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兴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硕鼠就是我
“这话就不用说了,这是早就知道的事。”一个白净的年轻人说道:“坐吧,赵天师,我们不可能在战阵上赢他们。”
“是,小王爷。”被年轻人称为赵天师的人鞠了一礼,老老实实在他面前坐下。
“我们在战阵上赢不了,却可以用别的办法为我们大理报仇雪恨!”那年轻人继续说道:“本王已经得到消息,大理附近的华军正在北归,用不了多久,本地华贼的兵马就会降到最低。”
“而那个时候,徐世杨那贼差不多就该到大理来了。”
年轻人略有些得意的笑道:
“原本他应该早点来的,那个时候大理城内有数万华贼,我们功夫再高也没什么办法,但现在不同了,徐世杨被少森寺的事绊住了手脚,耽误好几个月时间,等他来的时候,城内没那么多驻军,小规模对战,正是我们一身功夫的用武之地!”
“所以,本王决定,徐世杨来到大理之日,就是我等取其项上人头之时!”
第738章 阴谋2
听到这位小王爷的决定,屋子里几个人都是精神一震。
“小王爷说得好!在下等着一天早就等的不耐烦了!”一个壮汉兴奋的叫道:“老子一定要把徐世杨的脑袋扭下来当球踢!”
但也有人有疑虑。
“切莫大意!即使华军大部分都调走了,城内也有上千之数!加上徐贼亲卫,他身边少说还有两千人!”
“崔大侠所说极是,不过也无需太过担心。”
那小王爷得意的宣布:
“若是没有登封的事,就算徐贼来到这大理城,我们也是成不了事的,不过现在不同了,徐贼倒行逆施,我们已经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协助!”
“哦?”屋里的人更加兴奋了。
毕竟,突然得知“吾道不孤”,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好消息。
这个屋里的人是大理遗族,作为主事人的“小王爷”,是大理国主的小儿子,他是庶子出身,并不怎么受重视,从小代父出家,因而华军押解大理王族北上的时候,谁都没想起来段氏还有这么一个王子流落在外。
不过庶子也是王子,作为唯一一个还留在大理的段氏子嗣,这位“小王爷”成了大理遗族底下抵抗组织的精神领袖和旗帜。
不得不说,这位小王子做的还不错——他一直告诫大理遗族不要冒头对抗华军,要忍耐,再忍耐,甚至主动配合华军的某些行动也在所不惜,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实力。
然后他命令几个核心手下在这大理城驻军附近的地方租房开了这家小小的姬院,以姬女来收集关于驻军的情报,同时掩护他们暗地里的联络。
也许是因为灯下黑,也许是因为抵抗者们把敌意隐藏的很好,一直到现在,华军都未发现军营附近就有这么一个小小的隐秘组织,正在策划如何才能给他们造成最大的损害。
作为一个无兵无将,只有几十个自诩功夫高超的江湖人士和大理国士绅(大理也有科举)拼凑的小组织,指望他们掀起大规模起义对抗华军是不现实的,他们自己也清楚这一点。
但,有心算无心,暗杀几个华军高层,以此提振士气和名声,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加盟,他们倒是认为自己做得到。
抵抗组织的机会并不多,但哪怕只能杀一个人,所有抵抗者的目标也都会定为一个人——那就是徐世杨!
“你们尽管放心,本王已经派人去联络中原的同道了,等徐贼进入大理城,到时候他们会吸引那些护卫鹰犬的注意力,到时候,我们就有机会直接突袭徐贼本人!”
……
案子越来越大了。
由少森寺牵扯到丐帮以及整个中原武林之后,更多的违法事件被暴露出来。
经过刑部深挖,内阁得知:
有些所谓名门正派,被曝光曾经为了某本所谓“武功秘籍”,灭某个小门派满门。
有些大侠,打着“劫富济贫”的旗号,打家劫舍,杀人放火。
更多的侠客,成了某些豪绅的爪牙,他们投身豪门,领个护院、拳脚师傅的差事,帮助豪绅欺压佃户,为非作歹。
大周时代,佃户如果还不上高昂的租子和高利贷,一般都是这些人负责上门讨债,他们虽然自称正道、豪侠,但对老百姓下手绝不客气,一边到处嚷嚷着“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一边抓走别人妻女抵债。
当然,这都是大周时代的事,在华夏帝国统一后的这几年里,他们虽然略有收敛,但依旧习惯仗着自身武力欺行霸市。
目前的调查结果表明,除了霸占某些名山大川,当做自己门派的地盘外(跟少森寺霸占少室山是一个道理),所谓正派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欺行霸市。
他们通常霸占着底层姬院(高等级姬院大多有豪绅背景)、私盐买卖、武力收债的买卖,以及粪段等业务。
有些规模较大的门派,在大周时代甚至直接设卡收税!
暴露出来的罪责,一桩桩一件件,大大小小多如牛毛。
对帝国来说,既然太子殿下已经下令严打,那么他们一点都不介意好好收拾一下这些江湖豪杰。
……
秦国王都,河中府。
“嚯嚯,全直的丘道长也被流放了?”
玉龙侯左鹤林坐在长桌旁,捧着报纸啧啧念叨:
“他不是号称当初组织过义军抵抗鞑虏吗?怎么这次也被流放了?公孙胜就没给他说几句好话?”
“全直的道士霸占民田数千倾,还放高利贷,被人告了。”
秦王坐在上首位置,捧着茶杯,淡淡说道:
“官府派人抓捕他的时候,他还抵抗。内阁就是考虑到他以前的功绩,才只判了流放,否则判他凌迟都够格。”
不知道是否是刻意学习他爹,现在秦王也特别喜欢开会。
只不过他开的是茶话会,秦国的主要重臣、军事贵族围坐在桌前,喝着茶,吃着小点心,气氛轻松愉快的商议一些事情,定好了就各自按照规划去做,直到下次开会确定新的目标时为止。
这算是秦国的特色——高度封建。
秦王本人就是帝国的封建领主,他手下这些人:徐世桢、左鹤林、折可适、王启年,同样也是。
只不过秦王只需要向帝国效忠,而其他四位王侯需要同时向秦王和帝国双重效忠而已。
“看报纸上的说法,这次的事闹得很大啊,到现在都没有结束的迹象。”王启年说道:“我在国内的伙计说,现在整个绿林人心惶惶,很多人在传,殿下要把天下豪杰连根拔起。”
王启年是在座的诸位中跟绿林联系最深的一个——上马贼本身就有绿林背景,以前的时候曾因劫掠士绅而被视为邪道,后来因为被帝国招安,也算进正道之一。
王启年本身跟不少名门正派的掌门、长老关系不错,因而遇到帝国严打江湖门派,他多少也有了点兔死狐悲的感觉。
“不是连根拔起,只是要正社会风气。”徐世桢回答:“我得到的消息是,这次的案件,很可能还会扩大化——针对士绅,而不是江湖人那些小虾米。”
“士绅?”王启年惊讶的问:“这事怎么牵扯到士绅头上的?”
第739章 禁枪
“为什么会牵扯到士绅头上,你这种江湖人会不知道?”徐世桢笑道:“因为很多江湖人是士绅的爪牙,跟士绅牵连太深,砍了士绅的爪子,怎么可能不对本体动手?”
“我不是。”王启年小声嘟囔一句。
“对,你不是,但你不能否认很多人是,甚至绝大多数人是。”徐世桢说道:“看着吧,等老三收拾完绿林,之后肯定会把前周留下的士绅收拾一遍!”
“好了,我今天叫你们来不是为了说这件事的。”秦王打断徐世桢的话,然后又告诉大家一个秘辛:“我父亲给我来信了,他说内阁正在提议在内地禁枪。”
“禁枪?”所有人都惊讶的看向一脸坦然的徐代炫。
“就现在国内的情况,禁枪合适吗?”折可适问:“我们折家现在住在辽南,村子与村子之间相隔得好几十里,户与户之间也隔着大片空地,不时有野猪野狼,偶尔还有老虎窜进村子里,大家若是没有枪,遇到危险,恐怕等不到救援到来!”
在座的所有人都有这个疑虑。
吞并江南后,帝国核心人口成倍增长,但相对于帝国的实控面积,说一句地广人稀一点都不为过。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危险,远离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家很难等到国家力量迅速赶到。
这个问题,之前一直是通过民众自持武器和地方民兵来解决的——实际上,大周时代,若是离开家乡外出,老百姓也都会携带最起码的护身武器,比如朴刀之类。
在帝国时代,由于内阁之前对汉人不禁兵甲,再加上武器装备产量激增之后单价下降,愿意购买武器的平民越来越多——一个村子,只要每户有一把枪,哪怕土匪海匪来袭,也不用害怕。
哪怕治安良好的地区,也可以在闲暇时带枪打猎,人一多,再有了武器,以前猎人不太敢碰的虎熊也不在话下,这也能补贴一下家用。
这些国情,大家身在秦国都知道,徐世杨不可能不清楚。
那么这禁枪到底怎么禁?
“我父亲的意思是,分阶段,分地区进行。”
按照徐代炫的解释,帝国打算先在经济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东部沿海各省份——冀、齐、苏、浙四省尝试严格禁枪,这四个省份驻军比较多,海上还有海军庇护,外部完全没有任何威胁;内部人口密度比较高,社会治安环境比较好,打家劫舍的匪徒已经基本绝迹,甚至连有威胁的野兽也被收拾的差不多了。
等此次再收拾完丐帮和习惯以武犯禁的绿林之后,对本地人民的安全,威胁最大的恐怕就是他们自己了。
这些地方,一个莽汉喝高了拿枪惹事对别人的威胁大于土匪强盗外族入侵。
因此,全面禁枪是可行的。
预备役和民兵在册登记的人,每年参加军训时才会再接触枪械,其他时候也不准持有和保留火枪。
除了以上四省之外,内地其他省份:山、陕、豫、鄂、湘、赣、闽、粤共八省,实施有限度的禁枪政策。
说白了,其实是控枪。
简单来说,在以上八省,民间平民以上依旧可以持枪,但步枪不得进行私自改造,所有民间枪械必须有明确的,有迹可查编号,并且在地方官府进行登基,持证持枪。
取消民营枪店,实行枪械国家专营,民间不准进行枪械弹药贸易,以便直接掌控枪械流向。
至于以上十二省以外的省份和属国、蕃国,仍旧允许完全自由持枪——允许民间枪械交易,允许民间改造、制造枪械。
但是,底线不能碰,那就是有持枪权的只有平民以上国民,和汉人庶民,任何人不得把枪械出售给外国、外部势力,以及外族庶民和奴隶。
在边疆屯垦的外族庶民和奴隶,只准使用冷兵器,但依旧不禁止装备铠甲。
“目前来说,内阁就是这么决定的,估计很快就会公布并实施。”
徐代炫说道:
“到那时候,国内会有很多民间火枪和枪匠流向边疆。”
“大王的意思是,到时候,我们可以用较为便宜的价格购买民间枪械来武装我们的士兵?”
“没错,但不止如此。”徐代炫说道:“结合国内清理绿林的进程,我希望诸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吸引这些人到我们秦国定居——那些绿林对国内是治安隐患,但在我们这里,正好缺乏类似好勇斗狠的人,更妙的是,他们都是汉人,有持枪权。”
帝国对汉人只有三大类刑法,分别是:
死刑:罪大恶极者都要处死,死刑从低到高又分绞刑(留全尸),斩首和凌迟。
训诫:犯了错,但错误并不严重,或者干脆是无心之失,那么只会被训诫,训诫同样分三级,最低是惩罚劳务,比如打扫公共卫生之类;其次是罚款,这个刑罚也会伴随更重的刑罚一起执行;最后是减功劳,不要小看减功劳,一个普通平民,减功劳之后就会降低为庶民,这意味着他将承担更重的税赋,并且失去很多Z治权利,比如受教育权,自由出行、迁居权利等等。
在训诫和死刑之间,还有个流刑,也就是说,流放。
帝国对于犯了大错,但又罪不至死的人,通常都是流放。
流放地点的话,北方是墨龙江以北到外兴安岭一带;西方是葱岭附近,也就是说帝国的西北边境和秦国;西南是昌都以西的吐蕃,也就是说,晋国;南方是新征服的滇省、安南省、以及楚国;东方是台岛。
可供选择的地方很多,即使徐代炫很想要这些流放犯,他至少也得先跟自家五叔,晋王徐世柳以及大伯,楚王徐世松竞争。
“其实他们面对的压力远比我们小得多。”徐代炫说道:“对我们来说,帕尔斯仍然是个必须小心应付的对手,但对我大伯和五叔来说,吐蕃和南洋土著完全构不成什么威胁。”
“但是没办法,谁不想要汉人人口呢?想要得到帝国在这方面的支持,我们必须拿出更好的成绩来,征服更多的土地来证明我们能够安置这些人口。”
徐代炫最后说道:
“还得拿出更好的政策,让那些流放到我们这里来的人,把我们这里当成他们从头奋斗的理想场合。”
第740章 人力
帝国看起来富裕,强大,无可匹敌。但等到自己外出建属国,有了自己的基业,徐代炫却发现,帝国其实还是什么都缺,什么都不够。
比如说钱。
帝国的财政状况比历朝历代都要好的多,各种投资海量花出去,也没见父亲和爷爷厉行节约,毕竟光宫殿就修了三处。
各种在以往朝代堪称劳民伤财的大工程更是从未断过,仅仅目前已知的,帝国每年下大力气治理黄河、运河要清淤,以及整修天下所有水利工程,每年就要整修的水道有上千里之多。
为此,动员的水利工人常年维持两百万人以上,还有更多的家眷和数百万奴隶。
这样的消耗,常年维持下去,以往最强盛的朝代也该拖垮了。
但帝国从未有过财政赤字,也从未有过亏空,甚至每年还有七千多万,接近八千万的财政盈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