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黄得功去蓟镇了,周遇吉、白广恩还有高杰都陷在山西,唐通则是被打发到山海关和吴三桂周旋,高第和马科就更别提了。

    这样看来,山东一带的总兵人选,倒还真不是那么好选。

    杨御藩和牟文绶都能独当一面,正在崇祯皇帝细细思索最后决断的时候,忽然听见吴三桂手下军饷又把人扣下的事,当即是怒火中烧。

    崇祯皇帝一是怒吴三桂僭越的野心,二则是气唐通太他娘的不争气了。

    本来这小子在良乡城外击溃阿巴泰让崇祯皇帝眼前一亮,觉得可以重用,这才让他去山海关和吴三桂较量较量,本想怎么也能给吴三桂带去点麻烦,让他畏首畏尾,不再和自己迎杠,但没成想这么快就败下阵来。

    又惊




第一百四十二章:静思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东林党那些人耍猴,听来听去也没发现个所以然,压根是屁用没有。

    甚至于,崇祯皇帝在龙椅上坐久了还感觉有点硌屁股,看着一个在朝堂上唾沫横飞,说吴三桂如何如何欺君罔上、罪行当诛的言官,总算是不耐烦的挥了挥手。

    王德化见状也是松了口气,赶紧尖着嗓子喊散朝。

    说实在的,就连他这个太监都能听得出来,堂上这些诸公大臣说这些话没几个有营养的,也怪不得皇帝是越听越愁,刚才差点没睡着。

    正说到精彩处的言官听到这茬,也是顾不得没面子的事儿,赶紧跟着文武百官山呼万岁,看崇祯皇帝和王德化回到后宫才松了口气。

    “陛下,折子都已经归拢到暖阁了。”王德化毕恭毕敬的说完,便是侧身几步给崇祯皇帝让出一条回冬暖阁的路来。

    按东林党的意思来说,吴三桂做的事情让朝廷颜面受辱,事关大明皇家威严,所以都是异口同声的建议立即出兵征讨吴三桂。

    在崇祯皇帝看来,这明显又是一帮居心不正的蠢货,颜面受损那也是自己这个当皇帝的事儿,跟他们又有个屁的关系,犯得着皇帝不急东林党急么。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刚还听见王德化的话,刚想点头却忽然听见树梢上几声鸟叫,于是转身说道:

    “罢了,把方正化叫来,让他陪朕到处走走。”

    王德化心中有些不情愿,不过却也能明白皇帝心中所想。

    上次冬暖阁外出了乱子,一个忽然闯进宫的疯汗差点没把崇祯皇帝打死,现在还留下阴影也属正常。

    当时还是御马监掌印的方正化救驾及时,从而立得大功,紧跟着就升到内厂提督太监的高位,深受皇宠,崇祯皇帝是走到哪都要带着他以防不测。

    王德化虽然有些不爽,但毕竟没什么好说,便是躬身下去了。

    不多时,接到消息的方正化赶紧放下手头事务,带着十几个最为亲信的小太监赶过来,惶恐拜倒在地,喊道:

    “让陛下久等了,臣死罪!”

    崇祯皇帝摆摆手,心思显然不是和方正化在一个频道上,“来陪朕到处走走,最近事务繁杂,朕心思乱得很,也是时候散散心了。”

    “遵旨!”方正化赶紧跟住崇祯皇帝,边走边道:“陛下放心,臣已经将周围安排妥当,保证万无一失。”

    面子对现在的崇祯皇帝来说,实在是不值一提,要是听东林党说的现在去打吴三桂,那是不知道死字怎么写。

    事实上,崇祯皇帝心中也知道吴三桂按照历史上掌控山海关也是自己刚来时慌乱所致,当时光想着赶紧让吴三桂来勤王保命,压根没顾虑到这茬。

    等稍微定神以后想起这件事,吴三桂这贼厮都特么到山海关半个多月了,黄花菜都凉了。

    崇祯皇帝也没想到,当初自己不经大脑思量随口说出的这几句话,现如今居然能给自己和朝廷造成这么大的困扰。

    吴三桂手下那几万关宁军和骑兵的战斗力极有可能是建奴帮着吹出来的,明史上写的玩意看看就好,不能当真。

    事实上,吴三桂镇守宁远多远,与军民称得是上铁板一块,据锦衣卫探报,那关宁军甚至连衣甲和刀枪都换了,怕早就是成为吴家的私军了。

    在历史上,那些吴军将领为了跟着吴三桂投鞑子,那可是连留在京师的家人都不管了,现在发点银子就指望他们弃暗投明做梦去吧。

    所以崇祯皇帝觉得,要想对付吴三桂只能稳重求进,先稳住再说,等新军或者大部队到了,那肯定要毫不留情砍了丫的头当尿壶。

    云南王,朕这夷十族等着你哪,往哪儿跑

    考虑到吴三桂这厮



第一百四十三章:解婚
    待回到冬暖阁门前的时候,崇祯皇帝忽然听见一阵嬉笑声,顿时皱着眉头走过去想看看怎么回事,没成想刚刚转身就忽然间被一个女子撞入怀中。

    这一撞,撞得崇祯皇帝一手柔顺的秀发,摸起来十分舒服。

    听着耳中莺回燕转的嬉笑声,崇祯皇帝心中也是恍然一动,难道是后宫之中自己没见到过的妃子

    想来也该是这样,要是什么陌生人,怎么会在黄昏时分出现在冬暖阁附近,方正化和那些太监侍卫又怎么会一动不动。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顿时没了批阅奏折的心思,刚想低下头闻闻手中秀发,这女子却忽然回身一下抱住自己,兴高采烈地喊道:

    “父皇!”

    “呃......”看着眼前明眸皓齿的长平公主,崇祯皇帝满心的春意一下子就淡了下去,他娘的,这可是自己女儿啊,怎么下得去手。

    直到这时,崇祯皇帝才有心思稍微仔细看了下长平公主。

    长平公主身着一袭朴素的橙裙,衣衫之间隐约可看见一朵白色桃花,腰间则系着一条白色流苏,又配一条淡绿色的玉佩。

    虽然才虚十六岁的年纪,但腰如杨柳枝,眸似蓝宝石,浓密睫毛下,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楚楚动人,十分惹人怜爱。

    崇祯皇帝陡然间联想到后世某位小说家笔下的‘独臂神尼’,又是多瞧了几眼自己这便宜女儿。

    只见长平公主微长的刘海刚刚及眉,盘起半头的秀发,留下几缕青丝在耳前,紫色的耳坠若隐若现,可爱而不俗气,也怪不得历史上的那位对长平公主最为宠溺。

    崇祯皇帝放下心来,又是咽了下口水,长平公主就如那出水芙蓉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哪里像什么狗屁的独臂神尼,这也太特么离谱了。

    在看看自己身旁憨笑的方正化,虽然这货拳脚功夫是有一些,但打哪儿看也不像那不阴不阳的东方不败啊,更特么离谱!

    崇祯皇帝久久不发一言,与长平公主一同玩耍的几个郡主和丫鬟可没有她这么心大,都以为自己冒冒失失惊吓到了皇帝,赶紧满脸惶恐的行礼请罪。

    长平公主一丁点也不害怕,趴在崇祯皇帝身上咯咯笑着,颇有些赖在上面撒娇不想下来的意思,显然没有留意到崇祯皇帝脸上神色的变化。

    “父皇,你都好久没有去看儿臣啦!”

    长平公主刚好十六岁,身体正是在蓬勃发展的年纪,听见这般酥酥麻麻的话,崇祯皇帝是尴尬不已,想使劲儿抱,又老是觉得不自然。

    “咳咳...”夜色刚好掩盖了崇祯皇帝尴尬的神情,动作也就没有显得特别不自然,崇祯皇帝轻轻拍了拍长平公主的肩膀,说道:

    “朕近来国事繁忙,哪有那么多时间陪你,对了朕忽然想起来,媺娖已经与那叫周世显的订婚了吧”

    提及与此,长平公主方才兴奋的神情顿时黯淡下来,看起来像想说什么但又不敢的样子,只是点了点头。

    崇祯皇帝示意方正化不必搀扶,在长平公主的搀扶下走上台阶,说道:“那姓周的既无文采又无武略,这婚事就取消了吧,朕觉得他配不上你。”

    实际上,崇祯皇帝压根不知道这周世显乃是何许人也,反正印象中是活到了鞑清入关之后,这种他吗的担色留着当自己女婿

    长平公主这样的虽然不是亲生女儿,但还是非常讨喜的,这一见面之后崇祯皇帝显然非常稀罕,起码比那便宜儿子朱慈烺要喜欢多了。

    崇祯皇帝本身对周世显投清有成见,既然两人成婚的事情还没有生米煮成熟饭,那这就是天意,自己当然要



第一百四十四章:冤狱
    蓟镇一带,在崇祯皇帝复建的旨意下达之后便开始大军云集,不断有各部官军来来往往,尤其蓟镇旧设镇城,现如今已是车水马龙。

    黄得功在良乡之役后叙功第一,时为定西伯的唐通叙功为第二,两人由此而双双晋为侯爵。

    在崇祯十七年年中旬的时候,唐通在京师宣胜之后被遣往山海关协守,黄得功被崇祯皇帝平台召见以后亦被委以重任,所部兵马更是被崇祯皇帝金口钦赐为‘虎山营’。

    所以在当下的蓟镇一带,各路官军之中数量最多的还是要数黄得功麾下来自滁州、泗州的虎山营。

    黄得功充任蓟镇新任总兵官,率领虎山营成为京师以北藩屏,如同刚来到京师勤王时的神武军一样,风光无限。

    黄得功到任以后,立即着手在蓟镇城旧址开始建城,起先由于缺少金银支持,崇祯皇帝便是从京师一带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携银五十万两用于建城。

    后来土石材料难以购买,黄得功向崇祯皇帝上报决定将周围废弃的屯堡以及烽火望台暂时拆除,用于新蓟镇城的建设。

    蓟镇旧有墩台、烽火等三百余处,但均已废弃多年,留之无用,这件事经过内阁大臣的商议之后,由崇祯皇帝亲自点头执行。

    事实上,黄得功在受到圣旨之前就已经开始每天和兵士们同甘共苦,奋斗在第一线,圣旨到后更是日夜不停的抢筑建城。

    直到现在,总算是将蓟镇城完成了大半。

    期间,曾有不少文臣对黄得功不接到圣旨便先行建城的想法有所微词,在朝议上弹劾蓟镇总兵黄得功为军不法,纵容属下搅扰百姓,武夫弄权之事。

    崇祯皇帝起初严厉训斥了弹劾的言官,而几日之后,翰林院修撰陈名夏泣血上疏,再次弹劾黄得功不法等十二事,在朝中引起轰动。

    无奈之下,崇祯皇帝只能象征性的派遣锦衣卫与东厂缇骑前往蓟镇了解情况,但于此期间,崇祯皇帝并没有解除黄得功的职务,反而明旨慰问,让他不得因此事而对蓟镇事务有所松懈。

    缇骑归京之后,由东厂掌刑千户李有成与锦衣卫千户高文彩证实了东林党徒弹劾之事均属子虚乌有。

    正朝臣大惊失色之时,内阁辅臣、工部尚书冯铨忽然出列,拿着早就准备好的奏章怒斥东林喜好朋党之争,纠劾东林党陈名夏等十二人陷害忠良。

    内阁首辅魏藻德继而出列,言语之中,对陈名夏等人颇有微词,顺带证实了前些时日恰巧在街上撞见陈名夏等人进出春风楼之事。

    其后,东厂提督太监王承恩出面说是陈名夏等人在弹劾黄得功之后的前些日便想将家产移往南京,均被东厂人员查获。

    如此做派,显然是心中有鬼,不打自招。

    崇祯皇帝勃然大怒,当庭下旨将翰林院修撰陈名夏等十二东林文臣革职抄家,为首的陈名夏更是被诛杀三族,厂卫缇骑甚至分批次前往外地拿人以归京成观。

    崇祯皇帝事后不肯罢休,严令东西两厂与锦衣卫联手彻查,再次查出东林文臣王立极等八人均有贪赃等不法之事。

    相较崇祯年初皇帝滥杀重臣,这次虽然没有几个大官,但影响却更为重大,由此而牵连的士子和基层官员达数百人之众。

    京畿一带厂卫遍地横行,大肆捕杀东林党徒,捣毁各个东林党人宣讲教学的书院与隐秘地点,稍有对抗便是抓到大狱之中严刑拷打,屈打成招。

    当然了,以上这些颠倒是非的话出自江南复社对朝廷和京师现状的抨击,并非事实。

    真正的事实是崇祯皇帝查到陈名夏等人与建奴私通,实际上是受了



第一百四十五章:守蓟
    这天一大早,废弃已久的三屯营迎来一支自山东而来的朝廷兵马。

    这支兵马人数约在七千人左右,前排兵士全都披着铁甲,队列中间还有八百余人的步弓手和火铳队,最后则是跟着不少推车拉车的辎重兵,麻雀虽小,但也是五脏俱全。

    为首将领身旁一副‘杨’字高招旗,低过兵士手中大明帅旗一头,杨御藩身披陈旧铁甲,头戴制式铁盔,虽然没有黄得功那般虎背熊腰,但也显得英姿飒爽,颇有威严。

    待至城下,杨御藩和家丁纷纷下马,看着眼前矮旧的三屯城,也是有些感慨的道:

    “自家父为国捐躯至今已有十三载,我总算是又回来了。”说着,杨御藩不经意间攥紧拳头,又道:“见得此城,亦如昔日家父谆谆教诲尽在耳边,我杨御藩定要继承家父遗志,戍卫京城,舍命不惜!”

    “是啊将军,这多亏了当今天子圣明,明晓蓟镇戍卫于京之重,时下有虎山营协助,弟兄们也是放心许多,都能撒丫子干了。”一旁参将宋昱笑了笑,点头说道。

    带着兵士们进入城中,杨御藩来到城头,看着前方蓟镇城方向,说道:

    “想曾经,黄得功出身勇卫营,不过是营内一小小副将,谁成想现如今他南北转战立得大功,身封侯爵,圣上又钦命其部为虎山营,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哪!”

    “说起那勇卫二营,不论在山西战死的孙应元,还是如今的黄得功,就不曾有一个孬种。”宋昱说到这里,看向京师方向,继续说道:“圣上如今重建了四卫营,希望这个四卫营,还是从前那个四卫营。”

    杨御藩点点头,不置可否。

    这话说的在理儿上,勇卫营的转战南北,出身勇卫营的无论将军还是普通兵士,至今都不曾有一个孬种,黄得功还有其部的虎山营便是真实写照。

    两人正打算再说些什么,却忽然见前放有所烟尘,不过两人没有紧张之色,这很明显不是敌袭,因为看烟尘,最多也就是十几匹马。

    果然,一行十几骑来到三屯城前,居然是听到消息的黄得功亲自带着家丁赶来。

    杨御藩想到会是虎山营的人,但没想到黄得功会亲自前来为自己接风洗尘,当下面色动容,赶紧和参将宋昱下城相迎。

    黄得功哈哈大笑,直接与他抱在一起,“翰城(杨御藩字)你总算来了,有你坐镇三屯,黄某也能安心了!”

    “黄帅说的哪里话。”杨御藩哈哈一笑,话音转处,却是神情黯淡下来,说道:“不知黄帅镇城建得如何了”

    闻言,黄得功也是叹口气,说道:“多亏皇上给蓟镇拨了五十万两,这才不至于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谈及与此,杨御藩与黄得功边走边道:“黄帅可曾听过皇上为保蓟镇在京师中将翰林编撰陈名夏诛杀三族的事”
1...4041424344...24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