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在大宋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沐飞尘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修行在大宋 ”查找最新章节!
巴中城彻底出名了。
本来,巴中城因为地处西蜀咽喉,在兵家眼中是必争之地,不过在普通百姓眼里,那就只是个西蜀很一般甚至是偏于落后的一个小城了。
但是这段时间,巴中城出名了。
前段日子沸沸扬扬的县衙通匪传言,接着的大部队浩荡进山剿匪,舍生忘死的县尊大人差点命丧土匪之手,最后被折磨得只剩一口气回来了。当百姓们对于这件事的热衷慢慢降温到快要遗忘时,猛然间,传言再次汹涌起来。
有个京城来的一批人状告了县衙二十个官吏。
当清点完这些银子五天后,几乎大半个西蜀的百姓,都在议论巴中城。
巴中城这个地方,真真正正出名了。
只不过这名不是什么好名罢了。
“我有个亲戚住在巴中城,不知那边现在是不是乱的很,我听说前几日为了办案,年轻人们都不下地不上工了,跟着一起闹哄哄呢。”
“是啊是啊,我妹妹就嫁在那边,我还听说是县衙要求百姓跟着的,说是要还百姓一个公道,绝不因为是县衙人犯案就包庇。”
“这你都信,你也不想想咱们那大老爷,是这样的人吗”
“咱们大老爷不是这样的人,不代表巴中城的大老爷就也不是这样。”
“这天下乌鸦一般黑,还用得着想吗你也太蠢了吧。不对,不应该说你蠢,应该说你狗屁不懂,什么都不懂。”
“就你懂成天听风就是雨,你叔叔伯伯都是县衙里的,我看你没少拿他们好处,还在这胡说八道诋毁他们。”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西蜀很多地方进行着。
西蜀人喜欢享受,这是自古以来的习惯,或者说是习俗。吃喝玩乐,才是西蜀人世代相传的,不管怎么光阴流转时代巨变,都深深烙印在他们骨子里的东西。
吃饱喝足了,西蜀人就喜欢聊天。
西蜀方言有个特点,那就是叠词很多,虫虫儿,洞洞儿,龟龟儿...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爱聊啊。吃饱喝足不聊天干什么三杯酒下肚,几块肉下肚,那就是敞开心扉的大聊特聊。
所以传言这种东西,在蜀地传的很快。
再加上这几十年来,大宋各地通商比之百年前的九国争霸时,不知道便利了多少倍。虽然还是重重关隘,层层检查,但只是手续而已,盘剥什么的也有,但少很多。大宋有一整套专门的规则,让整个大宋形成一股,压榨商人太多,导致商人无利可图,比之规规矩矩的对待商人,所能得到的并不会增多,反而所获更少。
换言之,也就是不管从上到下,官吏们只要盘剥过分,商人不做生意了,那他们一点好处都没。而且他们还要承担被商人们去京城专门受理这种官司的地方告状的风险。
所以官吏们不管是从自己还是从商人的角度来考虑,都是按规矩来,得到的好处最多。
通商便利,而且西蜀更是高度的自主权利,通商事宜均属于西蜀王庭,更是比大宋其他地方更宽松。
所以几十年来,西蜀的商业是蒸蒸日上。
因为商人的流动,信息的传递也就非常便利和迅速了。
因为信息的传递方便了,这巴中城的传言就自然而然起来了。大宋百姓跟全天下的百姓们都一样,对这种官吏贪污的事情都特别感兴趣。一听说哪哪谁谁贪污了,都伸着脖子要看。
都说将军坟头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这话虽然不假,可这也正说明了只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才会这样。
要是在那黑暗的岁月,谁会对梨园戏子们感兴趣饭都吃不饱,家园都保不住,谁还会有那个闲心去看戏
不过,在大宋几十年前刚刚兴盛起来时,倒也是有过一段时间戏子家事天下知的。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朝廷官家有意的引导加强,百姓们又有了浓厚的国家自豪感。
而在这太平盛世之下,经年累月下来,各地各级官府又开始了历史的覆辙,那就是低能、贪腐、不作为。
虽然日子仍旧过的很不错,可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不少官府欺压百姓的事了。
尤其是在大宋独一份的西蜀,这个独立王国里,就更是如此了。
百姓们虽然并没有到怨声载道的地步,但很多去过京城出过西蜀的人,都会无形中在心里有个对比。原来外面有很多地方不是这样的。有很多地方我对官府不满意,我是能上告的,或者不等我上告,就有人下来查了。
羡慕。
就是这种情绪,让西蜀百姓较为热衷于议论官吏贪腐的案子。
每当一个贪官落马,西蜀百姓的欢呼声都比全国其他地方似乎要更大声一些。
而随着传言在短短半个月之内传遍西蜀的,还有一个名字,陈乐天。
陈乐天,京城人氏,青天阁修行院应届学子,北军前锋营伍长。
这些身份,拎出来无一不是能让普通人羡艳的。
这个忽然出现在蜀地,在短短数日内让西蜀百姓津津乐道的名字,现在已经是西蜀的名人了。
茶余饭后的闲聊,都在说这个陈乐天。
“好好的青天阁学子,来咱们西蜀趟这浑水干什么京城人真不怕事儿!”
“人家没准是带着目的来的,兴许是带着御史台的任务呢咱们普通百姓哪能知道其中内幕。”
“那倒也是。京城人,青天阁修行院学子,北军前锋营伍长,这样的人能是普通人嘛做事能不早就计划好了吗”
“倒也不一定。咱们蜀地的水-很-深啊,朝廷又不管,向来都是随咱们蜀王怎么高兴怎么来,唉,世道啊。”
“世道没那么好,但也没那么坏。你们不要一个个垂头丧气,那个叫陈乐天的公子不是来了吗我相信他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多的,咱们也别抱怨,多做点有用的事,或许将来能爬上高位,就能替大王多多整饬官吏了。”
“你这牛皮吹得听起来倒也挺有气势,可惜吹得过头了,少喝点酒,多吃点菜吧。”
第四百一十二章 大明出主意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修行在大宋 ”查找最新章节!
陈乐天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因为这状告二十个巴中城官吏的案子,而在蜀地名声大噪。
他收到漕帮大公子从成都捎来的消息才知道,自己的名声在成都流传开了。
“幸好是好名声,只要不是坏名声,我都能接受,哈哈。”陈乐天对李萱儿道。
李萱儿不知这是福是祸,皱眉道:“乐天哥哥,这会不会触犯了...”
“触犯”陈乐天笑着打断李萱儿的话:“我这声名赫赫,名声在外,谁敢动我我名声越大,想动我的人就越怕,因为他们动的不只是我,更是千千万万支持我的百姓,他们敢吗”
李萱儿哦了一声不再质疑,但从表情来看还是非常担忧。她也早已了解乐天哥哥在她面前从来就不说难这个字。就像那场她永远都不可能窥知一二的生死之战,乐天哥哥永远都不会让她知道有多么的凶险。
虽然她能猜到一些,虽然乐天哥哥也知道自己浑身浴血,不言自明,但乐天哥哥从来都是安慰自己说那只是一场小小战斗而已。
陈乐天忽然凑过去在她脸上亲了一口,随即在她红着脸开口说他之前,大踏步走了。
陈乐天来找刘大明和封山。
他问这两人,是不是背着他擅自派人去散播他陈乐天的名字了封山和刘大明两人面面相觑,都表示不知东家说的是什么意思,散播什么
陈乐天见他俩表情不似作伪,便把成都传来的消息告诉了他们。
封山刘大明两人吃了一惊,封山率先道:“东家,这是不是哪个人动的歪脑筋,想把你架在火上烤”封山跟陈乐天早,早已是陈乐天的心腹,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也不藏着掖着。
陈乐天摇头道:“我是真心要为百姓做点好事,不是虚情假意,有人想架也架不上火,再说了,把我名声传出去,这于我而言百利而无一害。谁会这么傻县尊大人也没到这病急乱投医的地步。”
“东家说的有道理,名声这个东西,身子正的人就不怕,越大越好,反而是那些表面一套暗地一套的伪君子们最怕,因为名声大盯着他的眼睛就多,继而就更容易被戳穿伪装,所以他们怕。”刘大明沉思半晌,如此说道。
陈乐天笑笑:“大明的脑袋比封山的脑袋灵光多了。”
封山顿时满脸不服气,但又不敢反驳,只是小声道:“那倒也不能过早下定论吧...”
刘大明也笑,拍拍好友的肩膀安慰道:“老封你就别难过了。咱俩干的不是一类事儿,你干江湖的事,我干谋士的事,你有你优点我有我特长,有啥好怕的,我又抢不走你的活。”
言归正传,三人商议了会,最终还是把这个声名远扬归结为蜀地百姓的功劳,而非任何一个势力的故意传播。
那场青天阁大考,让他陈乐天的名字在京城家喻户晓了。而且那是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冒着差点就被柳师给弄死了,差点被天师府抓去等等重重危险下,才换来的名声大噪。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到蜀地来才短短数十日,只不过打了一场保命之战,只不过告了几个小吏而已,他就出名了。
“人呐,汲汲营营想要出名的,却怎么都出不了名,反而我这种不想出名的,却一不小心就出名了。”陈乐天喟叹。
刘大明问下一步怎么办,陈乐天看着他,说这个问题你得先想想,你们想几个方案出来然后跟我说,我定夺一下就行,不要总指望我拿主意,懂吗
刘大明点点头,心想,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陈乐天心想,这回你敢说了吧,总是怕我不信任你,总是有话不敢说,怕啥呢怕。
他俩都是聪明人,也都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但作为下属的刘大明,也必须要等东家把话说清楚了,百分百确定了,才会说。
这个过程无论如何是要走的。
即便是两人换个位,即便是出身北军跟糙汉子混迹了这么久的陈乐天也仍旧会这么做。聪明人为了长久相处的融洽,是不会牺牲眼前的规则的。
刘大明拱拱手,道:“东家,属下以为,下一步咱们要从几个方面着手,多管齐下。首先,督促县衙审案、办案,尽快出来结果和处理办法。这样,这件事的热度就能保持得住,只要热度保持住咱们后面就好办。第二,咱们要搜集确切的关于曹县尊的罪证,他是案子的关键,也是我们打击的重要对象,这段时间虽然我们已经在搜集他的罪证,但并没有加紧,也没有逐条逐条的去精简确定,因为我们后期必须要拿出杀手锏,所以我们需要一起为最终县尊的定罪,拿出、确定最有力的罪证。第三,东家可以再告一状,就告有人杀你,不求能告到什么,只要能再为这件事添一把柴火就行了。”说罢,刘大明再次拱手:“东家以为如何”
陈乐天嗯了一声,沉吟半晌,忽然笑道:“大明真是我的诸葛孔明,真是计谋百出,好,就按你说的这么办。”
封山听了也非常佩服刘大明,散会后,跟刘大明找个酒馆喝酒,封山说,你这脑袋瓜真是越来越聪明了,我看要不了多久我就被你甩的不知去哪了。
刘大明说,刚才不是说了吗,咱们职责不同,各司其职。你与我走的路本就不一样,就像牛马的区别,不能让牛上战场,不能让马去耕地吧。而朝廷对于牛马的重视可都是一样的吧。
封山喝口茶,听的很满意,说,大明,你不仅脑袋瓜越来越聪明,而且套路也越来越深,正的说成反的,反的说成正的。明明是别人不如你,但你却能巧舌如簧说的别人云里雾里的同时,又能让别人找回自信,真是佩服佩服!
刘大明哈哈笑道:“你这话绕来绕去才是真正让我云里雾里,咱们哥俩谁也别夸谁了,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吧。”
第四百一十三章 开个玩笑
因未知原因,今天搜狗突然无法搜索到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找到回家的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修行在大宋 ”查找最新章节!
县衙监狱。
赵伟在几天之前还是典史,是巴中城仅有的为数不多的官中的一位。是百姓人人艳羡的对象,是读书人都敬重的典史大人。
一县中有四大朝廷命官,县令,县丞,主簿,典史,除此之外的都指挥使隶属于兵部,不与前面四位一起说。也就是从行政上来讲,这四位都是朝廷任命的。这四人之下,那就不入流了,只能算是吏,而非官。
典史,掌管缉捕、监狱,可以说这监牢的老大本就是典史大人。
可惜现在他的地盘,却关押着他自己。而他,在从家中挖出那些银两之后,就注定了再也不是典史赵大人,而是人犯赵伟。
赵伟此时坐在牢房里的床上。床上铺满了草,在这春寒料峭的季节,即便赵伟并不年老,但也仍旧在晚上不能睡,因为太冷了。
“唉...”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赵伟抬头从很小的窗子里向外看去。
只能看见灰蒙蒙的天空,除此之外,什么都看不见。
他清晰的记得,他第一次坐上典史的位子,第一次到监狱来的情形。
那也是一个春天,他穿着崭新的典史官服来到这里。
一边走一边指点着,其中,他指着高高小小的窗子,对身边弯着腰听候的狱卒头子说:“窗子高且小,不只是为了防止犯人逃跑,更多的,是给犯人一种无形的压迫力。让那些犯人害怕、无助、绝望,如此一来,他们就更容易招供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你们听懂了吗”
下面的人都不住点头说着大人英明大人说的是...
那天,他得意的很,读书这么多年,终于开始有收获了。
寒窗苦读,没日没夜,寒来暑往,多少个日子里,他一边跟自己做着斗争,一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终于在那一天,一切努力,都照进了现实,过去所有的辛苦都变得值得了。
可是,他从没想过,到现在,这过往的一切,都好像是那过眼烟云,飘散在风中了。如今身陷囹圄,已身败名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