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真正的试验,还是计算机测试,这些条件方然都一点也不具备。
金伯利中学的生物实验室,对生命科学社敞开,但即便一所条件优越的中学,实验室也没可能进行真正的科研。
生命科学的领域,广袤无垠,一个人并做不了什么。
但是,就在这世界上,
第二十四章 前途
前途,在方然的语境里,就是钱途。
it领域,相对于很多传统领域,有一个特性对方然很有利,这个领域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在网络上、计算机面前完成。
远程办公,远程工作,在it领域实现起来是比较方便,雇主往往也不在乎是谁在网络的另一头为自己工作,只要活干得好,干得快,就可以给钱。
正因如此,方然就投递了若干份简历,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某研发机构,找到了一份临时性的工作。
即便计算机能力超出常人,十二岁的方然,毕竟和专业人员没法比,在研发大数据相关系统、软件和算法的机构里,他暂时只负责系统访问接口的测试,和编写一些文档。
但一来有收入,二来也算接触真实的it,这份工作,方然做得很认真。
这种认真,并非是为了赚钱。
“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是联邦的大企业,即便临时岗位每月也能拿到五到六千马克,这对方然来说是挺有吸引力。
但,为什么要在研究生命科学之余,去关注似乎和“永生”没有一点关系的it领域,只能说是一种直觉,他总觉得,这个领域和人类社会的其他领域都不一样,很不一样。
其他的行业领域,譬如金融,航天,或者医药,看上去也是人才荟萃,前景无限。
但是it……怎么讲呢,方然敏锐的察觉到,和其他风光一时的行业不同,这个领域,涉及到计算机,算法,乃至人工智能,运算速度越来越快的硬件,加上越来越复杂的软件,让电脑的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甚至,某些场合下还会表现出一定的“智慧”,乃至于取代一部分人,一部分岗位,这就很不寻常。
在西历1466年,计算机的智能化,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呢,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由机器完成的翻译,语音的实时转换,已经初步变成了现实。
不仅如此,无人驾驶的汽车也已上路,引发了一些民众的担忧和抗议。
翻译,司机,多少年来只有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已经能用更廉价,而且不会犯错的计算机来替代。
计算机,究竟有没有智慧,未来发展的潜力又有多大呢;
方然还说不上来。
但他的确隐约的察觉到,计算机,一大堆精密电子元件的集成,未来能够做到的事,必定不仅仅是越来越复杂的数值计算。
至于说,电脑逐渐提升的智能,究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剧变,就格外值得关注。
虽然志在永生,但想一想,倘若会永远待在时间的列车上,那么……
车厢里的变化,又怎能不关注呢。
……
列车,永不停歇,时间一天天过得飞快。
转眼间,盛夏时节接近尾声,方然和同学们一起升入七年级。
孤儿院长大的孩子,生日,是很模糊的概念,方然还是根据自己的公民信息才知道,暑假过去,他从法-律上讲就已经十三岁了。
十三岁的少年,按理说,每一天都应该是无忧无虑的。
方然也一样,虽然说,每次做梦时登上时间的列车,双眼不自觉凝视那模模糊糊的血红色数字,他就会难以抑制的心慌,但挣扎着醒来后,面对黑暗,他却可以平静的深吸一口气,把那些不快的情绪压制下去。
为什么,不再感到死亡的阴冷气息,是长大了的缘故吗
第二十五章 资料
“辛西娅”,曾被大肆报道的科技成果,方然也了解过。
但,对自己执着追求的目标而言,这样一个划时代的生命科学成就,却好像帮不上忙。
利用生物的dna片段,准确的说,功能已知的若干核酸片段,拼凑调整出一个能存活的单细胞生命,价值毋庸置疑,但是,方然却发现了其中的蛛丝马迹,他猜测,“人类长寿有限公司”的远期目标,恐怕不在于制造生命,而在于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技术手段。
目的,一言以蔽之,恐怕是要改造人类的dna。
dna,人类衰老的元凶,任何一个研究衰老的科学家,恐怕早晚都会在这上面动心思。
方然的思考,或者,实验室里的周密观察,都可以发现dna掌控着细胞、乃至身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那么,倘若能弄清楚dna如何导致衰老,或许就可以加以干预,阻止,至少延缓衰老的速度。
这样的思路,到底能不能行得通,方然很有自知之明的不去揣测。
现代科学的前沿,并不是一个七年级学生能置喙的,也许是被名字里的“长寿”所吸引,对这家机构的研究,方然很好奇,但网站公开的资料十分有限,几乎都是介绍性的内容,这也是盈利机构和非盈利机构的区别,出于保密的需要,但凡可能被竞争者利用的信息,在公开渠道都是找不到的。
以延长寿命为目标,至少作为口号的这家“长寿”公司,研究的进展究竟如何
越保密,越好奇,虽然按方然的估计,当今时代的生命科学还没到“战胜衰老”的程度,媒体上也没有一条可靠的相关内容,但他还是很想一窥究竟,哪怕只是获得些灵感,看看走在学科前沿的这些人,他们是怎样看待衰老,dna,乃至死亡的,又想到了一些什么样的方法去尝试解决。
出于这种考虑,接下来,方然一脸很多天都在尝试。
“人类长寿有限公司”,地址在西海岸的卡利佛尼亚,公司网站没有实质性内容,内网、服务器也没有常见的漏洞,让方然有些棘手。
想想也是,但凡正规的公司、机构,网络安全都应该有专人负责,很难攻破。
如果不计代价,不考虑自身发起攻击的后患,对“人类长寿有限公司”的内部网络,方然倒自信可以得手,只是一旦被管理员,安全专家发觉,顺藤摸瓜,说不定自己就会摊上几年的牢狱之灾。
即便他只是出于好奇,刺探商业机密,也是一种确凿的犯-罪。
系统就在面前,好几天里,方然都在用嗅探器观察,还尝试从网络流量中截取一些可能有用的讯息,但,和很多商业机构的网络不同,这家生命科技公司显然对自己的数据十分上心,通过服务器访问监听,和流量扫描,他只能大致猜测到,这家公司的主数据库根本没挂载到互联网,暴露在外的,只是一个临时的同步服务器。
也就是用人工方式,更新和调用数据库里的资料么,不一定,那样简直就太荒谬。
生命科学的前沿研究,方然略知一二,大规模的计算机建模、仿真司空见惯,庞大的运行时数据根本不是个人电脑、甚至服务器能承受,不仅如此,用计算机模拟哪怕最简单的生命活动,都极其耗费算力,这样看来,“人类长寿有限公司”肯定拥有超级计算机,而且这么大的日常流量……
莫非,他们最近一段时间的算力不足,还要用外网的超算资源么。
&n
第二十六章 窥探
结合克雷格文特尔的身份,方然容易猜到,那里也许是他的一处居所,或者偶然逗留的度假休闲地。
围绕这一地址,陆续的观察和试探,方然很快发现此地的网络不难渗透,甚至悄无声息的定位到了某栋建筑,入侵了附近的智能路由器,过程之顺利,和“人类长寿”总部的内网简直判若云泥。
虽然是生命科学的巨擘,看上去,文特尔也只是一个网络安全的外行。
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一个人,哪怕学识再渊博,也绝无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成为专家,长年苦读的方然对此深以为然,不过,他还是很谨慎,生怕这是一个有意留下的陷阱。
或许文特尔什么都懂,又或者是聘请了专门的看守,只等同业的竞争者越进雷池,就一纸传票把窥探者吿个倾家荡产。
哦,竞争者倒也罢了,如果自己被发现、甚至抓到的话……
想到这儿,方然又一阵心神不宁,这种感觉,最近若干天来尝试侵入“人类长寿有限公司”时,他时不时就会遇到,起初还以为自己的心脏出了问题,在校内医院检查后,却没发现异样。
现在,真打算迈出最后一步,窥视公司创始人的电脑时,方然才明白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抵触情绪:
他在害怕。
害怕,害怕什么,一旦失手而被警-察找上门么;
但一个十三岁的中学生,即便被发现入侵了他人的计算机系统,又能怎样,那么自己又在畏惧什么呢,这并不是黑客行为是否被发现的问题。
潜意识里真正害怕的,是一旦自己追寻永生不死的念头被发现,后果又会怎么样。
自从窥见了死亡的恐怖,一直在竭尽全力的追逐永生不灭,方然没心思,也没太多精力去理解周遭世界,他暂时还想象不出,如果“永不下车”的执念被发现,甚至被公之于众,会有什么样的风险,而只是认为,一般人即使听到这样的念头,也不过就是哈哈大笑,将其视为笑谈。
嘲笑,仅仅就这样吗,那他可一点都不在乎。
试图这样说服自己,心慌的感觉却挥之不去,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设置监听方式,不知怎的,方然想起了阿尔贝雅卡尔老师,他会不会已经从那一次谈话的字里行间,察觉到了自己在追寻什么。
也许会,也许不会,但不论哪一种,好像也没有什么看得见的威胁。
说起来,如果雅卡尔还在金伯利,还可以请教一二,毕竟这位马萨诸塞理工学员的高材生……
但这样的学术人,雅卡尔他,为什么会来金伯利教书呢。
疑问,很突兀的冒出来,方然一边自嘲,觉得自己在这方面太后知后觉,一边思考雅卡尔的动机,不想则已,越想,就越是眉头紧锁。
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生命科学系的硕士学位获得者,阿尔贝雅卡尔应该也是一个术业有成的人,至少,他的确从雅卡尔身上,感受到了那种经年累月接触科学,勤学不辍的独特气息,这做不得假。
数年如一日的学习,苦读,这种气息方然再熟悉不过。
但他为什么会甘于在金伯利教书,哪怕只是暂时的,用方然自己一直追寻的目标来考量,这,完全就是在浪费时间……
阿尔贝雅卡尔,一个生命科学的行内人,难道他就不想永生吗。
教师的做法,方然的确难以理解。
特别是,经由两人的那一次对话,方
第二十七章 端粒
仅凭思考,方然就推测出衰老可能被战胜,但这毕竟只是一家之言,还很不成熟。
倘若“人类长寿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团队也这么认为,那么他误入歧途、白费功夫的可能性就会更低一点。
所以必须得侵入,否则,即便打着“人类长寿”的名号,谁知道追逐利润的公司,会不会只是拿这么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来骗钱。
不知不觉,对公司创始人的窥视,已经持续了几天。
在这期间,每天晚上游完泳,借休息恢复体力的一点空闲,方然都会打开软件浏览一下自动抓取的片段内容。
这种操作,针对性是比较差,因为谨慎而没有直接侵入疑似克雷格文特尔的计算机,扫描器自动捕获的内容里,90%以上都是没有价值的碎片,还有一些加密数据,是与银行等机构的日常往来,也没有用。
但还有一些,的确是方然关注的讯息,按照关键词,从“国际商用”服务器的缓存垃圾堆里检索,方然得到了一些收获。
这些收获,以他目前的知识水平,读起来十分吃力。
克雷格文特尔,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而逗留,在这期间,一点也没有拖延公司的工作,这些文档里缺乏项目的具体细节,显然他不需要过问这些,而“人类长寿”总部发来的报告里,归纳性的内容就比较容易理解。
一言蔽之,“人类长寿有限公司”的研发,对象十分明确:
端粒。
“端粒”,一个生命科学的专有词汇,方然并不陌生。
现今所有生命的共同特征,dna,双螺旋的长链,并不是像一团乱麻样的塞进细胞里,而是像螺纹那样卷曲,盘绕,形成“i”型或“x”型的短粗结构,这种结构叫做染色体,而端粒,就是染色体末端相互连接的那部分。
既然是dna的一部分,端粒的组成,也是核酸碱基对的长链。
和dna中的基因片段不同,端粒虽然也由碱基对组成,却没有直接的作用,而更像一条dna长链末端的“手柄”,用来连接,固定染色体,让细胞内的染色体们相安无事的驻留在细胞核内,大概三、四十年前,这就是生物学界的主流看法。
但到了方然求学的年代,对端粒的认识,已经发生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
西历1437年,原先被认为是“手柄”,没有其他功能的染色体端粒,被发现具有一个奇怪而神秘的特质,在dna复制时,比较两条新的dna链和原先的长链,会发现新dna链的末端、就是端粒,长度会比原先的短一截。
不仅如此,端粒在dna复制前后缩短的现象,每一次分裂都会有,仿佛被“磨损”,随着复制次数的增多,端粒的长度也越来越短。
一旦发现这样的事实,端粒的行为,就迅速被和“衰老”联系起来。
因为研究者在试验中观察到,或者,仅从理论上也可以想象得出,倘若细胞中的dna端粒随复制而不断缩短,最终被磨损殆尽,那么dna的复制,乃至细胞的分裂也就到了尽头。
端粒耗尽后继续复制,应该就会磨损dna长链中有意义的部分,而作为生命的遗传密码,dna出现这种程度的损伤,将是致命的。
然后他们就发现,细胞分裂的次数限制,似乎真的来自于端粒磨损。
生命
第二十八章 海拉
顾名思义,端粒酶的作用,是在dna完成复制后,修复因复制过程而磨损、消耗的端粒。
细节无须赘述,总之,基本上将其补缺到一开始的长度。
直观上看,端粒酶的存在,是对dna复制的缺陷加以补救,让染色体、顺便也让细胞不再受分裂次数的限制,复杂生物用来繁衍的细胞,配子,端粒酶就发挥着作用,让细胞的分裂不会伤及端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