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第八十五章 避难
    几千万马克,即便在发达的联邦,也是一笔数目不菲的巨款。

    不过,对于“末日避难所”这样的高端项目,却又挺拮据,在方然看到的报价文书里,标价几千万马克的避难所,不仅规模很小——只能支持寥寥几人的日常生活,99%概率承诺的安全生存期,也仅有十年。

    十年,按历史数据推算,足够度过一场盖亚大战,并不算太短。

    但既然是“末日避难”,按理说,就要考虑各种小概率的极端情况:如果只是一般意义上的灾害、战争之类事件,有钱人仅凭手中的资源,也可安然无恙,用不着躲进深山老林、或者城市地下的避难所苟活。

    而如果遭遇空前的重大危机,十年的期限就捉襟见肘,并不足以让持有者安度余生。

    余生,一般人的思路,怎么说也要规划到寿终正寝。

    对成年人来讲,也就是几十年。

    想到这儿,简单的与教授交换了一下意见,方然就更确信,眼前的罗伯特布朗是一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按自己的性格,与这种人打交道倒更自在,用不着那些冠冕堂皇的辞藻,直达主题即可:

    “规划中的避难所,保证运行的最长时间,是五十年”

    “正是如此;方,你是不是有一点疑问,对‘末日’这样的概念来讲,五十年还嫌太短

    毕竟,既然是所谓‘末日’,就未必是世界大战这种暂时性的情况,而有可能是漫漫无绝期的浩劫,譬如说,超级瘟疫,或者气候剧变,这种情形下,五十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并不能让持有者高枕无忧。”

    一边说话,一边看到方然表情冷漠的摇头,布朗教授微觉惊讶,他住了口。

    方然的语调,则一如既往的平静:

    “我觉得,对一群极度自私的人而言,五十年的时间,或者,再久一点,就完全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毕竟都难免一死,身后之事,他们未必会在乎。”

    “哦……是这样吗。”

    十七岁的年纪,却有着与外表完全不一致的冷静头脑,和惊人的洞察力,这些,并不会让罗伯特布朗惊讶,教授惊讶的,是眼前的年轻人陈述观点时,那完全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冷漠,就仿佛,根本置身于盖亚之外,用洞悉一切的目光在俯瞰,注视着芸芸众生们浑浑噩噩的一举一动。

    这种感觉,即便观点上有共鸣,也让教授有些不适。

    但他不得不承认,方然的陈述,切中要害,也是在和那些腰缠万贯权贵们打交道时,不止一次窥探到的人性之黑暗。

    布朗教授提供的“末日掩蔽所”,保障期以五十年为上限,这一指标,并非出于科技水平、或者项目预算的限制,事实上,以人类目前掌握的技术,如果不惜代价,在完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达到一百年、两百年甚至更长的保障期,原则上也没有无法克服的困难。

    虽然在这种极端条件下,生存质量只能说一般,但总归可以做得到。

    但五十年的上限,仍然是半地下状态的末日生存业界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原因无他,即便可以在这上面花费成百上千亿马克的金主,对更长期限的掩蔽所也兴趣寥寥,换句话说,在贪生怕死到了极点的这些人眼中,五十年,就是一个差不多的期限,在那以后,不论自己、还是盖亚的命运,

    事实上都不值一顾。

    经由自然选择的筛选,人,多少总是自私的,但金钱暴露出的自顾之绝对,仍一度超出了方



第八十六章 仪式
    “一定是贪生怕死么。”

    难道不是吗,不,方然看了看罗伯特布朗的眼睛,他读出了其他的意味。

    “怕死,那当然是有,即便现在科技如此发达,但,你我都算是生命科学的行内人,都清楚这命运无法逃避。”

    那可不一定呢,方然暗想。

    “不过也有一些人,怎么讲呢,大概是接受了这样的宿命,只想能有机会,从容不迫的离开世界,在浩劫降临的时候,能有一些时间和家人告别,仅此而已;否则,就很难解释他们投资避难所的动机,不论是盖亚大战,还是其他的极端灾害,盖亚想必都已遭受重创,即便躲在避难所里,又能如何

    人类一旦丧失了盖亚这仅有的家园,单独的个体,真能凭一己之力有尊严的活下来吗,我很怀疑,这并非是构筑避难所,储备物资和装备,就可以捱过去的难关。”

    “有尊严的活下来……”

    淡淡的言辞,带着诚恳,方然思忖片刻、觉得他并无说谎的动机,这应该就是布朗教授的真实想法。

    换一个角度,如果从提供缓冲时间,而不是苟且偷生的角度来考量,掩蔽所,的确有存在的价值,这也消弭了一个相当合理的诘问,正如罗伯特布朗所言,当世界即将毁灭,盖亚都无法承受的灾难发生后,区区避难所,作用实在有限,根本不能奢望其发挥出诺亚方舟一般的奇迹。

    当生命注定要消逝,如何有尊严的,从容不迫的走,的确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在这方面,罗伯特布朗的考虑透着理性,和难以抹杀的伤感,他甚至很有代入感的告诉方然,在某些避难所的设计里,还包括“告别程序”,在设计的保障期结束,外界又仍然没有必要的生存条件时,居住其中的人,可以自行了断,用这种方式回应死神的最后一击。

    自戕,相比于饥寒交迫中毙命,以人类的视角,前者似更有尊严。

    但是听教授的叙述,方然眼前浮现的,却是一副修罗场般的景象;恍惚间,他似乎又看到了狰狞的血红色数字,正在跳动,车厢里已成为地狱,无数人掉落车外,仅存的几个幸运儿——抑或是最不幸的人,也大限将尽,于是站在车厢尽头、感受那浸入骨髓的寒冷,然后,为最后的尊严而纵身一跃。

    反正都是要下车,掉下去,还是跳下去,区别究竟在哪里;

    方然并无法理解。

    所以在布朗教授面前,他只能沉默,神情凝重的点一点头,一边暗暗琢磨,这种规划,应该还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又无能为力,只能用刻意营造的仪式感来稍加冲淡。

    如果真的不惧死亡,又何必耗费巨资,营造避难所呢。

    办公室的长谈后,渐渐地,方然开始参与布朗教授的生意,在计算机系统和项目规划等领域提供一些辅助支持,并从西历1470年开始,接收原本外包的避难所中控系统的模块设计,也陆续收到相当可观的报酬。

    末日避难所,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考量,是一桩很复杂的设计。

    但是,从避难所的核心功能考虑,又出奇的简单,无非是维持若干生命体的长期存活,至多加上一些人类所需的休闲娱乐需求,说白了,和大型医疗、生命科学研究机构里的维生舱也没多大区别。

    为了延长运行年限,避难所需要配备庞大的支持系统,储备大量耗材与备件。

     



第八十七章 保密
    当今世界,真正能增进安全,防范风险的工作,譬如控制抗生素滥用、全面禁止核武器、打击某极端宗教,列强动作迟缓,却热衷于建造“末日避难所”。

    就仿佛,只要做好了自己舱室的水密和物资储备,就不用再关心巨轮是否会沉没;

    这样的蠢事,也就是朝生暮死的人,才干得出来。

    早晚都是一死,只要咽气前没呛到水,就万事大吉,哪怕这巨轮早在几十年前,就沉到了海底,这,和密闭舱里的幸存者又有什么关系;想法何其荒谬,却又极其现实,在生命如白驹过隙一般的常人眼中,人类文明,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死后的任何事情都无需烦恼,那么任何规划,也只需要到阖上双眼的那一刻。

    但是对追寻永生,或许,未来将拥有无限长生命的人而言,想法就完全不一样。

    正因如此,方然才做出了决断,他似乎不需要什么“末日避难所”,不需要这种自欺欺人的东西,来提供暂时的慰藉。

    和庸碌众生那几十年、至多不过一百年的规划迥异,他的计划,原则上要一直延续到无限远的未来,那么,结论是很清楚的,要想永不下车,目前仅有的栖息地——盖亚,就是必须掌控并维持现状的关键,任何威胁到盖亚存续的危机,倘若不能被掐灭,也必须找到完全的对策,而不是像土拨鼠那样打一个洞,藏起来听天由命。

    巨轮是否沉没,匆匆过客可以漠不关心,打算一直待在上面的人却必须得管。

    管不管得了,那是另一个问题,总之避难所是靠不住的。

    要么永生,要么下车,不论走向哪一个结局,在暗无天日的地下苟活都不是解决之道。

    未来,如果有必要,当盖亚大战、甚或更严重的危机到来时,他所要做的,绝不是找树洞躲起来等待,而应该果断出手,把盖亚巨轮上的老鼠和蟑螂清理干净,将整个盖亚变成最大的,也是唯一的永久避难所。

    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所谓“避难所”的保证期,从毫无用处的几十年,几百年,延长到遥远的未来。

    不过……

    再怎样遥远的未来,和此时此刻,也要有连续不断的时间来连接。

    把目光收回到周遭世界,方然也承认,在一些莫须有的威胁面前,避难所还是可以发挥些作用,至少提高持有者的生存概率。

    躲起来,避免伤害,对永生不死当然也有帮助。

    但是在这一基本功能上,方然却在怀疑,权贵们耗费巨资采购的末日避难所,到真需要启用时,是否还能用得上。

    因为很显然,避难所的价值,“隐秘”是一个必须要有的要素,但是在和平年代建造并维持这样的设施,不消说,任何保密措施迟早都将是徒劳。

    莫说个人,即便联邦以国家力量建造的末日生存设施,寻常民众蒙在鼓里,政府高层和军方却掌握的一清二楚,那么一旦危机爆发,可想而知,这些设施必然成为各方力量争夺的焦点,继而,极大概率会在争夺中被破坏,掠夺,甚至丧失功能。

    联邦的末日生存设施,还有军方把守,相比之下,个人出资建造的末日避难所,就会成为天下大乱局面下的争夺目标。

    再怎样设施完备的避难所,一旦暴露了位置,也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



第八十八章 城市
    杀人灭口,古已有之的保密手段,其实效率很低。

    但在不学无术的有钱人眼里,说不定就只有这么一种暴力手段:查阅资料时,方然就不免会想,以末日生存产业的繁荣程度,偌大的盖亚,类似的掩蔽所恐怕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就在这些地下掩蔽所的近旁,会不会就埋着施工者的骸骨。

    大概简直是一定的,这方面,他从不掸以最恶意的揣测。

    既要赚钱,又不能有命赚、没命花,罗伯特布朗的行事风格十分谨慎,这也是方然敢参与其中的关键。

    实验室的工作之余,在寝室的电脑上给教授打工,写代码,整理数据库,他也不是没动过这样的心思,看能不能在软件、甚至硬件层面留下一些后门,假以时日,可以借此获得掩蔽所的位置等讯息。

    不过这种事,可想而知,风险肯定不是一般的高。

    掩蔽所的中央计算机,网络体系,功能其实非常简洁,也没有和外网联通的借口(末日降临时,哪还有外网),这种系统,一方面很难制造漏洞,另一方面也几乎没有入侵或者控制的渠道,万一被发现动了手脚,可想而知,会给自己、和布朗教授带来多大的麻烦,完全没有这么做的必要。

    正因如此,即便早就窥探教授的电脑,弄清了他的买卖,对这些避难所的位置,方然也一无所知;

    但布朗教授的避难所,则是例外。

    罗伯特布朗,身家究竟几何,方然没有太大的兴趣,入侵银行系统毕竟是一种高风险的行动,不过,既然能承受“末日避难所”的几千万开销,账面数字肯定小不了。

    那么教授的避难所,究竟在哪里,以布朗的精明,肯定不会在电脑中存储坐标、地址或者电子地图,先前的窥探没找到线索,方然判断,他应该是将前往避难所的路线存储在离线设备、或者干脆就是画成纸质的地图,存放在稳妥的地点。

    那么,难道要潜入教授的住所吗,想一想罗伯特布朗收集的长短枪械,方然迅速放弃了这种危险的想法。

    没办法直接获得数据,那么,就只能求助于推理。

    教授的避难所,相关讯息,在他的个人电脑里倒是有一些,方然之前就是通过这些讯息大概弄清楚了避难所的规模,配置和造价等讯息。

    现在,他首先根据项目清单里的设备讯息,查出具体型号,进一步从这些型号,推断出避难所建造的大致年份,然后通过侵入内网、窃取数据的方式,厘清布朗教授在那一时间段的详细行程。

    机票订购,酒店入住登记,车辆位置信息,信用卡交易清单,网络定位服务,保险公司医疗记录……

    借助发达的网络,和娴熟的手段,罗伯特布朗的行踪逐渐清晰。

    布朗教授的避难所,从项目采用的中央计算机,主发电机和一些辅助设备的型号来分析,其建造时间应在西历1459至1460年,为避免疏漏,方然没有追求更精确的时段,他把罗伯特布朗在这段时间的行踪梳理了一遍,结果发现,在14591460年的这段时间内,教授的行踪都是有据可查的,并没有大片去向不明的时段。

    避难所建造期间,按常理推断,持有者必定到现场去几趟。

    毕竟“眼见为实”,即便是为了严格保密,末日避难所这种应急手段,如果只是从网络视频里看一眼究竟,是没办法做到心中有底的。

    但教授的行踪很连贯,那么,一种可能是布朗在故意造假,伪造了自己的行程



第八十九章 分界
    局势混乱时,穿过城区的风险很高,不论地面徒步、还是搭乘交通工具,都没办法保证安全。

    不过,如果是依赖大城市的地下交通线、管线沟渠或者下水道体系,只要合理规划路径,这方面倒也能够克服。

    但……这样一来,面对屏幕上的联邦电子地图,方然就在摇头,他至多只能确定,罗伯特布朗的避难所会在哪几个城市,却无法断定究竟是哪一个。

    出于好奇,做了这样的追踪工作,最后还是没能定位教授的避难所位置。

    不过,类似的调查,倒是可以用在很多场合,譬如用来追踪、定位其他人拥有的末日避难所,即便眼下因为计算资源和数据的限制而做不到,未来某一天,当完全掌控了盖亚的庞大网络,需要定位这些避难所时,就可以派上用场。

    那一天,说不上多么久远的将来,当“那个人”控制了整个盖亚,从剪除威胁的角度,或许就要揪出这些大大小小的避难所,将里面的苟活者清理干净。

    即便生存在这些避难所里的,往往并非能力出众,会真正威胁到永不下车志向的同类,而是仰赖维生系统苟延残喘的寄生虫,但,人的特质总归会变,与其在无限长的永生之路上,担忧那微不足道、却令人寝食难安的一丝危险,将所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同类干掉,则是最稳妥的斩草除根。
1...1920212223...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