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回到北宋当明君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




第三百四十八章 朕把赵构的卡全部抽走了!
    火药在北宋的时候,还只是烟花。

    并不是没有人意识到它的威力,只不过火药成分不明,火药的工序和种种生产,都有很大的弊病,并不能作为军事用途。

    但是火药只是烟花的最主要原因是,人们并不知道火药在军事上的运用到底有何种意义,所以整个产业链并没有形成。

    这就导致了火药,直到南宋的时候,才开始大放异彩。

    而第一次的运用,就是在陈规手中。

    一群散兵游勇聚集在一个叫李横的旗帜下,四处抢夺,袭扰城镇。

    李横带着他的兵丁攻打德安城,没成想踢到了铁板之上。

    在这次的战斗中,陈规运用他发明的火枪组成一支60多人的火枪队,2-3人操持一杆火枪,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最终将李横的部队打的落花流水。

    李横也人如其名,横着走出了德安城。

    而这种火枪,这种管形火器用长竹竿做成,是由竹管当枪管。

    使用前,先把火药装在竹筒内,交战中从尾后点火,以燃烧的火药喷向敌人,火药可喷出几丈远。

    李横哪里见过这种天神打雷的场面

    士气直接归零,被陈规按在地上摩擦。

    当然,在赵桓看来,火药的运用和武器装备的运用,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人在用他们。

    比如南宋的铁火炮和投石机很强,但是在上层沉迷于狗斗,沉醉于江南的安逸,不是依旧没有收复失地

    美国人诺登飞在1878年发明了多管排列步枪,原理是将多根枪管平行排列,用手转动一个把手,各个枪管后的枪机依序击发,射速每分钟350发,射程2000米。

    而1883年,也就是光绪九年时,金陵机器制造局,就已经能够仿制这种机枪了,并且还大批量生产了这种机枪。

    名为诺登飞四门神机连珠炮。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大放异彩。

    但是有啥用

    螨清照样被列强摁在地上摩擦。

    当然,为何之后将近五十年的时间里,整个神州大地上,为什么一直在用汉阳造的枪械【注1】

    这就得问问运输大队大队长,是怎么治理国家的了。

    陈规这个人很强,并不是他在火药上的贡献,而是他在打仗的闲余时间里,写了一本书,名为《守城录》。

    这仅仅只有四卷的书,着重于对守城用兵之道的阐发,是世界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军事防御向的专著。

    陈规针对前人城池攻防战的得失结合自己的军事实践,较早提出了“重城濠”、“守中有攻”及使用新式火枪等城邑防御战理论和方法。

    要是赵构起用了陈规,赵桓打江南就有的打了。

    在系统提供的资料里,赵桓还看到了了不得的东西,那就是陈规的这本《守城录》,甚至刻印成版,颁行天下。

    作为其他将领守城时的参考和借鉴,诸多将领,将其视作城防术之圭臬(guinie,此处指标准)。

    这本书在系统的积分商城里是可以兑换的,价值居然高达一分。

    对于书籍的评价,也是非常的高。

    【陈规在无强力外援的形势下,能够与数倍于己之敌,九战九捷,未尝一负。】

    【其军事防御思想堪称实战经验的总结,与诸多纸上谈兵的兵书不可同日而语,具备极强的实践性,陈规的军事思想,直接指导了顺昌保卫战。也间接的影响了南宋一朝的军事调度和策略方针。】

    辛亏赵构在忙着跑路,没有注意到陈规这个人,否则把陈规,调到临安城里,赵桓岂不是跟赵构打很久

    “陈规,端毅寡言笑,待人和易。以忠义自许,尤好振施。官家要起用他吗”李纲问道。

    他注意到这个人也是在最近,但是好像官家比自己还要了解此人。

    “你准备让他做什么”赵桓饶有兴趣的问道。

    李纲俯首说道:“计省那边缺个人员外郎,听说陈规此人极为喜欢藏书、算学,我准备让他去……”

    李纲稍微停顿了一下,显然,官家单独提到了陈规,就是另有重用。

    他赶紧接着说道:“臣没打算让他去哪里,任凭官家安排就是。”

    “哈哈!”赵桓大笑起来。

    李纲并不是个刻板的人,相反,他很懂变通这两个字。

    &



第三百四十七章 人才喜加一
    李纲想了想,说道:“官家,今日宗正少卿说所有的皇子都回京了。”

    赵桓稍微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李纲这句话的真正意思,那就是赵构随便杀吧,没什么影响了,虽然没有名言,赵构赶紧去死吧,但是也差不多了。

    李邦彦可以随意表达自己的政见,张开嘴就说汪博彦该死,白时中该死,秦桧该死,赵构该死。

    李邦彦可以骂骂咧咧,李纲不能明说的,甚至不能肆意谩骂,是因为李纲当政,在朝中说话就不会太过自由。

    特别是涉及到了这种国本之事。

    就杀赵构这件事上,李纲和赵桓达成一致。

    “官家,眼下的当下之急,是将两浙路和淮南地区,例如崔家这一类人,抓拿归案。”李纲俯首说道。

    赵桓叹了一口气,他也在犹豫这件事。

    当初赵佶在江南两路的十抽一的杀中人之家,血流成河,有很多因素,让赵佶下定了这个决心。

    比如宣和四年就要伐辽,但是大宋主力的西军却在江南,赵佶迫切的需要主力回转,向着北方转移。

    比如李邦彦拿的钱不是很多,只能安抚了两浙路,淮南淮北。

    比如赵佶惊恐于方腊起事的规模之大,赵佶非常畏惧,所以用极为残忍的手段平叛。

    但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赵佶为了搜刮江南的财产,以供给伐辽之事,十抽一的把中人之家杀了个干净,一举多得。

    这些都是赵佶下了这个命令的原因,但是赵桓又不是赵佶,所以他还是想用过去那一套,只诛首恶,不牵连。

    “孙博和何栗归京了吗”赵桓问道。

    李纲俯首说道:“不几日就该到京城了。”

    前几天李师师要跟他生孩子的时候,李纲进宫面圣,就曾经和赵桓交流过关于何栗孙博归京之事。

    “那就令何栗、孙博、李若水三人带着钱粮去赈灾吧。”赵桓说道。

    这灾自然是前段时间的台风和海啸,当然这灾也有**的因素,比如汪博彦等人,贪腐甚是严重。

    何栗孙博还没走到京城,就又被赵桓派了出去。

    能干嘛。就多干点。

    “官家,两浙路等地可以均田了。”李纲小声的说道。

    他之所以如此小心,其实是有些搞不清楚,官家对均田之事,还有没有热情。

    之前是在金兵大兵压境、八门进京、赵构不知所踪、赵佶南方复政的局面之下,官家破釜沉舟的搞起了均田军改。

    但是现在赵构已经被活捉,在没有了威胁皇位的时候,官家还愿意均田吗

    赵桓点了点头,现在的江南大部分地区,在经过汪博彦等人上下捞钱、台风过境的情况下,的确有大灾之后,必有大建的局面。

    这些地方的乡绅力量已经非常薄弱,因为义军旗号,万本不离其宗,多数都是均富贵的说法。

    倒是省了赵桓收拾他们这群乡绅员外的功夫。

    “均田、军改、商改都一并进行起来,让张叔夜去一趟吧。至于京中捷胜军统领,让岳飞先暂领起来。”

    赵桓他压根就没听出来李纲试探的意图来。

    李纲这才放下了心,多少君主在国家危亡的时刻,都是无比的贤明,等到国事稍微平稳一些,就会变得平庸起来。

    这里面帝王心性的变化,岂是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

    官家的心志未变,李纲试探出这一点,就足够了。

    政策不连贯,会给大宋带来极大的危险,但是现在的官家无疑是没有反悔的意思。

    “官家京中百官不断外派安边,赈抚荆湖、两浙等地,京中官员有些人手不足了。官家,臣写了一个札子,都是这个多事之秋中,表现较佳的知县事,知府和知州。”

    李纲拿出份札子来,递了上去。

    这是在举荐官员,赵桓打起精神来,说道:“朕这里也有一份名单,李太宰看一下。”

    赵桓早就有准备,这朝堂,可不能变成李纲这个宰执的一言堂。

     



第三百四十九章 水运仪象台
    “官家,说到了军器监,臣想到了一人,也在此次推举的名单之中。就是这个苏携。”

    “此人乃是哲宗时的宰相苏颂的幼子,现在在丹阳做知县事。”李纲俯首说道。

    “苏颂”赵桓一愣,他还真不知道这个人。

    李纲显然看出了赵桓对此人的不熟悉,说道“官家请随我来。”

    赵桓和李纲走的并不远,也没有走出宫城,就在东掖门宫城上,看到了一个高约三丈的木楼。

    夕阳西下,霞光照的汴京街头的小孩子的脸红彤彤的,而四处跑动的骏马,也被染成了金红色。

    远处茶肆的小儿,站在墙根之下,笑盈盈的看着旅人脸色变得金红。

    整个汴京陷入了火的海洋,甚至连汴河的水面和船舶,亦是如此。

    天上的云,如同烧着了一样,从东方烧向了西方,如同一团剧烈的火焰,在天空铺洒着。

    这等盛景,猛地出现在赵桓眼前,让赵桓有些猝不及防。

    他抓稳栏杆,看着汴京铁塔倒影下,有些顽童在蹦蹦跳跳的踩着阴影处。

    这就是自己控制下的国度,这美好的盛景,一如既往。

    没有在金人的铁蹄之下变得支离破碎。

    这就是自己一直兢兢业业,不敢妄自尊大的原因。

    这世界如此的美好,不能因为自己的决策的失误,导致千千万万的百姓流离失所,受尽屈辱。

    他身上的责任真的很重,不敢一时的松懈,李纲担心他妄自尊大,殊不知,赵桓多么的谨小慎微。

    赵桓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很少有时间好好端详着大宋,原来如此的繁盛。

    这就是自己这群人守护着的世界吗

    “太宰带朕来这里,是要做什么”

    赵桓对着汴京繁华的盛景发呆了很久,直到太阳沉于西山之下,火光在天边消失的时候,赵桓才开口问道。

    平时里太过忙碌,李纲在这个汴京城里,待了十多年了,也未曾见过如此盛景,也是愣神很久。

    这就是他们做事的意义啊!

    “官家请看,这是水运仪象台。”李纲指着不远处的木制三层楼说道。

    “这最上层的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

    “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三丈之高。”

    “最妙的是这浑仪的可随天阳时时而动。浑针随时可以指着太阳。”

    “就是有一样不好,那就到了夜晚这浑仪依旧转动,浑针就指着地下,咄咄怪事。”李纲有些叹气的说道。

    浑仪哪里都好,太阳升起的时候,就会指到东方,但是在夜晚的时分,还指着地下,难道这太阳还能在地底下不成

    赵桓听着李纲的描述,看着不远处的浑仪的浑针,指着地平线的方向,愣愣的发呆。

    这浑仪下的鳌云圭表,清晰可见,四条巨龙撑着整个浑仪,那是龙柱。

    他在未来到大宋的时候,曾经去过天文台,这台浑仪其实并没有指错,这种装置,就是天文台一直在用的装置,天文台追踪装置,转仪钟。

    可以补偿地球自转,使天文台的望远镜可以随时对准同一片天区。

    这是离日心说一步之遥了啊!

    李太宰,你再好好想想!朕不想搞成全知全能啊!

    “太宰,若是太阳真的在地下呢”赵桓笑着问了一句,如同玩笑话一样,不经意间问道。

    “官家说笑了,天日昭昭而煌煌,安能九幽下沉寂……”李纲说着说着,就愣住了。

    他可不是读经学读傻了的读书人。

    他是个军器监少丞,是兵部侍郎,走南闯北多年,为了让武库和军器监恢复运转,不知道下了多少心力的人。

    赵桓稍一点拨,李纲如同醍醐灌顶一般,看着地平线的方向,手都在抖,说道“官家可是说,这太阳,在地下”

    “朕没这么说,朕开玩笑的。”赵桓脸上挂着笑容,继续说道“若是太宰若有所悟,写成个札子递上来。”

    李纲已经听明白了赵桓话里的意思,显然官家已经知道了太阳真的在“地下”。

    但是官家为
1...131132133134135...290
猜你喜欢