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桥到崖山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梦中宋韵55
这话皇帝不方便说。自有代劳的人。亲信宰执耿南仲出头,指责李纲“结士民伏阙”李纲立即懂了,按规矩办事,宋朝宰执必须十全
灾难前奏篇
那时门客散去,一门客临走前忽然问他“明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难道不知国事会衰弱至此吗”这真是千古之问,以蔡京之智,难道不知自己在作恶、在败坏国家和种族吗
蔡京沉默了好一会才回答“不是不知,只是我觉得自己可幸免于祸罢了”一句话透露本真:他只是想享受,想在惨烈的党争幸存之后,尽自己余生去寻欢作乐而已!
至于他的作恶,最大的恶并不是毁了宋朝,他之恶在于一言堂。 在他统治下,宋朝前所未有的统一了言论,没人敢反对、没人敢议论!他破坏了宋人本就不多的血性,连真话都不敢说了。这是之前王安石、章惇等人都做不到的!
也就从这时起,汉人在政治上胆怯到了不敢出声的地步,代代相传直到今天,这种习性仍不能根除。蔡京和他的同伙们,毁了一民族的根本!
另外,蔡京的败亡是外力造成的。如没金军突然来袭,他仍逍遥法外、鱼肉苍生。这造成了另一个致命后遗症——宋朝人没能靠自己力量斩除这些毒瘤,进而更进一步反思,以杜绝这类人的出现,于是不久后,蔡京借尸还魂,这样的人变本加厉的重复出现着…
27日,宋钦宗再下诏:童贯就在流放地明正典刑!砍下他的头之后交到京城里来!
以上,正义似真的来了,但实在太晚了…
童贯明正典刑的同一天,“爱国志士”赵良嗣也在流放地被明正典刑!
这之后,对于怎样搞定金军、解除女真人威胁,宋钦宗赵桓有了更创意的表现。
在金军从开封撤退时,赵桓悄悄挽留了一金国使者萧仲恭,塞过去大笔金银财宝及一封信。信是写给现任金国高级军官耶律余覩的。赵桓希望耶律余覩回忆从前,你是辽国皇族,辽亡于金,你难道不想报仇吗我可以配合你——
本月。萧仲恭回到大金。当即就把这封信上缴给了金太宗完颜吴乞买!
估计金太宗的惊诧远远大于愤怒。想离间很正常,但最起码要找个靠谱的通信员吧你不能用金国的官方大使替你送策反信给金国大将吧就因为这两个人一个姓耶律、一个姓萧。都是辽国人赵桓你这是人为的把此事暴露的可能性增加了一倍!
同时,折家军主帅折可求上奏:西辽皇帝耶律大石欲与宋结盟,共伐金国。吴敏劝宋钦宗与西辽秘密结盟,随时准备在联金灭辽之后再做一场联辽灭金!
截止到这。赵桓及宋朝官方在第一次开封保卫战之后的举措都做完了,他们成功压制了己方的振作分子,让李纲、种师道等人屈辱地活着,且完美地激怒了金国,让对方没理由不再次发兵侵略!时间一天天过去,1126年,宋靖康元年8月终于临近了…
1126年8月。是一切的终结月!在这之后,神州板荡、中原陆沉,汉人史上前所未有的耻辱即将到来!历史时针终于指到了这一刻,这是终点、也是起点;是屈辱的极致、也是新生的开始!
那么多的人。都浮沉在时代漩涡里…在这之前,我们还要再回头望一眼:看看那些国之少年们,他们都怎样了
前面提到了张俊,那就从他开始吧。种师中全军覆灭那一天,张俊率前锋营在乱军中杀出条血路,从几万金骑中突出重围,且行且战,一路向南。到达乌河川时,他们又遇上了金军。这时张俊身边只剩下几百人,人困马乏,且还带伤。以常理度之,他们死定了张俊就在这种必死绝境下出击,向金军主动挑战!以几百人战力再次冲破重围,在他身后,地上躺着500多具金军尸体…
张俊回到了国内,在信德附近修养生息。他关注着局势,默默等待属于自己的机遇。他是聪明、更是机敏的,不久后,他准确无误找到了自己一生事业的起点…
刘光世的日子过得有点苦。幽燕战役后,他老爸被撤职,他本人也因失踪连降三级,这意味着他衙内生活到头了,且要到基层去从头干起:他回到了西北。
这段时间里,刘光世打起精神,踏实工作,先是亲自出马剿匪,把在浚州抢劫的河北巨匪张迪打散,这让他官复原职,重新当上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看来衙内的人脉还是很广的,一次剿匪就升到了三级的官。之后就是第一次开封保卫战,西夏也没闲着,乘机发兵西北,想趁火打劫。刘光世当时驻扎杏子堡,正好是西夏进兵要道。要说刘光世在有压力、有动力的状态下还是非常可怕的,在杏子堡,他把西夏人打得灰头土脸往回跑。
刘衙内再次高升,荣任侍卫马军都虞候。他将在西北等待机遇,不久后天下大乱,每个人都无所适从,而刘光世却超级敏锐地看准了条光明之路!这条路在当时只有他敢走,这也是刘光世最了不起的地方。他一生都是这么准确,在听话与不听话间摇摆,要命的是他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判断出什么时候该听话,什么时候应不听话。无论听还是不听,都让他加官进爵,富贵终生…
吴氏兄弟在这段时间里过得较单调,用一句话可概括“靖康初,夏人攻怀德军,玠以百余骑追击,斩首140级,擢第二副将”吴玠打了一架,砍了140个党项脑袋,小升了一级官…
这段时光里最幸福的人应该是韩世忠。他在被抢走最大功劳的失意郁闷中突然得
二次南征篇
他当然没能一个人砍死好几万,他只是来带个话:后面剿匪大部队到了,最晚天亮就会发起攻击,你们投降吧!
叛军投降,韩世忠再次升官:左武大夫、单州团练使,驻防滹沱河。 这样他成了中级军官,别管大小,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单州的生活是短暂的,没多久他接到一命令:快速率军去救援赵州,在那里配合西军老上级王渊一起防守金军。这是他走上命运之轨前夕最重要的一次战斗!
金军当时攻陷了宋朝仅次于北方三镇的重镇真定府,赵州是真定以南另一处要塞,军方命令是要他尽一切可能坚守,能守多久是多久。韩世忠明白:这是用他和他部下的生命去换宋朝上层的喘息之机。这在当时逃跑成风的现状下,根本不必理会…
韩世忠按命令干了,他先是率部守城,一直守到粮尽援绝的地步。这时有人劝他趁早突围,趁战力未失,或许能冲出去!韩世忠摇头,他不逃!当天晚上下起大雪,午夜时分,他悄悄打开城门,率300死士冲进金营,黑暗中他在金营里乱窜,鬼知道那天晚上他在哪些位置砍死了哪些人反正金营里乱成一团,等他带着人摸出营去好远了,身后边还是一大片喊杀声…
事后知道:那晚黑灯瞎火的,赵州城外最大一个金军头领不知被谁砍死了,宋朝官方分析:很可能不是韩世忠他们干的,而是金军内部的误伤…
不管怎样,韩世忠逃出来了,并升官成了嘉州防御使。
韩世忠的事告一段落,命运在前方等着他,要等到赵光义一脉仅剩下一根独苗逃出魔爪时,他的机遇才会到来…
终于轮到了岳飞,真的很想拨开层层迷雾,把他的人生一件件都清晰明白记录下来。可我做不到。因他的资料是缺失的,那个时代最伟大、最爱国、最英勇、战绩最强的军人。他的生平被他自己的民族给亲手毁了!他们不仅杀死了他的生命,更毁灭了他的印迹,我能记录的只能是各种资料混杂在一起的一些分析结果…
岳飞在1121年离开韩家,走上社会,去相州一市镇里当上了游徼,也就是弓手。这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城管,负责社会治安。这是宋朝职役里最下一级。由第四等户承当。由此可知岳飞之所以能当上弓手,很可能是出于韩家的介绍…
尽管如此。岳飞仍很快就主动辞职了,至于原因,应该是他厌烦了城管是什么东西,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再次失业,岳飞一身轻松。韩家介绍他当弓手,已还清了他当年击退马贼的情分,当此时,他只能依靠自己。他终于做出了决定:投军!
当时燕云战役已打响,童贯率重兵北伐。导致后方实力空虚,河北真定宣抚使刘韐决定向民间征兵。岳飞就在这次召募中走进了军营,他所在部队有个番号叫“敢战士”即“敢死队”截止到这,资料没发生歧义,没谁对岳飞这一段生活表示怀疑,但下面的就不一样了。
《宋史 岳飞传》记载,岳飞从军后因战绩出色。当上了敢战士的小队长,很快他接到一任务:回相州剿匪。
这批匪徒有实力、有根据地,平时躲在山上不下来,下来抢一票就走。按正常思路,像岳飞这样的新兵蛋子,根本拿人家没法可他是岳飞!是中兴四大将里最天才的一个!何谓天才无师自通。没人教他怎么做,而他什么都能做到!
岳飞只带了百十来个人就出发了,严格说:跟他走在一起的不足几十个,因更多的人先一步进入了相州,他们乔装改扮,变成一个个小商贩…这样一堆商贩走在一起,对匪徒来说纯粹是肥猪拱圈。送上门的肥肉。他们很正常地冲下山来,这些商贩也很正常地投降,连人带东西被抢运上山。货物成了匪资、人成了新的匪徒…
岳飞把剩下的人再次分成两批,一批埋伏在山脚下,一批人跟着他剿匪。那天山脚下是这样一场景:顶多二三十个大兵站在山下挑衅,要土匪们投降…山上匪徒们忍无可忍,哪怕是为以后能过得清静点,都得狠狠胖揍这些不知死活的!
于是匪徒们冲了下来,大兵们逃,匪徒追,有伏兵,匪徒再打,突然间一切消停山上投降了,匪首成了俘虏,被山上的商贩们押了下来…完工!
军队基本没伤亡,土匪全体抓到,匪资没损失,全部充公。考虑到以上是用微小兵力来完成的,这战绩堪称完美!
这就是岳飞在这段时间里的官方记录。可一位史学前辈、曾任北大历史系主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主席、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学界公认“20世纪研究宋史第一人”的邓广铭先生认为官方记录是假的,岳飞真实经历应是参加了燕云战役,且是跟着郭药师冲进幽州城,被萧干从城里狼狈赶出,一路徒步逃蹿回营地的宋军一兵…
理由是岳飞孙子岳珂编写的《金佗续编》里收集了岳家军中几个幕僚的随军杂记,其中一段记载说岳飞曾自述到过辽国幽州城下,看到的城墙像小山一样高。于是邓先生推断:岳飞一生能到幽州城下的唯一机会,只有在他充任敢战士小队长时!因之后的岳飞一生都没能越过卢沟桥…
这推断似有道理。但有一点:《宋史 岳飞传》本身也来源于岳珂为其先祖所整理的各种资料,如上面的剿匪事迹就出自《鄂王行实编年》。那么请问邓先生:您不信岳珂说的,却信岳珂另一本书里提到的幕僚笔记里的岳飞某次聊天,这是什么道理呢
恩,关于岳飞的种种,让后面的具体事例来说话。未来的最后一位大人物登场:两宋最大的矛盾体张浚!作为未来帝方的一把手,张浚的现状很耐人寻味…
他中了进士、当了官,是京城里的太常簿。这只是负责国家礼乐制度的太常寺里一小官,没实权,是典型的文官熬资格的地方。
查《宋史 张浚传》,他这段时间里啥也没干。查《续资治通鉴长编》会发现他很活跃,就在开封保卫战打到最危急时刻里,他都在上蹿下跳。
当时姚平仲偷营失败,全城人
太原陷落篇
这三层东西一次性推进护城河里,它们缓缓下沉,不会散架,紧接着再推下去另一组同样的,以此类推,直到把护城河填平…
这种填法,应是无解了吧有解!只是要冒险。这种填法的破绽在第二三层的草席、树枝,这是可燃烧的!只要及时派人出城,埋伏在护城河边点火,就可把它们烧毁!而剩下的那层土,光靠它们掉到河里,跟拿锹挖土填沟差不多…
这之后,完颜宗翰又派出攻城车、跳楼等器械,轮番攻击…看到这,一问题浮出水面:古往今来,金军都被严重低估了!大家认为他们是刚刚开化的女真野人,只会凭着一身蛮力,轮圆了连刃都没开的斧子砍人,和宋朝比起来,战械不如、战略不如、经费不如,什么都不如,唯一占优的是女真人产马。
但太原城下的一幕证明这是错的!女真人崛起已十多年,士别三日都要刮目相看,何况这样一灭掉东亚最大国家的新兴民族他们以战养战,灭了辽国、消化了辽国,此时无论战械还是战略,金国都已不输于宋朝,这是毫无疑问的!
但就算这样,已被围困9个多月的太原城仍在坚持着!能一天攻破大辽国上京道的金军在太原城下一筹莫展…金军终于打尽了底牌,完颜宗翰、尼楚赫、加上他的军队,军械,这些都没能奏效。摆在完颜宗翰面前的是两条路:1继续在这儿耗着,或许会有攻破的那一天,可谁知期限在哪天2长驱直入,把太原城甩在身后,去攻打目标开封,毕竟那才是宋朝首都!可万一开封城还是攻不破,回来路上仍挡着北方三镇,怎么想怎么别扭…
这时完颜宗翰的头脑终于起了作用,他决定多等两天!冥冥中不知他是不是感觉到了什么。最后这几天真成了压倒太原城的最后几根稻草!
9月3日,太原城陷落!金军入城后,发现的是一座瘦骨嶙峋、没马匹牛骡、没弓弩皮甲、萍、实、糠、草什么都干干净净的空城!守城军民先吃马匹牛骡、再吃弓弩皮甲、最后吃萍、实、糠、草…现在,一切都吃光了!
太原城是被饿倒的!近10个月的围困。没一兵一卒的援军,如果完颜宗翰不等这两天,他们或许会有一丝喘息之机,或突围或抢粮,也许能有点变数。可惜战争是冷酷的、没有也许,太原城还是陷落了!
太原城让金国大太子敬重,城破后他没急着抢东西,而是招降!他开出了优厚的条件,希望太原知府张孝纯、副都总管王禀能为金国工作!
张孝纯投降…对此我有些小遗憾,却无论如何升不起什么愤怒。还能要求得更多吗太原城已开始人吃人了!到这一步。根本没理由苛责张孝纯为什么没以身殉城…
王禀则选择了战斗到底!王禀是太原城防负责人,近10个月里,他做了能做的一切!这时城破,他率疲军羸卒,死战到底。一条街一条街的逐街巷战,天佑勇者,最后他竟突破重围,杀到了城外。希望再次闪现,可惜不远处是汾河…金军追了上来,不过他们仍失望了…
王禀跳进汾河,宁可淹死。不落敌手!当他的尸体被打捞上来后,人们发现他背着一幅画像,展开来,发现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御像…赵光义重用文人,而文人王禀也给了他最直接的回报!
关于王禀,还有一点要说:王禀之孙王沆在太原落城时尚年幼。幸赖王府忠厚老仆救出,从青州铜川乞讨南下,栖居于南宋临安盐官县长平乡,结草为庐,苦耕勤读。刻苦自励。4年后,宋高宗嘉其忠节,追封王禀为安化郡王;令其孙王沆袭爵,赐第盐官。王沆就是海宁王氏始祖。王沆的29世孙便是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而如此忠贞英勇之王禀,蒙古人修的《宋史》竟不为他立传。这让王国维愤怒!他感于先祖的忠义,专门在他的名著《观堂集林.史林》中为先祖王禀作传!建议大家可去一读。而在先祖王禀自沉汾河整整800多年之后的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向朋友借了5块钱,雇人力车至北京颐和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从其遗体衣袋中寻出一封遗书“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移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吴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于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何自溺,至今仍争论不休。一般有所谓的“殉清说”“逼债说”“性格悲剧说”“文化衰落说”等,但我认为:其31代先祖王禀的忠义之风无疑对王国维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
展开宋朝地图,黄河北方是三路并排,从西到东分别是河东路、河北西路、河北东路,简单说:完颜宗翰负责河东路,太原陷落,整个河东路随之崩溃,完颜宗翰得以直扑黄河!
另一边,完颜宗望负责的是河北西、河北东两路,而他的难度实际应是比完颜宗翰大了不知多少!首先他得攻破中山府北方三镇:太原、中山、河间这3座城一字排开,在北方大地上连成一条防线,河间在最东端,它太远了,和这次战争没关系。而中山府位置最关键,它在中间,如它稳定,会让金军进退两难。而完颜宗望在中山府之后还有另一块硬骨头要啃:仅次于北方三镇的重镇真定府!上一次,他是什么都没管,直接杀过黄河,扑向开封城的!那么这次呢
太原城破之后,又一位两宋之交的大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磁州知州宗泽!磁州在真定府之南、太原府西南、黄河以北。这时,宗泽准备坚守磁州,在河北大地上再建一个据点。并且上奏“从真定府一直到黄河,这南北一条线上共有赵、邢、磁、洺、相5州。请每州各蓄精兵2万。敌攻一州,则四州皆应。是一州之兵。常有10万人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