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推理悬疑

虫族是怎样炼成的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政泓

    迫不及待的霍古眺望着远方的那块熔岩岛,给葫群发布指令。

    是和此前一样,为了保证探索时安全的长条阵型。

    不过,有了之前的经验,这次阵型的展开时间,缩短了不少,延时调整,霍古也变得轻车熟路。

    随着越接近岸边,水温越高,霍古可以看到,火山岛屿浸没在水中,灼热熔岩冷却时形成的椭球状或枕状外形,也被称作枕状熔岩。

    这个部位主要位于火山岛屿的最底部,而中间部分,则是柱状节理,由于熔岩急速冷却收缩,常形成垂直冷却面的裂隙,而且相互平行,于是便出现了这些五边形或者六边形的长条石柱。

    此外,在越接近火山岛的地方,海浪的干扰越来越明显,再加上指令延时,对霍古而言,最前方的葫个体,操作难度直线上升。

    好在解决的方法并不是没有,葫群探索阵型的宽度增加,容错率上升。

    费尽周折,葫群终于能近距离接触到这座火山岛屿。

    第一批的葫群乘着海浪作为第一批动物,登上这个星球的陆地。

    不过,喜讯并没有一直眷顾在霍古这边,爬上陆地的葫个体,全部死亡。

    对此,霍古并没有太多情绪上的波动,因为这些葫个体,本来就是上去送死,一切都是为了能够了解到海面上都存在着哪些危险。

    这些葫个体的死亡方式多种多样。

    有大气成分的因素,大气中并不仅仅只有浓度高到爆表的二氧化碳,还有过量的甲烷,二氧化硫等元素。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这些元素被葫给吸入体内,对葫内部的物质循环造成了影响,再加上水里和空气中的压强并不一样,最终导致死亡。

    还有些是死于外伤,冥古宙可没有细沙这一说,到处都是石头,海岸上带有棱角的石块更是占据绝大多数,被冲上海岸的多数葫,都被划拉出大大的口子,在没有类似脚的外部肢体回到海里的情况下,整体细胞死于脱水。

    还有相当少部分的葫,勉强适应了陌生的大气环境,没有被石块破坏壁细胞或者被破坏部分极少部分,它们也没能活下来。

    原因就在于生存在岛屿上的微生物群,早在葫群到来之前,这座岛屿上就已经存在‘原住民’,它们被海浪冲上陆地,比霍古更早占领这座火山




第二十二章 根
    海浪拍击着柱状节理组成的石壁,而后退却,再拍击,如此循环往复,最早的海床、沙滩,就是在这样海水与岩石的循环交互下,历经千万年岁月才形成。

    此时,一个不和谐的‘异类’,正处在石壁的石缝里,逐步地,缓慢地,把握着石柱与石柱间的空隙,向石壁上方攀岩着。

    这个‘异类’外形酷似植物的根系,从主根上,延伸出极多的根须,透过分子尺度的嵌入,即便是再坚固的石质,这些根须也能够深入到这种石柱的内部。

    另外,根须在给主根提供固定作用的同时,也能够将钙、镁、铁、硅、锌等等无机元素,从石柱中抽取出来。

    有着厚重的石柱作为主要承重柱,根系不需要担心会被海浪给扯断,主根一直延伸到海面以下。

    主根的源头是一个瘤状团块,同样延伸出数量庞大的根须,牢牢地将自己固定在火山岛屿底部的椭球状和枕状的岩石群间,抵御海水的冲刷。

    瘤状团块的主根并不不仅仅只有一条,除了正在‘攀岩’的那条外,其他主根系则攀附海底的火山岩石,向四周散开,每一条都延伸出数公里,构建成一个地衣式的庞大网络。

    很难想象,这些东西,在不久之前,还是疑似动物的庞大种群。

    “呼……总算是设计完成,接下来就只剩下逐步‘建设’的工作。”

    思维从‘设计’的工作中脱离出来,霍古只觉得精神为之一松,总算能喘口气。

    如果说,在身为人类时,脑力劳动要比体力劳动要更为轻松的话,现在它的情况就是正好反过来。

    感受不到**疲劳的霍古,相对来说,繁琐且耗时长的脑力劳动就变成了苦力劳作。

    火山岛屿附近的这一切,都是霍古的杰作,让整个葫群,全体转型成了现在这幅形似植物的样子。

    在设计上,霍古沿用了地球植物根茎的结构,表层也不再是那被石块一刮就破的脆弱表皮,而是利用细胞死亡叠加构建所形成的厚茧。

    为了保证主根系的强度,采用蛛丝式的多根根茎纠结在一切的方式,在提供强有力输送给养功能的同时,也能确保不发生崩断。

    在霍古布置的整个庞大体系中,那个瘤状团块是最为核心的部位,整个葫群的感知细胞都汇聚于此。

    以牺牲行动能力为代价,生命场的影响半径直接拓展到了六公里左右!

    而且,在彻底没有中继指令的前提下,霍古惊异的发现,指令延时的现象一下子减弱了不少。

    那个神秘生命场面纱,因此变得淡薄了许多。

    在海底布置的根茎,是为了收集足够多的有机材料,满足整体消耗,主根上延伸出的根须,能够很好地捕捉到那些有机材料。

    海底的主根上还长有一定数量的‘花朵’,这些都是当初葫的‘嘴’,霍古并没有加以改造,只是原封不动的移植到主根上,看起来就像是长出的‘花朵’。

    事实证明,霍古的想法没错,这些‘花朵’,确实也是给它额外带来了一批数量可观的有机材料。

    更令它意外的是,还在微生物中,捕获到了拥有‘细胞核’微生物的基因样本,说是惊喜也不为过。

    细胞核发展的重要性,是生物发展史上,好比氨基酸和蛋白质等有机大分子构建出的第一个生命,恐怖直立猿建立文明一个性质的重要里程碑。

    它的作用就是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换而言之,可以在没有霍古这样超意识的情况下,维持细胞的整体协调性。

    它的存在就意味着,单细胞生物拥有了向多细胞生物发展进化的资格。

    “不过这个细胞核还非常的简陋……”

     



第二十三章 火山
    一队葫在喷水式推进的位移下,从远方缓缓向着霍古这边靠近。

    事实上,霍古并没有因为有了新的设计就抛弃掉葫的设计,在将整个根茎系统的大体雏形构建完成后,便分配出一部分的有机物质,重新制造出新的葫群。

    当然,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发生诸如被石块划破表皮的情况,在壁细胞的外侧,利用壁细胞死亡的累积叠加,制造出单层薄且具有一定程度韧性的角质层。

    如果只是单纯被冲上海岸那种程度,石块已经不能再划破葫的表皮,除非再次遭遇类似狂猛浪潮般的灾难。

    防御力上升代价就是速度下降,不过不要紧,葫的定位已经从‘逃跑者’转变为‘采集者’,作为海洋中的移动收集平台存在。

    覆盖着海底的根茎系统存在着极限,那就是只能收集到接近海底的有机材料,海里和陆地不一样,是一个三维立体的活动空间,如果仅仅只在一个二维平面上的有机材料,那无疑是一种浪费。

    葫群接近到瘤状团块附近,瘤状团块上的某个部位存在着数十个凹洞,葫个体的首部与洞口对接,由此完成整个有机材料转移的过程。

    当初在构建根茎系统的时候考虑到运输上的问题,霍古干脆将储存材料的‘仓库’,自己设计感知细胞的隔间空腔内。

    这些被转移的材料,氨基酸会被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然后从水溶液中剥离,储藏在一个专门的空腔内,采集到的其他各种元素也是如此,被制作成单质后,储藏在专门的空腔内,以备日后使用。

    一切都按照着预想当中的那样顺利的进行着,倒不如说,根茎系统的设计要比有机材料的收集早上太多时间完成。

    现在的情况是有机材料吃紧。

    所以,关于设计比葫在水中移动能力更加高效、快速、持久的细胞集群体的事情,霍古决定暂时先放一放,等待一段时间再考虑。

    还有件事,霍古需要去做,那就是去摸清楚这座火山岛的具体情况,身边存在着这样一个危险的邻居,它有必要去亲眼确认一些信息的真实性。

    毕竟,这关系到它自己的生死,它可不想突然被这个邻居送惊喜,这世上很多事情搞不准就那么突然间就发生,就比如它当初的‘穿越’。

    分散出一部分的注意力,将其集中到那条正在攀爬柱状节理石壁的主根,在这条主根上,长着一个眼睛,方便霍古观察外部的环境。

    透过眼睛传递回来的电信号成像,霍古终于近距离看清楚火山岛远离海岸的内陆区域,具体是个什么样子。

    荒芜,非常的荒芜,翻过石壁后,上面一整个平面就是整块大岩石,岩石上面满是形似乌龟甲壳上纹路的裂痕,不过这些裂痕只存在于大岩石上,小石块上反倒没有。

    霍古估计这是急速冷却造成的结果,即便是沸水,在面对至少七百摄氏度高温的熔岩流,几乎和凉水差不多,也能起到与凉水一样的‘冷却’效果。

    主根从石壁边缘弯折,平摊在石面上横向生长。

    同时,主根上的根须也没闲着,深入到周围的石面内,既能给主根提供固定,也能让霍古了解到周围的元素结构。

    主根上的眼睛眺望着这座岛屿中央的最高峰,那座还在冒着大量烟尘,好似工厂巨型排烟囱的活火山。

    很快,主根来到了山脚下,这里存在着大量的小块碎石和火山琉璃。

    这些小碎



第二十四章 抉择
    要想在考古领域站住脚跟,仅仅只专研生物学是远远不够,还需要将知识范畴拓展到地质学领域。

    得益于以前的知识,霍古身处在这个陌生地方才不至于那么被动。

    将火山岩给纳入主根,是为了借助这块火山口附近的小石块,分析出这座火山内部熔岩的大体元素比例。

    没有采用海岸边的火山岩,是因为海水一定程度上与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又造成分析误差的风险。

    没有采用火山脚下的岩石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和新生代的地球下雨环境不同,由于火山灰的缘故,冥古宙的雨水富含着各种化学物质,而且还是每时每刻都在下着大雨淋着那些火山岩,从这些火山岩上了解原本的元素比例,难度可是相当大。

    分析熔岩的元素比例有什么用

    知道了元素比例,自然就能推测出这座火山内熔岩的一些性质,比如挥发分、粘度以及流动性。

    这些性质,决定了积蓄在火山内部的熔岩会以什么样一种形式得到释放。

    如果富含二氧化硅和挥发分,熔岩的温度就偏低、粘性大,流动性差,当火山爆发时,主要以爆炸形式来释放能量,非常的猛烈狂暴,还会释放大量的火山灰、火山弹喷出,相当危险,假若能量足够巨大,甚至还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冲击波。

    而岩浆含二氧化硅成分低,含挥发分相对少、温度高、粘度小,岩浆流动性也就大,这种熔岩火山喷发相对显得宁静,会类似夏威夷火山那样的溢流式喷发,只要不是脑袋缺根弦,主动往熔岩溢流的方向站,基本不会有伤亡。

    “这就是这座岛屿面积会比较大的原因,虽然一早就猜到,没觉得有什么太过惊讶的必要……”

    “但这座火山熔岩的流动性倒是比预想的要高很多,这倒是很值得高兴。”

    流动性高的熔岩,冷却凝结后为大面积的熔岩台地和盾形火山,当初看到这座火山的外观时,霍古就抱有怀疑,现在终于从获取的信息中得到了确切答案。

    “流动性高,那就意味着,即便这座岛屿是座活火山,也不是不能利用,只要能稍微改造一番……”

    思绪渐渐飘远,总结两条主根传递回来的信息,这座火山的三维立体投影呈现霍古的思维中,虽然并没有火山内部的信息,但可以通过外形进行推断,以霍古的知识积累,这并不是什么太过困难的事情。

    陷入良久的沉思,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被另外一件事情把它从思绪中给拉回现实。

    爬山花费的时间可不短,在这段时间里,有机材料总算收集足够,霍古知道,是时候开始设计创造新品种的细胞集群个体了。

    霍古习惯把问题给简单化,然后以简单且高效的方式迅速解决。

    将思绪中杂乱的念头全部清空,回忆着驱使葫群时,葫个体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霍古直接总结为一个核心——体型。

    正因为体型太小,所以在防护上,才会如此的脆薄,只是简单地石块刮蹭,都有可能造成致命伤害。

    体型小,承重能力自然也就小,在承载感知细胞的数量就会少,也就是说,生命场的覆盖面积会小。

    固然可以通过个体中继的方式,实现生命场覆盖面积的拓展,但是这种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延时,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不可靠。

    “决定了!就设计一副坚固且庞大的躯体,以那股超级浪潮作为假想对手……”

    “……至少要达到承受一次后,还能毫发无损的那种程度!”

    一条长长的脊椎骨浮现在思维中。

    &nb



第二十五章 钛骨骼
    基础框架选定,接下来就是骨骼材质的选择。

    “要选‘钙’么”

    钙的材质相对较轻,而且作为设计模板的直壳鹦鹉螺,使用的材质也是以钙作为主要成分。

    直接选择钙质的话,需要处理的事情会一下子少很多。

    骨骼系统这种东西可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东西,需要考虑到新材质的密度、化学活泼性、获取难度等等,如果选用钙为骨骼材质的话,这些数据其实是可以直接套用到设计中去,省去重新收集参数的很多麻烦。

    沉思了一会,霍古打消了这个念头。

    “不行,钙达不到我预期的要求,钙质作为骨骼的硬度太低,要想保证防护性,就需要加厚甲壳,可这样一来,占用空间不说,‘材质较轻’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钙的莫氏硬度是1.75,皮肤的莫氏硬度是1.5,这样一对比,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钙到底‘柔软’到什么程度。

    当初的地球生物,为什么会选择以钙作为骨骼

    原因很多,但霍古主要比较倾向的解释,是在获取材料的难易度方面,造成了地球生物最终选择了以钙作为骨骼材料。
1...56789...10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