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永不下车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阳电

    作为划时代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体系,“全产机”的次级节点,在权限与功能上与橡树岭的控制中枢大有区别。

    但数据这一块,体系内则是全网共享的,除保密、权限限制的资料,在覆盖北大陆的庞大apos体系中,次级节点、乃至下一层的三级节点,都配备有庞大的数据服务器和存储阵列,刷新机制保证各节点数据完全一致,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所有这些数据,历经多年的整理、转换工作,其中一部分已符合fscim标准。

    至于尚未标准化的数据资料,假以时日,预计到全产机进度超过90、可以宣布竣工时,也将完全被导入核心数据库中。

    将一个文明有史以来的全部成果,不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的所有数据都导入智能化体系,这样做的工作量,看起来是空前巨大而不切实际,一开始,ffri专家组也有类似的顾虑,这种顾虑在实践中才渐渐消除。

    一言以蔽之,人类文明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实践,称为“科学技术”,一类则是人的主观创造,在生产实践中至多只能充当媒介、而没有直接的作用,称为“文化艺术”。

    要将所有这一切数据、资料,纳入fscim体系,显然第一类成果才是关键。

    至于第二类成果,并不是多余,而是诸如“书写杆状物:笔”到“小腿细长:高挑美感”的所有这一切概念,都是人类思维的具象,在生产实践中,任意将其用等价概念代换,都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譬如说,在fscim体系中,将“书写杆状物”条目的值,从“pen”修改为“3m177k5”,标准信息测度码体系仍然可用,而不会有任何功能上的改变。

    说白了,人文领域的一切概念、定义、描摹与具象,终究也只对人、人的意识,才有意义。

    一旦明确了这点,fscim体系对全产机的支持,工作量就比专家组一开始预计的要少得多,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完成,是很有把握的。

    但现在盖亚大战迫在眉睫,联邦对列强宣战,一切就都充满了未知数。

    fscim体系中,关于自然科学的那部分,在方然的职责之内,具体的讲,身在ffriit的托马斯安生主要参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规范、标准与数据资料审定,这份工作直到托马斯来到nep871后也未曾中断。

    原因,说起来挺讽刺,一方面普通劳动者纷纷失业,it领域的民工类岗位也不能幸免,另一方面,由于产业巨头们聚敛人才,供职于联邦政府的资深人士却相对匮乏。

    it领域的从业者,数量,时至今日仍有逾百万之众,但这样庞大的人才群体中,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超卓能力,可以在“全产机”体系中担当大任、或者在研究所里从事创新性工作的,却只是这金字塔尖的一小部分。

    这些顶尖人才,数量,粗略估计在上万人左右,分散到规模空前庞大的产业体系里,就连ibm这样的业界巨头也只雇佣到几百名。

    联邦政府的ffri,出于薪资、地位与工作性质的权衡,能网罗到的人才会更少。

    人才,倘若替换为“人”,在今天的联邦是要多少、有多少,就算不考虑数量众多的贫苦民众,原先供职于it领域的庞大劳动者群体,也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来源。

    但由于安全、保密与技术壁垒等因素,也还是远水不解近渴。




第三五六章 文明
    在生产大协作的时代,一辆战车,并非是只有总装部门,就可以制造出来。

    具体到其中的每一部分,底盘,涉及到发电/电动机、聚合物电池、内燃机、动力/传动、金属构件、精密机械制造、化学合成等领域。

    再往下细分,间接涉及的领域,更会一层层的遍地开花。

    从产品一直追溯到自然界的资源、物质,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

    结论就是,在今天的联邦,倘若要不受任何挟制的制造武器装备,就必须完全掌控“全产机”,缺失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不小的困扰。

    带着这样的结论,观察nep大区的“全产机”之情形,方然无须动用ai,也能猜到,单凭东北太平洋大区的生产体系,配套程度有限,除一些凑巧具备生产条件的武器外,并无力生产出大部分无人化战斗平台。

    即便以全产机的智能化程度,调整生产线,协调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假以时日,nep大区的产业配套程度可以大大提升,甚至成为经济上封闭的国中之国。

    但在随时待命的联邦军队面前,时间,却将会是管理员们最奢求的东西。

    不仅nep大区,位于北大陆的每一个全产机次级节点,面临的态势都大致相同。

    很多年前,联邦政府在描绘“全自动生产体系”的蓝图时,必定就考虑过这一点,为防备将来可能出现的叛乱、割据,才会在兼顾生产效率、行业协作的前提下,尽可能打乱生产流程的上下游单元,将“从资源到产品”的链条切割开来。

    一条产业链,分布到若干个大区里,加强联系,彼此制衡,才更方便当局的统治。

    那么就希望渺茫了吗,一旦起事,还未等到“全产机”造出机器大军,就会被联邦军队打上门来、甚至就地伏法;

    倘真如此,过去的一切努力,就全成为泡影,方然当然没那么鲁莽。

    联邦军队的未来面貌,正恰似“全产机”,剧变到来时仍维持铁板一块、听命于唯一指挥者的概率,实在微乎其微,而更可能像apos、自动化生产体系那样,被各自篡权的管理员分割把持。

    继而,不同指挥者的麾下,也将陷入彼此敌对、大打出手的困局。

    从这种角度想,对于掌控apos次级节点、继而掌控源源不断的机器大军,方然就没有花费太多力气去研究,而专注于篡夺nep大区控制权的准备工作。

    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渐渐地,他才真切的感受到,作为人类迄今为止在生产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全产机”的规模,会是多么的庞大,其中包含的文明自古至今之全部成果,又是怎样的无以尽述。

    作为划时代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体系,“全产机”的次级节点,在权限与功能上与橡树岭的中枢大有区别。

    但数据这一块,体系内则是全网共享,除保密、权限相关的资料,在覆盖北大陆的庞大apos体系中,次级节点、乃至下一层的三级节点,都配备有庞大的数据服务器和存储阵列,刷新机制保证各节点数据(几乎)完全一致,为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所有这些数据,历经多年的整理、转换工作,其中一部分已符合fsi标准。

    至于尚未标准化的数据资料,假以时日,预计到全产机进度超过90、可以宣布完成时,也将完全被导入核心数据库中。

    将一个文明有史以来的全部成果,不论自然科学、还是人文领域的所有数据都导入系统,这样做的工作量,看起来是空前巨大而不切实际,一开始,ffri专家组也有类似的顾虑,这种顾虑在实践中才渐渐消除。

    一言以蔽之,人类文明长期积累的文明成果,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能直接作用于生产实践,称为“科学技术”,一类则是人的主观创造,在生产实践中至多只能充当媒介、而没有直接的作用,称为“文化艺术”。

    要将所有这一切数据、资料,纳入fsi体系,显然第一类成果才是关键。

    至于第二类成果,并不是多余,而是诸如“书写杆状物:笔”到“小腿细长:高挑美感”的所有这一切概念,都是人类思维的具象,在生产实践中,任意将其用等价概念代换,都不会造成任何(客观上的)影响。

    譬如说,在fsi体系中,将“书写杆状物”条目的值,从“pen”修改为“-177k5e”,标准信息测度码体系仍然可用,而不会有任何功能上的改变。

    说白了,人文领域的一切概念、定义、描摹与具象,终究也只对人、人的意识有意义。

    一旦明确了这点,fsi体系对全产机的支持,工作量就比专家组一开始预计的要少得多,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完成,是很有把握的。

    但现在盖亚大战迫在眉睫,联邦对列强宣战,一切就都充满了未知数。

    fsi体系中,关于自然科学的那部分,在方然的职责之内,具体的讲,身在ffri-it的托马斯安生主要参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规范、标准与数据资料审定,这份工作直到托马斯来到nep_871后也未曾中断。

    原因,说起来挺讽刺,一方面普通劳动者纷纷失业,it领域的民工类岗位也不能幸免,另一方面,由于产业巨头们聚敛人才,供职于联邦政府的资深人士却相对匮乏。

    it领域的从业者,数量,时至今日仍有逾百万之众,但这样庞大的人才群体中,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超卓能力,可以在“全产机”体系中担当大任、或者在研究所里从事创新性工作的,却只是这金字塔尖的一小部分。

    这些顶尖人才,数量,粗略估计在上万人左右,分散到规模空前庞大的产业体系里,就连ib这样的业界巨头也只雇佣到几百名。

    联邦政府的ffri,出于薪资、地位与工作性质的权衡,能网罗到的人才会更少。

    人才,倘若替换为“人”,在今天的联邦是要多少、有多少,就算不考虑数量众多的贫苦民众,原先供职于it领域的庞大劳动者群体。



第三五七章 审美
    人对同类的审美判断,根本来源,是要设法在繁衍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这是一条早已被生命科学研究证实了的判断。

    但,基于人的社会属性,现代人审美观念的由来,又绝不仅限于此。

    单纯从生命科学的角度阐释,审美,一方面是凭外表而判断、至少是猜测目标的健康状况,从这方面出发,不论什么时代,什么群体,都会认为外表健壮、身材匀称、五官端正、皮肤细腻的同类是“美”的,只因这些指标都与健康息息相关。

    对于女性,身材的诸多观察点,更着眼于繁衍行为的可能性、与成功率。

    但只凭这一个理由,并无法解释人类复杂的审美判断,有时候,不仅会偏离前述的“健康”之诉求,甚至走向其对立面。

    与盖亚上其他物种不同,人,是社会动物,审美也必然会有社会活动的痕迹。

    最起码的,对绝大多数物种而言,无关紧要、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的属性,譬如经济地位,在人类审美中却占据重要地位:并不是说生物学的性状,会与经济上的贫富直接挂钩,而是作为有自我意识、有逻辑思维的人,会尝试梳理、发掘外在条件与经济情况之间的联系,进而,作为一种审美倾向而固化下来。

    这方面的突出例证,信手拈来,人类文明在漫长年代中的以胖为美,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胖,与瘦,原则上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但相对而言,现代人所崇尚的“瘦”,只要不太过分,应该说更接近于原始人、古猿乃至今天之猿猴的体态。

    对灵长类动物而言,在不考虑种内竞争、大打出手的情况下,纤瘦的体态,才更健康,更有利于生存。

    身材纤瘦的人,身体各器官的代谢压力较轻,寿命往往也更长一些。

    但纵观过往的人类文明,大多数群体,历史上都长期以胖为美,或者糅合强壮与肥胖,总之,并不认为一身脂肪是丑陋,是坏事。

    从生物演化的角度,认为这是人类在营养匮乏环境下的一种适应,但在人类社会中,胖,显然也部分表征了经济地位。

    在人类社会,一个地位低下、终日劳作的人,肥胖的概率是极小的。

    只有不事生产、食物丰厚的统治者、有产者,才有条件多吃少做,拥有一副肥胖(至多肥壮)的身躯。

    穷者瘦弱,富者肥胖,这是古人一眼就能看到的现象。

    即便从科学的角度,肥胖,对健康并非一个多么有利的因素,脑满肠肥的有产者、统治者往往命不久长,在活着时,仍然享有令人羡慕的荣华富贵。

    在大自然喜怒无常,疾病如猛兽肆虐的旧时代,生与死,并不会被人看得太重。

    肥胖所意味着的阶层地位,和随之而来的享受,就会比莫须有的健康、寿限之损失显著得多。

    如此便不难理解,在缺乏严谨科学理论、绝大多数人都是麻瓜的旧时代,人,难免会因此而产生一种因果倒错的审美:

    将“富裕者肥胖”的现象,扭曲为“肥胖者(想必也会)富裕”的判断。

    进而,认为胖是美丽,瘦是丑陋,也一点都不让人惊讶。

    直到文明进入近、现代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肥胖是一种不甚健康的身体状态,甚或是一种难缠的疾病;更重要的,逻辑判断能力的增强,让现代人不再会轻易犯颠倒因果的错误。

    肥胖与富裕的印象脱钩后,审美,也随之而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在当今时代,除极少数未开化的蒙昧群落外,以瘦为美,或者不如说是以人本应有的苗条体态为美,已成为世所公认的主流。

    时代的变迁,科学的发展,让“胖即是美”的理念烟消云散。

    但,仍有类似的审美倾向,一方面可以用这种理论来阐释,另一方面,却被某些群体有意、或无意的加以利用,时至今日,不仅没有消散,反而有日渐强化的趋势。

    人类对同类容貌的美丑判断,其主流观点,就是很突出的例证。

    相貌,不言而喻,不同的人类群体会有不同的特征,凭借这些特征,普通人也可以大致分辨出目标(可能)属于哪一个群体。

    但究其本质,这些特征,与目标的身体素质并不相关,也不会与其所属群体的生物学特质绑定。

    说白了,与种-族主义者的宣扬不同,区分种群的重要特征——相貌,所反映的也就仅仅是相貌,与身体素质、智力等特质之间,根本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性。

    然而即便如此,现代社会,对一个人的相貌之苛求,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这种登峰造极,在仿真人出现之前,是普通民众成为奴仆、从事不宜言说工作的关键门槛,为此而一度催生出发达的整容技术。

    不消说,在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中,相貌所占的比重极大。

    即便不超过身材,也会与之有同等权重。

    可是话说回来,判断相貌,又为什么一定要以小脸盘、大眼睛、高鼻梁、凹眼窝的特征为美呢。

    以当今时代的生活条件,演化的压力,显然不是正确的答案。

    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哪怕一个初生婴儿都多少会有的判断,事实上却是生命科学领域、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杂糅。

    蔓延到全世界的相貌审美标准,本质上,已基本脱离了生物演化的范畴,而完全是一种文化现象。
1...9394959697...21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