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第四次盖亚大战。
当今时代,对下一场盖亚大战,畏惧于现代科技赋予的毁灭性力量,人类尚能报以警惕。
譬如,联邦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就曾发出振聋发聩的告诫: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怎么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会怎么打:用石头和木棒打。”
爱因斯坦的忧虑,源于核武器空前强大的威力,担心人类文明会在一次遍地蘑菇云的战争中被毁灭,浩劫之后,再有怎样的利益冲突,盖亚大战也只能以原始人类的武器,石头,或者木棒来进行。
这样的告诫,早在阿尔伯特小学时,方然就读过。
但,站在西历1471年的历史节点,遥望未来,十八岁的年轻人却必须得指出,即便如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人,对历史进程的把握,也难免出岔。
毕竟,在爱因斯坦的年代,电脑,自动化与人工智能的威力,还远没有完全的展现出来,电子计算机仍然是一种强大的计算工具,而非即将颠覆世界的利维坦。
随着军事科技的突飞猛进,下一次盖亚大战,世界并不会被从天而降的核火摧毁,却会以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形式,彻底告别旧时代。
高度智能化、控制集权化的战争机器,暴力体系,被管理员篡权,彼此敌对的列强陆续消亡
第九十四章 清除
消失,是很隐晦的说法,方然心下清楚,对一个执念于永生的人来讲,自戕、意外,都几乎不可能发生。
极大的概率,是“匿名者”被其他“同类”追踪到了身份,继而,
人间蒸发。
所以就是被干掉了吗,结合此人的网络技术水平,被追踪、被除掉,似乎也不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
真正的殊死相搏,尚未开始,像“匿名者”这样冒冒失失的家伙,就已经被策略激进的竞争者干净利索的解决掉,虽然这还只是推测,而非确定的现实,方然还是一阵脊背发凉;毕竟,死亡这种事,在他们这种追寻永生的人眼里,比寻常人脑海中的死亡更可怕了无数倍,根本就不是一个能从容摹想的概念。
畏惧死亡,执念于无限长的生命,这样的人,一旦被“同类”找上门,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或者冷冰冰的针头——
浑身一震,寒意拂过心头,方然强迫自己别再想下去。
害怕吗,当然,死神手中的冰冷镰刀,试问这世上又有谁能从容无惧的面对。
但,又觉得不太对劲,一整段的推理好像有什么瑕疵,只是,一时又找不出这不协调的点,究竟在哪里。
想到这儿,方然迟疑了片刻,然后“噼里啪啦”敲击键盘。
他已经作出决定,在确保自身安全、不会被“同类”追踪的前提下,继续调查“匿名者”的去向;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
执着于“匿名者”的踪迹,这件事,对永不下车的目标,似乎没有一点实质性的帮助。
方然的动机,自己也说不清楚,只是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
追寻永生,要处理的事务堆积如山,他没空多揣摩那若有若无的潜意识,只能集中精神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
譬如说,学业,作为身份的掩护,暑假将近时,他再次面见罗伯特布朗教授。
身兼伯克利和自己的生意,近一年来,教授依旧行色匆匆,他还是在办公室里挺随意的和学生见面,谈谈他接下来的打算:
“修改的学位论文,我看过了,拿一个优秀的答辩评价是没问题;
至于暑假,方,你有什么打算,还是和以前一样闷在伯克利,当深居简出的隐士吗。”
提到论文,布朗教授在谈论方然的毕业答辩,西历1468年入学的年轻人即将用三年时间完成本科学业、继续在伯克利大学的生命科学部深造,也就是跟着罗伯特布朗读硕士。
这种进度,在强手如林的伯克利实属寻常,并不引人注意,方然才会提前一年申请毕业。
虽然以他的实力,三年时间把本科和硕士一并连读出来也不难,但攻读的学术方向,对永不下车并无多大帮助,所以他也只是随便敷衍,给自己找一个继续待在大学校园、以便谋划未来的理由,仅此而已。
学生的真实想法,察言观色,布朗教授仍一无所知。
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他当然希望眼前的大男孩能一直在手下做事,这样也方便自己的生意:
“哦、好吧,不过说真的,作为导师,我也冒昧的关心一下学生的情况,你这样长年累月待在伯克利,真的没问题
现在学业都已就绪,钱么、也赚到了,”
说这话时,教授不自觉的压低了声音,
“其实没必要让自己一天天都连轴转,个人问题不考虑解决么,还是,你更推崇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那假期跟我去比弗利山庄怎么样;
说直白些,享受一下美好人生,嗯”
享受人生,潜台词是什么呢,方然在这方面还有一点门外汉,但看教授的表情,他大概也能猜到。
&nbs
第九十五章 体检
盛夏,假期来临,身份转换的方然先搬了住处,把一切打理妥当。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正式入学前,来自本校的生源先安排住处,他颇费了番力气才将自己的东西都搬进新的公寓楼,还好,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住宿区,条件还相当不错,每一个单间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和迷你厨房。
到研究生这一阶段,与本科相比,组建家庭、甚至带孩子的学生,会越来越多,住宿的保障条件也有提高。
至于每学期九千二百马克的费用,至少对方然来讲,已不是问题。
伯克利这样的大学城,一般来讲,每到学生毕业、升学尘埃落定的夏季,总会比较冷清,有钱的学生们纷纷动身度假,家境困难的则外出打工,而且夏天日落更晚,大白天,校园周边的治安也相应的会好些。
但即便如此,方然的行踪仍然很谨慎,除有两次开着ford皮卡,全副武装在校园外转悠了一两圈外,他仍然足不出户。
忙忙碌碌,生活节奏如时钟一般精确,思维沉浸在网络海洋里,还是在填写入校注册信息的时候,方然才意识到,在西历1471年的今天,自己,已年满十八岁,是一个联邦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了。
十八岁,成年人,一般人的脑海中,大概就浮现出“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买酒精饮料”,或者“从此完全决定自己的人生”之类感慨。
对方然而言,感想,则很不一样。
至少,在像之前若干次的流程那样,到校内医院体检结束,浏览一行行拼写冗长项目的数据时,除“身体机能一切正常”的庆幸之外,十八岁的年龄,也在悄悄的提醒他,从这一刻起,自己,自己的血肉之躯,距离衰老这横亘在永生之路上的第一道天堑,正越来越近。
不,按某些研究的观点,衰老,甚至早在分界线般的十八岁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衰老,少年眼中曾完全不可战胜的一种规律,即便今天,在掌握诸多高深学识的方然眼前,仍然面目狰狞,但暂时撇开畏惧,要说这复杂之极的生化过程,究竟从哪一刻开始,学术界就尚有分歧。
毕竟如果从微观角度,人类细胞、乃至基因层面的损耗、衰退,事实上从配子结合的那一刻就已经启动。
至于那一刻之后,看似漫长的几十年人生,直到垂垂老矣,无非是内在的衰老过程,在皮囊之上的表面呈现。
衰老,自始至终,伴随着人的一生,这样的表述固然是理性的。
但这样的陈述,对缓解方然心中“衰老正在发生”的不适感,却又毫无意义。
一旦意识到年龄越过了十八岁,社会意义上,从孩童完全转变为成人,恍惚间,方然耳边就响起虚无缥缈的列车“哐当——”,自己,仿佛置身于步进迟缓、却一刻也不曾静止的传送带上,而车厢尽头,那浓重如墨的黑暗,便似一尊静待饕餮的血盆恶兽,等待自己一步步送上门……
“小伙子,——喂,方先生”
“啊——”
隐约的声音,把年轻人的思绪拉回现实,意识到自己还坐在医生面前的折叠椅上,方然抬手揩一揩额头的冷汗,
“哦、抱歉;
刚才在想别的事,真不好意思。”
“没关系,那么,对本期体检报告,您还有哪些需要咨询的问题呢”
面对走神的年轻人,女医生点击鼠标、切换页面,一边瞥两眼方然的宽阔上身,询问的语气挺温柔。
一方面,从屏幕信息里,她知道这位咨询者的医疗保险规格很高,能轻
第九十六章 低潮
自从西历1469年,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列强的科学技术研究深受牵连,不仅一大批国家层面的基础科学项目被延期、重新论证,甚至无限期冻结。
就连应用科学层面的生物学研究,也因为前景的不明朗,或者暂时遇到技术上的停滞。
譬如曾风靡一时的转基因技术,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产能过剩、商品滞销,转基因作物的成本优势无从施展,相关研究和应用也陷入短暂的低潮。
涉及农业的研究,危机之中,陷入停滞一点也不奇怪。
作为直接为人类服务,产品绝大多数会被人直接消费,而且边际效应存在断崖的一系列产业来说,市场容量原本几乎恒定,然而当每次经济危机到来时,程度越深,民众的消费能力下降的就越迅猛。
虽然饭总归一定要吃,食物的种类配比,却会向“健康、节俭”的素食方向滑动。
肉类消耗的减少,降低了饲料的消耗,进而,从总体上降低全世界的作物消耗量,将农业及一系列相关产业拖入泥潭。
换而言之,危机中,越是面向底层、层次越低的消费,萎靡程度越甚。
至于生命科学的另外一些领域,譬如,方然关心的延长寿命、乃至永生,却几乎没有衰退的迹象。
联邦的经济危机时期,事情的演变,往往如此,一方面是廉价必须消费品价格的两极分化,有深厚背景垄断的产品,价格暴涨,无法天然垄断的产品则严重滞销。
另一方面,不论超豪华酒店,还是从游艇到珠宝的奢侈品,价格越是高高在上的,销路反而越好。
正仿佛,盘踞联邦顶层的权贵们,眼见无数民众在危机大潮中痛苦挣扎,于心不忍,只能籍这些消遣来暂时麻醉自己;
目睹如此悲惨的世界,内心一阵触动,然后该做点什么好呢,
移开目光。
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指出问题的人,如果这一对策暂时也不便执行,就呷上几杯醇厚的红酒腾云驾雾,搂几具年轻的躯体恣意逍遥,把烦心事都抛诸脑后;
看不见的痛苦,对旁观者,就不再是痛苦。
人类行为的凡此种种,站在旁观这些旁观者的立场,方然并不在乎。
只要布朗教授的生意继续红火,加班一个月,有两三万马克进账户,那就ok,至于世界范围内,衰老与延寿方面的研究依然如火如荼,这不正是他所期望的吗,而无须关心那些投入大学实验室、企业研究所的马克,是如何聚敛而来。
不过,随着联邦经济刺激的进行,周遭世界的变化,他还是敏锐的察觉到。
从西历1471年开始,在多个it领域注入巨资的重振经济规划落地,联邦大地,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
和以往若干次经济危机的对策不同,这一次,破土动工的项目以电力骨干网,馈电终端,网络基础设施,超级计算中心和自动化、智能化产业基地为主,注入的资金,逐渐蔓延到与it领域相关的上下游产业。
在1471财年,官方与民间的投资总额,预计将达三万亿马克之巨。
以莫须有的前景为诱导,政府开头,民间跟进,庞大的资金暂时支撑了莫名的信心,萧条近两年的联邦经济巨轮终于缓缓开动,而且,一点点加速撞开冰层,似乎就要挣脱厚重冰雪的阻挡,重启航程。
经济复苏,在天量资金与基础建设的刺激下,似乎顺理成章。
但这一轮几乎完全是勉强上马的复苏
第九十七章 循环
从全体投资者的角度观察,资本增殖,或曰“钱生钱”,是一个有些匪夷所思的过程。
在经济循环中,作为整体的投资者投入一百马克,并期待着收回两百马克,为此,可以进行十分复杂的经济活动,但不管怎样,一百马克并不会凭空翻倍,当循环结束时,如果投资者的结算账户上真的有了两百马克,可以想象,那多出来的一百马克,必然是来自于整个经济循环之外。
多余的马克,这种东西,究竟存在于哪里;
一般人的想法大抵是“政府开动印钞机,央行随便改账户”,这种将货币想象成现钞、或者数字的念头,并无助于思考。
事实上,要顺利完成经济循环,让资本增殖,无非就是需要外来的货币注入,充当利润;
这种注入的货币,来源,可以是其他国家、地区的国民财富,可以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也可以是简单的开闸放水、信贷扩张,总之,要么来自其他经济组织,要么来自科技进步的衍生,要么来自信贷指向的未来。
万变不离其宗,总而言之,没有额外的货币一定是不成的。
联邦历史上的每一次经济刺激,货币、或者说就是“利润”的来源,都脱不出以上几条的范畴。
倘若以上渠道,全都无法提供资金注入,情况又会怎样呢:
一场极端典型的超级危机,就会到来。
置身于盛夏的大学校园,从媒体和网页上感受到联邦新一轮经济刺激的规模和力度,方然的感受,与卡奥海因里希的观点大致仿佛,不过,这轮经济刺激埋下的隐患,可想而知,会比联邦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刺激都更严重,未来一旦爆发的后果,也将会是空前惨烈。
将大笔资金投入it、自动化、人工智能,这样的做法,效应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刺激政策并无多大区别,带来的后果,却很不一样。
一言蔽之,在这样的经济刺激过程中,作为资本利润来源的联邦民众,能够获得的货币,会比以往任何一次经济复苏过程都少得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