厅里喝点酒,顺便看其他人打游戏,方然对这些都不感兴趣,他在客厅旁的书架翻了一会儿书,正在想要不要提前告辞,布朗教授却从身后走过,拍了拍他的肩膀。
“你上个月发出去的论文,种群演化的那篇,我看过了,思路有一定的合理性;”
和教授穿过走廊,来到别墅二层的露天空间,方然坐到罗伯特布朗指着的一把椅子上,看来教授想找他聊聊,
“文章提出了一点,细胞层面的dna演化,对环境有依赖,不同的外界环境可能导致完全不同的演化路线;
有点意思,不过,你是否查阅过足够的文献资料,这观点并不新颖,行内人早就知道,培养皿里的世界和现实的差别会有多大,所得的数据,只能在严格的限定条件下,才具有一些统计上的意义。”
“是的,我查阅过,但……”
“我没有批评你的意思,恩,只是随便谈谈。”
从上个月发表的论文开始,起初,方然搞不明白罗伯特布朗叫自己来的用意,但他很快放松下来,因为教授的言辞,显然并没有一直围绕实验室的科研项目,而是转向了种群演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边不紧不慢的说话,教授啜饮苏打水,看向别墅区外的一大片城市。
“你说的对,方,最近湾区的治安并不好,这都是经济危机的缘故,伍尔街的家伙们又把事情搞砸了;不妨告诉你,最近一周,我在股票市场就赔了十二万马克,”说话间,若无其事的观察方然的表情,教授的话顿了顿,“但还好,在我个人看来,那本来也不是自己的资产,暂时揣在兜里而已。”
“资产缩水很遗憾,不过、教授,这未必能影响到您;
经济上的波动,也不会影响到伯克利的日常科研,至少暂时不会,是这样吧。”
&nb
第六十九章 文化
哪怕人类都是同一个物种,种群的竞争,却往往比生物更残酷。
生物的种间竞争,一般来讲,都会在相互作用下达到动态平衡,人类的竞争,却不一定是这样,历史上亡国灭种的族群,少见于记载,这无法说明他们并不存在,相反,却是灭绝相当彻底的间接证据。
这些内容,方然仔细酌量,认为并没有什么暴露身份的风险,就写在了论文里。
电子邮件发出后,一段时间,教授都没有回复,大概是认为这设想有些无稽、所以才不认可吧,方然之前是这样猜测,但罗伯特布朗接下来的话却出乎他的意料,教授告诉方然,其实他对这篇论文很感兴趣,只不过,出于弥漫着联邦各界的“民意正确”气氛,无法支持他投稿,只能私下里闲聊几句:
“你是不是认为,将人类种群之间的竞争,类比于生物的种群演化、竞争,这做法有点离经叛道
当然不是,至少在伯克利,生命科学部的同僚们几乎都是这样想,不过、方,你最好得明白,联邦民众可一点都不喜欢‘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陈述,这种事,心里明白就可以,没必要在公开渠道谈论,否则就会惹麻烦。”
“我明白,教授。”
罗伯特布朗的观点,和他在公开场合发表的不尽相同,这一点,方然略有体会。
在田纳西州立大学旁听演讲时,他就发现,布朗教授陈述的那些观点,只是“一部分事实”,教授只敏锐的指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演化几乎停滞,却没点明另一件事,那就是人类的竞争仍然无处不在,只不过是将战场从dna,转移到了社会层面。
但这种激烈的竞争,却不像能一代代遗传的dna那样,将竞争的结果延续下去。
人类群体,彼此之间的区分依据,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地位,可以是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仅仅是凭借容易观察的生物学属性,但,所有这一切分划,事实上都植根于各自的利益诉求,任何种群的划分和彼此争斗,无非都是为了利益。
动机不同,结局却往往是一样的:
竞争的后果,必然出现某些种群的延续,和某些种群的灭绝。
而且最不讲道理的是,哪些种群会延续,哪些会灭绝,一切,并不以人的好恶判断、或者价值标准来衡量,而是彻头彻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什么样的种群,更能繁衍,更能争权夺利,动用一切合理或不合理的手段清除异己,掌控盖亚的有限资源,谁就能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生与死面前,谈论对与错毫无意义,方然也把这一句话写在了论文里。
而罗伯特布朗,显然从中找到了共鸣:
“民意不正确,呵呵,然而却又千真万确。”
大概是午餐时喝了一些酒,教授脸膛发红,说起话来格外的滔滔不绝,
“生物的种群演化,再怎样讲,也不过是一个学术研究的问题,但人类世界,我们每一天都要在其中生活,当然会格外上心。
然而现在的联邦,绝大多数民众却对眼前的局势一无所知,还在做世界大同的美梦,却没有想过,如果自己所在的群体,根本都无法从残酷的种间竞争中胜出,至少是幸存下来,那么,再有多少宏伟的规划,创造出怎样的经济成就,也不过是在为一些疯狂增殖、极度排外的种群挣遗产,‘为他人做嫁衣’罢了。
人类的种群,不同的社会形态、文化体系,究竟哪一些才能从种间竞争中胜出 一流小站首发
胜出的,必定会是人类所公认更进步,更优秀的那些吗
第七十章 迁徙
滔滔不绝的一段控诉,怒气宣泄,罗布特布朗的酒似乎也醒了几分。
在一边的方然,这时候,也仿佛感同身受的点点头,用目光请求教授继续说下去。
人类种群的彼此竞争,劣币驱逐良币,究竟有什么机会能拨乱反正,他也想知道,毕竟要追寻永生,还得指望这世界的自然科学研究。
虽然动机大相径庭,凡人关注社会,大抵总是想知道自己的一段余生,会怎样度过,方然关注社会,则是因为只有稳定的大环境,才能为永不下车的研究提供坚实的保障。
眼下,联邦的经济危机来势汹汹,更有席卷世界之势,世界将会怎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自己下一步的决策,从这样的角度,他当然很希望从罗伯特布朗的口中,得到些高屋建瓴的启示,毕竟这位布朗,身份绝非只是一名寻常的大学教授,不仅交际甚广,观察世界的角度也和自己这样的学生不一样。
“变革的机会,恩,倒说不上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但、反正像联邦今天的情形,主流社会日渐萎靡,各种颜色的移民却潮水般涌来,落地生根,繁衍速度快得像蟑螂一样,这样是注定不会有前途的。
倘若联邦终将变成一个色彩混杂的大染缸,那么,我倒期待着这场浩劫早点来:
战争,一场世界大战,方,你我的有生之年,就会见证它。”
说到这儿,大概是对自己的话心生厌恶,罗伯特布朗站起身,走到露台边,看着远处树丛掩映的湾区建筑群,自言自语般的嘟哝着:
“和平的日子就快到头了;
战争,它正在接近,听到那呼啸而来的风了吗。”
…… 一流小站首发
聚餐结束,下午,方然一个人开车回伯克利。
然后继续着规律的生活。
平时从不迈出校门,ford皮卡的作用,差不多仅限于这一次外出,平时方然只能将其停在伯克利大学的地下停车场,偶尔开出来溜溜,也只敢在校园里、或者周边区域转悠,他还是担心校园外的安全。
但即便如此,一旦有必须外出的情形,有辆自己掌控的车却是必须的。
ford皮卡的油耗偏高,油箱再大,也有消耗殆尽的那一天,这在普通人眼中根本不成问题的小事,却让方然头疼,加油站这种地方,他肯定不会去,于是只好编造理由,付钱让同学去加油站采购汽油,然后自己动手加到油箱里,做这一切的时候还战战兢兢,生怕哪里冒出个火星来,把自己炸上天。
汽车,随处可见的爆炸物,却是人类社会运转的一种必须品,想想也是无奈。
布朗教授的愤怒,以一个理性联邦人的立场,方然很容易理解。
近年来,联邦经济逐渐积累了严重的泡沫,漂亮的统计数字,掩盖不了实际的失业率,然而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工厂主仍然嫌劳动力严重缺乏,甚至因此而支持接收难民,让局面一发而不可收拾。
一方面是大批民众的失业,一方面则是劳动力的缺乏,这,似乎就是悖论。
然而换种说法,工厂主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缺乏肯接受微薄薪水的劳动力”,这悖论就很容易化解:
经济泡沫导致的通货膨
第七十一章 取代
更先进、更发达,并非自吹自擂、而是客观存在的这样一个文明,却因为经济的畸形发展而陷入失业高企与消费萎靡的困境,不得不饮鸩止渴、引狼入室,最终被来自落后、不发达文明的迁徙者取而代之,这样的自取灭亡,但凡看透了真相的联邦民众,都不会无动于衷,继而,出离愤怒。
可是在方然看来,同样身为联邦人,他却觉得这过程更像“报应不爽”,而非其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