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兴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硕鼠就是我

    于此同时,宣传部的人深入到老百姓中,宣传帝国的政策和法规,请他们主动站出来揭发少森寺的罪行。

    那个失去儿子的老妇人,则在白航云的搀扶下,成了第一个正式向帝国状告少森寺的苦主。

    有人带头,很多事情就容易解决了。

    喝着滚烫的饺子汤,吃着鲜美的韭菜猪肉水饺,看着瘦弱的老妇人在县衙怒斥少林寺强抢民女,殴人致死的暴行,老百姓们终于意识到,这登封县确实变天了。

    这里是帝国的登封县,不是少森寺的登封县!

    于是,有冤的伸冤,有仇的诉仇,站起来主动状告少森寺的百姓不断向县衙涌来。

    华军打开大门,一排十五组统计人员分别给每个苦主登基造册,刑部调查员根据苦主的证词,开始调查这些案件,并且依次提审少森寺僧众。

    并案审查的,还有各路侠客在登封县直接对抗军队的案件。

    这件事倒是不用苦主首告,因为帝**方就是受害人,而一向强势的军方可不会轻饶给他们造成这么大伤亡的侠客们。

    共和1797年末,1798年初这场发生在登封的大案,曾被史家称为帝国第一大案,因为这件事涉及面及广,不仅是少森寺的僧俗信众,还牵扯到参加南洋远征的3百少森寺僧兵、帝国的其他佛寺、帝国在登封的地方官,以及整个绿林的绝大多数所谓名门正派。

    因为少森寺有着“天下功夫出少森”的美名,也有绿林正道第一大门派的牌位,因此登封县境内常年有着其他自诩正道的门派派来交流学习的弟子,以及仰慕少森,慕名而来的游侠少年。

    少森寺对麾下佃户,以及来登封做生意的小商人穷凶极恶,但对这些江湖人和有背景的大商人礼遇有加。

    以往那些刚刚出道的少侠,若是在登封遇到什么困难,去少森寺拜拜寺门,大都能获得帮助,比如那些盘缠,或者在寺里住几天歇歇脚,治治伤之类。

    这种作风,让少森寺维持正道第一名号的同时,也让僧人们在绿林之中名声奇佳。

    何况,登封县被捕的侠客几乎遍及帝国辖境内大部分正道派别,因此武林门派、豪杰们纷纷出动,四处找人游说,想要替登封被捕的某些人脱罪。

    之前,帝国对汉人民间武装一直保持正面看法,因为那个时候刚刚统一不久,周边还有很多敌对势力,帝国需要维持民间的尚武精神和对外开拓的进取精神。

    因此,帝国对这些武林门派不仅没有压制,甚至给了不小的支持——帝国不禁甲、不禁枪、不禁聚众,在目的地官府登记之后,甚至也不禁远行、移民。

    帝国统一之后,武林正派、地方豪杰们也算投桃报李,这些自诩有功夫在身的家伙,积极投身帝国对外扩张的行动。

    他们即参军服兵役,也不断派遣子弟门生参与对外开拓,秦、晋、楚等属国都有大量绿林子弟自行携带马匹武器军粮参与,帝国的正规野战军中自然也有不少绿林人士。

    这让帝**方之中,很有一些跟绿林关系不多的官兵(虽然军衔都不算高),也让绿林人士,跟帝国地方官多少都有些不错的交情。

    结果就是,这么多绿林门派、地方豪杰一起替自己的弟子鼓噪,一时之间居然也有了些声势浩大的样子。




第735章 要严!要打!
    徐世杨的新想法,会让预备役以及民兵的战斗力和动员能力有所下降,但这也是迫不得已,毕竟两害相较取其轻,现在内地最大的问题是治安,而非武力下降。

    当然,帝国是内阁制,徐世杨有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影响)但现在已经很少直接对内阁下达命令了,要推行禁枪令,还得等到这次全国巡查结束,回到燕京后,跟兵部、工部的高官代表们进行商议,之后在新一年度年会上提出,正式通过后才会对外发布。

    除此之外,徐世杨还会对国内的豪杰、大侠,以及所有绿林门派进行政策打击和武力限制。

    毕竟,这次与军方武装对抗的人,其实主要是这伙极易被煽动,而且特别喜欢热血上头的家伙,而非少森寺的武僧(这不是说当初僧人没有煽动对抗)。

    这次大案之后,少森寺等于被直接铲平,所有僧人不是被处决就是被流放,十年之内根本没人有权利返回中原。包括庙宇在内的所有财产全部被没收,即没人也没钱,少森寺这个所谓正派第一等于已经覆灭。

    对于其他所谓绿林门派,徐世杨也准备从最大的开始,一个个收拾。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组织松散,但人数极多,成员成分最为复杂,覆盖面积极广的丐帮。

    大周时期,丐帮号称有十万弟子,其中有一部分其实并不行乞,他们只是在丐帮中挂个名分以便得到丐帮的庇护,平时有自己的产业经营。

    这种人通常是没有功名的地主和商人,因为没有功名,无法挤进士绅圈子,找不到合适的靠山,所以只能依靠江湖人的武力保护自己。

    对国家来说,这些人是可以争取的对象,只要他们明白今后丐帮无力给他们任何帮助,也无法给他们造成伤害,那么让他们跟丐帮做出切割并不困难。

    另一些人则是普通乞丐,这些人穷困潦倒,每天乞讨而来的少数钱财都要上缴丐头,自己靠半餐馊饭维生。

    帝国从统一开始到现在,一直在努力消灭这种普通乞丐,办法就是见到一个抓一个,然后把他们全都流放到边疆去拓荒。

    徐世杨打算让内阁发布更严格的禁止乞讨命令,今后刑部将开展几次严打乞丐的专项行动,孤立地方抓捕乞丐并发配边疆。

    丐帮的核心成员,各地的那些丐头们,其实并非义薄云天的大侠,虽然他们跟少森寺一样,在绿林同道中有很好的名声,但在底层民众眼里,这些家伙一个个都是凶残的恶棍。

    平时指使底层乞丐堵门唱莲花落也就罢了,他们甚至还利用一些丐帮成员做拍花之类的勾当。

    他们拐来的孩子,直接卖掉的其实算是运气好,很大一部分甚至是打断手脚,人为制造畸形儿,带出去猎奇赚钱!

    而女孩,都是侮辱之后卖给姬院盈利。

    甚至上次在扬州爆出来的采生折割大案,刑部认为其中也有一些丐帮的影子——至少肯定有不少受害者,是丐帮拐来的。

    因此,徐世杨对这些人绝对不会手下留情,一旦确定有一起人命或者拐卖等要案在身,他就会直接判处这些人死刑!若是再有采生折割之类足以轰动全国的案件爆出来,判凌迟也在所不惜!

    而且,徐世杨并不忌惮连坐他们的家人,这种畜生被处死后,他们的家人如果不知情,那就全部变为庶民流放边疆。如果知情,那么不问罪犯家属年龄大小,一律同罪!

    若是民众有发现拐卖人口的罪犯,允许用一切手段就地击毙,击毙罪犯者不会受到任何惩罚,甚至可以获得罪犯全部家产的一半以示奖励。

    徐世杨就是打算发动全体人民,根绝这种让人深恶痛绝的犯罪,绝不姑息!

    对待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罪犯,要严!要打!

    而且打的要重!越重越好!

    徐世杨认为:法律不是佛经,法律是用来惩恶的,而不是用来挽救坏人的。法律应当而且必须以强制、惩戒为基本手段,以救济被害人、恢复法律秩序为主要目的,以公平正义为首要原则,将追责作为对待违法犯罪者的基本态度,而不是相反。

    在被害人未得到完全救济,公平正义未得到完全实现之前,没有必要也极其不应该过多考虑施害人、违法者的损失和困境,因为这是他们违法本应承担的代价。

    所以,在不法侵害未确信受到足够惩戒前,徐世杨绝对不会去苛责防卫过当;在犯罪未得到惩处之前,没必要过多考虑未成年保护;在罪犯未身败名裂之前,没必要考虑**权保护,否则,就是以牺牲被害人利义,牺牲公平正义为代价放纵施害人,以博取立法者文明、博爱、宽容之虚名。

    为此,如果有必要,徐世杨甚至准备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几次严打,彻底扭转以往的风气!

    不管是丐帮还是少森,或者其他在江湖上有威望的名门大派,也不管他们有什么人脉,有多少弟子家产,谁敢来触碰法律底线,尽管试试!

    当然,谭三甲的事,也让给徐世杨提了个醒:

    他的官员并不可靠!

    那些地方官,在帝国起于微末之时,能够挨过最艰苦的岁月,经历最危险的战斗而面不改色,但如今帝国完成统一,国力蒸蒸日上之时,他们反而产生了某种“该享受享受了”的情绪。

    这种情绪非常危险,地方官有太多机会品尝腐化生活的甜美滋味,并且迅速沉迷其中。

    而这个时代悲催的通讯手段,也无法像网络时代那样迅速向全社会揭露官员违法违纪的现象。

    因此,徐世杨必须做出一些取舍,改变以往的官员任用政策。

    除了继续强调所有官员和公务人员必须有基层工作经验以外,徐世杨打算限制官员在同一个岗位上的任职年限。

    至于具体年限……,遇事不决剽窃TG。

    下到基层,上到内阁,除了皇帝和皇太子之外,其余职务,包括首相在内,最多两届各五年,共十年时间。

    当然,对于一个刚刚统一不久,基础教育还不够普及,公务人员又多的一匹的政权来说,没有那么多干部可供浪费。

    因此徐世杨打算十年期一到,就调他们转岗。

    比如户部的官员也可以去管理帝国银行等重要内阁企业,或者转到礼部去继续工作。

    另外还要加强离任前的离任审计工作,这方面甚至可以让接替岗位者参与进来——毕竟,若是离任者真的有什么大窟窿,接岗者是最不愿意接受的。



第737章 阴谋1
    共和1898年4月,大理城。

    “殿下去了豫省,一直没有离开。”李井槐有些失望的说道:“我们没法提出我们的建议了。”

    远征军是各个野战军各自抽调部分部队,加上在川省、赣省、桂省临时征募的预备役和民兵组成的,征服大理之后,野战军主力部队将会各自返回驻地,只在几个重要据点和城市保留轮换的少数野战军作为核心,预备役和民兵为主体在本地驻留屯垦。

    再过几年,等新的滇省汉人人口增长到一个数值的时候,帝国就会在这里组建一个新的野战军。

    帝国对新征服的领土一直是这个流程。

    可在滇省野战军组建之前,本省的防务主要还是依靠少数野战军,大量预备役和民兵。

    因此,滇省已经不需要一位中将驻守了,李井槐即将离开,前往燕京总参谋部所在地报道,顺便汇报对大理战争的经验教训。

    “那个建议啊,不提就不提吧。”

    李井槐的参谋长用无所谓的语气回答:

    “我现在突然觉得,让皇帝继续在上面做几年挺好的。”

    “为啥?”李井槐问道。

    “因为这次殿下在登封做的事啊,你没发现吗?处决数百人,流放几万人!而且还有可能借此扩大化。”

    参谋长笑着说道:

    “这些事,搁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惊天大案,能上史书的那种。”

    “这么大的案子,说实话我现在很怀疑将来史书上会怎么描述,也许会把我们现在这个时期描述成暴虐成性?如果是那样的话,让皇上承担这个骂名其实也挺好的,等过几年这些糟心事处理的差不多了,殿下再上去,那样殿下的雄才大略可以用在更重要的地方。”

    “更重要的地方?现在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地方?”

    “扩张啊。”参谋长回答:“让陛下承担骂名,在此期间理顺国内事物,将来殿下登基,我们说不定会又一次更大规模的扩张,那时候就是我辈军人建功立业的机会了。”

    “呵呵,还有什么值得扩张的地方?现在很多地方都分封出去了,再扩张还能管得过来吗?”

    “我不知道到时候会向那里扩张,也许是天竺?也许是更西方的某些地方,间接控制也得控制,因为我现在觉得我们的扩张停不下来。”

    李井槐想了想,有些不确定的说道:“你是说,我们已经成了殿下的负担?”

    扩张为什么停不下来?只能是军功集团的胃口越来越大,只能继续扩张,满足军功集团的胃口。这种情况下,哪怕没有对手,也得创造一个对手。

    “中将阁下觉得呢?您之前都在想给殿下黄袍加身了,为什么?不还是觉得陛下登基后能给军方争取更多利益,给你更多机会?说实话,我之前选择支持你,也是这个原因。”

    “所以你现在不想支持我了?”

    “嗯,就是如此,这次大案一出,我觉得等几年也没什么不好。”参谋长回答:“我想,之前我们军方有你那种想法的人不少吧?而现在,我估计有我这种再等等的想法的人同样也不少。毕竟,我们军人也是人,也不会喜欢名声太差,对吧?”

    “我倒是觉得,史书上的名声没有什么意义,何况史家也未必会像你想的那样骂我们。”李井槐嘟囔着:“至于我们的计划,我回去后会跟其他人谈谈的,若是他们也不支持,那就再等两年——不过我先说好,只等两年!”

    ……

    帝**不是PLA,在作风问题上比PLA管的要松很多,特别是野战军士兵的待遇都很高,平时假期也多,因此一旦某个地方建起野战军军营,附近就会迅速出现一些专做士兵生意的人。

    这些人中有专门来收购士兵手中小件战利品,并向士兵出售酒肉的小商贩,以及为士兵提供服务的姬女。

    这都是很好的生意,紧张的战斗和训练过后,士兵们总是愿意花些钱放松一下的,而军官们也不会对有假期的士兵管理太过严格。

    在这军营附近做生意的商贩中,最常见的是那种一两个管事,带着7、8个外族女孩(因为便宜,而且不会引发麻烦,若是汉人女孩,被人告了以汉为奴,就死定了),在军营附近临时支起几个帐篷或者租几间房子,就开始接客。

    大理驻军附近的这个小小的流动姬院就是这种情况:3个商人同时兼职看管女孩的打手,带着3个扶桑和4个本地大理女孩,在距离驻军不过半里的地方租了一间院子,开门迎客。

    不过,这个姬院与别家有些不同之处,那就是这里似乎经常爆满,因而暂停接客。

    今天就是这种情况。

    在这家小姬院的二楼上,一个面色阴沉的汉子通过窗子悄悄向军营方向看了一眼,夜色中,野战军大营仍有部队在训练。

    按照华夏的兵制,大概是一个连的人马?他们打着火把,背着枪,全副武装,喊着口号,列队离开大营,开始围绕大理城墙跑圈。

    那汉子隔空看了一会,之后才把窗子关上,对屋里的其他人说道:“得承认,华贼的兵确实精锐,这些日子,就没有见过他们一日不练的。”
1...240241242243244...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