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宜从速论功升赏,用酬以劳,另办升授大典,令有司各部除豁。
自崇祯二十二年九月以前,辽东各府县未逮之赋、税,咸敕免之。
各衙门敢有以之催逼害民者,官为免官,役为免役,因而致民家破人亡者,诛九族。
全国一统,当大赦天下,与民共欢,此朕之心所在。
官吏军民等在狱人犯,除谋反大逆,谋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奴婢杀主,谋杀,故杀人,蛊毒魇魅,毒药杀人,及见提奸恶外,宜悉赦免。
已发觉未发觉,已结正未结正,罪无大小,咸发之于盐工矿田帮工,轻者三年,重则五年皆可免罪。
北地各省、全辽各州府,悉三年免赋,所令衙门出银复建帮农,若有不办,必严惩之。
鳏寡孤独,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有司依例存恤,毋令失所,若查有之,严办。
改例:民年七十之上,笃废残疾者,有饥寒不能自存者,皆入养济院,官为赈济。
山西、陕西、河南、湖广、云南、四川六省流移人户,或归原籍,过遗留本地,各依其愿。
凡往辽东者,给永业田百亩,合用种籽牛具,所居民房亦有官府承办。
因建奴愚昧,辽东之乡学、县学、州学失颓多年,此后依制开设,毋使废驰。
统设修路队、垦荒队于全国,抛荒田土,修路复建,工给月银,皆由各地官府除豁,六部成例。
除有人佃种纳粮外,余无人佃种荒田,所司取堪明白,收归国有,再行分派,免致抛荒损民。
凡我文武内外大小臣工,尚宜洁自爱民,奉公体国,以消萌衅,以导祯祥。
更念彤力殚财,为日已久,嘉与休息,正惟此时,诸因此上加派钱粮,一切尽令所司除豁,务为存抚。
勿事烦苛,咨尔多方,宜悉朕意。”
第七百四十章:不能让他们好受
在皇极殿大朝会外头,到处都是热热闹闹,庆贺新年,可朝堂上却是严肃的可怕。
一场大朝会下来,接连发布了两份诏旨,这之后又有无数大小政策的变动。
群臣们自然有高兴的也有失望的,有看笑话坐山观虎斗的,也有不遗余力表示支持皇帝的。
如果说前面的一统诏,是让群臣振奋鼓舞,那后边紧接着颁布的诏书就如同是集体被喂了一口米田共。
第二个诏书前半部分还很正常,是对辽东百姓的赦免,鼓励流民迁徙到辽东。
先不说辽东免赋和迁徙流民垦荒要牵连多少人的利益,就说后边的,却是更加耐人寻味。
大赦天下是好的,比如对那些人犯的处置,甚至对养济院一整套福利制度的改革,这都是无可厚非。
能不能别加上将无主荒地和统计全国田亩这两大条和无数将要应运而生的小条政策?
现在朝堂上的群臣个个一副人模狗样儿的,可那是崇祯不愿意也懒得去查。
只要想查,厂卫总能给你找出点什么贪腐、弄权的老把式出来,也没几个屁股是完全干净的。
天道有轮回,随着流寇和满虏一个接一个的烟消云散,国内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成了无法阻挡的历史洪流。
崇祯皇帝毕竟是后世来的穿越者,看事情往往是穿透迷雾,一下就按到点子上。
自古以来,每个王朝自兴转衰,无不是一个土地兼并的过程。
稍微有些势力的人,除了敛财以外,最热衷的莫过于将别人家的地安排到自己名下了。
到了朝代末期,也就是各阶层的矛盾无法调和,需要重新洗牌的时候,这便是俗称的三百年一轮回。
大明至今二百八十多年,那些土地被兼并的百姓,要么被动的成了地主家的佃农,要么就是流离失所,转而加入了乱军。
十几年前,李自成被孙传庭打成只剩十八骑,但官军调走后又出山迅速壮大,甚至动摇了国本,最近几年才将其彻底平定,这就很说明问题。
眼下全国虽然一统,百姓也在归回原籍,但他们家里没有余粮,甚至大部分人连属于自己的土地都没有。
眼下迫在眉睫的是将他们安顿好,让百姓拥有自食其力,至少不被饿死的能力。
全国境内看似是一片好转,可每一个失去土地和家人的百姓,在崇祯看来,都是一个将来可能造反的潜力股。
要是不处理好田地和百姓自食其力问题,崇祯料想很快就可能再蹦出来一个张自成、王自成。
发布一统诏和大赦天下诏书以后,崇祯治下的大明重新为世人所认知,皇权自然也达到了极盛。
这两份诏书,被后世的砖家和叫兽们称之为奠定全亚霸权和全国趋于安定的第一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崇祯皇帝无论想要推行任何改革,全国各地的军队都会毫不犹豫地追随。
那些朝堂的文武,一是不敢与他作对,二也是根本没有能力再去阻拦改革的进程。
归根结底,这位皇帝如今是军政大权在手,全国各地又有星罗棋布的厂卫势力忠于皇权,想做什么都没有人拦得住。
朝臣在崇祯面前,就算做到了内阁首辅蒋德璟这个位子,想要撤掉或杀头,那也就是一句话的事儿。
还有全国的地主和乡绅,他们就连厂卫都斗不过,更别提会对崇祯产生威胁了,甚至都不用人家自己动手。
至于武将,现在还个个都对崇祯的文韬武略佩服不已。
要知道,遇见一个肯和他们这些大头兵同甘共苦去打仗的皇帝有多难,支持喊万岁都来不及,更别提会有其它的什么想法了。
更何况这种改革,怎么看都是对军官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们也巴不得让文官吃吃瘪。
话说回来,现在军中的基层将官,大部分都是武学院毕业,或者战功升授大典一并提拔起来的。
除非脑子被驴踢了,不然谁会对朝廷不忠?
这个皇帝可是亲手砍了奴酋多尔衮的狗头,那是跟你闹着玩的,急眼了人家能亲自披甲上马带兵去砍了你!
如此这般,再加上多年来报社和厂卫宣扬出来的民心,崇祯皇帝一不小心就将大明的皇权推向了顶峰。
大明的皇权顶峰是什么样子?
作为当事人的崇祯皇帝觉得还是不如后世鞑清的糠稀和钱聋自在。
毕竟人家就是没事下江南去玩,都能说成体察民心,也有无数的二鞑子跪舔,说其实我大清是钱多了花不完出去消费消费。
比不了比不了......
崇祯直到现在都不敢说可以完全的随心所欲,毕竟有些底线是不能碰的。
不过话说回来,要说能压服住如今这位崇祯皇帝的,也就只有开国的朱洪武从棺材里跳出来才行。
自来到大明以来,崇祯的做派,可以说是疯狂的在死亡边缘试探。
没死成不说,眼下反倒还更活蹦乱跳了,你说气人不气人。
从最开始的无脑屠东林,到现在的大行改革,崇祯可以说是一个人把老朱家之前很多皇帝都不敢做的事儿给一股脑全干了。
尽管如此,看似疯狂的崇祯,在统一之前所作出的各种改革和政策,依旧还都只是点到即止的试探之举。
朝臣虽然被撸了一遍,但无论你怎么撸,毫无疑问,能站到这顶上来的也基本全都是人精。
这帮人精,最擅长从皇帝的一举一动中揣摩心思,这通篇大论的一纸诏书,能看出来的隐藏之意可再明显不过。
普通百姓看来,这诏书可能就代表着天恩浩荡,可在群臣看来,却远不止于此。
首当其中的一点,就是统一后由当朝皇帝主持的,对全国田亩的重新洗牌和分摊改革。
用屁股想都知道,这份诏书下去以后,全国各地的地主和豪绅们都会深受影响,绝大多数还都是往不利的方向去走。
不过之前那么多次的先行试水已经不止一次地证明,就算还没统一全国的时候,崇祯想要改革他们也拦不住,更别提现在了。
在这之后,很多女人们发现,自家老爷自打去朝会回来就跟丢了魂似的,不是说颁布的全是好事儿吗?
崇祯皇帝没管那些臣子怎么难受,散了朝以后,反倒是非常舒心的去安排升授大典的事儿去了。
逼装完了,米田共也喂出去了,这大朝会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接下来最重要的自然就是对用命将士的奖赏和已故将士家庭的安抚。
在崇祯皇帝看来,所谓的帝王权术,说白了就是不能让满朝文武好受太长时间,他们舒服了,百姓可就难受了。
最好隔上一段时间就给群臣来一个大惊喜,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究竟是有多幸福。
第七百四十一章:皇帝的那把刀
“承恩哪,不用再强撑着了,该下去歇歇了,有些事儿,交代给下边儿的人去办吧。”
紫禁城冬暖阁,崇祯皇帝放下手中报纸,看着正在为自己倒茶的王承恩,微笑着说道。
之所以皱眉,是因为素来持稳的王承恩居然一个不小心,将茶水洒了一桌子。
这本是那些初来乍到被宫内金碧辉煌所震惊得失了态的新人才会犯下的错误,不过崇祯说出这番话来,并没有怪罪的意思。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起码最近半个月,老王的状态都不怎么样。
这些细节大体上变化不大,可无论东厂内部的声音,还是偶尔来几次宫内的表现,崇祯都能听得见看得着。
王承恩可是给自己当了一辈子的总管,临老还在崇祯十七年挑大梁背了那个年纪本不该背的锅。
东厂这个衙门权利很重,但崇祯也知道,想要完全将自己的意思落实下去,要承受多少人的口舌。
唇舌如剑,可以伤人。
从后世的键盘侠们身上就知道,喷子的威力总是无穷大,更别提眼前天下间的喷子们都是后世喷子们的老祖宗了。
这些年来,有王承恩执掌的东厂,完全变成了崇祯的一把刀。
王承恩事事都办的恰到好处,就算在许荣秀那件事的处理上,也能让崇祯没有半点后顾之忧。
说实在的,眼下满朝文武之中,想要找出完全能让崇祯放心的人,除了王承恩恐怕再也没有了。
其他人无论是谁,总还有些自己的小算盘和小心思,唯有王承恩,把崇祯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
这样的情感,虽说崇祯碍于皇帝威严,本身并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承认,但实际上内心也知道,他于自己,已经和半个父亲差不多了。
听见崇祯的话,王承恩满是皱纹的脸上,也泛出些许哀伤,落寞地道:
“臣老了,服侍不动皇上了,也是时候该引咎让贤,让年轻的后辈们上来了。”
“陛下,老臣已经不能有什么作为,东厂的事务,也开始有心无力,不能再为您分忧了。”
听见这话,崇祯手上的动作停了下来,沉吟片刻,从龙椅上起身,走到王承恩身边,拍了拍他得肩膀,道:
“你这是什么话?承恩,你服侍了朕半辈子,怎么能让你就这么离开?那朕为免也太不近人情了。”
“你的作为,苍天可鉴,日月为凭。朕为天子,更可以为你证明,你的功绩,丝毫不比那些文臣武将差!”
“朕知道,这皇宫大内,你看的比自己家都要重要,朕能为你做的不多。”
说到这,崇祯提高嗓音,正色道:“李春,叫司礼监掌印太监李凤翔、秉笔太监王德化进来。”
李凤翔和王德化都曾是位列秉笔,为了这个掌印的位子明争暗斗了数年,最终还是前者成功上位。
王德化在司礼监秉笔这个位子上干了几十年,如今李凤翔成功晋位,升任司礼监掌印大太监,可他也不能说是成了失败者。
此番王承恩将要退休,王德化被他重点培养,推荐给崇祯。
在崇祯看来,王德化也算忠心,而且在司礼监当值多年,威望和手段应该都够用。
而且除此之外,东厂是个阴暗的地方,王德化可能比王承恩更可能得心应手,的确是不二之选。
待他们两人进来,崇祯皇帝宣布了思虑已久的旨意。
“拟旨,以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德化代王承恩提督东厂,方正化仍任大内总管一职。”
“此外,退休之后,王承恩仍有总管大内之权,但不必担当总管之劳,可以随意走动,此为朕特许。”
“吾皇万岁万万岁,臣等遵旨!”
王承恩张大了嘴巴,眼角隐隐有浑浊的泪珠酝酿,但却什么都没说出来,只是更用力的跟着余两人去喊。
出了暖阁,李凤翔先朝王承恩笑着道:“恭喜督公,圣上对您隆恩,可真是羡煞我等。”
王德化看着夕阳落下,也是有些触景生情,道:“是啊,若说陛下对您的恩典,只怕我们加在一起,都够不上半分。”
“这都是皇上圣明,老朽我又何德何能,承受如此大的皇恩。”王承恩叹了口气,说完,径自离去。
李凤翔和王德化虽然在宫内都算得上是头两把交椅的老人,可他们在王承恩面前,不过还是个区区后辈罢了。
待王承恩走出大门,李凤翔看了一眼王德化,道:“咱家还要恭喜王大督主成功晋位,提督东厂,日后手上的权柄,怕是不会小了吧?”
“权柄是小还是大的,还不都是为了皇上办事?如今你我各得其位,可不能心神一飘,就做出一辈子后悔的事儿来。”
说完,王德化也是施施然离开。
李凤翔听得出来,王德化这话中其实有些讲和的意思。
说的也是,他们无论再怎么去争,都还是为了皇上办事,自己掌印司礼监,倒也没必要去嫉妒他王德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