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您刚才说,这是在做长远打算,但我却觉得,”
一边说话,一边斟酌用词,方然隐约猜到了布朗教授的说话动机,“持有现金、或者其他保值之物,比购买不动产更实际,房屋的未来价值很难判断,至于现在,我在为赚钱而努力兼职,现在经济形势很不好,找一份适合生命科学方向的工作,也比之前难得多。”
“的确如此,就连联邦的科研经费,居然削减了百分之二十;
项目审核也比之前严格了很多,方,你没发现吗,最近校园里都有点冷清,即便是冬季,也快一个月没点像样的学术活动了。”
特别留出了时间,罗伯特布朗还挺愿意和这学生闲聊,在他看来,这个叫方然的大孩子,头脑要比手下所有学生都更清醒,否则也不会物色他来辅佐自己的生意。
既然说到房价,他索性就问问方然对此怎么看,顺便收获些不拘一格的观点:
“那么在你看来,联邦的房产,哦、当然是优质街区的
第八十一章 房产
人工智能将摧毁房价,这,毕竟还只是长远的趋势。
和这种未来的趋势相比,联邦房地产市场的运行规则,才是方然对房产价格持悲观态度的直接原因。
房屋,住宅,不动产,除极少数例外,价格一般来讲都不是由房屋本身,而是其地段、配套、学区和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这些因素的权重,往往大于房屋本身的结构、年代、户型和装修情况,这很正常,毕竟房屋的价值,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居住层面,深山老林里的豪宅,甚至城堡,标价一马克都无人问津,原因就在于此。
但是这些支撑房屋居住价值的因素,一言蔽之,却是由近年来不断上涨的房屋价格来维持的,注定不可持续,不能长久。
联邦,世界最大经济体,表面上是强大而繁荣的发达国家,城市建设与运营的经费,却大比例来自于土地出让的权益,政府卖出土地,用卖地筹集的资金建设、运营城市基础设施,为民众提供服务。
在经济泡沫期,房价不断上涨,地价水涨船高,卖地的收入维持运营绰绰有余,像旧金山这样的繁华大城市,基础设施与服务的水平一直高位运行,反过来又支持了房价的继续增长。
房价带来资金,资金维持服务,服务推高房价,表面上看,简直就是一个发展经济的绝妙循环。
然而循环的关键,在于不断入场的持币买家,投入资金购买房产。
这种博弈,一边是房产买家,一边是联邦政府,前者支付现金获得房产,后者则将卖地、税收等渠道抽取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进一步刺激房价,表面上构成了完美的循环,然而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方面,参与者必然要求利润、甚或贪腐,这就让抽取的资金无法100流回民众手中。
卖房、卖地收取100亿马克,却只让民众赚回50亿马克,算一笔总账,这就相当于从民众手中抽取资金,购买房产的民众,总体上看,迟早会因入不敷出而耗尽现金流,无力继续维持这种循环。
一旦抵达这样的临界点,联邦的房产市场,就会陷入绝境。
道理很简单,民众购买房产,一次性支付了长达五十年、一百年的地价,然而这些资金在联邦政府手中,却只用来维持眼前、至多不过三五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公共服务。
眼前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名校,医院,治安,环境,是高昂房价的有力支撑,然而这些因素却无法维持五十年、一百年那样长久,更进一步,之所以有眼前令人羡慕的高水平,也只是由于政府大手大脚烧钱,把民众预支的五十年、一百年经费,在至多不过三五年的计划里消耗殆尽所致。
民众购买房产,是一次性支付未来几十年、上百年的费用,服务机构拿到这笔钱,却只够维持未来短时间内的开销。
一边是百年大计,一边却只顾眼前,这是现行制度下的根本矛盾。
当然,经过和布朗教授的交流,方然也同意,联邦现行的制度还包括房产税,政府可以从这一块税收中获得资金,维持社会的运转。
然而计入房产税,联邦的绝大部分房产,年化收益率都低于15,即使不计通货膨胀,也要七十年才能收回成本;至于七十年后,房屋本身早已破败不堪,除非有建筑商肯出资拆迁、重建,否则价值会直接清零,相当于一笔钱以零利率存了七十年,整存零取,世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生意吗。
甚至于,七十年后的世界
第八十二章 锁盘
联邦想无中生有,走出“一路上涨”与“暴跌崩盘”之外的第三条路,想法,很好。
但要对抗客观规律,只有想法,是远远不够的。
锁定房价,拒绝任何市场波动,本质上是恐惧房价会一路暴跌,却也会令投资者恐慌,意识到房产价格的增长预期已不复存在:这,并非政策意义上、而是实践意义上的不复存在,锁盘本身就传达了一个信号,目前的房价,泡沫之严重,已经到了“不锁即崩”的程度,那么如果不想被暴跌所毁灭,锁盘就是必然。
当然,这样的必然性,一定会让房产投资者绝望,继而,不择手段的套现离场。
然而什么是锁盘呢:
如果能离场,那就不叫锁盘了。
一边是升值预期的破灭,一边是套现离场被严禁,投资者的心情,方然并不关心,他只知道,在这样的完全管制市场,房产将在实践意义上严重贬值,名义价格会与实际价格相差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实际价值一旦与名义价格背离,事实上,就意味着锁盘的彻底失败。
锁盘,不管操作如何荒谬,本意是想保住房产的价格。
然而这操作,却让房产几乎无法变现,将其投资价值、名义价值乃至事实价值一并摧毁。
再怎样昂贵的资产,如果根本没有交易的手段,没有一个可靠的渠道能兑换成现钞,那么,这所谓资产的价格,就没意义,对卖家没意义,对潜在的买家同样没意义,谁会用现金买入价格锁死、遑论增殖的资产呢,难道还指望那年化15,甚至连联邦储蓄利率都赶不上的可怜收益吗。
一旦想明白这点,联邦政府的所谓“锁盘”,面目就格外可憎。
对房价,要么放任其一路飙升,直到泡沫膨胀到极限后崩盘,要么乖乖遵循经济规律,出动出手刺破泡沫;在虚高的资产价格面前,联邦能选的,无非是这两条路。
即便出于恐惧,想避免房价崩盘的恐怖冲击,也不应该心存幻想。
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一段时间内,联邦对房地产市场的锁盘,效果很明显:但凡跳出经济的范畴,以暴力为后盾而动用一些非经济的手段,单纯服从经济规律的房地产市场也只有乖乖就范,至少在表面上,房价在暴涨后趋于稳定,但这只是表面意义上的稳定,是缺乏交易量,事实上摒弃了市场规律的稳定。
等没有变现手段时,房价稳、还是不稳,又哪还有一丝一毫的意义呢。
就在不久之前,房价还没有像方然所见到的那样,一路狂泻,因为在政府控制下,大量企图高位套现的持有者,要么没有资格,要么错判形势,并没能够成批的套现离场,仅此而已。
然而随着锁盘策略的持续,再怎样头脑迟钝的家伙,一旦发现自己手中的房产,并非金山银山,而只不过是年化收益率15,七十年才能收回成本的金融垃圾,接下来,可想而知,必然会想尽一切办法卖出房产,落袋为安。
这种“想尽一切办法”,是对联邦控盘能力的极大考验,如果无法杜绝,锁盘就是空谈。
而如果真能锁盘,让任何一个持有者都无法套现走人,房价则彻底失去意义:无法变现的资产,不管价格有多高,都将变成镜花水月,可望而永远不可得。
当然,分析到这里,方然也受到了罗伯特布朗的质疑。
教授在询问他,面对高企的资产泡沫,难道,联邦就不能像过去三十年那样,依靠经济发展、房租提升,来逐渐提高房产的年化回报率,最终变相的将房价“反衬”到合理的水平:
“毕竟,就
第八十三章 交换
“从年化收益率1.5%,逐渐提升到一般水平的5%,即便用最乐观的估计,十年内达到这一点,联邦的房产仍无法摆脱金融垃圾的标签。
即便对经济发展很有信心,认为十年后的房租可以让目前的房价有5%的年化收益率,那么,从投资的角度,为何不现在就将房产套现,用换到的现钞立即享有5%的无风险收益率,而要一直持有回报堪忧的不动产
这还是按最乐观的估计,十年后,房租会增长到房价的5%,这种条件下房产仍不值得持有,那么,联邦民众仍然持有房产、甚至借债买入的直接动机,就和房租这种聊胜于无的回报毫无关联,仅仅是出于房价进一步飙升的预判,或者,就是因为联邦的锁盘,而没有办法高位套现,仅此而已。”
“按照你的归纳,方,联邦民众持有房产的唯一动机,是觉得房价还会涨。”
“正是如此。”
“但会不会还有其他的因素,譬如说,按目前的经济形势,如果央行开闸放水、放任马克贬值,房产这样的不动产就可以发挥‘抵抗通胀’的作用
大家手里的现钞,如果不换成房产,可能就会在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化为乌有,这你想过吗。”
“货币贬值,是么
这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即便央行开闸放水、引发通胀,现钞严重贬值,房产也无法发挥抗通胀的作用。
根本问题,还是在于严重虚高的价格,这种虚高,是相对于其使用价值的判断,无论以马克、外币还是黄金计价,无非只是一个计量单位的区别,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计量方式,虚高这一事实无法改变,也不会改变。
如果要规避通胀,避免损失,是将现钞换成一种当前价位相对合理的资产,还是换成一种价位严重虚高的资产更保险”
“那么你觉得,目前,要购买什么样的资产,才能抵抗通胀。”
方然的话,引发了罗伯特布朗的兴趣,他想听一听眼前这个年轻人的意见,说不定,能为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提供些思路。
“抵抗通胀,保值,增值;
如果您是在谈长期的趋势,恕我直言,这样的手段恐怕是没有的。”
看到布朗教授挑一挑眉毛,方然斟酌词句,确认这些讨论的内容没什么风险,就索性直言相告:
“甚至可以这样讲,所谓资产,本来就不是一种可靠的东西。
资产,到底是什么,无非是不用亲自劳动、就可以带来利益的凭据,房产是这样,股票是这样,其他任何资产的本质都是如此,是一旦需要利益时,无需辛劳,只要交易即可换得现钞、进一步用现钞换得吃穿住用、醉生梦死的凭据。
为了获得这样的凭据,在眼前,一个人需要先付出代价、取得现钞,再用现钞购买资产,或者直接用代价交换资产,总之,无非是付出利益而获得凭据。
期望这种凭据,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再进行逆向的兑换。
但,眼前的利益——资产兑换,付出是实打实的,未来的资产——利益兑换,却充满了不确定性。
资产,本身不过是凭据,除规则外,没有任何力量能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任何资产的变现、变换为利益,总需要外来的力量加以保障,而当资产持有者本人并不掌握这种力量时,未来交易的那一刻,这保障是否充分,甚至,是否还存在,都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种力量的保障,目前,是联邦政府持有的暴力来提供,那么问题就归结于,长远看来,人类社会是否会一直稳定的运行下去,能保障资产持有者的利益;
&nb
第八十四章 生意
“哦……”
方然的话,让罗伯特布朗的眼神黯淡下来,甚至,还有那么一点不易察觉的失望。
他早就知道这个答案,也并无用处。
几秒钟的沉默后,还是教授开了口,打破了这略显尴尬的平静:
“好吧,我明白你的意思。
甚至可以这样讲,在这方面,你我的观点相去不远;
资产这种东西,一言蔽之,只不过是暴力用来聚敛利益的工具,这种事,不需要设想遥远的未来,眼前就在真实的发生着:联邦政府的债务规模,持续增长,按经济学的基本平衡,一定量的债务总会对应等量的资产,这些资产,以债券和不动产等形式存在于联邦社会之中,事实上永远不会被偿还。
从这种角度讲,联邦政府的债务,和马克一样,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货币’”。
“货币,正是如此。”
联邦政府的债务,多少年来一直在增长,国家债券借新还旧,总体上的规模越来越大,事实上相当于变相发钞:这些名义上有价格、也有价值的资产,注定永远不会被联邦政府赎回,创造资产交换民众实打实的利益,这种事之所以能够进行,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联邦政府掌控至高无上的暴力。
并非拥有暴力,就不会赖账,而是拥有暴力,就没人敢质疑它会赖账。
敢,或者不敢,并非防民之口的禁止谈论,而是作为暴力的持有者,根本不屑于“赖账”这种低级的操作:赖账,什么叫赖账,那也得有账才谈得上赖,暴力眼中,盖亚的一切都可以予取予求,即便再多的债务,假以时日,不管是一千年,还是一万年那样久,迟早总归能还的上。
当然这仅仅是理论,实践中,则是凭借暴力,越借越多,而不会受到除唾沫星子以外的任何攻击。
一旦看明白这点,对教授的话,方然就洞若观火。
罗伯特布朗,显然也是这方面的明白人,利益换资产,资产换利益,那只是芸芸众生才热衷的小把戏,暴力则只做两件事:要么无中生有、创造资产,交换民众的利益,要么赤膊上阵、明火执仗,掠夺民众的利益。
前者文雅,后者残暴,但本质却都一样。
显然,在这样的大格局下,岂止房产,任何资产的长期价值,都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原本打算谈生意,却讨论了一番资产价格的走势,罗伯特布朗的立场和追寻永生的方然并不一致,久远的未来,在他眼中并没有太大的价值,而是着眼于“只争朝夕”,只不过方然的一席话,的确让他心中不安。
于是他喝完咖啡,尽量平复了一下心情,用复杂的眼光审视眼前的少年:
“哦,今天找你来,其实是想谈谈某桩有趣的生意;
我先介绍一下,看你是不是会感兴趣。”
教授的介绍,简短,直白,三言两语就让方然明白了大概,其实这位布朗的第二职业,他早就调查的**不离十。
即便置身于经济危机,普通人每一天为生计发愁,权贵的言行,却完全两样。
据方然调查,大概早在十年前,罗伯特布朗还是一名伯克利大学兼职教授时,就“出于个人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