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汉兴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硕鼠就是我

    那些没有自己土地的人,现在也有活路了,他们可以选择去工厂做工,去国营农场务农,或者干脆去边荒地区讨生活。

    选择去边荒的汉人,朝廷直接发一个婆娘(异族女人嫁给汉人后最少也能升为庶民,所以对女奴来说也是很受欢迎的出路),还有武器、土地、牲畜、农具、家具、种子、第一年的口粮和房子。

    平民阶层的人生活都越来越好,在帝国宣传机构的引导下,他们也都知道这样的好生活是帝国、内阁、皇帝和太子指引下才获得的。

    所以,不管旧文人们怎么说,平民阶层愿意支持帝国的概率是很高的。

    而老百姓之外的人,对帝国的评价就有些好坏参半了。

    首先,即使对帝国持最严厉批评态度的人,也得承认帝国如今的国势远超大周,可谓蒸蒸日上。

    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全方位的——原来属于国外的大量土地被纳入囊中,养活了原本衣食无着的百姓,使得社会变得越来越安定。

    还有那些海外的奇珍异宝:犀角、象牙、珍珠、玳瑁、珊瑚等等等等,以往只有真正大富大贵的人家才能享受到的高档奢侈品,现在已经开始走进很平常的富裕人家。

    而以往同属奢侈品,只是没有那么高不可攀的香料、貂皮之类,下沉的更加厉害,已经是公民家庭普遍可以拥有、使用的物品了。

    这些好处,让那些士绅豪族也暗暗觉得满意。

    但是别的方面就不太好了,比如说帝国对那些泥腿子的优待实在太多了。

    首先,以往被认为是正常手段,富户豪族以债务手段兼并自耕农土地的做法,现在是完全行不通了。

    帝国银行愿意接手平民的债务,但他们绝对不会承认超过银行基准的利息和任何利滚利的行为,这让富户豪族对外放贷变得无利可图。

    如果说,这种经济上的问题,可以通过投资新产业工厂来弥补的话,帝国下沉教育,以强硬手段要求所有汉人适龄孩子上学,打破士族对知识的垄断,这梁子可就结大了。

    徐世杨曾经以为,他取缔科举,就会引起士绅的群起反对。

    其实不是这样,对士绅来说,无论是科举八股还是考试数理化,其实没有本质区别,问题在于,对于知识的垄断。

    平民老百姓本应无法接触知识,这种昂贵的奢侈品本来应当只属于士人,但徐世杨不断普及教育,打破了这种垄断,当普通百姓家的孩子考试成绩甚至超过士人家庭的子嗣之时,士人们唯一值得自豪的东西,就那样分给了普通百姓。

    这可就让他们难以容忍了。




第752章 无题
    徐世杨这种坚定的打破知识垄断的作风,造成士绅豪门对帝国和徐世杨的看法两级分化很严重。

    而且很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那些地方风评很好的耕读世家,对徐世杨的看法通常都不太好。

    然后就是那些命运与前朝息息相关的前周勋贵——比如金陵四大家族这样的。

    相反,曾经在地方上风评不太好,甚至很不好的单纯地主、财主(就是家中缺少功名的那类人),对帝国的看法还不错。

    因为打破知识垄断对他们也有好处——以往他们这些没有功名的土财主也是士绅歧视的对象,官府养的肥猪。

    普及初级学校后,他们的子孙也不用为了跻身士绅阶层,到处求人拜师了。

    这意味着他们的上升渠道也拓宽了。

    而且,对土财主们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其实是他们的财富,而在帝国,机会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土财主们发现,哪怕把佃户的高利贷全免了,帝国也会给他们更多发家致富的出路。

    有点冒险精神的,可以投资雨后春笋一般不断冒出来的工厂、农场。

    只想着过安稳日子的,可以买国债吃利息。

    甚至不舍得那点田地,保守到连国债都不信任的,也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买些扶桑奴、交趾奴之类,在自家土地上勤劳耕作——奴隶签死契,在官府地位等同于大牲口,用起来比雇佣佃户舒服多了。

    当然,最后这种人很少,更多的人,是选择做两手准备——一方面购买几个奴隶照料家中祖田作为退路,另一方面把余粮余钱投资工厂或国债,争那一份发财的机会。

    综上所述,不管是底层平民还是社会地位稍高一点的自耕农、财主,之前对帝国持负面态度的,其实只有那些习惯以武犯禁的侠,和喜欢以文乱法的儒。

    而《周史》案之后,有些轻侠和站在他们自己的立场上有些坐歪了的儒士反而对徐世杨和帝国有了一些好感。

    对侠客们来说,徐世杨那个对汉人宽大处理的批示,让他们觉得徐世杨这个人至少不是个暴君,那种想象中的暴君横行暴敛、欺压良善的场景,至少在汉人中不会发生。

    那么,他们对抗朝廷,为民伸冤,就成了自以为是。

    人就是这样,不管事实如何,若是认定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那么他做多少没下限的事都是正常的。

    但若是正好相反,那么人做事的信心和决心就会崩的十分夸张。

    一个例子:华夏古代的汉奸军队,通常战斗力都不低,因为他们是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战,异族能够给他们烧杀抢掠的机会,他们就认定这是正当的。

    徐世杨前世的两个鞑子政权都是以本族为核心,汉奸为主体的组合式军队。

    但近代民族主义觉醒以后,为异族服务的汉奸军队就成了弱鸡的代名词,不仅仅是华夏,在别的国家也是类似,伪军就没有一个有战斗力的。

    转回话题,到1798年底,随着《周史》案和大理刺驾案的结案,以及帝国强大的宣传机器对徐世杨的吹嘘,除了因为自身利益被帝国彻底剥夺而反帝国的少数人外,真正还在质疑帝国合法性的汉人已经很少了。

    而且,那些一意反对帝国的轻侠和儒士,大部分也发配到边疆塞外了。

    在那里,他们没有选择,只能支持帝国。

    原因很简单,塞外异族可以给他们最好的,也不如帝国给他们最差的。

    ……

    共和1798年,帝国先后流放了近十万人,秦国、晋国、楚国等内属亲王国,以及辽东、漠南、大理等新编省份都分到不少。

    这些人将成为维持边境安宁的基础,使得这些地区无论文治还是武功,都能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为此,边疆省份和亲王们对这些人都十分重视,说是发配,但得到的待遇一个比一个好。

    秦王用发配的儒士充任王室领地的地方官僚,他们不是都觉得自己是经世之才吗?给块土地,任他们折腾实验自己的施政方针,若是能成自然最好。

    若是不成,反正秦国够大,国民以异族为主,地方上受些损失也不心疼。

    而这种事情放在国内,就没人敢做类似的实验。

    即使那些不愿意为官的人,对秦王也有用处,比如可以去整理编篡异族的史书——不论是秦国的大敌帕尔斯,还是已经降服但仍然处在半独立状态中的花喇子模人、铁勒人,秦国都要整理他们的历史。

    嗯,以便于污蔑人家。

    总的来说,秦国方面会把这些异族历史上的英雄全面污蔑为小人、奸邪之人、蠢材,甚至是混蛋。

    要灭其国,必先毁其史,要想毁其史,必先污其英雄。

    这个道理徐代炫还是懂的,他的主要对手帕尔斯是华夏传统文明辐射区外的国家,有自己的文明、历史和英雄,摧毁这样一个国家,不是战场上获得几次胜利就能做到的,这必须是一场全面的征服,从他们的人,到他们的灵魂。

    伴随着秦**事胜利的,必须还有文化胜利。徐代炫就是要对占领区的异族民众彻底洗脑,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把华夏当成人类文明的灯塔,把他们自己的文明当成彻底的糙粕。

    为此,他需要这些旧式文人的辅助——这些人对类似的工作可是十分在行,而且他们也喜欢这样的工作。

    要知道,这些人可是能把自己的文明贬低的一无是处,更别说高高在上的评价别人的文明了。

    当然,除了这些以外,自然还有军事上的直接征服。

    这就需要那些轻侠们一起出力了。

    共和1798年底,徐代炫开始筹备进行大规模军事行动——在明年攻入帕尔斯的核心领土。

    最近几年,凭借着之前几次野战全胜的威名,秦军已经把帕尔斯国都泰西封以东所有领土砸的支离破碎,就像一头猛兽已经被拔掉爪牙,剩下的就是尽快给它最后一击,然后杀掉吃肉了。

    为此,秦王开始在整个秦国统治区进行总动员,国内的流放犯这么好的军事资源自然也不会被浪费。



第753章 霸权1
    1798年秋收过后,新粮入库,秦国就开始着手进行与帕尔斯决战的准备工作。

    按照秦王府的命令,包括武装文官在内,秦国所有15岁以上50岁以下汉人青年男女都要备战,除了直接奔赴前线以外,秦国还得有核心人马负责后勤运输和后方控制区稳定工作。

    这将是一次真正的总动员,参战的汉人部队将会达到三万,其中仅仅前线和运输线部队就有两万之巨,而且还有很多女兵带枪参战,甚至连女性骑兵都有。

    在这远离本土文明核心的地方开拓,不得不说,秦国确实武德丰沛。

    除了秦国的汉人之外,徐代炫还像本土和临近的晋国请求支援,本土倒也不客气,直接发榜在全国招募志愿兵,预计将会征募五千人前往秦国。

    另外还有一千多晋王派来的援军。

    这六千援军将会自备武器马匹,但秦王将会负担这些人的军饷、军粮。立了战功自然会有丰厚的赏赐,没有娶妻者,发一女奴留其血脉,以防万一,他们的战利品可以自行保留(但是得缴税),若是战后打算留在秦国,还可以得到秦王发的土地、田产、牲畜等物资,以便在秦国安家。

    汉兵极限动员的同时,其他民族部队自然也不会清闲。

    被汉人从玉门关以东带来本地定居的其他民族,索伦、蒙兀、吐蕃、党项、高丽、扶桑同样全面动员。

    两年来,借着帝国取消诸多外蕃百户的东风,秦国在这些人口方面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动员他们所有14岁以上60岁以下男子的情况下,秦军已经可以出动六万蕃兵。

    然后就是西域各国的援军和本地人的部队了。

    依附秦国在葱岭以西获得极大发展的西域八国可以动员一万兵以上。

    原本就生活在葱岭以西的铁勒人被命令必须动员两万兵,左鹤林威压下的花剌子模人另外动员两万兵。

    秦军总兵力约为14万6千人,另外还有十万各族奴隶随征,负责充当苦力和辅兵。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维持将近二十五万大军的人吃马嚼,对这个时代的任何国家来说都不是简单工作。

    为了维持前线作战,徐代炫下令动员全国大牲畜,以维持大军运力。

    本土支援过来的军校生们,给秦王制定了详细的运输计划:

    以两千四百封骆驼组成三个沙漠运输队,专走沙漠路线。

    以一万八千匹马和三千头牛,组成六个普通运输队,负责非沙漠地区的运输。

    利用动员奴隶的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通往前线的道路和驿站,每个驿站都储备部分粮食以便应急。

    运输队在驿站之间采取接力的形势向前运粮,粮食抵达目的地后,运粮队可以获得相应的算筹,可以去后方交换国内来的紧俏物资,也可以直接换成钱。

    国内的许多大企业发现这是个有利可图的行当,他们向前线运输时可以留出一部分运力,运送货物到前线赚一笔,回程的时候还能把远方的货物运回来卖掉再赚一笔,加上秦王结算的高额运费,一鱼三吃,而且这种战时运输,还有税收上的优惠政策,简直美滋滋。

    为了利润,新生的资本家们各自组建了属于自己的运输队,聘请工作人员、护卫,购买马匹、武器和车辆,准备为秦王提供后勤服务。

    专门组建的运输队,母国来的商业运输队,加上各部队自行负责的部分后勤(比如铁勒人和花剌子模人自带军粮,蒙兀人则赶着大群的羊上战场),共同构成了秦军此次出征的后勤补给力量。

    有了运力,还得有足够的粮草可以向前线运。

    秦国的碎叶和河中,以及花剌子模人实控的玉龙杰赤,都是本地出了名的水草丰茂之地,然而再怎么水草丰茂,也无法供应这么庞大的部队和多到异乎寻常的牛马骆驼。

    根据秦军参谋部的计算,如果战争时间控制在半年以内,秦国自己实际只能保证全军所需粮草的百分之39(包括游牧民所需的奶酪和他们赶来的羊群),其余百分之61的粮草和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枪械、弹药需要从国内运来。

    如果战争持续时间超过半年,那么可自给的粮草比例将会减半。如果战争持续时间超过一年,那么秦国实际上等于一整年绝收,接下来大部分粮草都必须由母国供应,直到战争结束后自身产能逐步恢复。

    秦王的参谋部拒绝把前线可能缴获的帕尔斯粮计算进去,因为他们觉得这个来源太不可靠,若是算进去很容易出问题,安全冗余太低。

    为了弥补这高达六成以上的补给缺口,秦王和他的班子必须竭尽所能。

    好在母国本土有充足的粮食,只要能搞到钱,或者让银行相信秦国有偿还能力,那么粮食本身不是问题。

    秦国大规模种植棉花已经有了成果,今年收获的棉花运到国内去,就能解决一部分资金问题。

    对徐代炫来说,一个额外的好消息是,秦国与本土的联系已经无需走艰难的西北路线,而是可以利用漠南直接绕行到秦国——这个路线直线距离更长,但没有西北那一系列地理障碍,其实反而更好走一点。

    再剩下的部分,就得依靠国内的借款和贷款了。

    为此,秦王以大片领土和矿山为抵押,从帝国各大银行借贷三千万两新币。

    另外在华夏发行秦国国债,这个利息比帝国国债高不少,第一期一千万,第二期三千万,第三期五千万,合计九千万两。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些资金已经足以弥补一切物资缺口还有很大剩余了。

    但这方面需要秦军不断获得胜利,地盘越来越大作为基础,若是战争失败,无法获得新的领土,那么这么一大笔钱,仅仅是利息就够徐代炫喝一壶的了。

    毕竟是皇孙,帝国皇室不可能让徐代炫落魄至此,为了坚定投资者的信心,内阁在1798年底,向秦国派遣了四千正规野战军。
1...247248249250251...25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