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强崇祯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崛起的石头
宋应星中规中矩的回道:“陛下找来了许多老臣的旧友相识,而老臣到任已有数日,所以还算习惯。”
恩了一声,崇祯皇帝走回到御案前坐下说道:“老先生对火铳可有研究”
“回陛下,还是毕懋康与其第毕懋良二人才可称为火器专家,老臣于兵器、火器制造之法仅是稍有涉猎而已。”稍有考虑,宋应星便是说道。
按理来说,崇祯皇帝问出这种问题,一般的人为了能受到重用,一般都是会夸下海口,就算没有夸下海口的,在皇帝面前推荐比自己更有能力之人那也是官场禁忌。
毕竟,谁都知道,要是你推荐一个比自己更有能力的人担当大任,今后很可能就会逐步消失在中枢的领导班子,无论是谁,这都是他们不乐于遇见的。
可是宋应星显然并没有这种担忧,言语之中,颇有谦逊之风。
崇祯皇帝听到后也是才想起来这两位明末火器方面的大拿,朝身侧问道:
“
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报社
“皇上今儿怎么忽然来东厂了”
“有事吩咐下人就行了,老奴必定办得妥妥贴贴,何必劳烦陛下亲自前来呢。”王承恩与一众番子将崇祯皇帝一行人引到平时议事的地方,笑着说道。
众番子平日得罪的人无数,全靠着为皇家办事才能作威作福到今日,终于见到了自己的金主靠山,自然是个个驱寒温暖,就像问候亲爹一样,根本看不见平日里嚣张跋扈的模样儿。
现在的崇祯皇帝无论走到哪都是铺天盖地的马屁,刚开始觉得挺爽,后来听多了发现也就那么回事,早就练成了一副处事不惊的表情。
崇祯皇帝当仁不让的坐在平时王承恩的位子上,说道:“这件事很重要,朕若是不亲口吩咐,心中不放心。”
闻言,王承恩面色一紧,心中稍微想了想,“难道陛下是因为上次复社的事儿老奴已经交代过李千户了,现在他们该是刚出京畿。”
“若陛下有什么加派,老奴现在让缇骑去赶,倒也还来得及。”
“这倒不必,承恩哪,朕还是十分相信你的能力的。”崇祯皇帝摆摆手,示意他附耳过来,轻声说道:“朕想要搞一个大明报社,以每日为期,将我大明各处发生的奇闻异事、大事小情以书面形式通告给全国百姓知道,不知承恩可有什么高见”
其实崇祯皇帝老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原来是因为眼看着自己要被快递李小哥与多尔衮给合力搞死,要全力保命所以顾不上,这才让那帮东林小猴子们在眼前这顿蹦哒。
现如今解除了自挂东南枝的威胁,崇祯皇帝自然是要把去年堆积的事撸一撸,开展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东林猴子们解决一下。
复社之所以能到如今“遥执朝政”的地步,原因无非是四个字——人言可畏。
大明的百姓们虽说不傻,也有最基本的判断,但还是缺乏主观意识,尤其那些纯朴得不像话的穷苦人,简直有奶便是娘,听风就是雨。
再加上对读书人骨子里的羡慕和敬畏,复社这个后世传销组织一般的团体,现如今居然发展成了仁人志士们集合的场所,实在是让人无语。
当然,咱不能学小李子,把所有的地主和读书人全都一棍子打死,那样的话大明跟着玩完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像方以智、陈子龙这些后世著称的忠义之士自然要人尽其才,给他们为朝廷效力的机会,但是宋征與、候方域这种害群之马,当然是要杀他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才过瘾。
王承恩眼前一亮,心道自己以前怎么没有想到,脑中飞快转了转,说道:“启奏陛下,此法可行。”
“国朝百姓纯朴不知事,复社贼子正是利用这点蛊惑百姓与朝廷作对,报社一出,携以皇家名义,加以天子之威,必使复社贼子相形见拙,一泻千里。”
王承恩说完,一旁的司礼太监王德化也是说道:“王公公所言极是,陛下圣明,以报社正视听,复社贼子末日近矣!”
“恩,那就叫皇家报社吧,关于几日一报,你们有什么看法”崇祯皇帝点点头,又问道。
王承恩说道:“陛下,两日一报较为稳妥,老奴东厂这边筹集人手,选个地址,再收集材料,两日下来应当就准备的差不多了。”
“第一次报道一定要是重要内容,一定要将东林党徒的真正勾当说个清楚,也好让百姓知道知道。”崇祯皇帝想了想,补充说道:“还有,各地厂卫对东林书社的捣毁和打击行动,也要说成义正言辞,这些不用朕教了吧”
“老奴明白。”王承恩恭恭敬敬说着,忽然又道:“陛下,不过老奴还是觉得,报社初建最好不要对士子过分打压,不然容易激起天下读书人和士子的反弹。”
王承恩这话一出,周围人都是噤声,当众将皇帝说的话否定,还得是王公公才敢哪。
崇祯皇帝没有像许多人预料得那样大发雷霆,却是十分镇静的点头说道:“嗯,有理,继续说下去。”
王承
第一百六十八章:京城见闻
“通通通...”
这天一大早,公鸡还没来得及打鸣,便是有一行三名锦衣卫来到京师内比较偏僻的小院落,并且急促的敲响了大门。
“来了来了,是谁啊”没过多久,从门的另一头传来略微不耐烦的应答声。
“我们是北镇抚司的人,奉了皇上之命,来请毕懋良、毕懋良二位老先生进京面圣!”由于指挥使李若链特意吩咐,锦衣卫没有平日那种嚣张跋扈的模样,反而是毕恭毕敬。
开门的毕懋良有些纳闷锦衣卫态度的转变,回头看了一眼房内,说道:“在下便是毕懋良,家兄还在屋内熟睡。不过皇上怎么会召见我兄弟二人,你们又是如何知道我等住处的”
听到这话,打头的锦衣卫百户哈哈一笑,说道:“这就不必二位老先生知道了,我们自然是有知道的办法。”
“敢问屋内那位,何时可以出门面圣”另一个锦衣卫问道。
毕懋良看了那锦衣卫一眼,说道:“既然是进京面圣,我还是进屋去催一催。”
说着,就要往回走。
锦衣卫百户回头训斥了方才说的手下,连忙说道:“不必不必,上面特意吩咐过我等不要过分催促,既然老先生还在熟睡,那我们就在门外守着。”
说完,这百户带着其余两个锦衣卫退出院落,把院门一关,站在外面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真是稀奇,锦衣卫居然会如此乖巧”毕懋良摇头笑了笑,也是回屋找毕懋康去了。
毕懋良十分了解自己的兄长,深知他只要一觉不睡足就会全天昏沉的毛病,也知道他对皇帝召见尤为重视。
一旦要是听说皇帝召见,毕懋康必然会大惊失色的直接起身面圣,所以直到毕懋康睡醒的时候,毕懋良才去和他提及早晨的事。
听得此话,刚伸了个懒腰的毕懋康吓了一大跳,责备道:“这都快巳时了,你怎么才说皇帝召见怎能不去,这次可误了大事啊!”
毕懋康和毕懋良开始手忙脚乱的穿衣服,等他们整理好仪容再次出门的时候,却见到三个锦衣卫正用三种姿势在门口打瞌睡。
百户靠在墙上,另外一个坐在地上用手拄着下巴,最后那个则是直接躺在地上,丝毫没有锦衣卫的风范。
毕懋康再次用责备的目光看了一眼毕懋良,这才碰了碰靠在墙上的锦衣卫百户,说道:“百户大人,带老朽进宫面圣吧。”
百户点了点头,赶紧用脚踢醒自己的两个手下。
一路上,毕懋康和毕懋良看见了京师的变化,街边滋事寻衅的青皮越来越少,总是能见到巡街的顺天府和五城兵马司差役,就算在幽深的巷子里,他们也会经常派人前去巡查,以免有不法之徒危害百姓。
“这些人是在干什么”走到不远处,毕懋良见到一群民壮在几个差役个官员的带领下刨地,周围还有不少吃瓜群众围观,顿时颇有兴趣的问道。
“哦,两位老先生还不知道。”百户听到疑问也是耐心地很,用手指着说道:“当今皇帝陛下降旨修路,这前面就是顺天府衙门的民壮,他们在一圈一圈的往外扩修呢。”
“据说这路在京师修完了,外面的村庄也要派人去修。”
谈及此事,几个锦衣卫也都是面有喜色,毕竟修路这事儿关乎到所有人,锦衣卫和京军的家属也都住在京师,路无论怎么修都是要路过自家门前,这可是方便自己的仁政,怎么能不高兴。
路过街边到处叫卖的小商小贩,一行人来到位于东华门的军营外头,毕懋康见到里面满是穿戴着盔甲的官兵,当下又是问道:
“这是军营在操练”
闻言,毕懋康也转头看过去。
毕竟这官兵虽然不常见,但是能亲眼见到官兵操练还是很少见的,地方上的官兵半月一练的都是勤快的,大部分半年都
第一百六十九章:开造器之先河
来到暖阁门前,方才还是一副上等人模样的李春立马变得毕恭毕敬,站在门外悄声说道:“启禀陛下,毕懋康、毕懋良两位老先生到了。”
不多时,从门内传来一道略微疲惫的声音,“叫他们进来吧。”
“进去以后,千万不要在陛下面前提什么复社与东林党,最近那些士子可是把陛下搅扰的不轻!”李春先是应了一声,而后站在一旁,头也不动的说道。
“谢李公公指点。”毕懋康、毕懋良两人对视一眼,礼貌性的说完便是一脚跨了进去。
“臣毕懋康(毕懋良)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看座。”崇祯皇帝看着眼前的邸报,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兴奋之情,只是挥手指向一旁,淡淡又道:
“这次是工仗局的局长宋老先生向朕推荐二位做兵仗局的局长,‘军器图说’朕也仔细看过了,朕已经下令,让各部官员人手一本,由此书看来,二位也是对火器研究颇深。”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两人连忙将挨了半边儿的屁股抬起来,毕懋康躬身站着说道:“臣等惭愧,皇恩浩荡,臣等深感惶恐。”
“现如今神机营所用的都是火绳枪,即便火绳枪,也大多是粗制滥造不堪大用,朕设兵仗等三局,正是为了将兵械等物独立于卫所,以皇家之名督造,堪为利器。”崇祯皇帝翻看着手中不知来自哪里的邸报,说到这里,忽然转头盯着毕懋康、毕懋良二人问道:
“朕从汤若望等一些西洋人口中听得,现如今西方已经普及线列遂发火枪还有什么三段击的,据说如果将遂发枪与三段击联合起来效果甚佳,就算火绳枪使用三段击,火力也能强劲且持久,可有此事”
毕懋康和毕懋良二人听到这里就能明显听得出来,崇祯皇帝已经从方才淡然的态度变成了眼下略微激动的神情,应当是对火器的事有所重视。
对他们两兄弟来说,自己钻研了一辈子的火器,如今终于得到当今皇帝和朝廷的重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两人对视一眼,由毕懋康出列道:“启奏陛下,火绳枪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开庆元年的突火枪时期,自那时起,宋人便尝试使用此物,兼以城防,因而屡屡重挫金军。”
“三段击阵列,我大明早已有之,洪武年间,国朝黔宁王沐英平定云南之时,戚帅麾下戚家军都曾使用。”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正要说些什么,这时候却听毕懋康的弟弟毕懋良忽然站出来说道:“启奏陛下,三段击战术,实非我朝先例,但也不是西方洋人的先例,早在宋朝,甚至是秦朝时期,我中原就已经有后发射弩战术了!”
“陛下,国朝三段击单薄、无力,若想对抗闯军马队甚至清虏骑兵,以臣估算,就算遂发枪,非五到八列所不能抵挡,三段击的成效必然不大!”
“若陛下真正重视国朝火器,臣提议,可先改三段击为五段击,若条件成熟,亦可改为七段击乃至八段击,届时仅凭火器之威,我大明便足以让贼虏丧胆!”
毕懋康听这话就急了,这弟弟不懂事,怎么能在当朝的皇帝面前说自己国家坏话,三段击当然是大明最先发明的。
当即,毕懋康怒斥道:“胡言乱语!这里哪有你说话的份儿,还不快退下和陛下请罪!”
“哈哈哈。”这两兄弟居然在火器方面有分歧,崇祯皇帝也觉得十分有趣,当下是笑着摆摆手,说道:“不必,朕去年诛杀佞臣、复设厂卫,为的就是不再受到蒙蔽,有争论是好事儿啊。”
“你们要记住,只有争论了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解决以后,我大明才会进步。若是都跟鞑清一个样,以骑射为傲,自以为天下无敌,岂不是固步自封,自取灭亡之举”
毕懋康听到崇祯皇帝的话,当下便是惊为天人,毕懋良好像找到人生知音一般,从此将崇祯视为偶像,两人对视一眼
第一百七十章:开张
从暖阁出来以后,毕懋康和毕懋良觉得整个世界都美好了。
两个人边走边聊,忽然间,就连一旁满脸微笑站在那等着要份子钱的太监都没有那么锱铢必较,变得和蔼可亲了,门口的侍卫虽然五大三粗的,但看起来个个都是好人,外头的百姓虽然面容黝黑,但看样子也都知书达礼,真是超喜欢这里的。
宋应星在工仗局按部就班,喊着“想致富,先修路”的口号,立志要把碎石路铺满北京城。
毕懋康和毕懋良两人也不没闲着,他们回自己原来那小破房子了,先是去崇祯皇帝拨给他俩的大宅子看了一眼,和里面朝廷派过来的几个丫鬟和管家交谈几句,这才是慢悠悠的奔着兵仗局衙门去了。
第二天,重新启用二毕主事兵仗局研发燧发枪的事儿在报纸上一下子就传遍了北京城。
虽说在嘉靖和天启年朝廷也有仿制火枪,但那规模不算很大,朝廷虽然重视,但也没到关系国本的地步。
这次不一样了,从传出来的消息看,崇祯皇帝是已经把火器发展和大明危亡放在同等地位来看了。
很多人这就不明白了,火器而已,有这么重要吗,至于到这种地步
这刚过完年才多久,朝廷又搞出这么多大事小情,上一件事很多人都没反应过来,下一件便是紧跟着到了,首先就是这叫报纸的东西。
这可是个新鲜玩意儿,很多人听过塘报、邸报什么的,但那一向都是朝廷上文官武将和皇帝专用的,什么时候轮到咱们这些泥腿子看了。
很多人对报纸和大明皇家报社这些个新名词虽然不怎么懂,但也都有各自的理解。
比如一般的泥腿子们,听到报纸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是平时朝廷用来传信的邸报和塘报,再比如士子们,一下子就能明白这大明皇家报社是天子钦定的合法宣传机构,说白了,专门用来和神圣的复社抬杠的。
大明皇家报社一设立,官方的报纸有了,自然下一步就是要出台相关的文书和律令。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到了那时,士子们这所谓复社、云间书社什么的,一下子就变成民间私办的违法传销机构了,迟早都是要当成贩毒窝点打击掉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